第一次聽說人大附中,是在小學二年級時。有一次數(shù)學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人大附中的華羅庚學校,她說,如果將來能考進華羅庚學校的1班或2班,那么中學上人大附中的希望就很大了。三年級時,我和其他幾個平時在班里數(shù)學成績比較好的同學得到了參加人大附中華羅庚學校(現(xiàn)仁華學校)考試的名額。令我非常興奮的是,三年級的那次考試,我發(fā)揮得特別好,考進了華校的1班。
第一次走進人大附中,我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學校:寬敞整潔的校園、郁郁蔥蔥的樹木,還有充滿活力的運動場,這一切都讓我充滿向往。
但在隨后的兩年中,我在仁華的成績卻在走下坡路:四年級降到了4班、五班了。這時,媽媽和前幾班孩子的家長交流了情況,并和我一起分析了我的學習情況,得出的結(jié)論是:我的學習成績之所以下降,是因為我在奧數(shù)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不夠,每周只在仁華上數(shù)學課,課下只是完成那里的作業(yè)(一般只有兩到三題),所以解題的技巧和熟練程度都略顯不足,學習成績下降也就不足為奇了。我也想過,也許我還保持著自己原有的水平,但其他同學都有了進步,所以我便顯得退步了。
三至五年級許許多多個周末我都在人大附中上課,我對人大附中已經(jīng)有了很深的感情,在我的心中,進入人大附中學習仍是我的夢想。但是那時,能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我的心里也沒有把握。
有幸的是,五年級結(jié)束后的那個暑假,我參加了奧數(shù)的培訓班,在培訓班中,我上課認真聽講,課后按照老師的要求認真做作業(yè)并及時總結(jié)所學過的知識。關(guān)于整理和總結(jié)這點,我是深有體會:如果光靠上課聽講,回家不整理錯題的話,那就等于什么也沒學到,所以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多做整理和總結(jié)。
仁華學校在六年級開學后共考了六次試。由于我的水平已經(jīng)有了提高,所以在考完前三次試后,我被分到了5班的前十名。最重要的可能還是最后一次考試:在這次考試中,我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水平,一躍成為第一批參加人大附中面試、第一批接到人大附中初錄通知的學生。
其實人大附中錄取學生時,也不全看數(shù)學成績,直到今天,參加人大附面試的過程我仍然記得很清楚:十位老師與十位同學面對面,爸爸媽媽就也坐在我們的身后,那個場面真有些莊嚴。面試開始了,老師先讓同學們作自我介紹,如姓名、來自哪個學校,在學校里取得的主要成績等。然后老師出了考察記憶力的題:快速記憶數(shù)字或某個畫面中的內(nèi)容,然后針對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接著是考察想象力的題:老師給出一個圖形,讓同學說說根據(jù)這個圖形想到了什么。然后是考察心理素質(zhì)的題:老師說有兩組活動,一組是數(shù)火柴棍,數(shù)對了得到一份獎勵;另一組是發(fā)揮想象力制作一件物品,做好后可得到2份獎勵,問同學們會選擇哪個組。選擇完后,老師還問了一道很抽象的題:“什么是幸福?”在整個面試過程中,每一道題我都積極舉手發(fā)言,努力地向老師們展現(xiàn)的自己。面試的最后,是讓爸爸或媽媽用20個字介紹自己的孩子。
我想,我能考上人大附中,還有一個優(yōu)勢,就是我不偏科。小學期間我利用業(yè)余時間閱讀了很多文學作品,這使我擁有了比較廣的知識面,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對奧數(shù)學習也很有幫助,同時,大量閱讀也使我的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在潛移默化中有了很大提高。在第七屆全國“春蕾杯”作文競賽中我獲得了二等獎。
最后要告訴大家的是,如果想考上人大附中,那就一定要考上仁華學校。因為每次仁華上課時班主任都會記錄大家的學習情況,所以人大附中就會對這些學生比較熟悉,在挑選學生時大部分都會從仁華的學生里挑,這樣對人大附中來說是比較有把握的。已經(jīng)考上仁華學校的同學也不能掉以輕心,希望你們能夠吸取我前幾年的教訓,把基本功打扎實,不要像我一樣,在仁華的班次逐漸下滑,差點失去了考上人大附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