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以白話文的形式對中國歷史進行闡述,對我們來說無疑是送來了一場及時雨,滋潤我們那早已干涸的歷史細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通史讀后感400字以上10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通史讀后感一
假期里,我讀一套書名字叫《中國通史》,深深吸引著我,感受很深!下面讓我給大家講講吧!
這是一套以繪畫為主按照中國歷史朝代變遷的順序,以圖畫佩帶文字講述幾千年的歷史,按時代先后的順序有圖畫表示出來,讓我每天倒要讀上三個小時愛不釋手。我知道了人類的起源,有母系氏族的形成及繁榮,父系氏族的形成,知道了早期人類使用石器從打磨石器到磨制石器一步發(fā)展,這樣的時期叫做“石器時代”。知道了夏代是奴隸社會的開始還有大禹治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奴隸制度是一種殘酷的剝削制度。知道商代的建立發(fā)展西周的興盛與衰落文化,社會生活,
知道春秋戰(zhàn)國認識屈原墨子。莊子。孟子道學派。知道了秦漢的建立,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還有殘忍的焚書坑儒,還有中國的驕傲:萬里長城,秦始皇兵馬俑。還有魏晉南北朝等等好多的歷史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要多讀好書,知道歷史故事讓我們受益很大讓我知道自己的國家是多么偉大,我們的民族多么自豪,我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回味。
中國通史讀后感二
中國——世界五大文明古國之一。它擁有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讀了《中國通史》,我深深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悠久文化的深長和美麗。
從傳說中的“人文始祖”——堯、舜、禹到最后的帝國——元、明、清,經(jīng)歷了何等漫長的年代。用環(huán)環(huán)相扣、源遠流長來形容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的更迭并不為過,用波瀾壯闊、異彩紛呈來形容中國歷代所發(fā)生的大家一點也不夸張。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術,南朝祖沖之創(chuàng)造新歷,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宋代畢昇發(fā)明活字印刷……這樣的歷史不能不讓人驕傲,這樣的歷史不能不令人神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歷史上有許多優(yōu)秀的將領:精忠報國的岳飛、被稱為“飛將軍”的李廣、肅清倭寇的戚繼光……當然,歷代詩人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愛國主義詩人屈原、一代才女李清照、曠世奇才蘇軾……再說秦始皇,大家都
說他是個暴君,但誰也不能否認他不是一個英雄。是他,統(tǒng)一了中國;是他,修筑了萬里長城,建筑了兵馬俑;也是他,建筑了規(guī)模宏大的阿房宮。但是這在當時貧民百姓的眼里,他大興土木,累死了眾多的百姓,在他們眼里,這些建筑都是用百姓的血和肉搭建起來的墳墓,在他們眼里,他只是會
讓他們苦不堪言的昏君,但他在我們21世紀人的眼中,是個偉大的英雄。
前人的經(jīng)驗是寶貴的財富,可以幫助后人洞察世事,少走彎路,所以培根說:“讀史使人睿智?!蓖硕笃浯危辽僦房梢宰屇憔哂信c眾不同的學識和魅力。
有歷史是一種榮耀,它是一個民族智慧的積淀。華夏文明博大精深,非一家之言所能道。愿大家都看看這本書!
中國通史讀后感三
歷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時候呢? 是從結(jié)繩記事, 還是從石頭上刻字的時代呢?
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到了今天,經(jīng)歷了好多年的發(fā)展, 每次變更都讓時代發(fā)生著很大的變革。
文字讓人們有了記錄并且傳承的前人的觀點以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這些都是依照著人們對于外在世界認知所造出來的字。
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里,是倉頡造字, 中國的文字看起來好似那個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無需你去讀出它們。
很多古代的傳說里都有著關于這個世界美好的想象,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說起中國的歷史,卻絲毫不遜色于這些神話故事。 中國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 從小每每看電視紀錄片的節(jié)目,
就會聽到旁白解說這樣講, 從遙遠的遠古,到有了朝代記載的夏商周,夏朝的農(nóng)民起義,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紂,隋唐時期的歷史,
明朝的農(nóng)民起義, 這些都曾經(jīng)被搬上了戲劇舞臺,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飾和夸張的寫成了小說,演藝。
但是不能不說這些歷史本身有著讓人發(fā)掘的地方。
《中國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記錄的歷史書籍。 為什么我們要讀歷史呢? 上學的時候,
可能會說, 因為有這門學科啊。 那么對于既不需要考試,平時工作中也幾乎不接觸歷史相關的我們,讀歷史又是為什么呢?
個人認為,首先前人的價值觀念以及他們身上發(fā)生的歷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著后人的處事觀點、對待事情的看法,
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響著不止中國的人們,也影響著其他國家的人??峙驴鬃幼约阂蚕胂蟛坏胶笕藭λ乃枷脒@樣的推崇。 經(jīng)過千年歷史之后,仍然有著人們值得學習之處;讀歷史可以從前人的經(jīng)驗中吸取一些知識,用于自己所專長的行業(yè)。
說起前人的經(jīng)驗,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應該謙讓的道理,那么不會有孔融讓梨的故事, 同樣,后世的我們也不會知道這個關于謙讓美德的故事。
通讀中國的歷史是一個需要很長時間的事情, 從夏朝到當代歷史的更替是一個長且歷史淵源深厚的時間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這部書,相信也有一部分這方面的原因吧。
我們之前學校中所學的那部分歷史, 有中國各個朝代,以及世界史, 卻不是連貫性的,
相對于考試來說,課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記憶是足夠的。
三位作者簡明,生動的描寫,客觀公正的闡述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如果作為對歷史的讀物,
則不說值得關注,也不可錯過。
中國通史讀后感四
記得學歷史的時候,曾提到什么的歷史家是最好的,德、才、學、識,簡單的四個字概括出一個史學家應有的品質(zhì)。
書寫歷史的人很多,但人們往往會帶有自己的立場,或是受到國別的限制、或是受到民族的影響,自己的人生閱歷和閱讀積累也會或多或少折射到歷史的字句中。哪些人物是重要的,哪些事件是該刪減的,都是要仔細思索的。
這套歷史書無疑是很好的典范,從章節(jié)的劃分到內(nèi)文的甄選,都恰到好處,詳略得當?shù)拿鑼懥酥袊臍v史。《全球通史》習慣性地進行國別對比。其中對于中國的描寫還是多少有些偏頗,但中國很多史學家因為所處時代的因素,所闡述的歷史有時會失去真是性,故此,很多民間的人士撰寫的野史成為了正史的補充。
中國的歷史,很悠久,翻看的時候,憶起來在國家博物館看到的種.種讓人驚嘆的景象。我們的祖先很早的時候?qū)W會提煉青銅,所做的青銅物件既有重量——那種厚重的感覺,又有質(zhì)量——頗為精細,部分青銅器上的銘文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不得不讓人叫絕。
這么久的歷史,從未中斷,雖然會出現(xiàn)朝代的更迭但是中華民族的血脈一直在流傳。中國是唯一碩果僅存的四大文明古國,一代又一代人的創(chuàng)舉被記錄下來。那些推進歷史前進的人物被載入史冊,那些數(shù)不清的發(fā)明至今仍能見到模型。古老卻又新潮,這就是中國。
要說到最為喜歡的中國歷史,要數(shù)百家爭鳴那一段。雖然處于戰(zhàn)國戰(zhàn)亂之中,亂世出英雄也有其道理。不同的思想開始迸發(fā),儒家的“仁愛”一直延續(xù)了千年。作為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根基。孔子周游各國,為自己的理想向君王訴求。雖然在當時并未得到分外重視,可后來的歷代都以儒家經(jīng)典為取仕。千百年后的今天,孔圣人的言論依然影響著我們,教會我們?nèi)绾巫鋈?、教會我們?nèi)绾翁幨隆5兰业摹盁o為”被不斷地重新品味,“無為”并非強調(diào)無所作為,而是盡量順從事物的本意,讓其自由發(fā)展,不過分干預。對待萬物的生長是這番道理,對待民眾也是此意。
儒家的“仁愛”是對世人和統(tǒng)治者的訴求,是內(nèi)心的柔軟;道家的“無為”是對管理者的建議,讓民眾能自由發(fā)展,社會充滿生機,是內(nèi)心的悲憫。法家則是另一個極端,他們推崇著刑罰,在人性失控之后,有所對策。為君王的統(tǒng)治帶來威嚴,也為社會的安定增添了一道屏障。
百家爭鳴的思想延續(xù)了千年,后世仁愛的統(tǒng)治者以儒家為基調(diào),廣施恩蔭,讓人民生息繁衍;以法家為保障,注重刑罰,有功者賞、違法者罰。直至今日,儒、法、道的思想仍能看到蹤影。
中華文明就像一首詩歌,每個時代都有自己不同的韻律,都有自己的特色。這就定下包容、開放的基調(diào)。史學家手中的筆墨記下了這些,成了歷史的篇章。
史德、史才、史學、史識,他們將歷史化為了詩,用詩一般的語言恢弘了歷史!
中國通史讀后感五
這次要說的是呂思勉的中國通史這本書,作者被稱為民國四大史學家之一,成書于抗日戰(zhàn)爭激烈時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種引用古籍文獻、引經(jīng)據(jù)典,但是對我來說看得也不怎么通暢,很多文言文,敘述也很不白話,畢竟算是那個時代白話文還未普及,在歷史事件敘述時很多人物事件一筆而過,如果沒有一點歷史基礎的話看得就很懵逼了,對我來說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歷史書格式的政治史,各種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別講了官職、婚姻、實業(yè)、貨幣、教育、宗教等等專題。內(nèi)容可以說非常全面了,橫向角度和縱向角度涵蓋進去,但是也不太好講,各種歷史大事可以說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說里面看到的新東西吧。
首先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所謂中原地區(qū)的國家相對位置其實本來較好,在周朝本是強國,但是后起的齊、秦、楚、晉,以及吳越等國因為與異族接近,長期征戰(zhàn)磨礪,并且地處邊陲,易于擴展,反而后來居上成為一等強國了,此際可以看到當時處于華夏邊緣文化的少數(shù)民族的歷史推動作用。中國的歷史確是一部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與周邊少數(shù)族群的互動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環(huán),書中有指出,東漢后期因?qū)嵭羞^度的同化政策,強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內(nèi)地,致使強亂打傷帝國元氣。五胡亂華之后各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雜居,而漢族又因躲避災禍等原因移居邊陲,相互的融合遂發(fā)生,到隋唐時候許多五胡已泯然眾人矣,與漢族沒什么差別了。同時,作者解釋了一下“胡無百年運”的原因是因為邊陲的少數(shù)民族進入中原的原因自是獲得中原的財富,但本來他們戰(zhàn)斗力極強,但是得到財富后肯定會變得驕奢淫逸(相對而言),他們能根除這導致戰(zhàn)斗力下降的驕奢淫逸嗎?答案是不能,因為他們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獲得財富、榮華富貴,但是這又會讓他們失去戰(zhàn)斗力,所以五胡亂華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往往被后期之秀打敗。當然,我可能認為還有其他諸如統(tǒng)治技術的原因,不過這卻是一個角度。
另外說說中原王朝本資源、財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敗仗的原因,因為秦漢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當兵了,取消人人義務兵役制,加上后漢開始后還開始利用異族軍隊,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這個趨勢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異族將領掌握了非常大的權(quán)利。漢代武力強大主要用的還是漢人,但是唐代的強大很多就是利用對方自己的間隙以及異族軍隊了。這個在《哈佛中國史》(正在看)中又更詳細的論述,被稱為漢帝國內(nèi)部的去軍事化,但是這又是必不可免的過程,在《秦殤》中論述秦亡的原因?qū)iT說的是一套在秦國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廣到全國這個更大的體系中可能是不合適的,打仗有系統(tǒng)的嚴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領土用來賞罰,但是戰(zhàn)事結(jié)束后這種驅(qū)動力就消退了。打仗時期的政策系統(tǒng),就不適合于和平時期了。
另外,漢代王莽王朝時期還有一個重要的轉(zhuǎn)變被作者提出,他說王莽之前人們對于朝政、社稷的看法還是很樂觀的,很相信如果社會有什么問題那我們就改革政策來解決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義,這不是當時他一個人的想法,當時很多人擁護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規(guī)模改革失敗了,后世牽涉到大的變革就無人改提及了,“社會逐漸被視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遷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漸被視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還有,對于宋代的一些狀況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國,其實從東漢開始,國家的權(quán)利就在變小,西漢的滅亡是因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為國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這肯定觸發(fā)了相當多人,特別是大地主豪強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強建立起來的東漢非常保護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國與地方勢力關系更加密切,有一種重地方而弱國家的趨勢。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個相關的轉(zhuǎn)變,比如科舉制度就是網(wǎng)羅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勢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強調(diào)忠君愛國,其心學也更強調(diào)知識分子的修養(yǎng)、偏重內(nèi)心,培養(yǎng)忠心愛國的人士,盡量擯除地方主義。
中國革命年代讀后感五篇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中國通史讀后感400字10篇
下一篇:讀第七天有感400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