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從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開始到11月22日或23日結(jié)束。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古人的立冬是怎么度過,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冬的由來介紹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人大水為蜃?!贝斯?jié)氣水已經(jīng)能結(jié)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jié);三候“雉人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立冬時節(jié),太陽已到達黃經(jīng)225°,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于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還不太冷。晴朗無風之時,常有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不僅十分宜人,對冬作物的生長也十分有利。但是,這時北方冷空氣也已具有較強的勢力,常頻頻南侵,有時形成大風、降溫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氣。
古人的過立冬
天子親自迎接冬天
立冬節(jié)氣和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jié)日,人們往往要舉行收獲祭祀和豐年宴會來進行祝賀。
從周代開始,在立冬日,天子會親自率大臣們到北郊“迎冬”,并設(shè)壇舉行祭祀儀式。回來后,還要獎賞和安撫為國家出過力的軍烈屬家庭以及撫恤孤寡老人。
到了漢代,漢文帝在立冬日要賞賜文武百官錦制的小襖。魏文帝時期,要求官員們無論貴賤,在此時都要戴一種老百姓戴的大帽子,專門起名叫做溫帽,表示冬天要來了,必須注意御寒。
立冬這天要拜望老師
從漢代開始,許多地方都流行在立冬舉行“拜師”活動,也就是學生和家長提著禮品、點心去慰問老師。
有的老師家每逢立冬,就會像過大節(jié)一樣,要設(shè)宴招待前來拜望的學生。
老師一般要在廳堂里掛上孔子像,學生在孔子像前行跪拜禮,嘴里念念有詞:“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未有孔子,孔子以后孰如孔子!”然后學生向老師請安,儀式結(jié)束以后,學生還要幫著老師干些家務(wù)活。
立冬“交子”吃餃子
立冬到,草木凋零、動物冬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一說,但民間一直流傳“立冬補冬”的習俗,以抵御冬天的嚴寒,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勞作。
在我國南方,進入立冬這一天,人們愛吃雞鴨魚肉。而在北方,人們比較鐘情于吃餃子。
餃子早在三國的時候就有了,不過那會兒的餃子跟現(xiàn)在的餛飩差不多,煮熟以后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直到唐代以后,餃子才變得和現(xiàn)在一樣。
古人認為立冬是秋冬季節(jié)交替,正是“交子之時”?!敖弧本褪墙惶?、交接的意思。餃子一般都在立冬、大年三十新舊交接的時候吃。所以,交子之時的餃子是不能不吃的。
自古立冬多詩情
在全年的二十四個節(jié)氣里,立冬屬于最后的一撥。時光飛逝總免不了讓人感傷,在我國的歷代詩詞歌賦中,也記載著許多立冬時節(jié)的景觀和習俗。
元朝的陸文圭的《立冬》詩說:“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h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绷⒍瑫r,一般還不太冷,黃花紅葉在風中搖擺,有十月小陽春之感。
廣東人立冬養(yǎng)生要點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古人的立冬是怎么度過
下一篇:立冬泡腳有什么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