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需要使用解說詞的情況越來越多,解說詞通過形象化的描述,使聽眾感知故事里的環(huán)境,猶如身臨其境,從而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例文,希望你喜歡。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1
和紹興處在同一緯度線上,同屬古越地區(qū)的安徽省休寧縣。73歲的程進順,也在忙著釀造自家的糯米酒。對于老人來說,做酒算不上一件難事。富庶的江南地區(qū),稻米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年前正是農(nóng)閑,做幾壇米酒祭神敬祖、招待客人、犒勞自己,都是自然不過的事。
蠶繭般的酒曲是釀酒的靈魂,可以把它理解成“接上了菌的種子”。這些稻粉和辣蓼草的混合體,里面沉睡著形形色色的發(fā)酵菌,等待合適的時機蘇醒。程進順把碾碎的酒曲,均勻地和糯米拌在一起。酒曲是中國人了不起的發(fā)明,是人們試圖捕捉和馴化微生物的最古老而有效的嘗試。這是釀酒中最重要的一步,它們將帶來轉(zhuǎn)化中最神奇的部分。
拌好的糯米被撥出一個深深的酒窩,再把指縫間的每一粒米都抹進缸中,撒上最后一把酒曲,之后的一切都要交給時間了。那些霉菌,將會把糯米中的淀粉變成糖,而酵母菌們負責(zé)把糖變成酒精。在黑暗中,仿佛傳來發(fā)酵菌們歡快的歌聲,時間越久,酒越醇香。黃酒綿長而厚重,中國人可以從這一種飲品里,同時品味出“柔”和“剛”兩種境界。
飲黃酒的紹興人不瘟不火,他們對傳統(tǒng)的固守,也有滋有味地流淌在舌尖上。紹興人離不開醬油,這幾乎成為紹興最醒目的一種味覺標記。什么都可以醬一醬再吃,足夠的鹽度可以讓食物在濕潮的環(huán)境里久放不壞。在醬油里翻滾過的任何食物,都被賦予了濃重的醬香味,它們被本地人稱作“家鄉(xiāng)菜”。這里是自古的繁榮富庶之地,如今許多人家仍然樂于枕河而居,過閑適的日子。
城外的安昌古鎮(zhèn),街市臨水而建。正是做臘味的季節(jié),長短的竹竿上彰顯出富足。安昌的臘腸在中國的江浙一帶很有名氣,臘腸濃厚的滋味很大一部分要歸功于本地釀造的醬油。醬園里,露天的空場上,排列著上百只碩大的醬缸。56歲的丁國云依然身手矯健。醬料粘稠、厚重,需要人力定時地上下翻動,醬缸內(nèi)的發(fā)酵才會均勻。在這些醬缸里,微生物的世界互相制約、此消彼長。醬缸修修補補,用了幾十年。陽光的暴曬能夠激發(fā)菌的活力,但是雨水可能會搞砸一切。醬缸的帽子,不時被拿下來,扣上去,時間就在這反復(fù)的聲響里流走?!爸袊尼u”在人類的發(fā)酵史上獨樹一幟,數(shù)千年間,它成就了中國人餐桌上味道的基礎(chǔ)。
在中國的北方,醬的意味更加直接。王月英家的醬缸里,只剩下一層缸底。足夠的鹽度,讓醬在嚴寒中也不容易結(jié)凍。在寒冷的東北,長久以來,鹽以醬的形式成為人們身體和心理的一種依靠。再過3個月就是下新醬的時候了,但是準備的工作卻要從現(xiàn)在開始。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2
對揚州人來說,上午喝茶皮包水,下午洗澡水包皮,如果再聽一場評話,便是平凡而精彩的一天。就像那些動人的故事,聽過千遍也不厭倦,尋常的衣食住行中,傳統(tǒng)日復(fù)一日地延續(xù)。阿哲家的小店,存在了百年,明天仍將帶著新意,開門迎客。
上海浦東三林塘,曾有一個鄉(xiāng)村廚師群體,人稱“鏟刀幫”。他們結(jié)伴闖蕩上海灘,歷經(jīng)一個世紀,人才輩出。其中有一個家族,五代為廚,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磨礪,至今仍活躍于廚界,終成一代宗師。李明福,掌管家族經(jīng)營的小餐館,每天早餐5點,他要去市場采購。為了保證原料新鮮,食材只買當天所需,分量事先做了估計。精打細算,親力親為,是上海男人做事的習(xí)慣。每個晚上,后廚都是一番刀光劍影,李悅掌勺,李巍操刀。李明福的兩個兒子是廚房里說一不二的將領(lǐng)。這對孿生兄弟的廚藝青出于藍,李明福不再需要親自下廚。家族的手藝得以傳承,是他最大的欣慰。
一條黃浦江,見證了上海的成長。在這座城市中西雜糅,包容開放的味覺歷史中,有一種滋味,出身低微,卻自成一家。在演變中,不因各方?jīng)_擊而消失,反倒越來越清晰,強大。這就是本幫菜,它奠定了這座城市的味覺之本。
在本幫菜的江湖里,83歲的李伯榮,靠一身功夫,贏得一世之名。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功夫,沒有捷徑。李巍,李悅都是從14歲開始跟隨李伯榮學(xué)習(xí)廚藝。刀功,中式烹飪的核心技藝,代表一個廚師的功力。蓑衣刀法,依靠手腕控制,下刀力度,位置,方向,全在方寸之間。整魚脫骨,考驗對食材結(jié)構(gòu)的了解,精確割開骨肉相連的結(jié)點,完美分離。極致刀功如同高深武術(shù),只有手上功夫練到純熟無比,運刀才能隨心所欲,游刃有余。
本幫菜中的刀功菜,扣三絲,李巍的絕活?;鹜?,雞脯,冬筍,三種極鮮的食材,先披薄片,再切成直徑不到0.5毫米的細絲。食材事先煮熟,切絲,為了擴大食材與湯汁的接觸面。烹制過程中,三種味型同時釋放,融為一體。細致的刀功,更能讓食材呈現(xiàn)出獨特的美感。美味與形色兼顧,正是中國人的飲食哲學(xué)。哥哥刀功精湛,弟弟專攻火候。油爆河蝦,烹飪過程不足10秒,油溫達到200攝氏度,食材才能下鍋。蝦肉熟而不老,蝦殼脆而不焦,時間上不能相差分毫。李悅甚至能根據(jù)蝦殼的爆裂聲,判斷出鍋的時機。收汁時,再次入鍋,同樣干凈利落。這道菜對火候的考校,有著教科書一般的嚴格。
關(guān)于火候,廣東菜中有更極致的例子。啫啫煲,追求食物的新鮮生嫩,猛火急功,盡可能縮短烹飪時間。不僅如此,廚師還要根據(jù)餐桌與爐灶的距離,調(diào)整火力和“抄起”沙煲的時機。奔跑的過程,烹飪?nèi)栽诶^續(xù)。如果這是一出戲,只有大幕拉起,也就是享用的那一刻,食物才完美亮相。在中文里,“火候”一詞的使用并不局限在廚房,更能用來評價處世的修養(yǎng)以及為人的境界。
李伯榮最高興的,是回到自己工作過的廚房。1945年開始學(xué)藝,80歲告別后廚。時代變遷,命運沉浮,李伯榮從未放下手中的刀和勺。好學(xué),用心,傳道,授業(yè),讓他收獲了今天的成就和尊敬。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昆曲,京劇。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guān)的每一個細節(jié)。從這個角度來說,廚師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偉大書寫者。
徽州,榨油留下的餅渣,是莊稼最好的肥料。
陜北的窯洞前,張世新的兒孫們,掛出了自己制作的面。
莽山瑤族,仍然感恩來自大山的饋贈。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中國人延續(xù)著對世界和人生特有的感知方式。只要點燃爐火,端起碗筷,每個平凡的人,都在某個瞬間,參與創(chuàng)造了舌尖上的非凡史詩。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3
中國多樣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春種,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輪回中,隱藏著一套嚴密的歷法,歷經(jīng)千年而不衰。相比農(nóng)耕時代,今天的人們與自然日漸疏遠。然而,沿襲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飲食,已內(nèi)化為中國人特有的基因。這是關(guān)于時間的故事,是中國人與自然相處的秘密。
張廣才嶺寬厚的背脊,覆蓋著一米多深的積雪。云杉次生林深處,伐木隊正執(zhí)行封山前最后一次作業(yè)。隊長是有25年經(jīng)驗的李樹國,陽光直射赤道,已是春分時節(jié),但這里,寒冷還未遠離。儲存一冬的食物消耗殆盡,妻子泰洪芝決定到山下采購。在東北,一桌好菜離不開魚。燉魚的同時,可以在四周貼上玉米餅,魚肉飄香之際,正是餅子焦酥之時。3月的夜晚,零下15攝氏度,制作凍豆腐最適宜的溫度。低溫讓豆腐中的蛋白質(zhì)與水分子繼續(xù)分離,冰凍后的水,把豆腐均勻的質(zhì)地變得像海綿一樣,這是李樹國最喜愛的食物。七八公里之外,有條溪流從不封凍,當?shù)厝朔Q為活水,用它燉魚最好。干貨,放入熱水,曾經(jīng)的色澤和風(fēng)味瞬間復(fù)活,這不僅是燉魚的配菜,也是冬季里最主要的維生素來源。油燒熱,魚很快焦黃成形,加入溪水漫燉。半小時后,豆腐出場,蜂窩狀的凍豆腐,充分吸收湯汁,飽脹豐滿。一餐鐵鍋燉魚,漫長的冬季已接近尾聲。
向南2000多公里,同樣的春分時節(jié),冷暖空氣激烈對峙。天目山,春雷喚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寶良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大自然發(fā)出的信號。春雷過后的第一撥筍子,當?shù)胤Q作雷筍。竹筍10天之內(nèi)可以食用,10天之后就會長成竹子。雷筍保鮮時間極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過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高寶良夫婦腳不停歇,最忙的時候每天要挖750公斤。深山里,家家戶戶的生活都以竹筍為中心。削蔸,去皮,剝殼,雷筍在女人們手中以最快的速度處理完畢。雷筍脆嫩爽口,無論炒,燉,燜,煨,皆成美味。竹子,原生中國,臨安,15萬人以竹子為生。剛剛完工的茶熜,被高寶良夫婦用來制作另一種美味。筍,用香料熬煮入味,撕成一指寬的筍絲,炭火的熱力將水分蒸發(fā)。這是江南一帶最流行的佐茶小食,也是夫婦倆最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1個月后,雷筍季節(jié)結(jié)束,屬于山里人的美食故事才剛剛開始。殘枝敗葉下,泥土裂開一條細縫,筍頭將出未出,這就是非常稀有的黃泥拱,一座山頭或許只能找到三四棵,但它的肉質(zhì)比任何春筍都更為細密爽脆,甚至有類似梨子的口感,更為奇妙的是,黃泥拱出土后品質(zhì)隨時間迅速退化,從收獲到加工,必須以分鐘計算。咸肉配黃泥拱,這是高家經(jīng)常的做法。竹筍與咸肉在口感上形成巨大反差,只需要大火蒸7分鐘,肉的濃烈與筍的清新,相互對抗的同時也相互交融,這種筍農(nóng)們獨享的美味,是中式飲食中一種極高的境界。
極致的美食只留給最勤勞的人們。沈敦樹,上堡鄉(xiāng)農(nóng)民,他用另外一種方式感知季節(jié)變化。成形于2000多年前的中國歷書,依據(jù)時間更替與氣象變化的規(guī)律,一年里安排了24個節(jié)氣來指導(dǎo)農(nóng)事。3月回暖,播種南瓜,絲瓜,等待萌發(fā)成芽;4月蝴蝶化繭,砍取枝條,給山藥搭好支架;5月燕子筑巢,準備秧苗,菜園等待施肥;夏種之后,玉米成熟,絲瓜,南瓜可以收獲;待到9,10月,播種藠頭,靜待來年開春生長。四季輪回,應(yīng)季而作,應(yīng)季而收。中國農(nóng)民用祖先的經(jīng)驗獲得豐沛的回報。水稻長出五六片葉子,需要分株,是插秧的季節(jié)。兒子遠在北京,老沈喚回在省城工作的女兒回家?guī)兔?,沈敦樹堅信,兒女離家再遠,也不能忘記土地才是農(nóng)家的根本。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4
春季,萬物萌發(fā),莊稼青黃不接,但大自然已經(jīng)備好各種野菜。鄱陽湖水邊,野芹菜和藜蒿最為旺盛,做成蒿粑,不僅美味,還能領(lǐng)略自然的味道。北方山里,腌一罐木蘭芽的習(xí)慣至今不改,蒸榆錢飯則是幾代人記憶里最初的美食。
燕山余脈,安德文焦急地等待著一場倒春寒。本該谷雨生發(fā)的香椿,臨近立夏還未發(fā)芽。幾乎就在一夜之間,一種奇異的香味傳來。香椿芽長成只需要兩三天,多一天便老??曜哟旨毜囊安?,只生長在這座大山的背陰處。香椿素散發(fā)出一種奇特而濃郁的異香,有些人避之不及,但在愛它的人看來,這就是春天應(yīng)有的味道。中國,世界上唯一將香椿嫩芽當作美食的國家。裹上雞蛋面粉糊,油炸,叫香椿魚。也可以切碎,攤雞蛋,或與豆腐涼拌,都是獨特的春季美食。一個星期,兩茬香椿,葉子還在生長,卻不再適合食用。對老安來說,春天就這樣過去了。
上堡,秧苗長出了新根,沈敦樹渴盼一場春雨的到來。沈家決定用一種美食來寄托他們最真切的期望。頭年的大米,加入韭菜,磨出綠色的米漿。晾干的梔子果用水沖泡,調(diào)和出泥土般的黃色,第三層,大米的白色,最后,是喜慶的茄紅。一層層添加蒸熟,反復(fù)九次,做出的米糕就叫九層皮。春季秧苗青蔥,秋季稻谷金黃,打出大米雪白,過上日子紅火對地球上所有的稻作民族來說,這大概就是他們共同的心愿,以及這一心愿所應(yīng)有的色彩。
風(fēng)雨一路向北,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已是初夏時節(jié)。
舌尖上的中國解說詞精選5
1. 東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人們的遷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離合見證了人的聚散。
2. 半身闖蕩,帶來家業(yè)豐厚,兒孫滿堂,行走一生的腳步,起點,終點,歸根到底都是家所在的地方,這是中國人秉持千年的信仰,樸素,但有力量。
3. 在廚房里,五味的最佳存在方式,并不是讓其中有某一味顯得格外突出,而是五味的調(diào)和以及平衡,不僅是中國歷代廚師和中醫(yī)不斷尋求的完美狀態(tài),也是中國在為人處世、甚至在治國經(jīng)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 傳承中國文化的不僅僅是唐詩宋詞京劇昆曲,它包含著與我們生活相關(guān)的每一個細節(jié)。
5. 一勺魚醬,足以讓最平常的食材陡然變得酸楚動人,這是一年中最美味的團聚,也注定是一頓百感交集的晚餐。
6. 中國烹飪,既能像麻辣的川菜一樣如此兇猛地侵略我們的味覺,也能潤物細無聲地讓我們的舌尖領(lǐng)略鮮味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