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自古別稱“三山”。烏山是三山之一,為道教勝地,山頂有呂洞賓的道場。經(jīng)改造,烏山景區(qū)已和三坊七巷景區(qū)連成一片,成為福州市鼓樓區(qū)最重要的接待景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山導游詞最新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烏山導游詞1
烏山又稱烏石山,海拔86米,游覽面積25公頃。唐天寶八年(749年),敕名為閩山。宋熙寧初郡守程師孟登山攬勝,認為此山可與道家蓬萊、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為道山。其東麓在天皇嶺處稱第一山;西南麓在城外的部分稱豹頭山,亦作豹屏山。烏石山怪石嶙峋,林壑幽勝,天然形肖。景分山東、山西、山陰、山陽、山脊5路,36景最為奇,素有"蓬萊仙境"的美稱。
從山的東南麓烏山路拾級登山,行數(shù)十步,就到天香臺。向西折,為沖天臺,是36奇景之一。在后壁鐫刻楷書"古放鶴亭"4字。臺旁還有宋程師孟的篆書石刻"沖天臺"3字。"沖天臺"畔有兩方夾峙的大巖石,巖頂橫著一塊天然條巖,這就是"天臺橋"。此橋奇險,據(jù)說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臺階再行數(shù)十步,就是道山亭。此亭也是程師孟所建,并立了道山亭題刻。當時他還約請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馬領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作《道山亭記》。由于曾鞏文章的張揚,道山亭更馳名遠近。
從道山亭沿石崗西下,至天章臺。這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吟詠“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詩句的所在。篆書天章臺3字石刻依然躍于石上。過天章臺,攀上一小峰,峰上有“霹靂巖”。此石長達10米多,分裂成兩半,中留縫隙。
烏山導游詞2
烏山可以從正面進入外,也可以從道山路處入。烏山素有36奇觀之稱,從山東南麓拾級登山至天香臺,又向西折至“沖天臺”。相傳唐刺史崔干游山,所攜青田白鶴在此地沖天飛逸,后人建“放鶴亭”。亭子后崖石上鐫有“古放鶴亭”4字,臺側亦有程師孟篆書“沖天臺”,道勁有力。沖天臺畔有兩方夾峙的巨崖,崖頂凌空飛越一天然條巖,稱天臺橋。此橋險絕,據(jù)說只有“肯舍身”的人,才能登得上去。
順臺階又行數(shù)十步至道山亭,沿亭西下逶逛至天章臺。元朝杰出詩人薩都剌曾詠有“晚涼上烏山,置酒天章臺”的名句,篆刻在蒼崖之上。過天章臺奮力攀上一小山峰,峰頂有霹雷巖,此石長達9米,中分兩半,微露一隙,據(jù)史載,唐嗣圣年間,有一高僧手持《華嚴經(jīng)》在此誦讀,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為室,高僧遂宴坐其間”。霹雷巖由此得名。
霹雷巖左面石崗上矗有一座長方形亭子。離亭約200步,一塊崖石上鐫刻著“烏石在、黎公在”6個楷書大字。此崖俗呼“黎公巖”。黎公即黎鵬舉。明朝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侵寇犯閩,閩江口五虎要塞陷落,福州城危如累卵,當時身為指揮金事的黎公親率將士,在馬尾至閩安鎮(zhèn)一線與敵寇浴血作戰(zhàn),殺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復安。福州人因此刻石紀念這一位民族英雄。霹雷巖右方,原有一座清冷臺,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福建省最高長官--平章政事燕赤不華所建?!扒謇洹笔庆o肅之意,意在勉勵自己為國家干事。可是他華而不實,時常擺宴于此,到任數(shù)月,即身敗名裂,亭臺亦隨之記廢。
烏山導游詞3
烏石山的摩崖石刻計有200多段。最著名的要數(shù)華嚴巖側的李陽冰"般若臺銘"篆書石刻。這是閩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高5米,寬2米,小篆,共24字,字徑43厘米。李陽冰的篆字與秦代李斯齊名,被稱為"大小李"。這塊石刻與浙江處州的射驛記、縉云城隍廟記、麗水忘歸臺銘合稱為天下四絕。
烏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較多。許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師孟、陳襄、湛俞、趙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詩文和題記。天秀巖旁,還留有明朝宰相葉向高草書詩刻一首:"檻外林光連百雉,天邊江影落雙虹。峰傳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運筆疾如龍蛇飛舞。在清冷臺西,有"飲嵐"2字石刻,也系篆書,字徑50厘米,是清代畫家廣陵禹之鼎題。從先薯亭北出,可觀賞到石壁觀音。相傳此處原有一天然巖石,在1000多年前遭雷火襲擊,巖壁上顯現(xiàn)隱隱約約的現(xiàn)象。后人便將其加工成浮雕的觀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補足,成為一組石雕與泥塑結合的藝術品。這組浮雕佛像且有晚唐風格,是福州一帶較早的古代雕刻藝術。
烏石山還有一尊石壁觀音,明嘉靖初也因雷火轟擊而成,后人在此建大士閣?,F(xiàn)存建筑物是清光緒年間重建的。大士閣分正殿、客堂、別殿,外圍宮墻,有著名的濛泉,清冽泉水滲于附近巖石隙間,在這開設茶廳。
鴉浴池在石壁觀音西南,也是雷火擊成的小石池。池寬廣約2米,池內有泉,大旱不涸。古時每到黃昏,"夕陽蕭疏,群鴉亂浴于此",故稱為鴉浴池。鴉浴池泉水清冽,是極好的沏茶礦泉。歷代名人曾在這兒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須陸羽茶經(jīng)記,也算人間第一泉。"
天秀巖在鴉浴池前方,背倚薛老峰,由一組挺拔奇?zhèn)サ拇髱r石構成。天秀巖的名字原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燕赤不華將元順帝皇太子所賜的"忠孝文武"4字刻于此處巖上,以得天獨秀自詡。100多年后,薛逢(唐咸通中為侯官令,有政績)的后人在此重建薛老莊。明萬歷年間,福州詩人多借莊中結社吟詩。宰相葉向高也曾應薛氏后人邀請,在此唱和,并留下草書詩刻一首。沿石板路步至向陽峰,可眺望臺江、倉山景色。從向陽峰轉北,可達雙峰夢,雙峰夢山巔有兩塊巨石伏地,遠望如兩人沉睡于幻夢之間。兩石之后有凌霄臺,凌霄臺是烏石山的最高點,臺面寬廣,可容數(shù)百人。舊時重陽節(jié),人們便在此登高、放風箏。宋代書法家蔡襄曾寫下《登凌霄臺詩》,詩中有"締結青云上,登臨滄海濱……子夜先看日,陰崖得后春,三山空鎖碎,萬落自埃塵……",描述烏山的峭拔挺秀,同時也說明800年前福州南臺還是一片曠野,故登烏山可觀日出和望閩江激流風帆。凌霄臺東,有三塊天然大巖石相互撐架成一個大巖洞。洞內可坐數(shù)十人,巖石上刻有"石天"兩個大字,取以石為天的意思。石天周圍有不少名人題刻,大多是四五百年前的作品。烏石山上歷代建造的紀念性祠堂不少。如紀念宋代大理學家朱熹的朱子祠,紀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學者楊時、游酢、胡安國、羅從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黃干、真德秀的九賢祠,紀念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紀念陳振龍的先薯祠等。烏石山彌陀寺還是福州人民反對英帝國
烏山導游詞4
“烏山石下,白馬河畔,校園美如花玉蘭飄清香,尊師亭里書聲瑯瑯,愛生池旁歌聲嘹亮……”烏山是是三山中的一山,它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可以從烏山路,通湖路,澳門路等地方直達上山。周六是陽光明媚的一天。一大早我就起床了,洗臉,刷牙,吃完了飯。可爸爸還在睡夢當中,我很生氣,決定聯(lián)合媽媽一起爸爸叫起來。媽媽把鐘調到十點,我在爸爸耳邊大喊:“爸爸,十點了”。爸爸猛一下的從床上跳了起來,匆匆忙忙地穿好衣服。跟著我一起出發(fā)去爬山了。
在路上,我一邊哼著歌一邊笑哈哈大笑。到了烏山,我興致勃勃的下了車。一走到大門口,我就看見了幾個老公公和老婆婆在打太極,打得可好了。我繼續(xù)與爸爸向前走,看到了烏石山這三個字,我就知道要爬山了,我在前面一直向上面跑,爸爸跟在后面,我們跑到了頂上,我“哇”的叫了一下,原來從頂上可以看到這么多高樓大廈,我們向右走了一點,看到了烏山景點的地圖,才知道烏山有三十六大景點。我選擇了一些景點開始尋找了。一開始,我們往前走了一點,看到了石天,它是由許多石頭疊在一起,在里面還能躲雨呢!我繼續(xù)往前走,陸續(xù)看過了天秀巖,雙峰夢,放生池等一些景區(qū)。當我準備回家時,我看到了幾棵神奇的樹,它叫老叟容,這個景點的名字叫海闊天空,為什么說他神奇呢,因為這棵樹生長在石壁上,沒有土,但它卻能枝繁葉茂,密集的灰白根系好像老人家的胡須灑鋪在崖壁上,抬頭仰望猶如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者傲然屹立于石壁之上,撫須笑看海闊天空。
烏山真是漂亮極了!這是一次有意義的游覽,即增長了的見識又鍛煉了身體。
烏山導游詞5
去年深秋的一日,我和幾個同學隨著絡繹不絕的游客,來到了剛剛修復的福州烏山游覽區(qū)。所到之處,景色變化多端:時而古木參天,山崖突兀;時而陽光明亮,和風爽爽;時而陰森冷清,涼風颼颼..
清冷臺
我們沿著小徑拾級而上,到了山頂,穿過橫頭石,便至石林。石林是烏山勝景之最,烏山三十六景數(shù)石林一景最為可觀。這里怪石嶙峋,古木參天;剛修復的古色古香的圍墻掩映在叢林之中,幾角青瓦榜突兀而出。游人到此,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
位于石林中心的清冷臺,別有洞天。在參天古木的蔭蔽下,那烏亮的石頭怪立著。那烏亮的石頭發(fā)出的光澤,似一縷縷寒意襲來,使人頓時汗消意爽。
我與同學們坐在石頭上,觀看摩崖石刻。望著那些已經(jīng)剝蝕的石刻,不禁心生懷古之情。
古時的烏山清冷臺又是怎樣的呢?古人許友在《石林記》中說道:“蒼壁峭立,橫石為梁,松須垂拂,零亂須眉,使人曉冷。臺畔多昔游遺墨卷。此有古魂拂臺,拜讀往往呼酒澆之。”并說:“伏日游暑此中,若在秋冬之間?!笨梢?,此處之陰涼,乃是夏日避暑之勝地?!扒謇渑_”,真是名不虛傳啊!
大士閣
我們離開了清冷臺,因無人導游,只好自己亂闖。走了一段路后,便望見茶室。我們走進茶室就了座,品嘗了清香的花茶后,穿過茶室,走到一條小路上,信步向前走去。
走著,走著,忽然發(fā)現(xiàn)面前有個路標,上寫著“大士閣(觀音巖)”幾個字。我們便又向前走去。轉過一道石門,里面無有他物,只見幾塊怪石聳立著。我不禁悄聲說道:“‘大士閣’,何處是呢?”
“咦,可能在那兒吧!”一位同學手指著一塊石壁說道。我順著那位同學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見一條窄窄的小路,從石壁旁通過。我便帶頭先走過去,拐過一個彎兒,不禁脫口而出:“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p>
看,前面隱在花簇叢林之屮的一圓門,隱約地透出柔和的黃色光澤來。
我們走進了圓門,便見一座古式廟宇。走進廟宇,只見青煙裊裊,頓感香氣沁人肺腑。登上石階,面前有一尊神態(tài)安詳、端莊的觀音菩薩盤坐在蓮花座上。
據(jù)傳說,這兒有塊菩陀巖,每當霹雷當空,便可望見一尊觀音菩薩端坐其上,故取名“觀音巖”。因觀音巖旁有御石丘,狀如大士,故取名“大士閣”。
我們離開了大士閣,又循著山間小徑探勝去了。……烏山,不愧是福州名勝之一。十年動亂,她曾被破壞得不堪入目。而今,經(jīng)過修復,供人游覽。我們相信,今后烏山再經(jīng)修葺裝扮,將會以動人的美姿,引來更多的游人。
最新烏鎮(zhèn)導游詞講解
上一篇:烏山導游詞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