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2019福建景點導游詞介紹5篇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泉州,福建省東南沿海地級市,簡稱泉、鯉,別名鯉城、刺桐城,北承福州,南接廈門,東望臺灣島,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yōu)越。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5篇,歡迎閱讀參考!

  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1)

  歡迎各位朋友光臨清凈寺。

  泉州清凈寺是我國現(xiàn)在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為國務院公布的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泉州清凈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創(chuàng)建于伊斯蘭歷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積約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chuàng)建的現(xiàn)存古老的伊斯蘭教寺。

  主要建筑分為大門、奉天壇、明善堂等部分。

  現(xiàn)在請各位看這座門樓,它高達20米,寬4.5米,全系青、白崗石砌疊而成的,是一個三層穹形頂?shù)募夤伴T,分外中、內(nèi)三層,在外中兩層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圓形穹頂,有著和我國古建筑的“藻井”相類似的石構圖案,頂蓋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蓮花圖案,表示伊斯蘭教崇尚圣潔清凈,門樓正額橫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寫道:

  “真主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神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的,是至睿的,真主所喜悅的宗教,確是伊斯蘭教?!爆F(xiàn)在請各位看門樓后墻上這兩行阿拉伯文石刻,上面記載著清凈寺的創(chuàng)建年代重修時間以及早的名稱,門樓頂層是望月臺,是伊斯蘭教“齋月”用以

  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臺的周圍三面建筑“回”字形的垛子,像城堞一樣,別有回教的風致,平臺上原來還有望月樓和尖塔,清朝初年倒坍了。

  請看這里是清凈寺的宣禮塔的塔址,當年,宣禮塔塔形如柱,高聳奇?zhèn)?,可與廣州懷圣寺的光塔媲美,均屬于伊斯蘭式的建筑風格,十六世紀的中文文獻贊美其:“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對,七級凌日,參開元塔以為三”。古時,穆斯林宣禮員登上塔尖,-呼百應,夜間塔頂舉火,為商舶導航,方圓百里,一目了然,每屆秋冬,滿戴絲、瓷、茶的商船揚帆離去,或值春秋,裝運香料、藥村的海舶駛來泉州港,阿拉伯穆斯林齊聚寺內(nèi)、沐浴更衣,登塔眺望,誦讀《古蘭經(jīng)》,祈求并贊感的阿拉賜福穆斯林船隊一路平安,寺宣禮塔初建為石砌,后記,十六世紀初為木塔,公元1687年又被颶風摧塌。

  請各位繼續(xù)參觀寺的禮拜大殿,這座大殿,又稱奉天壇,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請看殿的門楣部分,雕刻是阿拉伯文《古蘭經(jīng)》,大殿四壁都是花崗巖石砌成,巨大的窗戶遍布各墻,增加殿內(nèi)采光效果。這個大殿上面原來罩著巨大的圓頂,它使清凈寺格外宏偉壯觀,十六世紀末的一份中文記載,描述泉州清凈寺大殿:“堂以西為尊,疊疊重重,規(guī)制異人間之廟字,昂昂噲噲,翚天上之樓臺。”生動地表現(xiàn)出阿拉伯伊斯蘭式的異域建筑風格,不幸的是大殿圓頂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級大地震中坍記,迄今未能恢復,殿內(nèi)的設施和圓頂遺物仍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xiàn)有的地面增高了一米多。

  這墻中凹入部分是當年禮拜大殿的講經(jīng)臺,墻壁上這些典雅方樸的阿拉伯文石刻,全部是《古蘭經(jīng)》經(jīng)句,這是公元十世紀以前阿拉伯伊斯蘭禮拜大殿的流行建筑模式,如今即使在中東阿拉伯地區(qū)也很少見。

  由于無法復建主禮拜大殿的圓頂,公元1609年穆斯林在寺內(nèi)增建一間小禮拜殿,現(xiàn)在,請各位隨我到小禮拜殿參觀。

  這座小禮拜殿,取名“明善堂”,是中國四合院式的建筑,因為殿屋狹小,只能容納三十人祈禱,以致穆斯林常在露天的古大殿內(nèi)舉行主瑪禮拜,伊斯蘭崇簡清凈,崇拜西天,不設偶像,遵照伊斯蘭教義,至高無上的安拉無所不在,不論在什么位置,教徒只要面向圣地麥加克爾白的方向祈禱,都是同樣能獲得安拉的喜悅(目前,居住在泉州的穆斯林后裔有3萬多人)。泉州的阿拉伯后裔并非不懂的這一點,但是,他們卻寧愿頭頂烈日,披風戴雨,為能在那千年古大殿內(nèi)祈禱而感到滿足,堂前這個精雕的古代石香爐,原是奉天壇的舊物,后來奉天壇無法蔽風雨,教徒們便移到明善堂作禮拜,香爐也移置于此,香爐只是為凈化環(huán)境衛(wèi)生而設。

  這里是“泉州伊斯蘭史跡陳列室”,雖說地方小了一點,卻是泉州伊斯蘭宗教文化的歷史縮影。國內(nèi)外史學家對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跡極為重視,近幾年專程來泉州考察伊斯蘭史跡的阿拉伯國家友好人士和學者、專家絡繹不絕,我們國家領導人也多次親臨泉州視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近有關方面正在計劃重修伊斯蘭汪寺,使它恢復歷史原貌,更加光彩奪目。

  清凈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歷代穆斯林相繼集資修葺,并勒碑為紀,保存寺內(nèi)?,F(xiàn)寺中還有值得重視的附屬文物,如歷年遺留下來的漢文和阿拉伯文的石刻,尤為珍貴的是公元1407年明成祖頒發(fā)的保護穆斯林和清凈寺的《敕諭》碑刻,至今完好無損也嵌置于寺北的墻壁上,現(xiàn)在請各位觀看《敕諭》碑刻。

  明成祖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為保護泉州清凈寺,保護泉州伊斯蘭教,明成祖朱埭特地頒發(fā)諭令:“所在官員軍民一應人等,毋得慢侮欺凌,取有故違……以罪罪之“。明代的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保護清凈寺?當然有著利用宗教麻痹人民的企圖,但另一方面,也可作為我國對外國僑民的風俗習慣宗教活動的尊重的說明,對阿拉伯人民的友好團結的反映。

  泉州清凈寺,從建造到現(xiàn)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了,人民政府十分珍惜這一千年古跡,解放后曾經(jīng)三度重修。1961年,清凈寺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建立和古代泉州海外交通、我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在歷史上長期友好的和平往來,有著分不開的密切關系,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友好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跡之一。就其建筑藝術來說,它的壯麗雄偉,也充分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才能。

  清凈寺雖建于北宋,實際上伊斯蘭教傳人泉州的歷史遠遠不止千年。伊斯蘭教的靈山圣墓就比清凈寺還要古老得多,穆罕默德在世時,向穆斯林發(fā)出號召:“求知要不遠萬里,即使遠在中國”。因此在伊斯蘭教創(chuàng)教初期,也就是公元618一626年穆罕默德嫡傳門徒三賢四賢就從麥加遷移經(jīng)海路來到泉州傳教,死后葬于泉州東門外靈山圣墓。各位有興趣,可前往參觀,好了清凈寺就介紹到這里,希望各位能對清凈寺留下美好的印象。

  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2)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

  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這座古城,就叫做崇武古城。

  崇武古城是我國僅存的一座比較完整的石頭城,也是我國海防史上一個比較完整的史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縣東南24公里的崇武半島南端。近年來,崇武半島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漁村的民俗,引起了許多游客的廣泛興趣;而半島上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無數(shù)專家、學者和游客不遠萬里,慕名而來。各位朋友一定也有同感吧?

  我們要想了解祟武古城,就必須追本溯源,從頭講起。崇武位于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三面臨海,西連陸地,地勢起自大霧山脈,婉蜒起伏,十分壯觀。它夾在湄州灣與泉州灣之間。往北與莆田的南日、湄州互為犄角;往南與晉江的永寧、祥芝互為犄角;東臨臺灣海峽。近處海域遍布島嶼與礁石,地形復雜,易守難攻,是個戰(zhàn)略位置十分顯著的國防要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崇武的意思就是崇尚武備。據(jù)說宋朝時,這里就稱為崇武鄉(xiāng)守節(jié)里。宋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惠安置縣后,在這里設小兜巡檢寨。元朝初期改為小兜巡檢司。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活動在朝鮮和我國沿海的日本海盜集團一倭寇突然登陸祥芝的蚶江,對泉州地區(qū)的安全造成威脅。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防御倭寇人侵,委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東南沿海。周德興是個軍事工程專家,他根據(jù)泉州沿海地區(qū)海岸線曲折,地形險要的特點,“一郡者設所,連郡者設衛(wèi)”。當年,泉州設永寧衛(wèi),管轄五個所,即福全、中左、金門、高浦、崇武五所?;莅苍O立五座城,即崇武城、獺窟城、小岞城、黃崎城、峰尾城。祟武城為五城之一,隸屬福建司永寧衛(wèi)的一個千戶所。建城至今已有六百多年了。

  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崗巖壘成,城墻共長2457米,城基高5米,墻高7米,并設有兩層跑馬逍。墻上有墻碟1304個,箭窗1300個,窩鋪26座。四面設城門,內(nèi)門每扇高3.2米,寬1.3米,前門每扇高2.6米,寬o.9米,東、西、北三座城門相似,各有城門兩道,城門上各設烽火臺一座,南城門外加設一照墻。在城內(nèi)蓮花山制高點,還設有了望臺。四面城邊各有一潭一井和通往城前的涵井,城內(nèi)的十字大街相接四個城門,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城墻又加高1.3米。這些城墻、窩鋪、門樓、月城、墩臺、捍寨和演武廳,構成我國古代一套完整的戰(zhàn)略防御工程體系。明代守丞丁少鶴曾有詩句贊道:“孤城三而魚龍窟,大岞雙峰虎豹關”。

  作為海防的前沿,崇武古城曾經(jīng)在明代倭患其間首當其沖,屢遭進犯;亦曾失利陷城,鐵馬哀鳴。幾百年來,古城幾代軍民憑借天然的屏障和。牢固的石城,歷經(jīng)血與火的洗禮,用生命譜寫出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詩篇。這里的“護龍官”、“崇山官”、“崇報祠”、“元飼宮”、“十二爺官”等,都是古城軍民為紀念抗倭犧牲的英雄而建造的。

  祟武建城之初,由各地抽丁防守,至今還有“百家姓,萬人丁”之稱(現(xiàn)尚有98姓氏),兵士們在這里生息繁衍,為捍衛(wèi)古城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據(jù)史書記載,明朝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倭寇一千多人從大山登陸,燒殺搶掠。崇武的千戶張榮率領軍民奮起抗倭,力戰(zhàn)身死,終于保住古城,崇武城免卻一場災難。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正月,倭寇偷襲崇武城,全城軍民浴血奮戰(zhàn),由于孤立無援,糧盡城陷。倭寇入城洗劫42天,無惡不作,令人發(fā)指。明朝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親臨崇武,指揮剿倭,人民才得以安居樂業(yè)。十年倭亂平定后,崇武也成了東南沿海的重鎮(zhèn)。

  此外,崇武古城作為歷史的見證人,她還曾目睹鄭成功大軍揮師東渡,收復祖國寶島臺灣,目睹崇武軍民隨人民解放軍揚帆南征,解放祖國南大門廈門島,目睹1956年周總理親自指揮崇武海戰(zhàn),擊沉擊傷入侵的美蔣“永泰”、“永昌”號軍艦。

  古城的軍民兵士驍勇善戰(zhàn),令人精神振作;而古成的文人雅士,深切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他們對故園的熱情謳歌,引起了后人的強烈共鳴。在崇武城南郊峽道壁谷,盤石巖,峭壁間的“海門深處”石刻即為著名詩、書、畫名家黃吾野所書。黃吾野曾經(jīng)“十年避亂別江灣”。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倭患平定,黃吾野重返家園,他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詠唱了平倭后的太平景象:“海天南望戰(zhàn)塵收,漠漠平沙罷唱籌,漁艇已鳴煙前櫓,農(nóng)人又住水邊洲?!泵鞔颊够莅踩舜髯糠逡苍诔缥涞凝埡韼r上摩刻一聯(lián):“噓吸滄溟涵地脈,吐吞日月鎮(zhèn)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渾氣勢,照見了先賢的萬古英風。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歷朝所修建的寺廟庵堂三十多座,主民宅也有數(shù)十處。其中有宋代的“云峰庵”、“水潮庵”,有明代的“關帝廟”、“東岳廟”,也有敬奉海神媽祖娘娘的“天妃宮”,以及紀念當?shù)赜泄θ宋锏摹办`安王廟”等,這些古建筑的保存,增添了古城古樸優(yōu)雅的氣息??梢哉f,祟武古城不但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也有一定的欣賞價值。

  當您登上崇武古城的處,您可以望得見金沙碧水的“半月沉灣”和“西沙銀蛇”天然海濱浴場,而海巖邊維妙維肖的“神龜戲水”,多彩絢麗的海螺貝殼,孤巖兀立的“峰后險石”,以及那“白鶴升天”、“獅石照晚”、“玉碧傳音”,更使人如臨仙境。每當大浪時分,那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蕩神搖,而當那風平浪靜的時刻,幾星鷗鷺、三五帆點綴在畫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贊嘆大自然的造化。據(jù)記載:“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樓海市,如樓閣人馬,千形萬狀,仿佛煙云之中,久之乃散”,

  這與山東蓬萊閣的海市蜃樓同為一種過折射的自然現(xiàn)象。只因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機會很少,因而更加令人難以捉摸,更加引起人們的神往。

  歷史上,崇武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古城。尤其是崇武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海上距離97海里),兩地舟楫往來不斷,語言相通,風俗相似,地緣、血緣、文緣等關系十分密切。崇武擁有豐富的山海資源,可是由于戰(zhàn)爭的因素,它曾被列為“海防前線”,經(jīng)濟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戰(zhàn)爭遺留下來的痕跡已被淹沒在改革開放的大浪之中。為了方便臺灣漁輪前來停靠和臺胞上岸旅游訪親,福建省政府早在1988年即把崇武列為全省沿海建設的重點區(qū)域。至今,已先后建成全國首座對臺貿(mào)易專用碼頭,并擴建了臺輪避鳳港以及紅十字會教護站,臺胞接待站等設施。近兩年來,對臺貿(mào)易的條件更加成熟,昔日的前線已逐漸變成兩岸交流和臺商投資的熱線,通航的條件也日趨具備。

  崇武古城地靈人杰,歷來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人們崇尚她固若金湯的城池,欣賞她風景如畫的山水,更贊美她勤勞勇敢的人民。

  在崇武城倘徉,您可以看得見聞名中外的惠安女:黃斗笠、花頭巾、銀腰帶、短上衣、寬褲筒,配之那精巧艷麗的頭飾,可與藍天白云相映襯,隨大海波濤而起舞。俚語稱之為:封建頭、民主肚、節(jié)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奇特風情,給古城風光增添了幾分魅力,然而惠安女不僅有美麗的外表,更以勤勞賢惠頁著稱。崇武一帶的男子多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因而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xiāng)的主力軍。她們開公路、修水利、洗衣服、補漁網(wǎng)、敬公婆,教子女,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稱得上全能媳婦。

  祟武古城還以“石雕之鄉(xiāng)”而馳名。幾百年來,這里的石雕藝匠走遍祖國大江南北,灑下辛勤汗水,他們美化了環(huán)境,點綴了江山、創(chuàng)造了藝術。雄姿英發(fā)的獅子、飛舞騰空的巨龍,玲瓏剔透的香爐、形象逼真的影雕,包羅萬有,姿態(tài)紛呈。

  崇武古城,她是一座古樸雄壯的城,更是一座光輝燦爛的城,她永遠聳立在東南沿海的疆土上,更聳立在古城人民的心中。

  但愿祟武的古風新貌,使您悅目賞心,使您浮想聯(lián)翩,使您回味無窮。

  歡迎各位朋友再次光臨祟武古城,謝謝大家。

  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3)

  眼前這座黑壓壓的大巖石山叫寶蓋山,你們看,它凌霄獨立,周圍沒有其它山峰為鄰,看起來是不是顯得特別孤單呢?所以,人們又叫它“大孤山“。明朝一位著名的詩人黃克晦在一首詩中這么說“亂嶂江邊出,大孤山孤”。

  高踞山頭的那座塔就是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姑嫂塔”。它是一座用花崗巖建造的仿樓閣式的空心石塔。塔共五層,二十一米高,昨天大家參觀的泉州東西塔,東塔高48.27米,西塔高44.06米,雖然姑嫂塔還不足東西塔的一半高,但是它依借山勢,所以顯得特別巍武。

  姑嫂塔,又稱“關鎖塔”或“萬壽塔”,它建于南宋紹興年間的公元1131-1162年,迄今已經(jīng)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它背靠泉州灣,面臨臺灣海峽,有鎮(zhèn)南疆而控東溟之勢。《泉州府志》上稱它“關鎖水口鎮(zhèn)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來往”,可見,姑嫂塔真正的作用,是作為航標的。南宋時期,泉州港是世界上的貿(mào)易港口之一,對外貿(mào)易十分繁榮,與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有生意往來。宋朝的吳自牧在《夢溪錄》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則自泉州便可出洋。“為適應海外交通的需要,在位處泉州港口的寶蓋山上建造石塔,作為航標燈塔,其意義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栋碎}志》就有這樣的記載:“在永寧里有石塔甚宏麗,商舶自海遷者,指為抵岸之期。”這里說的石塔,就是指姑嫂塔。雖然志書記載只有廖廖數(shù)字,卻十分明白地指出姑嫂塔在航海上起著指引商船抵岸的重要作用。

  現(xiàn)在我們來到姑嫂塔前,大家請看,這塔的層西面開了一個拱形門,第二層以上各層有兩個門洞,轉角倚柱體梅花形,頂置護斗,塔身層層向上縮小,每層迭澀出檐。每一層的塔身外都有圍欄環(huán)衛(wèi)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階直通塔頂。第二層的門額上刻“萬壽寶塔”四個字。第五層的外壁有一個方形龕,龕里有石刻二女像,傳說這二女是姑嫂。明代蘇紫溪有詩說:“瓊樹當空出,飛帆帶月遙。二妃環(huán)佩響,秋色正蕭蕭?!边@首詩就是寫姑嫂塔的。

  幾百年來,人們都叫它“姑嫂塔”,為什么不叫它“萬壽塔”或“關鎖塔”呢?《閩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昔有姑嫂嫁為商人婦,商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閩南僑鄉(xiāng)及東南亞華僑聚居地,還流傳著更為傳人的姑嫂塔的故事。傳說很久以前,閩南天旱,莊稼顆粒無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窮人無法繳交財主的田租,被迫離別新婚的妻子和心愛的妹妹,遠走南洋,約定三年后回來還債。窮哥哥往南洋后,姑嫂倆天天登上寶蓋山遠眺大海歸舟,盼望骨內(nèi)親人回家團聚。轉眼三年已到,窮哥哥乘船回來,姑嫂倆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誰知忽然刮起狂風下起暴雨,驚濤駭浪把窮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窮哥哥葬身大海,姑嫂倆喜盡悲來,縱身跳人大海……人們?yōu)榱思o念她們,就建起了這座姑嫂塔。

  這當然是傳說,但它卻是僑鄉(xiāng)人民過去苦難生活和悲慘遭遇的見證,也是僑鄉(xiāng)人民移民海外歷史的見證。大家知道,石獅市是聞名遐邇的閩南僑鄉(xiāng)和與港臺有密切親緣關系的地區(qū)。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地區(qū)的同胞有30多萬人,僑眷僑屬占石獅市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獅市的旅外華僑主要分布在菲律賓、新加玻、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越南、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石獅與臺灣海峽隔海相望,有著悠久的地緣、血緣關系。祖籍石獅市的臺胞有30多萬人,目前居住在石獅的臺灣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據(jù)史料記載,正是從那時候起,晉江、石獅一帶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賓?!度莞尽分休d,從宋崇寧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這650年中,泉州發(fā)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餓死”、“民多游移”、“種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慘情景。在那兵荒馬亂,天災人禍的困迫下,鄉(xiāng)民大量遠涉重洋,背井離鄉(xiāng)到菲島謀生。因住番定居國外,故鄉(xiāng)人稱華僑為“番客”,指的是從“番邦”返“唐山”的客人。

  時朝著名文人何喬遠在《鏡山全集》中說:(華橋)“皆背離其室家,或十余年末返者,返則兒子長育至不相識。蓋有新婚之別,娶以數(shù)日離者?!斑@說明了晉江、石獅一代的鄉(xiāng)民出洋謀生的辛酸歷程。

  早期鄉(xiāng)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離鄉(xiāng)背井。不少往菲律賓謀生的人,都有一定的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技術,在菲從事生產(chǎn)勞動,與菲人友好相處,共同開發(fā)菲島,授以各種技能。菲律賓史學家賽迪博士說:“華人帶來他們祖國的絕好文明、忍耐、勤勞和歷史悠久的民族手藝“。

  據(jù)有關歷史著作的記載,至少自春秋戰(zhàn)國起,晉江、石獅與臺灣就已存在血緣關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客觀上為早期石獅人移居臺灣提供了方便。同時,政治上、經(jīng)濟上的密切聯(lián)系也成為宋元時期石獅人移居臺灣的重要社會因素。

  解放后,特別是六十年代以來,石獅僑屬則大量定居港澳地區(qū)或轉往東南亞各國。由于歷史和血緣的關系,生活在境外的右獅華僑,華人后代,港澳臺同胞,一向熱愛祖國,熱愛故鄉(xiāng),在各個不同時期都作出過積極的貢獻。例如《大侖蔡氏宗譜》記載,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僑居菲律賓的石獅華僑就有匯款回家“買田蓋屋”的習慣和“借貸親人經(jīng)營商業(yè)”的史實。近代由于華僑的事業(yè)有所發(fā)展,華僑回鄉(xiāng)投資或捐辦各種行業(yè)的日益增多。許多華僑紛紛在石獅投資興辦錢莊,百貨商場、旅社、交通業(yè)、房地產(chǎn)業(yè)以及為家鄉(xiāng)捐資辦學等。

  1978年以后,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的僑務及外事政策,維護了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的正當權益和利益,更加激發(fā)了他們的愛國熱忱。他們捐助的公益事業(yè)建設資金達數(shù)十億人民市,捐辦的項目涉及學校、醫(yī)院、公路、電力、農(nóng)田、水力、幼兒園、敬老院等。

  1987年石獅建市后,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僑鄉(xiāng)的優(yōu)勢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僑務工作得到更進一步的重視。在捐贈家鄉(xiāng)與興建公益事業(yè)的同時,華僑投資企業(yè)也不斷增加。華僑、港澳臺同胞直接投資的方式從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補賞貿(mào)易等“三來一補“業(yè)務與舉辦中外合作、中外合資、外商獨資辦企業(yè)并舉。華僑在石獅投資辦廠,不僅繁榮了僑鄉(xiāng)經(jīng)濟,而且解決了眾多勞動力就業(yè)問題。

  當我們站在姑嫂塔上遠眺石獅全景時,可見到四處高樓林立,廠房眾多,公路四通八達到處一片欣欣向榮的繁忙景象,而這無一不與廣大愛國華僑,港澳臺同胞的努力息息相關。

  姑嫂塔不僅是早期石獅鄉(xiāng)民背井離鄉(xiāng)、移居他國的見證者,也是當今海外赤子回鄉(xiāng)參與故園建設,為家鄉(xiāng)人民造福的見證者。

  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4)

  大家好,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去參觀鄭成功墓。

  鄭成功墓在南安市沿著福廈公路的水頭鎮(zhèn)附近的康店村復船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成功是我國偉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儼、號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農(nóng)歷七月十四日,誕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市千里浜。在日本渡過七個春秋,1630年間隨從其叔芝燕等回國,住安平(晉江市安海鎮(zhèn))鄭府。鄭成功自幼聰明敏捷,八歲能通讀四書五經(jīng),十歲能寫入股文,文章過人,詞藻華麗典雅,十一、二歲,兼習春秋左傳,孫吳兵法,并能舞劍學射。十五歲的稟生,二十一歲攻入南京國子監(jiān)太學,氣字軒昂,才華橫溢,獲得師長稱贊:“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p>

  明隆武帝見成功年少英俊,文武雙全,問之日“江山危矣,你何從我乎?”對日:“文不貪財,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甭∥涞鄯浅Y澰S他,即賜他與同姓,易名“成功”,封御營中軍都督,授尚方寶劍,儀同附馬,自是咸稱“國姓爺”。

  鄭成功一生偉大的功績是收復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者和大規(guī)模開發(fā)臺灣。永歷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軍三萬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蘭侵略者從我國寶島臺灣趕走。鄭成功實現(xiàn)了他收復臺灣和開發(fā)臺灣的遠大抱負。當時曾賦詩一首“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菇苦間關不忍離。“收復臺灣以后,他走訪四社,了解民情及社會情況,在那荒涼的臺灣島上,實行“寓兵于農(nóng)”之法,屯墾開荒,“農(nóng)隙則訓以武事,有警則荷戈以戰(zhàn),無警則負來以耕”。那時,臺灣新辟土地環(huán)境十分惡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數(shù)十丈巨蟒為患,開荒任務非常艱巨,鄭成功都新率官兵,積極開發(fā),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加緊鞏固臺灣海防,堅守陣地,免于荷蘭侵略者“復仇”,重占臺灣。鄭成功率軍披荊斬棘,流血流汗,艱苦創(chuàng)舉。由于十年征戰(zhàn),馳騁沙場,積勞成疾,于永歷十六年(公元1662年)農(nóng)歷五月初八病逝臺灣,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臺灣的臺南州仔尾。歷經(jīng)三十多年,其孫鄭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時遷柩歸葬于南安縣,拊葬于康店村的鄭氏祖瑩,隨同遷葬的還有其子鄭經(jīng)的靈柩。當時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護柩外,還賜挽聯(lián)一對,日:“四鎮(zhèn)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爾后還派御林軍護陵守墓。同時遷葬于祖瑩樂齋公內(nèi)還有其父鄭芝龍,其母和其妻墓氏,遷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鄭陵被盜,即時搶救石質(zhì)墓志銘兩塊,一為鄭經(jīng)1674年回鄉(xiāng)修祖墳時所立的(橄欖山墓志)。另一是遷葬時鄭克塽之《鄭氏歸墓祖文墓志》。鄭成功靈柩用棺廓兩層,里面一層油漆朱紅鮮先澤,棺內(nèi)布滿水銀,骨骼完好,取出將盔一項,龍袍一件,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發(fā)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

  鄭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構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長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質(zhì)華表一對,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徑52厘米,頂端雕一座獅,保存完好。墓前兩側還有石板旗桿夾九對,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個字。目前,擴大保護范圍,建筑陵園大圍墻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專線公道,綠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環(huán)境寬敞,風景優(yōu)美,為海內(nèi)外游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參觀了鄭成功墓,想必大家會有一番感慨和聯(lián)想吧。

  關于介紹泉州景點導游詞(5)

  大家好,歡迎各位參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是中國一以海外交通史為專題的博物館。1959年創(chuàng)建,新館于1991年建成。它的外型象一艘揚帆起航的大海船,內(nèi)設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宗教石刻館”、“泉州民俗文化陳列館”和“中國古代船模館”等四個展館。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我們將從大量的珍貴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興衰。泉州,古稱“刺桐”,作為中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曾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發(fā)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時期,刺桐港的海上貿(mào)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大港”。當時的泉州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到了明清兩代,由于中央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致使官商漸漸衰弱,

  而私商貿(mào)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xiāng)。

  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圖。古代泉州府的管轄范圍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晉江、石獅、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劃歸廈門的同安和現(xiàn)屬臺灣的金門島。古刺桐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稱?!叭秊场彼傅氖牵喝轂?、深滬灣、圍頭灣,在每個港灣中各有四個支港,由此而組成了這個著名的東海名港。在這個沙盤中所標出的是泉州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泉州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現(xiàn)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二處,其中大部份與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據(jù)記載福建早的居住者是閩越族,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他們就已“善于造舟“。從1920 年在福建連江出土的獨木舟殘件,能夠明顯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跡,這說明在當時人們已經(jīng)能夠用火和石斧制造獨木舟用于海事活動。由獨木舟發(fā)展而來“舢寫船”形狀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鳥,它已經(jīng)具備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說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個世紀里,福船以它優(yōu)良的性能、先進的技術成為世界上先進的船種之一。

  三國孫吳時,晉人因永嘉之亂南遷。現(xiàn)在泉州地區(qū)的王、林、陳、黃、鄭、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來自于中原。他們來到晉江的兩岸,沿江而居,開始把這條江稱為“晉江”。三國吳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晉江人南遷,閩南地區(qū)人口增加。吳國設置東安縣加強管理。管轄南安、晉江、同安三縣,縣治設在今天的南安豐州,使豐州成為當時閩南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1980年,在豐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礎和一批隨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閩南農(nóng)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著當時的風貌。

  經(jīng)過兩晉的發(fā)展,泉州海上活動漸漸活躍,到了南朝,泉州已經(jīng)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記載早來到泉州的個外國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羅陀(真諦)。他曾兩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國(今馬來西亞),都因遇到風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歷時多年翻譯了《金剛經(jīng)》等經(jīng)文,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份貢獻。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塊“翻經(jīng)石”,是傳說中拘那羅陀翻譯經(jīng)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從南安遷移到了現(xiàn)在的泉州市區(qū)。這時,泉州戶口,發(fā)展到三萬五千五百七十一戶,約十幾萬人口。泉州經(jīng)濟也得到不斷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織造業(yè)、陶瓷業(yè)、冶煉業(yè)等在這一階段都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這為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礎。這時期泉州的海外貿(mào)易交通發(fā)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開元柳三娘佛塔中所發(fā)現(xiàn)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石經(jīng)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揮使“的名稱,這就是當時專設的管理海外貿(mào)易的官職名稱。可見當時泉州的海外貿(mào)易已經(jīng)發(fā)展到需要由專人的管理。

  唐五代時,泉州節(jié)度使留從效為適應海外貿(mào)易的發(fā)展而擴展城區(qū),并沿城環(huán)植刺桐樹。從此,外國人親切地稱泉州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語中的含義卻是油橄欖。這或許是他們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鄉(xiāng)的緣故。

  宋元兩朝,是泉州交通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泉州與汴京(開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長沙、廬陵、南京同稱為全國八大城市。城市戶口由唐元和年間的三萬多戶增加到淳枯年間的二十五萬五千七百五十八戶,已經(jīng)擁有百萬人口。為適應港口城市的發(fā)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擴修城墻,這里所陳列的宋代城墻,就是南宋嘉定年間,以“胡賈簿錄之資”大修的歷史見證。

  宋時商船外出經(jīng)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發(fā)給的公憑。李充公憑就是當時由寧波市舶司發(fā)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帶領商船到日本經(jīng)商,并將公憑留在了日本。公憑中記載了綱首,也就是船長李充,并且將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幾個區(qū)域,分別記明負責各個區(qū)域船員的姓名。另外,還詳細記載了船上所載的貨物。可以說它是早的出國簽證。由于當時泉州沒有設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經(jīng)商都繞道寧波領取公憑,給許多經(jīng)商活動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設置了市舶司,下設堆放貨物的市舶庫和接待外賓的來遠驛。便利了過往商人的貿(mào)易活動。

  為了將優(yōu)質(zhì)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國座跨海石橋一洛陽橋。這座橋梁首創(chuàng)筏形橋基,并且采用種植牡蠣的方法加固橋基,成為世界上個將生物學和工程學綜合運用的成功的例子。洛陽橋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許多地方紛紛仿照它的造橋方法,建成了許多長度不一的跨海石橋。其中堪稱中國長的古代跨海石橋的是安平橋,橋長2250米,俗稱“五里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說。當時人們這樣形容泉州的橋: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們就能夠用“桐油加釘子”造出世界上先進的船種: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灣后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殘長24.2米,寬9.15米,復原之后,它的長度可以達到36米,寬11米,載重量200噸以上,是當時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貨運海船。從它的剖面模型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它有十三個水密隔倉,水密隔倉在中國的運用始于唐代,比歐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們還可以從這艘船模上發(fā)現(xiàn),它的船錨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結構。近百年來在日本、朝鮮等地發(fā)現(xiàn)有不少與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這足以證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跡。

  近年來,我們在港口附近發(fā)現(xiàn)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灣發(fā)現(xiàn)的一艘載重量噸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殘件,屬國內(nèi)一的一件珍貴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種類型。在南宋前,棉花種植紡織沒有廣泛推廣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貴的絲織品作帆。聰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葉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廣泛運用。

  一艘艘性能優(yōu)良的泉州船駛向朝鮮、日本、駛向東南亞,甚至遠渡重洋,駛向非洲東部,駛向地中海,將精美的刺桐緞和中國瓷器帶到了世界各地。同時也載回了無數(shù)為經(jīng)商、傳教等不同目的而來的海外友人。

  在當今的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同種宗教的不同教派之間,都會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但古代的泉州卻以她博大的胸懷,同時容納了多種宗教共同生存和發(fā)展。這當中有中國傳統(tǒng)的道教、南朝傳入中國的佛教,還有伊斯蘭教、__、印度教和摩尼教。千百年來,泉州的石刻默默記載了諸多宗教在泉州的興衰。象清源山上中國、古老的道教石刻老君巖;晉江東石南天寺的“西天三型”佛教石雕;伊斯蘭教“蓄刻墓”石碑;基督__也里可溫吳安哆呢嗯碑“和“安德列·佩魯賈基碑”;印度教保護神毗濕努力雕像以及世界僅存的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和摩尼教經(jīng)文石刻。除此之外,海交館內(nèi)現(xiàn)存的五百多件宗教石刻,無一不證明,泉州無愧于“宗教博物館”的稱號。

  明代,是中國及全世界航海史上輝煌的一頁。提起“鄭和下西洋”,總能牽動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鄭和率領由兩萬七千多人和近兩百多艘福船組成的船隊由泉州起航,浩浩蕩蕩駛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據(jù)史料記載,鄭和船隊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來自福建,僅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訂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鄭和寶船,是船隊中的指揮艦。史書記載“長四十四丈四,寬十人丈“,為福船型。復原后長約126米,寬約51米,載重量可達七千多噸,排水量一萬五千噸,可稱得上是世界上早的萬噸輪。由于當時沒有機械設備來推進它,只有充分利用風力,因而它的帆特別多,史稱“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鄭和船隊滿載和平和友誼駛向世界各地傳播大國禮邦的文化時,明朝政府兩度宣布實行“海禁”,只允許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對琉球貿(mào)易的中心港口,兩地關系漸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賜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這對當?shù)氐慕?jīng)濟文化發(fā)展及朝貢貿(mào)易的進行,起了很大作用?,F(xiàn)在日本仍保留有這三十六姓的族譜,證明了琉球和泉州的親緣關系。

  作為當時中國的一個附屬國,琉球王要由明朝冊封,在歷代冊封琉球使一覽表上,我們能看到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間,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冊封?!胺庵邸笔莾苑馐钩妓俗拇唬际怯沙⑾铝罡=ǔ性煨麓蛸I船改裝。據(jù)記載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長15丈,寬3.16丈,有28艙,并有三層船艙,船尾還建有尾樓,安放海神媽祖,祈禱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進犯我國沿海。泉州作為一個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間倭寇犯境的簡表顯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進犯達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給泉州沿海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

  為了抵御倭寇進犯,泉州人鑄造了大大小小的鐵炮,有的重達一萬多斤。同時,泉州還涌現(xiàn)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繼光并稱“俞龍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貿(mào)易日漸衰弱。沿海商人的貿(mào)易受到影響。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許多海商紛紛組織了規(guī)模宏大的船隊從事私商貿(mào)易,具代表性的是鄭氏海商集團。創(chuàng)始人鄭芝龍,在年輕時到過日本,并在乎戶與田川七左展門之女結婚,生長子鄭成功。鄭氏集團將日本作為主要貿(mào)易對象,同時與荷蘭等國及東南亞地區(qū)有貿(mào)易往來。在我國貿(mào)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早的私商活動出現(xiàn)在安平港,這里可直通金門、廈門,是閩南水陸交通樞紐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們的販?;顒舆_到鼎盛時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敵。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貿(mào)易中心逐漸轉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漸向廈門港發(fā)展。

  隨著資本主義萌芽在沿海的產(chǎn)生,為尋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個著名的僑鄉(xiāng)。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華僑已達人百多萬,主要分布在東南亞、日本、美國等地。他們的出國,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現(xiàn)了一場奇特的交融。至今,我們還能夠在世界許多地方發(fā)現(xiàn)中國風格的“石敢當“、泉州式的“風獅爺”;也能夠在泉州發(fā)現(xiàn)許多有異國情調(diào)的物品,“薩兀”就是印尼華僑參加巴厘島宗教活動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風格,也受到海外的影響。例如,繁華的中山路兩旁的騎樓,就是受東南亞風格的影響而建的。同時隨著近代華僑由東南亞向世界各地移民,類似的風格也出現(xiàn)在悉尼、舊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總會有眾多的香客從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媽祖。媽祖,姓林名默,相傳她經(jīng)常拯救海上遇險的船只,為鄉(xiāng)親行醫(yī)看病,死后被奉為神。宋朝時,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神。北起丹東,南至廣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媽祖廟。通過華僑,媽祖信仰傳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在這近千座媽祖廟中,大部份廟宇是由泉州分爐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慶歷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宮,是中國八百多座天后官中一的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的媽祖已經(jīng)不僅僅是海上保護神,她更成了許多海外赤子思鄉(xiāng)情節(jié)難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們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繼承并發(fā)展了鄭氏海商集團的貿(mào)易之后以商養(yǎng)戰(zhàn)。公元1661年,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了臺灣,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臺灣,公元1699年,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率部回歸祖國時,將他的遺骨帶回家鄉(xiāng)安葬。至今,我們?nèi)匀荒軌驈乃^鄭成功墓出土畫像的復制品中,一睹這位民族英雄的風采。

  隨著明清兩朝閉關鎖國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條件的變化,古刺桐港逐漸衰弱了。但是,通過這個海交史陳列館,我們不難想象出當年“纏頭赤足半蕃商,大舶高檣多海賓”的輝煌歲月?;仡櫄v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來。幾百年后的今天,這再度開放的城市,將會迎來更燦爛的明天。


相關文章:

1.泉州旅游導游詞

2.福建泉州的導游詞怎么寫

3.福建泉州導游詞

4.福建的最新的導游詞

5.福建景點導游詞

6.泉州市清源山導游詞

7.泉州老君巖導游詞3篇

8.泉州孔廟導游詞3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