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之后是春節(jié),這一年終于要過完了。其實在中國歷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的概念一直沒有變過。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冬至節(jié)氣冷知識,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冬至由來
冬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270°(冬至點),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范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qū)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jié)屆即一陽生,新歲實始?!遁d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冬至節(jié),春之先聲也。冬至過后,夜空星象則完全換成冬季星空,并且從今天起開始“進九”。而此時的南半球正值酷熱的盛夏。
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shù)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guī)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jié)日之一。[2]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guī)劃了滅商后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薄!岸ㄌ毂?,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后,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jù)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jīng)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由周到秦,以冬至日當作歲首一直不變。至漢代依然如此,《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xiàn)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guān)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周代,盛于唐宋,并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冷知識
1、最早被制定的節(jié)氣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24節(jié)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jié)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jié)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2、在古代,冬至會放假
在古代,年節(jié)、寒食和冬至并稱“三大節(jié)”,冬至被視作“亞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zhuǎn)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yù)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
相傳,在漢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據(jù)《太平御覽》記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眾,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p>
3、冬至會“預(yù)言”
在古代,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jié)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yù)測往后的天氣。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4、數(shù)九消寒
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要過完九個“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才會寒盡春來,大地回暖,所以才有“數(shù)九寒天”這一說法。期間人們許多活動因為寒冷受到限制,尤其娛樂活動較少。所以為了消除從冬至到立春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人們發(fā)明了“數(shù)九”的消遣方法。
從明代就開始,民間便有畫“九九消寒圖”的風俗,也稱“九九圖”。人們一天畫一筆數(shù)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其中,“素梅圖”就是具有詩意的代表。首先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有九個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數(shù)九天”的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涂染一個花瓣或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后,互拜禮儀時還會以素梅“九九消寒圖”相互雅贈。
冬至日常養(yǎng)生方法推薦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冬至節(jié)氣冷知識介紹
下一篇:冬至傳統(tǒng)習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