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候,蜀國的南方有很多部族,有個首領叫孟獲,身材高大,能吃苦耐勞,待人還挺慷慨。因此,那一帶的部族,不管是漢人還是彝人都愿意聽他的話。蜀國每次在前方與魏或東吳作戰(zhàn)時,南方部落就起來叛亂,成了蜀國的后顧之憂。
公元225年,諸葛亮知道魏文帝曹丕親自去攻打東吳,知道他們雙方一時都無暇進攻蜀國,就親自帶領軍隊去南方平定叛亂。南方地區(qū)地勢險要,人口又雜,光靠武力征服已平定了很多次,但是今天壓下去明天又會叛亂。諸葛亮采用了參軍馬謖的計謀,準備攻心為上,要讓南方部落輸?shù)眯姆诜?br />
孟獲雖然勇猛,但有勇無謀。他一瞧見蜀軍就帶著人馬直沖過去,蜀兵故意敗逃,孟獲策馬猛追,一不小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逮住了。孟獲以為這下準完了。誰知諸葛亮親自給他松開綁繩,好言好語勸他歸順,孟獲哪兒肯吶?諸葛亮也不強求,他陪著孟獲去參觀自己的軍營。孟獲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瞧了個夠,末了對諸葛亮說:“以前我不曉得你的虛實,吃了敗仗;今天看到你的軍營竟是這個樣子,想贏你們太容易了?!敝T葛亮看他這個爽快勁兒,忍不住笑起來說:“那好,我就放你回去。你要不服,可以再來交戰(zhàn)。”孟獲就這樣給他放走了。
當天晚上,孟獲帶著幾百名壯士,偷偷地挨近蜀軍的大營,想給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他們進了營寨,一直往里走,可是里面一個人影也沒有。原來諸葛亮早料到他必來偷襲,把人馬埋伏在營外。蜀兵見孟獲果然中計,一個猛沖,把孟獲他們圍了起來。不一會兒工夫,全逮住了。誰知孟獲還是不服,他恨恨地對諸葛亮說:“你太愛?;ㄕ?,又不是真打敗我的,我不服。”諸葛亮又把孟獲給放了。這可氣壞了蜀軍的一些將士,他們認為丞相太軟弱了,這樣將士們的勁兒不是白使了嗎?諸葛亮便跟他們講“攻心為上”的道理,大伙兒便知道了丞相的真正用心了。
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逮了放、放了又逮,先后達七次,每次諸葛亮都讓孟獲說出不服的理由,然后放了他。到了第七次上,孟獲真的受了感動。他流著淚說:“諸葛丞相真是仁至義盡,我決不再反對他了?!贝撕竽戏讲柯湔\心歸順了蜀國,諸葛亮任命孟獲做了蜀國的官,管理南方各部族。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是一種運用欲擒故縱法動腦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諸葛亮是真心要收服孟獲,但他采用了攻心戰(zhàn),每次孟獲被擒時只要他能說出不服的理由就放了他,每次荻釋孟獲就對諸葛亮的為人就了解更深了一層,直至最后被諸葛亮的誠意所打動,他誠心誠意地歸順了。這時,諸葛亮“縱”的真正目的達到了,即蜀國不再有后顧之憂了。這種想抓住一個人而有意地先放他、放(縱)是為了抓(擒)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欲擒故縱法。平時人們常說的“放長線釣大魚”、“讓他表演表演看,以后再收拾他”,講的就是這種方法。
再來看一例:
有一天,兩個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來向包公告狀。其中一個人說:“稟大人,小人以販鍋為生。昨天夜晚三更,小的宿在店里,鍋被這個人偷走了五口。他第二次又來偷,被我發(fā)覺,因此拉他前來投官,望大人明鑒?!绷硪粋€是個跛子加獨臂,他申辯說:“大人,如果小的好手好腳,說我行盜,也還說得過去。我只有一只好腳一只好手,怎么偷呢?何況鍋又不是首飾之類的小物件,我如何能偷得走?小的實在冤枉。”
包公想了一會兒,不用兩分鐘就斷定跛子是小偷,并把跛子定了罪。
原來包公故意將鐵鍋判與跛子,跛子高興之下得意忘形,用一只好手提住鍋耳,低下腦袋一頂,鍋就被頂在頭上,洋洋自得地要走了。包公由此推知跛子不能偷鍋是假話,跛子原來是個慣偷!這里包公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縱的動腦方法。
在使用這一思考方法時要注意:
第一,“縱”(放)是為了“擒”(抓),因“縱”是重點,要講究“縱”的方式、方法,不能露出破綻,要讓被“縱”者感覺不到有會抓他的危險。
西漢時,有個人拿著一匹絹去市上賣,路上正巧下雨,就把絹展開來遮雨。后來又來了一個人,央求給他也遮一遮,那個人答應了,就給他另一頭披著。不一會兒,雨過天睛,分手的時候,兩人爭搶這匹絹,都說是自己的。郡太守叫人把絹剪斷了,一個給一半,就打發(fā)他們走了。但沒過多久,郡太守就把兩人又叫回去,并判斷出其中一個人是訛詐者,使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那么太守是怎樣判定其中一個是訛詐者的呢?
原來太守把兩人放走以后,分別派了人跟在后面,察看他們的反應。只見一個人滿臉堆笑,興高采烈,稱頌太守的恩德;另一個直喊冤屈,哭聲不絕,大罵太守是昏官。跟蹤的人把他們喊回來后,一審問前者,那個人心虧只得認了罪。
這個太守“縱”的方法十分巧妙,是把兩個人一起放。如果只放其中一個,那就顯示不出如此好的效果來。
第二,“縱”的形式很多,不能拘泥于一種格式。像下面的事例可以算是“縱”。
有一年,有一個王子得了一種重病,滿腦子里是一個很怪的想法,認為自己是一頭牛。因為殺牛祭祀是他們的教規(guī),王子就堅持認為,自己也應該像牛一樣被殺掉。國王請了許多名醫(yī)來治都無濟于事,最后只好找來一位民間醫(yī)師來試試。這位醫(yī)師仔細檢查了病情后,就裝扮成一鄉(xiāng)間祭司,說是來殺牛的。他抽出一把長刀,然后開始摸王子的胳膊和腳,想知道從哪處開刀最合適。可是,他忽然停了下來,說這頭牛太瘦弱,不值得一殺。如果殺掉這可憐的東西來祭祀,那將是對神靈的褻瀆。王子自然非常心煩,但還是聽取了醫(yī)生的建議,想要被殺就得吃胖點。因此王子就拼命猛吃起來,吃呀吃呀,幾個月過后,果然胖了許多,身體也好了,而關于牛的事,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
這位民間醫(yī)生先承認王子是牛,然后裝模作樣要殺他,這也是一種“縱”的形式。因為王子想要吃胖了被殺,就要拼命猛吃,精力一旦轉(zhuǎn)移,他對于自己是牛的想法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忘了,“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總之,欲擒故縱的形式靈活多樣,關鍵在于多動腦筋去創(chuàng)造。
公元225年,諸葛亮知道魏文帝曹丕親自去攻打東吳,知道他們雙方一時都無暇進攻蜀國,就親自帶領軍隊去南方平定叛亂。南方地區(qū)地勢險要,人口又雜,光靠武力征服已平定了很多次,但是今天壓下去明天又會叛亂。諸葛亮采用了參軍馬謖的計謀,準備攻心為上,要讓南方部落輸?shù)眯姆诜?br />
孟獲雖然勇猛,但有勇無謀。他一瞧見蜀軍就帶著人馬直沖過去,蜀兵故意敗逃,孟獲策馬猛追,一不小心中了諸葛亮的埋伏被逮住了。孟獲以為這下準完了。誰知諸葛亮親自給他松開綁繩,好言好語勸他歸順,孟獲哪兒肯吶?諸葛亮也不強求,他陪著孟獲去參觀自己的軍營。孟獲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瞧了個夠,末了對諸葛亮說:“以前我不曉得你的虛實,吃了敗仗;今天看到你的軍營竟是這個樣子,想贏你們太容易了?!敝T葛亮看他這個爽快勁兒,忍不住笑起來說:“那好,我就放你回去。你要不服,可以再來交戰(zhàn)。”孟獲就這樣給他放走了。
當天晚上,孟獲帶著幾百名壯士,偷偷地挨近蜀軍的大營,想給諸葛亮一個措手不及。他們進了營寨,一直往里走,可是里面一個人影也沒有。原來諸葛亮早料到他必來偷襲,把人馬埋伏在營外。蜀兵見孟獲果然中計,一個猛沖,把孟獲他們圍了起來。不一會兒工夫,全逮住了。誰知孟獲還是不服,他恨恨地對諸葛亮說:“你太愛?;ㄕ?,又不是真打敗我的,我不服。”諸葛亮又把孟獲給放了。這可氣壞了蜀軍的一些將士,他們認為丞相太軟弱了,這樣將士們的勁兒不是白使了嗎?諸葛亮便跟他們講“攻心為上”的道理,大伙兒便知道了丞相的真正用心了。
就這樣,孟獲被諸葛亮逮了放、放了又逮,先后達七次,每次諸葛亮都讓孟獲說出不服的理由,然后放了他。到了第七次上,孟獲真的受了感動。他流著淚說:“諸葛丞相真是仁至義盡,我決不再反對他了?!贝撕竽戏讲柯湔\心歸順了蜀國,諸葛亮任命孟獲做了蜀國的官,管理南方各部族。
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是一種運用欲擒故縱法動腦獲得成功的典型事例。諸葛亮是真心要收服孟獲,但他采用了攻心戰(zhàn),每次孟獲被擒時只要他能說出不服的理由就放了他,每次荻釋孟獲就對諸葛亮的為人就了解更深了一層,直至最后被諸葛亮的誠意所打動,他誠心誠意地歸順了。這時,諸葛亮“縱”的真正目的達到了,即蜀國不再有后顧之憂了。這種想抓住一個人而有意地先放他、放(縱)是為了抓(擒)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就叫做欲擒故縱法。平時人們常說的“放長線釣大魚”、“讓他表演表演看,以后再收拾他”,講的就是這種方法。
再來看一例:
有一天,兩個人發(fā)生了爭執(zhí)來向包公告狀。其中一個人說:“稟大人,小人以販鍋為生。昨天夜晚三更,小的宿在店里,鍋被這個人偷走了五口。他第二次又來偷,被我發(fā)覺,因此拉他前來投官,望大人明鑒?!绷硪粋€是個跛子加獨臂,他申辯說:“大人,如果小的好手好腳,說我行盜,也還說得過去。我只有一只好腳一只好手,怎么偷呢?何況鍋又不是首飾之類的小物件,我如何能偷得走?小的實在冤枉。”
包公想了一會兒,不用兩分鐘就斷定跛子是小偷,并把跛子定了罪。
原來包公故意將鐵鍋判與跛子,跛子高興之下得意忘形,用一只好手提住鍋耳,低下腦袋一頂,鍋就被頂在頭上,洋洋自得地要走了。包公由此推知跛子不能偷鍋是假話,跛子原來是個慣偷!這里包公使用的就是欲擒故縱的動腦方法。
在使用這一思考方法時要注意:
第一,“縱”(放)是為了“擒”(抓),因“縱”是重點,要講究“縱”的方式、方法,不能露出破綻,要讓被“縱”者感覺不到有會抓他的危險。
西漢時,有個人拿著一匹絹去市上賣,路上正巧下雨,就把絹展開來遮雨。后來又來了一個人,央求給他也遮一遮,那個人答應了,就給他另一頭披著。不一會兒,雨過天睛,分手的時候,兩人爭搶這匹絹,都說是自己的。郡太守叫人把絹剪斷了,一個給一半,就打發(fā)他們走了。但沒過多久,郡太守就把兩人又叫回去,并判斷出其中一個人是訛詐者,使他受到了應有的懲罰。
那么太守是怎樣判定其中一個是訛詐者的呢?
原來太守把兩人放走以后,分別派了人跟在后面,察看他們的反應。只見一個人滿臉堆笑,興高采烈,稱頌太守的恩德;另一個直喊冤屈,哭聲不絕,大罵太守是昏官。跟蹤的人把他們喊回來后,一審問前者,那個人心虧只得認了罪。
這個太守“縱”的方法十分巧妙,是把兩個人一起放。如果只放其中一個,那就顯示不出如此好的效果來。
第二,“縱”的形式很多,不能拘泥于一種格式。像下面的事例可以算是“縱”。
有一年,有一個王子得了一種重病,滿腦子里是一個很怪的想法,認為自己是一頭牛。因為殺牛祭祀是他們的教規(guī),王子就堅持認為,自己也應該像牛一樣被殺掉。國王請了許多名醫(yī)來治都無濟于事,最后只好找來一位民間醫(yī)師來試試。這位醫(yī)師仔細檢查了病情后,就裝扮成一鄉(xiāng)間祭司,說是來殺牛的。他抽出一把長刀,然后開始摸王子的胳膊和腳,想知道從哪處開刀最合適。可是,他忽然停了下來,說這頭牛太瘦弱,不值得一殺。如果殺掉這可憐的東西來祭祀,那將是對神靈的褻瀆。王子自然非常心煩,但還是聽取了醫(yī)生的建議,想要被殺就得吃胖點。因此王子就拼命猛吃起來,吃呀吃呀,幾個月過后,果然胖了許多,身體也好了,而關于牛的事,他早已忘得一干二凈了。
這位民間醫(yī)生先承認王子是牛,然后裝模作樣要殺他,這也是一種“縱”的形式。因為王子想要吃胖了被殺,就要拼命猛吃,精力一旦轉(zhuǎn)移,他對于自己是牛的想法自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淡忘了,“縱”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總之,欲擒故縱的形式靈活多樣,關鍵在于多動腦筋去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