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至23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冬至節(jié)的風俗
吃餃子
也是冬至節(jié)的一項飲食習俗。相傳漢朝名醫(yī)張仲景看到很多窮人臘月時耳朵凍爛了,就把藥材和羊肉一起煮,撈出來后切碎,用面 皮包成耳朵樣子的餃子給人們吃。人們吃后,頓覺兩耳發(fā)暖。從冬至這天到除夕,凍耳朵的鄉(xiāng)親都被這餃子治好了。于是,民間就有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
吃餛飩
冬至節(jié)的又一飲食習俗,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相傳春秋戰(zhàn)國冬至時節(jié),沉湎酒色的吳王夫差吃膩了山珍海味,西施就和面搟皮,做出了簸箕式的面點,獻給吳王。
祭祖
人們在這天有冬至祭祖的習俗。祭祖的習俗有多種,如“送寒衣”,即子孫在嚴冬到來之時給故去的祖輩送去御寒的衣服。又如江南某些地方的“棺材天”,即在冬至節(jié)黑夜把老人腐朽的棺材燒掉,把遺骨移人陶甕中。人們認為舉行這樣的洗骨和二次葬,能使祖先安息于九泉之下。
祭煤窯神、生育神
民間有的地方,還有祭祀煤窯神的習俗。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好心的姑娘,寒冬臘月為了躲避兇狠的財主,進了一個山洞。洞里有一位老爺爺給了她一塊烏黑發(fā)亮的石頭,姑娘拿到后倍感溫暖。好心的她又拿了許多黑石頭發(fā)給鄉(xiāng)親們,鄉(xiāng)親們誰有了黑石頭,家里就暖烘烘的。原來那位老爺爺就是煤窯神。于是,到了冬至,人們就會去祭祀煤窯神和那位姑娘。另外,廣東東莞的冬至節(jié),有去廟里祭拜十二娘神析求得子的習俗。
冬至習俗南方北方有什么區(qū)別
北方地區(qū)
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qū)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北方多吃水餃或餛飩,南方多吃湯圓。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qū)。冬至掃墓,現(xiàn)代的祖墳一般是兄弟、堂兄弟幾個人喊齊了就上山去;祭品也是各帶各的,誰家有什么東西就帶什么東西。
在北方大家都習慣吃水餃,要說這是為什么,其實和我國著名“醫(yī)圣”張仲景的有關。北方人在冬至都是吃水餃度過的,現(xiàn)在如果有小朋友不吃的話,家長還會嚇唬小朋友說“冬至不吃水餃,耳朵會掉哦。”
南方人地區(qū)
在冬至則習慣吃湯圓,因為湯圓有圓滿、團圓的寓意,大家在這一天都會自己做或者在市場上買湯圓來吃,希望自己的家庭幸福美滿。在一年中最冷的這一天,沒有什么比喝上一口熱湯和吃上湯圓更幸福的事了。
冬至節(jié)氣有哪些重要意義
一、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鍵節(jié)氣
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冬至是陰陽轉(zhuǎn)化的關鍵節(jié)氣。在十二辟卦中,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征陽氣初生,故稱“冬至一陽生”。
古人還曾把冬至定為一年的開始。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冬至已經(jīng)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
二、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
從冬至開始,就進入俗話說的“數(shù)九”寒天了。也就是說,冬至是“數(shù)九”的開始,這個,就是“年”所不具備的了。
“數(shù)九”又稱“冬九九”,俗稱“交九”,是我國北方舊時流行的一種雜節(jié)氣。數(shù)九寒天,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shù)到“九九”八十一天,即為“出九”,“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許會問,為什么偏偏是數(shù)“九”,而不是數(shù)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應該是與陰陽消長,陽長陰消有關。九,是最大數(shù),一九二九地數(shù)著最大數(shù),意味著冬日的陰氣不斷消減,累至九次便到了頭,寒去春來,“春已深矣”。
舊時,民間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熬啪畔畧D”也許形式有異,或是寒梅,或是九體對聯(lián),又或者是雙鉤描紅書法,但意思卻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筆,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嗎
上一篇:關于冬至節(jié)的風俗有哪些
下一篇:冬至為什么不是最冷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