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斷句
文言文斷句,過去稱為句讀,是文言文閱讀的一項最基本的訓練,文言文斷句。眾所周知,標點符號是上個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才產(chǎn)生的。過去刻板印刷的時代,文言文根本沒有標點。有的只是“句讀”,即在一段文字的結(jié)尾加一個“O”,稱為“句 ”,表示一段完整意思的結(jié)束;在句間停頓的字旁邊加一個“、”,稱為“讀”(d u),表示語氣的逗留、舒緩和停頓。所以韓愈在其《師說》中才有“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的感慨。也有些板刻書籍,為節(jié)省版面,甚至連句讀也沒有。
現(xiàn)在,我們同學的課業(yè)任務增多,不可能也沒必要像過去那樣只抱著經(jīng)書死啃了,不可能完全靠死記硬背來掌握文言文,但是,出于對祖國文化遺產(chǎn)學習與繼承的需要,斷句依然是很重要的基本的閱讀技能,應該學習并掌握。也因此,《北京市語文科高考考試說明》中又把“文言文的斷句”作為一項考查內(nèi)容明確列出來。這是有其深意的。
那么,文言文斷句有哪些規(guī)律呢?應該從哪些地方入手練習?應該注意什么呢?
一、文言文斷句最基本的原則,是要讀懂文義。
在這里,句讀的正確與文義的通暢相為表里。文義弄懂了,句讀自然無誤;句讀無誤,文義自然通暢。請看下文:
例1: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節(jié)選自《學記》)
這一段的正確斷句是: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對第一句,有同學這樣斷: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雖然從語感上看,這樣讀也很上口,但是,從文義上卻講不通。因此,斷句,首先要考慮的是文義的通暢。
二、利用標志性的語氣助詞判定句讀。
文言文中,有很多語氣助詞,用在句首(稱為發(fā)語詞)或句尾(稱為句尾助詞)。充分利用這些語助,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準確地為文章斷句。
先說用在句首的,有些是引起議論的。常見的有:夫(f )、且、且夫、蓋等。例如: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②且庸人尚羞之。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④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也有些詞,同樣用在句首,是表明前后句關系的,如:于是、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等。例如:
?、儆谑怯嘤袊@焉。
?、诙乐?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凼枪适ヒ媸ィ抟嬗?/p>
?、芤怨势溽崦弧鞍U”。
?、萑皇钦f也,余尤疑之。
⑥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⑦大石側(cè)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其可怪也歟!
此外,一些表示語氣的助詞也常常用在句首。如:其、豈(豈獨)、等。例如:
①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巯嗳珉m駑,獨畏廉將軍哉?
放在句尾的詞就更多了。一般都是助詞。如表停頓的和表判斷的“者”“也”,表語氣的“矣”“焉”“哉”“乎”等。如:
例2: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 莊 子· 秋 水》)
例3: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弊雍痹唬骸拔乙圆回潪閷?,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保ā蹲髠飨骞辍罚?/p>
例4: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學記》)
這里,要特別注意一些特殊情況。如“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間斷停頓、或“者也”連在一起的時候,其后面不能斷句。如例3中的“獻玉者”,例4中的“學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此外,“也”字也常常用在句間,在表示句間語氣的舒緩,誦讀時不能停頓,不要在其后面斷句。如例4中“教也者”。又如:
例5:
?。?晉)文公問于郭偃曰:“始也吾以治國為易,今也難?!睂υ唬骸熬詾橐?,其難也將至矣。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 矣?!保ā?國 語· 晉 語 四》)
其中加點的“也”字后面均不能斷句。
三、利用特殊句式斷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嘆句、駢偶句、問答句、對應句等,利用它們,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斷句,從而理解句意。如:
?。ǎ保└袊@句:
?、偕跻?,汝之不惠!
?、谏跻樱崴ヒ?;久也,吾不復夢見周公?。ā墩撜Z·述而》)
③美哉乎,山河之固!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以上都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感嘆句,同時也都是帶有標志性語氣助詞的句子, 斷起來并不難,老師筆記《文言文斷句》。
?。ǎ玻壟季?/p>
駢偶句多用于賦體文字之中,句子成對兒或成組出現(xiàn),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句子的節(jié)奏,正確斷句。如:
①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
?、谌缓筵`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③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文中劃線部分,句式相同或相近,語義相關,語義節(jié)奏和語音節(jié)奏感都很強,讀起來瑯瑯上口。這正是駢賦體文章的特點。斷句,正可以根據(jù)這一點,理解了其中一句,其他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因此,在初讀時,可以前后比照,反復斟酌,再行推斷。
或以為這樣的駢偶句只出現(xiàn)在辭賦這樣的以整句為主要句式的韻文當中,其實不然,在一些散(散句)文中,也有這樣的句子。這一方面是因為對稱、整齊,有節(jié)奏感,是語言美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是人們一種自覺的追求和表露。另一方面是因為,漢代以辭賦為文章正宗,賦體文字一直是文人展露才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也成為古人必學的重要文體。所以,即使寫散文,也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從筆下流出一些整句來。如:
?、偌佥?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谑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ǎ常﹩柎鹁?/p>
在文言文中,無論是敘事性文章還是議論性文章,都常有問答的情況出現(xiàn)。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標志就是“曰”,此外還有“對曰”。如果不是一般的轉(zhuǎn)述性(如:“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云者,則群聚而笑之?!保┱Z句,常常要在這些“曰”字后斷句。如上面例5。課文中的例子如: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p>
這里要注意,和“曰”字有關的句子,其前面斷句的位置很重要。斷與不斷,斷在哪里,很有講究。一般地說,如果前后聯(lián)系比較緊,或者前面是對“曰”的修飾,一般不斷。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6: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痹唬骸翱秃文??”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
劃線部分的句子,如果誦讀的節(jié)奏快一些,“之”字后可以不斷,“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毕喾?,誦讀得慢一些,也可以停頓,讀成“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边@兩種斷法,并不影響對句意的理解,都可以。考試時為閱卷方便,一般也不會在這些地方出題。
但是有一種情況需特別注意。比如下面一段:
例7:
何易于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普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酒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刺史與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唐孫樵《書何易于》)
劃線部分的斷句,是一問一答?!霸弧弊趾罂隙ㄒ獢?,問題是“曰”字前面怎么斷,斷在何處。不看下文,僅看“曰”字前,“刺史驚問易于曰”,可以有兩種斷法:一,“刺史驚問,易于曰:……”。二,不斷,即“刺史驚問易于曰:……”。這兩種斷法,表現(xiàn)了對文章兩種不同的理解,前者是刺史問,何易于答,即“曰”字后的話是何易于說的,而后者就變成了刺史問,即“曰”字后面的話是刺史問的。根據(jù)下文,可知這話是何易于說的,因此,第一種斷法正確。
再看一個例子:
例8:
醫(yī)扁鵲見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鵲請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將使耳不聰目不明。君以告扁鵲,扁鵲怒而投其石,曰君與知之者謀而與不知者敗之使此知秦國之政也,則君一舉而亡國矣。(《戰(zhàn)國策·秦策》)
文中畫線部分“曰”字前也有兩種斷法:一,“扁鵲請除,左右曰:……”,這種斷法表明后面是“左右”說的。二,不斷,即“扁鵲請除左右曰”,這表明“曰”字后面的話是扁鵲說的。根據(jù)下文,可以看出第一種斷法是正確的。
如果在這些地方出題,那就不僅考查了句讀,還考查了對文章的理解。因此要特別注意。
(4)對應句
文言文中有很多對應性的句子,不僅在形式上,還有內(nèi)容上的相關性。利用這些特殊的句子,可以在斷句方面給我們很多有益的提示。例如下面一段文字:
例9: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選自魏邯鄲淳《笑林》)
文中畫線部分,有兩個前后對應性的句子。一個是“豎執(zhí)之,不可入”,一個是“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這表明敘述的是兩個相關的不同的方面,前面斷了,后面也要同樣斷;后面斷了,前面也應相應斷。如果斷成:“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本痛蚱屏饲昂缶渥拥膶P系。正確的斷法應該是:“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p>
四、參考固定的詞語結(jié)構來幫助斷句。
文言文里有很多固定的詞語結(jié)構,常常是單獨運用的,必須和其他句子劃分開來。如:
?、匐m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孟子·離婁下)
“雖然”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詞,而在文言文中是兩個詞,“雖”相當于今天的“雖然”,“然”是“這樣”的意思。必須注意其區(qū)別。
也有些是和其他句子結(jié)合在一起的,不能斷開。如:
?、偈墙鄳n,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邪?
類似的詞語在前面講發(fā)語詞時已經(jīng)涉及,此處不再多談。
有些詞是表示時間的,如:俄、俄頃、俄而、無何、居無何、頃之、須臾、有間等,也不能斷開。
另外還有一些專有名詞,如官名、地名、人名,作為獨立成分,中間不能斷開。特別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于古今習慣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騎劫等,我們閱讀時常犯的錯誤是不把它們按人名來看待,而是望文生義,從而影響我們對文章的準確理解。這些地方要特別注意。判別的方法,是看它們是否在文中反復出現(xiàn)。反復出現(xiàn),往往就是作為獨立的詞語結(jié)構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一般就可以判斷為專有名詞。
總之,對文言文的斷句,其最基本的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還在于對通篇文章的領會。所以,斷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讀幾遍,以便對全文的內(nèi)容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和大致的了解,把能斷開的先斷開,然后逐步縮小范圍,再集中精力分析難斷句和語境(上下文)關系,作出相應的調(diào)整。此外,斷句時,還應注意文章的體裁、語言風格等。如果需要加標點,則標點的使用要合乎規(guī)范,和現(xiàn)代漢語標點的用法相同。在平時學習時,應該加強誦讀(以正確的語氣、語調(diào)及語速放聲朗讀),增強語感,俾使熟而生巧,提高我們的斷句能力。
[高中文言文斷句 訓練]:
鄭人買履文言文翻譯及寓意
上一篇:高中文言文勸學
下一篇:畫蛇添足文言文翻譯及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