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西方社交禮儀上存在著差異,中西方人士在社會交往活動中常常會發(fā)生誤會和沖突,其根本原因則是文化環(huán)境的差異形成的認知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中西拜訪禮儀,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交際語言差異
打招呼
中國人打招呼是基于對外的一種禮貌,而且越是先問候別人,越顯得熱情、有教養(yǎng)。例如:“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方式卻會令對方感到突然、尷尬,甚至不快。
西方人打招呼時流露的是一種更隨意的感覺:通常招呼道:“Hello!” 按時間來分就是“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而英國人見面會說:“今天天氣不錯啊!”
稱謂
稱謂方面,在漢語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親密的人之間才可以“直呼其名”。在西方,人們見面時喜歡直 呼其名,這是親切友好的表示,縱使交談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稱呼,但過一會兒就改稱名字。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十分重視家庭關系,親屬間稱謂語大都能把身份、輩分、親疏關系表明得一覽無余。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強調獨立的個性,家庭觀念不如我們強烈,因此親屬稱謂不如漢語復雜。西方人稱“uncle”,可以涵蓋我國的“伯伯、叔叔、舅舅”等;“aunt”可以涵蓋“嬸嬸、伯母、姨”等。
在中國,人們很喜歡被稱為某某經理、某某總裁,因為這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但在西方,人們很少用正式的頭銜稱呼別人,正式的頭銜只用于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yī)生、教授和高級宗教人士。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從來不用行政職務如:局長、經理、校長等頭銜來稱呼別人。
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 you”以表接受。
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閑話)。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告別
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對客人常說:“請慢走!”“路上注意安全!”“再見,一路走好啊!”“你們進去吧!” “你們請回吧”“請留步” 等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 “See you later!” “See you next time!”“Goodnight!”。在和病人告別時,中國人常說“多喝點開水”、“多穿點衣服”、“早點休息”之類的話,表示對病人的關懷。但西方人絕不會說“多喝水”之類的話,因為這樣說會被認為有指手畫腳之嫌。他們會說“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復”等等。
餐飲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有句話叫“民以食為天”,由此可見飲食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因此中國人將吃飯看作頭等大事。中國菜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甚至于超過了對營養(yǎng)的注重。西方的飲食比較講究營養(yǎng)的搭配和吸收,是一種科學的飲食觀念。
在中國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人們喜歡在桌上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這顯示的是人們之間的一種美德,一種相互尊重、相互禮讓。而飲宴對西方人來說,盡管食品和酒似乎對于他們非常重要。但實際上在他們眼里那些只不過是用來作為陪襯的東西。他們舉辦宴會的目的在于交際。通過與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僅此而已。
在中國,從古至今大多都以左為尊,在宴請客人時,要將地位很尊貴的客人安排在左邊的上座,然后依次安排。在西方則是以右為尊, 男女間隔而座,夫婦也分開而座,女賓客的席位比男賓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邊的女賓客拉開椅子,以示對女士的尊重。
餐具方面,中西方的差異也很明顯。眾所周知,中國人用餐包括亞洲一些黃種人的國家使用的是筷子,吃飯也用碗盛。而西方人用盤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燙則用專門的湯匙,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筷子和刀叉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智慧。
服飾禮儀的差異
服飾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素質的物化,是內在肉體的外觀,是社會風貌的顯現。由于歷史條件、生活方式、心理素質和文化觀念的差異,中西方服飾文化有著較大的差異。
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的色彩上,漢族視青、紅、皂、白、黃等五種顏色為“正色”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漢赤,唐服色黃,旗幟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為宜。但從唐代以后,黃色曾長期被視為尊貴的顏色,往往天子權貴才能穿用。
而在西方,在羅馬時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與紫色,白色是純潔、正直、神圣的象征,更是一種魅力的代表,所以西方人均喜歡用白色作為新娘的婚紗禮服。紫色是一種高貴和財富的象征。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圣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色和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但西方有時也會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者悲哀的喪服,所以,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復雜和強烈感。
西方人注重身份,把衣服作為象征身份的體現;中國人注重韻味。如果說西方服飾文化刻意追求表現人體美,而完全忽視了服飾倫理,那么中國服飾文化由于受傳統(tǒng)的倫理價值觀念的影響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一些道德上的體統(tǒng)。
最能代表我們國家的是中山裝。穿中山裝時,不僅要扣上全部衣扣,而且要系上領扣,并且不允許挽起衣袖;在穿雙排扣西服時,必須扣上全部衣扣;穿單排三??畚鞣r,僅能扣上上一?;蛑小⑸蟽闪?圩?穿單排兩??畚鞣r,只能扣上上一??圩?不允許扣上單排扣西服的全部衣扣。
西方代表裝是西裝。在穿西服時,宜穿白色襯衫,并打領帶,領帶打好后的標準長度,是其下端抵達皮帶扣。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內穿白襯衫,打領帶。他們喜歡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當今中國人穿著打扮日趨西化,傳統(tǒng)的中山裝、旗袍已退出歷史舞臺。正式場合男女著裝已與西方并無二異。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倒會看到不少人穿著背心、短褲、拖鞋等不合禮儀的服飾。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服飾給人們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繽紛的世界。服飾禮儀是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為了相互表示尊重與友好,達到交往的和諧而體現在服飾上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要想塑造一個真正美的自我,首先就要掌握服飾打扮的禮儀規(guī)范,讓和諧、得體的穿著來展示自己的才華和美學修養(yǎng),以獲得更高的社交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