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首頁 > 其他 >

2017年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單選習題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2017年成考專升本《大學語文》文言文試題【七篇】1

  【導語】命運不是一個機遇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問題;它不是我們要等待的東西,而是我們要實現(xiàn)的東西。以下是

  閱讀本文,回答下面試題: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yè)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p>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p>

  “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sāng)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雞豚狗彘(zhì)之畜(xù),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wàng)(稱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piǎo)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一、選擇題

  1.在《寡人之于國也》一文中,孟子盡力倡導的是()

  A.稱霸天下

  B.王道仁政

  C.無為而治

  D.民貴君輕

  參考答案:B

  2.“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莊子

  C.韓非子

  D.孟子

  參考答案:D

  3.本文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

  A.梁惠王治國有方

  B.梁惠王的治國方法與鄰國不同

  C.梁惠王治國方法與鄰國沒有質(zhì)的差別

  D.梁惠王愚不可及

  參考答案:C

  二、填空題

  1.孟子,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時期人。

  參考答案:軻;子輿;戰(zhàn)國

  2.孟子所言“王道”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用仁政統(tǒng)一天下

  3.《孟子》一書和____________《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參考答案:《論語》

  4.孟子在本文中認為只有____________,民才能加多。

  參考答案:施行仁政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東。

  參考答案:兇:災荒。

  2.鄰國之民不加少。

  參考答案:加:更加。

  3.棄甲曳兵而走。

  參考答案:曳兵:拖著兵器。走:跑。

  4.谷不可勝食也。

  參考答案:勝:盡、完。

  5.斧斤以時入山林。

  參考答案:斤:斧頭的一種。

  6.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參考答案:樹:種、栽種。

  7.謹庠序之教。

  參考答案:謹:認真辦好。

  8.申之以孝悌之義。

  參考答案:申:反復教導。

  9.不可,直不百步耳

  參考答案:直:僅,只

  10.數(shù)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參考答案:數(shù)罟:細密

  四、翻譯下列句子

  1.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參考答案:養(yǎng)活生者,發(fā)送死者,毫無遺憾,這是實行王道的開始。

  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參考答案:五畝的宅基地,在上面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絲綢衣服。

  3.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參考答案:咚咚地敲起戰(zhàn)鼓,雙方兵器已經(jīng)交接,扔掉鎧甲拖著兵器逃跑。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參考答案:這樣做而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從來不曾有過。

  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參考答案: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后停止,拿自己只跑了五十步來嘲笑跑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呢?

  6.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參考答案:大王您不要歸罪于農(nóng)事收成,這樣,普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五、簡答題

  1.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梁惠王所謂的“盡心”,實際上與鄰國國君的治國方法只有量的差別而沒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

  2.本文在結構上是圍繞什么問題論述的?

  參考答案:本文在結構上圍繞著“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問題展開論述的。

  3.在本文中孟子闡述的仁政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參考答案:劃分宅基,發(fā)展家畜,分配土地,加強教育,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

  4.最能體現(xiàn)孟子民本思想的是哪三句話?

  參考答案:“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六、分析題

  1.閱讀下面這段文字,然后網(wǎng)答問題。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元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日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盂子在這里提出了哪兩個方面的施政措施?

  參考答案: 一是經(jīng)濟上,使民有“恒產(chǎn)”: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含畜禽)即是。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無恒產(chǎn)者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孟子·滕文公上》)。二是教化上,搞好學校教育,調(diào)艇人的行為準則。

  (2)“五畝之宅”、“百畝之田”針對的是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反映了孟子什么樣的經(jīng)濟思想?

  參考答案:針對的是土地兼并加劇、民眾失去生活來源的現(xiàn)實。反映了孟子力圖恢復傳說中的井田制度的經(jīng)濟思想,即《孟子·滕文公上》所云“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可能是烏托邦,也是一種倒退。

  (3)這段話在語言上采用了哪種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排比

  2.閱讀下列這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入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唬骸俏乙?,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p>

  (1)“狗彘食人食”、“涂有餓莩”的描述,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參考答案:反映了當時貧富懸殊、階級對立的社會現(xiàn)實。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的描述,采用了什么表現(xiàn)方法?

  參考答案:對比方法。

  (3)這段話中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請寫出喻體和被喻體。

  參考答案:喻體:“刺人而殺之,日:‘非我也,兵也’”;被喻體:“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4)上述比喻的深層次含義是什么?

  參考答案:揭示民眾饑餓而死的現(xiàn)實,揭露統(tǒng)治者歸罪于自然災害的推脫罪責的行為。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于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shù)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于水乎?”

  一、選擇題

  1.《秋水》中北海若對“自多”的態(tài)度是()

  A.反對

  B.贊成

  C.無所謂

  D.順其自然

  參考答案:A

  2.莊子《秋水》中代表莊子觀點的人物是()

  A.莊子

  B.河伯

  c.北海若

  D.河伯與北海若

  參考答案:C

  3.本文闡述的觀點是()

  A.在無限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無限的

  B.在無限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C.在無限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在有限和無限之間

  D.在無限的宇宙中,個人的認識和作用是渺小可憐的

  參考答案:B

  4.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莊子》共33篇,“內(nèi)篇”8,相傳為莊周所著,“外篇”14和“雜篇”11,是莊子的門人和后學所著

  B.《莊子》共33篇,“內(nèi)篇”7,相傳為莊周所著,“外篇”13和“雜篇”12,是莊子的門人和后學所著

  C.《莊子》共33篇,“內(nèi)篇”7,相傳為莊周所著,“外篇”15和“雜篇”11,是莊子的門人和后學所著

  D.《莊子》共33篇,“內(nèi)篇”7,相傳為莊周所著,“外篇”16和“雜篇”10,是莊子的門人和后學所著

  參考答案:C

  二、填空題

  1.《莊子》亦稱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參考答案:《南華經(jīng)》;道

  2.莊子,名____________,后世將他與____________并稱“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周;老子;老莊

  3.莊子的主張是“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無為

  4.出自《秋水》的成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望洋興嘆、貽笑大方

  5.本文在整體構思上虛構了一個__________與__________對話的寓言故事。

  參考答案:河伯、北海若

  三、閱讀下面這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浚渚崖之間,不辨牛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們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日:‘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不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p>

  1.這段話實寫了哪兩種自然界景物?虛構了哪兩個神話人物?

  參考答案:黃河和北海(今渤海)。河伯和北海若(河神若)。

  2.由這段話可以看出莊子文章有什么樣的風格特點?

  參考答案:浪漫主義的風格特點。

  3.這段話說明莊子文章說理時常用什么方法?

  參考答案:對比方法。

  4.寫出由這段文字概括出的兩個成語,并解釋其原來的意義。

  參考答案:“望洋興嘆”:河伯仰視著北海若而發(fā)出感嘆;“貽笑大方”:被懂得大道理的人所嘲笑。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于孔子曰:“季氏將有事于顓臾?!?/p>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p>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6怀?,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p>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p>

  一、選擇題

  1.先秦時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是()

  A.《論語》

  B.《孟子》

  C.《莊子》

  D.《茍子》

  參考答案:A

  2.在《季氏將伐顓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日:‘陳力就列,不能者止’,為論據(jù)來批評冉有,這種論據(jù)的類別是()

  A.具體事例

  B.歷史事實

  C.至理名言

  D.科學公理

  參考答案:C

  3.“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出自()

  A.《孟子》

  B.《論語》

  C.《韓非子》

  D.《莊子》

  參考答案:B

  4.“禍起蕭墻”這一成語來源于()

  A.《孟子·梁惠王上》

  B.《莊子·養(yǎng)生主》

  C.《論語·季氏》

  D.《墨子·非攻》

  參考答案:C

  5.“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一句所用的修辭格是()

  A.排比

  B.夸張

  C.比喻

  D.比擬

  參考答案:C

  二、填空題

  1.《論語》是我國先秦時期的一部__________體的散文集。

  參考答案:語錄

  2.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時期人。__________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

  參考答案:丘、仲尼、春秋、儒

  3.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參考答案:仁

  4.“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毀于櫝中?!?/p>

  參考答案:虎兕 龜玉

  5.《季氏將伐顓臾》體現(xiàn)出孔子關于治國以禮、__________的政治主張。

  參考答案:為政以德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參考答案:把……作為

  2.無乃爾是過與?

  參考答案:豈不、恐怕

  3.是誰之過與?

  參考答案:通“歟”,語氣詞

  4.危而不持,顛而不扶

  參考答案:危:站立不穩(wěn)。顛:摔倒。

  四、翻譯題

  1.何以伐為

  參考答案: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2.則焉用彼相矣

  參考答案:那么為什么還要使用那個助手呢?

  3.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參考答案:遠方之人還不歸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來使他們歸順;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居下來。

  4.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參考答案: 我恐怕季孫的憂患,不在顓臾,卻在魯君啊!

  五、分析題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

  1.“夫子”指何人?“由與求”與“夫子”是什么關系?

  參考答案:“夫子”指季氏。由(子路)與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2.“而謀動干戈于邦內(nèi)”指何事?這句話使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指攻打顓臾一事。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以“干戈”指代戰(zhàn)爭。

  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可以壓縮成哪一個成語?這句話中使用了哪一種修辭方法?

  參考答案:成語:“禍起蕭墻”。修辭方法:借代,以“蕭墻之內(nèi)”代指魯君(古代只有人君宮內(nèi)有蕭墻)。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事畢,出游于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cè)曰:君子何嘆?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一、選擇題

  1.本文哪一個自然段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大道行于天下”之時的向往和對現(xiàn)實的不滿()

  A.第一自然段

  B.第二自然段

  C.第三自然段

  D.第一,二自然段

  參考答案:A

  2.孔子對“大同”社會的描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1)社會清平安寧(2)人們安居樂業(yè)(3)人們各自為一己私利(4)各有所養(yǎng)(5)奸惡不興

  A.(1)(2)(4)(5)

  B.(1)(3)(4)(5)

  C.(2)(3)(4)(5)

  D.(1)(2)(3)(5)

  參考答案:A

  3.孔子對“小康”社會的描繪,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1)人們喪失和睦(2)奸惡不興(3)戰(zhàn)亂紛紛(4)人們功于心計(5)人們各為己利A.(1)(3)(4)(5)

  B.(2)(3)(4)(5)

  C.(1)(2)(4)(5)

  D.(1)(2)(3)(5)

  參考答案:A

  二、詞語解釋

  1.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參考答案:貨:財物,物質(zhì)資料。棄:遺棄,拋棄

  2.城郭溝池以為固。

  參考答案:池:護城河。固:堅固保障。

  3.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參考答案:殃:禍殃。小康:康,安。依禮而治的小安社會。

  三、翻譯題

  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參考答案:大道運行的時代,天下為全民所共有,推選有賢德和有才能的人參與管理,講求誠信,謀求友愛和睦。

  2.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參考答案:因此邪惡的圖謀自然閉塞而不能興起,盜竊搶劫的惡行自然不會發(fā)生,因此外門不用上栓緊閉,這就是大同世界。

  3.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參考答案:他們用禮表明道義,用禮考察誠信,辨明過錯,以仁愛為典范,講求禮讓,向民眾明示為人行事的常規(guī)。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此五子者,不產(chǎn)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jù)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眾,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于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shù)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后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于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于側(cè)也。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wèi)》、《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wèi)》,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借寇兵而赍盜糧”者也。夫物不產(chǎn)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chǎn)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一、選擇題

  1.下列文章中,屬于奏章的是()

  A.《諫逐客書》

  B.《答李翊書》

  C.《報劉一丈書》

  D.《答司馬諫議書》

  參考答案:A

  2.《諫逐客書》諫的對象是()

  A.秦穆公

  B.秦始皇

  C.秦惠王

  D.秦二世

  參考答案:B

  3.本文中,作者先列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廣招人才的歷史事實,然后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結論,這里所采用的論證方法是()

  A.歸納法

  B.演繹法

  C.類比法

  D.對比法

  參考答案:A

  4.《諫逐客書》中“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采用的修辭手法是()

  A.對偶

  B.排比

  C.比喻

  D.層遞

  參考答案:C

  二、填空題

  1.李斯是_________代文學家。

  參考答案:秦

  2.李斯的《諫逐客書》選自_________。

  參考答案:《史記?李斯列傳》

  3.“非秦者王,為客者逐”兩句采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__。

  參考答案:對偶

  4.“泰山不讓土壤,故能_________;河海不擇細流,故能_________;王者不卻眾庶,故能_________?!?/p>

  參考答案:成其大,就其深,明其德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來丕豹、公孫支于晉。

  參考答案:使動用法:使……來

  2.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

  參考答案:樂于為國效力

  3.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

  參考答案:同“縱”,合縱

  4.強公室,杜私門。

  參考答案:堵塞,杜絕

  5.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參考答案:攻取

  6.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參考答案:適于觀賞

  7.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

  參考答案:邪正,是非

  8.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參考答案:借給;贈予

  9.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

  參考答案:所用……的方法

  10.所以飾后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

  參考答案:同“悅”

  四、翻譯下列語句

  1.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參考答案:所以泰山不推讓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大;河海不選擇水的大小,所以能成就它的深。

  2.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

  參考答案:我聽說土地廣闊的國家糧食就會多,國家大了人口就會多,兵器精良則士兵勇敢。

  3.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yè)諸侯。

  參考答案:現(xiàn)在競拋棄百姓來幫助敵國,辭退賓客來使諸侯成就功業(yè)。

  4.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nèi),疏士而不用。

  參考答案:假如當初四位國君拒絕賓客而不吸納他們,疏遠志士而不重用。

  5.此非所以跨海內(nèi)、制諸侯之術也。

  參考答案:這不是統(tǒng)治天下制服地方諸侯的方法。

  五、簡答題

  1.《諫逐客書》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驅(qū)逐客卿是錯誤的。

  2.《諫逐客書》中的“逐客”事件發(fā)生在哪一國?什么時問?

  參考答案:秦國秦始皇十年。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一、選擇題

  1.《陳情表》是一篇()

  A.書信

  B.小說

  C.辭賦

  D.奏疏

  【答案】D

  2.“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一語出自()

  A.李斯《諫逐客書》

  B.李密《陳情表》

  C.李清照《聲聲慢》

  D.曹操《短歌行》

  【答案】B

  3.《陳情表》中“結草”典故出自()

  A.《國語》

  B.《戰(zhàn)國策》

  C.《詩經(jīng)》

  D.《左傳》

  【答案】D

  4.我國歷最早的一部文學作品總集是()

  A.《文選》

  B.《樂府詩集》

  C.《曹操集》

  D.《戰(zhàn)國策》

  【答案】 A

  二、填空題

  1.本文是李密寫給__________的__________。

  【答案】晉武帝 奏疏

  2.李密采用了__________文體方式,文章的藝術特色是__________。

  【答案】駢文 散文結合,夾敘夾議,以情動人

  3.日薄西山__________。

  【答案】氣息奄奄

  4.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__________。

  【答案】急于星火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1.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答案】 成人自立

  2.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答案】福分淺薄兒子

  3.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

  【答案】纏繞草墊子

  4.猥以微賤,當侍東宮。

  【答案】像臣這樣去

  5.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答案】只是因為

  6.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答案】任官,免舊職任新職

  7.若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答案】稟報請

  8.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

  【答案】憐惜

  四、翻譯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答案】生下來剛六個月,慈父便棄我而去。

  2.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答案】 外面沒有勉強稱得上的近親,家里沒有照看門戶的僮仆,形單影只,只有自己的影子為伴。

  3.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答案】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此臣私心里,不愿廢棄對祖母的侍奉而遠出為官。

  4.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

  【答案】希望皇帝陛下您能可憐我愚拙的誠意,聽從臣下這小小的意愿。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一、選擇題

  1.北宋詩*新運動的主要是()

  A.蘇軾

  B.歐陽修

  C.王安石

  D.韓愈

  【答案】B

  2.本文得出了怎么樣的反天命歷史觀,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A.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

  B.民本思想

  C.關心天下百事

  D.甘于所悅而溺于所止

  【答案】A

  3.“滿招損,謙受益”的名言最早出自()

  A.《論語》

  B.《孟子》

  C.《左傳》

  D.《尚書》

  【答案】D

  4.下列論說中屬于史論的是()

  A.《答司馬諫議書》

  B.《寡人之于國也》

  C.《五代史伶官傳序》

  D.《諫逐客書》

  【答案】C

  二、填空題

  1.歐陽修,字__________。

  【答案】永叔

  2.北宋詩*新運動的是__________。

  【答案】歐陽修

  3.歐陽修的作品集主要有__________。

  【答案】《歐陽文忠公集》

  4.在本文中,作者提出的論點是__________。

  【答案】“盛衰之理,雖日天命,豈非人事哉!”

  三、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答案】推究

  2.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

  【答案】祭祀

  3.請其矢,盛以錦囊。

  【答案】取出

  4.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這里泛指繩索;用木匣裝起來

  5.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答案】全都;不能,無法

  6.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迷戀的人或事物

  四、翻譯下列句子

  1.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答案】給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的心愿

  2.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答案】當他俘虜了燕王父子,用帶子捆綁起來,把梁國君臣的人頭盛在盒子里……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

  【答案】倘若憂慮勞苦,就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逸享樂只能夠斷送自己。

  4.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

  【答案】天下的英雄都不能和他相對抗。

  5.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答案】殺身亡國,被天下人譏笑。

  6.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答案】禍患常常是由一些小事累積形成的,而智慧和勇氣往往被他迷戀的東西所困擾消磨。

  五、簡答題

  1.《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伶官”指什么人?這種人和文章中提到的后唐莊宗有何內(nèi)在聯(lián)系?

  【答案】伶官指在宮廷中授有官位的演藝人員。莊宗滅梁后,寵用伶人,縱情聲色,朝政日非,后莊宗終因伶人作亂而國破身亡。

  2.《五代史伶官傳序》使用了哪些史實論據(jù)和理論論據(jù)?

  【答案】這篇文章引用了唐莊宗寵幸伶人而招致滅國忘身的史實論據(jù),總結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以及“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歷史經(jīng)驗,指出一個王朝的盛衰興亡,主要決定于人事,表現(xiàn)了作者作為歷史學家和政治家的卓特識見。理論論據(jù)是《尚書》中的“滿招損,謙得益”。

  六、分析題

  閱讀《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這段文字,然后回答問題: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1.這段文字是要說明什么樣的觀點?

  【答案】說明國家的興盛衰敗主要取決于人事,即文中所說“皆自于人”。

  2.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論證上述觀點的?

  【答案】兩個方面:一是后唐莊宗興國的史實,一是莊宗覆亡的史實。

  3.這兩個方面構成什么樣的關系?

  【答案】構成對比關系

  4.最能體現(xiàn)這種關系的兩句話是哪兩句?

  【答案】“可謂壯哉”和“何其衰也”。

  5.這里的論據(jù)屬于哪種類別?

  【答案】屬于事實論據(jù)。

精選圖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