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qū)將陸續(xù)開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轉換。忍受了多日酷暑煎熬的人們,期盼著秋天的到來。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處暑的寓意是什么,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參考。
目錄
處暑
處暑的寓意是什么
處暑吃什么養(yǎng)生
處暑作文
★處暑
處暑是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在每年陽歷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0度時開始。歷書記載:「斗指戊為處暑,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惯@時的三伏天氣已過或接近尾聲,所以稱「暑氣至此而止矣」。全國各地也都有「處暑寒來」的諺語,說明夏天的暑氣逐漸消退。 但天氣還未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秋涼,此時晴天下午的炎熱亦不亞于暑夏之季。
長江以南地區(qū),俗語有「秋老虎」的說法,就是提醒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的時候,也可將此視為夏天的回光返照。 著有《清嘉錄》的顧鐵卿在形容處暑時講:「土俗以處暑后,天氣猶暄,約再歷十八日而始涼;諺云:處暑十八盆,謂沐浴十八日也?!挂馑际沁€要經(jīng)歷大約十八天的流汗日。
處暑象征著東南季風最后退出我國大陸,西北季風開始統(tǒng)治我國大陸。處暑以后的天氣真正轉入秋季了。 我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勾斯?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nóng)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過后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征明顯。晝熱夜涼的氣候,對人陽氣的收斂形成了良好的條件。
★處暑的寓意是什么
處暑是反映氣溫變化的一個節(jié)氣。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jīng)為150°;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jié)“處”含有躲藏、終止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處暑的到來,標志著炎熱天氣到了尾聲,暑氣漸漸消退,由炎熱向涼爽過渡。由于受短期回熱天氣(俗稱“秋老虎”)影響,處暑過后仍有持續(xù)高溫,雖沒有夏天酷暑,但仍會悶熱,并且干燥。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
處暑節(jié)氣處在短期回熱天氣(秋老虎)期內(nèi),“秋老虎”一般發(fā)生在公歷8—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xù)半個月到二個月不等。處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義,就是提醒人們暑氣漸漸消退,天氣由炎熱向涼爽過渡,要注意預防“秋燥”。處暑的民俗活動很多,如吃鴨子、放河燈、開漁節(jié)、煎藥茶、拜土地公等。
“暑”在古漢語里就是熱的意思,二十四節(jié)氣中根據(jù)一年中氣溫的不同,“暑”也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小暑、大暑、處暑。其中小暑是立夏過后,氣溫稍高有暑意但也不是很熱是為小暑。大暑比之小暑熱力要更甚,剛好處在中伏前后,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俗語說,小暑不算暑,大暑正伏天,就是這個意思。同時,大暑這一時期,也正是降雨旺盛時期。蒸發(fā)量大,空氣濕度大,就形成了即熱有悶的特點,也是人們最難受的“桑拿天”。最后的處暑,已經(jīng)是立秋過后的節(jié)氣,雖有“暑”但處暑表示的是暑熱停止的意思。從處暑過后,暑熱結束,天氣轉涼就進入秋天了。
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此節(jié)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類農(nóng)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
★處暑吃什么養(yǎng)生
處暑時節(jié),預示著秋天即將到來,氣候逐漸干燥,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盡量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寒涼的瓜果,則要盡量少吃或不吃了??梢远喑砸恍┣锛緫钡乃缣O果、梨、葡萄、哈密瓜、桃子之類的水果。
處暑節(jié)氣還適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shù)闹笮┚G豆湯、綠豆冬瓜湯、綠豆百合粥、綠豆薏米粥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處暑應該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yǎng)。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從中醫(yī)上講,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對人身體的危害。適量增加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制品和豆制品等。
★處暑作文
在我的老家流傳著一句農(nóng)諺:處暑動刀鐮。處暑剛過,農(nóng)田里就有割綠豆、收黍子的農(nóng)民兄弟的身影。秋天真的來了。
今年風調雨順,田野里農(nóng)作物長勢喜人,草地、溝壑、壩堤、林間,有名、無名的雜草長得十分繁茂。處暑剛過,散步于雜草叢中,兒時打秋草的場景情不自禁地浮現(xiàn)在眼前。
草兒,山野之中,比比皆是,無處不在。它雖不是什么稀罕的東西,但對于農(nóng)民來說,也是一種寶貝。莊稼地里荒草最為可恨,與糧食作物爭奪水分和肥料,影響莊稼的生長和產(chǎn)量。但在村邊地頭、溝溝坎坎之中,山野之間,生長著的那么多的野草卻是有用之物,它們并不可恨,倒是很可愛的。沒有它們的存在,當年許多農(nóng)民兄弟的日子將不好過,從這個角度來說,草也是家鄉(xiāng)人們的恩人和朋友。
我從小時候就與草打交道,七八歲的時候就割豬草,打羊草,拾柴草,一直到20歲上大學離開家鄉(xiāng)為止。
那年頭秋天上山打草,中午回家胳膊上挎一籃子給豬吃的野菜,肩上還要扛一捆喂羊的草。只有到晚上才能往家背曬干的柴草,而常常是背回來一趟,到家吃根黃瓜或吃個柿子,喝點涼水,還會趁天涼快再背一趟。每個夏天有半樁子的家庭柴草垛都會攢很大。
所以處暑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忘不掉的一段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