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幾回搏?歷史的道路不是寬闊平坦的,它在曠野中前進,有時穿過塵埃,有時穿過泥濘,有時橫渡沼澤,有時行徑叢林。不迎頭搏擊,絕不能前進。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受益一生的勵志故事,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勵志故事1:小男孩搬大石頭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是美國第36任總統(tǒng),曾榮獲過總統(tǒng)自由勛章等諸多獎項。在44歲那年,約翰遜出任參議院民主黨領袖,逐漸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政治人物。談及自己的成長之路時,約翰遜說有一件事對他影響至深。
約翰遜8歲時(小學三年級),每次考試,他的成績都徘徊在全班最后幾名。
雖然約翰遜也想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績,但性格內(nèi)向的他卻不知要從哪方面做起。一次,約翰遜再次考了全班倒數(shù)第二,面對滿眼期待的父親,他羞愧地低下了頭。
父親并沒有當面批評他,而是隨手指著不遠處的一塊石頭對兒子說道:“這樣,你過去全力以赴地將那塊石頭搬起來吧,我相信,這件事情一定難不倒你!”約翰遜回頭一看,發(fā)現(xiàn)父親所指的是一塊很大的石頭,他不明白父親為何要讓他去搬一塊這么大的石頭。
約翰遜走到那塊石頭邊上,使出全身力氣去搬它,但石頭卻紋絲不動。最后,累得滿臉通紅的約翰遜對父親說道:“我已經(jīng)全力以赴了,但還是搬不動它?!闭l知,父親聽了他的話后,一字一句地對約翰遜說道:“你并沒有拼盡全力。因為,我就在你的身邊,可你都沒有請求我的幫助!”約翰遜吃驚地望著父親,他當時確實沒有想過要請求父親來幫忙。這時,父親將約翰遜拉到身邊,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道:“雖然你剛才已經(jīng)全力以赴,但你卻并沒有理解它的正確含義。全力以赴除了拼盡自身的力氣,想盡所有的辦法外,還要用盡所有可用的資源,這樣,你才會最終打敗阻擋在眼前的困難!”
約翰遜猛然醒悟:自己學習跟不上,除了自身要努力以外,還要更多地向他人學習和請教。從此以后,約翰遜改掉了膽小內(nèi)向的毛病,遇到不懂的事情,他第一時間請教老師和同學,很快,他的學習成績有了顯著的提高。
長大后,約翰遜經(jīng)常告訴下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除了自身要全力以赴,別忘了,還有許多同事團結在你的身邊,許多事情,并不是你一個人在戰(zhàn)斗。
勵志故事2:三根弦的小提琴
1995年11月18日,小提琴家伊薩克·帕爾曼在紐約林肯中心的艾弗里·費舍大廳舉辦音樂會。
如果你聆聽過帕爾曼的音樂會,你就會知道登臺對于他多么不容易。他小時候患過小兒麻痹癥,兩條腿上都有支架,只能拄雙拐行走。看他痛苦緩慢地一步步走過舞臺會令人感到很難過。
他緩慢但是莊嚴地走到椅子前,坐下,慢慢把雙拐放到地板上,打開腿上的夾板,一只腳向后拉,另一只向前伸,彎下腰拿起小提琴放到頜下,向指揮點頭示意開始演奏。
聽眾對他的這一套動作已習以為常。他上臺坐到椅子上的過程中他們靜靜地坐著,他打開夾板時,每個人滿懷敬意保持肅靜,等待他開始演奏。
但這一次出了點差錯。他剛拉完頭幾個小節(jié),小提琴上的一根弦斷了,每個人都能聽到它崩斷的聲音——就像屋里響起一聲鞭炮。人們都知道這聲響意味著什么,都知道他該做什么。
大家想象著他會站起身,再把夾板裝上,撿起雙拐走下舞臺,或是換一把琴或是找根新弦。但他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停頓片刻,閉上眼睛,然后示意指揮再次開始。
伴奏響起,他從剛才中斷之處重新拉起,用從未有過的激情、力量和虔誠演奏著。
每個人當然都明白。用三根弦演奏交響樂是不可能的,你知,我知,但伊薩克·帕爾曼不想知道。
你可以看出他在腦海里調(diào)整、變化、重譜著作品,一個時刻,聽起來似乎他在把琴弦變調(diào)以獲得它們從未發(fā)出過的聲音。
演奏完畢,廳里一陣駭人的寂靜,然后人們起立歡呼,四周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全體起立,吶喊喝彩,用這些方式表達他們是多么欣賞帕爾曼所做的一切。
他微笑,拭去額頭上的汗水,用一種平靜、深沉、虔誠的語調(diào)說:“你們知道,有時,藝術家的任務就是要弄清楚用自己所剩所余的一切還能創(chuàng)造出多少音樂。”
多么鏗鏘有力的話語,從聽到那一刻起就印刻在我的心里。這大約也就是人生的定義——不僅對于藝術家,而且對于我們所有的人。
他是個要把自己一生奉獻給在四根弦小提琴上演奏的人。突然間,演奏進行時。發(fā)現(xiàn)只剩下三根弦,而那一晚他只用這三根弦演奏出了比他以前用四根弦奏響的更美妙、更神圣、更難忘的音樂。
所以,我們有時在這個動蕩不安、變數(shù)不定、眼花繚亂的世界上的任務就如同演奏音樂,開始時我們傾其所有而為之。然后在不可能時,用我們還擁有的一切去創(chuàng)造。
勵志故事3:巴菲特,找幸福
巴菲特設立幸福獎的新聞,幾乎一夜之間在全球傳播開來。
一個星期后,作品雪花般飛到了股神巴菲特的辦公室。有照片,有視頻,也有素描雕刻……形式多樣,表現(xiàn)手法各異。從成千上萬件作品中,秘書組織一些專家挑選出其中一百多幅應征作品,供巴菲特“裁奪”。
擺在巴菲特面前的,最多的是這類題材的作品:身邊美女相伴,開著寶馬香車兜風的“富二代”;家有存款千萬,房產(chǎn)多處的富豪;歌星球星在摘取桂冠后。笑容可掬的場面……
“這些人固然幸福,但這種幸福又有幾個人能得到呢?”巴菲特并不滿足于這些,認為幸福應該是個很簡單很容易滿足的東西,人人都可以得到,但又不是每個人都能感覺出來的。有的人幸福就在身邊,每天卻愁眉不展。
就在巴菲特苦苦地尋找而得不到理想答案的時候。一幅名為《小憩》的作品躍入眼中。巴菲特興奮地喊起來:“找到了!找到了!”作品中,一個年輕人戴著安全帽,身子斜躺在建筑工地上的一堆亂磚上,睡得正甜,嘴角還含著笑。年輕人的懷中擱著個碗,一只手拿著一只筷子,另一只筷子卻掉到了地上,像是剛吃過。
作品是打工者默爾黑用手機從工地上即時拍下來的一張寫實照片。
《小憩》的獲獎,好多人難以接受。巴菲特是這樣評價的:“有飯吃,有事做,睡得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也是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都容易做得到的,但又有幾個人能感覺得到呢?”
有飯吃,有事做,睡得香,是幸福的三原色。生活以三原色做基調(diào)。就能調(diào)出色彩繽紛的幸福世界來。
勵志故事4:成功的基石
一位窮困潦倒的年輕人,在別人開的一家商店里當伙計。
一次,一個婦女買紡織品時多付了幾美分,他步行10公里追上那位婦女退還了這幾分錢。
又一次,他發(fā)覺給一個女顧客少稱了四分之一磅茶葉,他又跑了好幾公里給她補上。
他在當郵遞員的同時,還替人劈柵欄木條掙零花錢。一個寒冷的早晨,他走出家門時,看見年輕的鄰居用破布裹著光腳,正在劈一堆從舊馬廄拆下來的木料,說是想掙一美元去買雙鞋。他便讓那青年回到屋里去暖暖腳。過了一陣子,他把斧子還給了那個青年,說木柴已經(jīng)劈好,可以去賣錢買鞋了。
有一次,他當測量員時,在彼得斯堡測量后,故意把一條本可以筆直的街道設計成為彎的,是為了保全一個窮苦的孤兒寡母家庭的住房。如果把街道建成直的,這可憐的一家人豈不要露宿街頭!
這位一貧如洗、地位卑微的年輕人在25歲時通過競選當選為議會議員。
1860年5月,51歲的他參加總統(tǒng)競選,在全國代表大會上,“擁護老亞伯,擁護劈柵欄木條的候選人”的呼聲終日不息,最終他擊敗了對手,成為美國第16屆總統(tǒng)。
他便是被馬克思譽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的亞伯拉罕·林肯。應該說,除了他的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外,同情弱者、無私善良的崇高美德,為他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勵志故事5:戴高樂的信箋
戴高樂將軍擔任法國總統(tǒng)11年,不但贏得了法國人民的愛戴,也贏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人所共知,戴高樂是一位叱咤風云的將軍。殊不知,他還是一個極其清正廉潔的人。
他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來信,當然,日理萬機的總統(tǒng)不可能親自處理所有的信件,但是,只要是秘書轉交到他手上的,他必定認真閱讀,親自處理和回復,而且公私分明。他的辦公桌上放著兩種信箋,一種箋頭印有“共和國總統(tǒng)府”字樣,專門用于公務信函。而對于私人信件,他從來不用這些信箋,而是采用他自備的信箋——普通白紙。
他還有隨身攜帶支票本的習慣,即使出國訪問都帶著,為的是能夠及時直接支付他的個人費用。按規(guī)定,出國訪問的置裝費是不用自己掏腰包的,但他都用自己的私人支票支付。有一次,他在一家家具廠訂購了一個書柜,交貨時,他立即開了一張支票交給送貨人。送貨人拿著將軍親筆簽名的支票,竟舍不得去兌現(xiàn)。
公款公用,私款私用,戴高樂總統(tǒng)從不含糊,從不妥協(xié)。曾經(jīng)有人這樣評價他:如果懷疑將軍私用了一分錢公款,那簡直就是對他的侮辱。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不僅僅是具有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也包括處理生活小事的人格魅力。
受到挫折時閱讀的勵志故事
上一篇:受益一生的勵志故事分享
下一篇:新學期手抄報上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