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哀父母
拼音
āi āi fù mǔ
典故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出處
《詩經(jīng)·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p>
例子
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豈不問~情腸!(元·無名氏《小張屠》第一折)
哀哀欲絕
拼音
āi āi yù jué
典故
絕:斷氣,死。形容極其悲痛。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三回:“那寶珠按未嫁女之禮在靈前哀哀欲絕?!?/p>
例子
那安太太進門,一眼便看見姑娘,的跪在那里……便一直的奔了姑娘去。(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
哀感天地
拼音
āi gǎn tiān dì
典故
形容極其哀痛,使天地都為之感動。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王聞失聲號慟,哀感天地?!?/p>
哀感中年
拼音
āi gǎn zhōng nián
典故
形容人到中年對親友離別的傷感情緒。
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謝太傅(安)語王右軍(王羲之)曰:‘中年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shù)是惡?!?/p>
哀毀骨立
拼音
āi huǐ gǔ lì
典故
哀:悲哀;毀:損壞身體;骨立:形容極瘦,只剩下骨架。舊時形容在父母喪中因過度悲傷而瘦得只剩一把骨頭。
出處
《后漢書韋彪傳》:“孝行純至,父母卒,哀毀三年,不出廬寢。服竟,羸瘠骨立異形,醫(yī)療數(shù)年乃起?!蹦铣蝿⒘x慶《世說新語德行》:“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p>
哀莫大于心死
拼音
āi m dà yú xīn sǐ
典故
指最可悲哀的事,莫過于思想頑鈍,麻木不仁。
出處
《莊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哀思如潮
典故
哀傷的思緒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極度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