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是魯迅創(chuàng)作的中篇小說,創(chuàng)作于1921年12月,最初發(fā)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1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我發(fā)現(xiàn)他筆下所描寫的阿Q是舊社會的—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了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在這篇小說中,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精神勝利法”,這是一個要不得的方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在遭受種種挫折后所發(fā)明出來的東西,其高明之處在于遇到困難就逃避,不想去真正地解決問題,不找問題根源所在,只能轉身就跑。
如果我們讀書用“精神勝利法”,就會在同學當中無法立足。而小說中的阿Q為了減輕外來的壓力,他只能用自欺欺人的辦法來逃避現(xiàn)實,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使自己永遠活在自己所編織的美妙的虛幻世界里。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因為外在的種種挫折,無奈中,于是只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慰籍,但這畢竟是一種自我麻醉的辦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更強。
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下,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他只能賣勞力生活,經常做短工,別人讓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還要接受有錢人的欺辱,以及村里人的戲弄,這個現(xiàn)象讓我十分氣憤,如今社會也有類似現(xiàn)象發(fā)生。
看完這本書,我體會最深的是:不論何時何地,我們應不要逃避現(xiàn)實,而是要敢于面對困難,—難。其實,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想告訴我們的。
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2
出自于魯迅筆下的阿Q是一個以喜劇形式開頭卻以悲劇收場的復雜的人物形象?!栋正傳》主要講述了阿Q孤苦伶仃,靠打短工過日子,備受欺辱卻用他的“精神勝利法”艱難度日的故事。他是一個有著嚴重的心理疾病的流浪農民形象,開頭就寫到趙家老太爺不允許他姓趙,還隨意打罵他,可以看出趙老太爺的蠻橫,但同時也看出阿Q雖然勤勞能干,但是自己仍然沒有得到別人的尊重,甚至路人都可以隨便欺負他。
挨打了卻說自己終于被兒子打了,人們嘲笑他頭上長了癩瘡疤,他因此忌諱說光,明明自己沒有老婆,卻還吹噓說“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這些都是他精神勝利法的體現(xiàn)。但是這種精神勝利法雖然能夠對自己產生心理安慰,但是卻顯得很卑微,很懦弱,這是說明他無法正視自己的缺點與磨難,而選擇了逃避,正是因為他的一次次逃避與自我安慰才導致了最后悲慘的結局,直到死,他也沒有喊出“救命”這兩個字,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為什么會被處死,但是他的骨子里卻有一種韌勁,這種韌勁就是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是靠自己解決,自己承受,無論是精神勝利法還是偷蘿卜,自己追女孩子,進城打工等等,雖然偷蘿卜,偷東西來賣是一種令人發(fā)指的行為毋庸置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沒有因為走投無路而向別人搖尾乞憐,他把自尊看得如此重要,只是走錯了方向而已。
從魯迅創(chuàng)作這篇小說的初衷來看,阿Q是革命期間有病態(tài)心理的中國國民的`象征,同時,阿Q充滿了矛盾的思想性格,也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想深受封建宗法的毒害。小說中出現(xiàn)的阿Q的“革命夢想”正是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他進城的日子里,親眼見過新鮮的“砍頭”事件等等,大開眼界,回村后,便翻身妄想成為村里人的“統(tǒng)治者”,在讀書人面前佯裝很有見識,為了向村民們炫耀一番,宣稱自己也要“造反”,加入革命的大軍之中,而革命的人卻將他視為草芥。阿Q本來就是粗淺的人,怎么可能懂得革命的事情,這也正說明了,目光短淺深受封建思想殘害的農民無法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這個道理,這是農民自身的局限性決定的。
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當時人們戰(zhàn)爭失敗卻還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現(xiàn)實,同時意識到農民的局限性以后,才創(chuàng)作出來阿Q這個悲劇的人物形象。通過阿Q的悲慘結局,希望當時的統(tǒng)治者能夠看清中國備受欺辱的真相,希望破除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殘害,希望國民能夠正視失敗,痛定思痛,這樣,才能夠挽救中國。
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3
看了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正傳》,發(fā)現(xiàn)他筆下所寫的阿q是舊社會所產生的墮落的中國人典型,魯迅先生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為了想要宣泄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先生用諷刺意味的手法寫出國人病態(tài)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從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 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個方面來討論?!熬駝倮ā笔前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后所發(fā)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 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tài),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鉆,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xiàn)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 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板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tài),我想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學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來的欺壓和侮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xiàn)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 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于劣勢,但是卻又因 為外在種種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并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xiàn)方法吧。
還由于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落腳,然后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xiàn)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xiàn)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xiàn)象發(fā)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里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 一樣被玩弄。在沒有人權的社會里他的這些做法是否可以給予同情呢?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對于魯迅先生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4
上回說了阿Q飽受趙太爺的唾罵,既可憐又可悲 ,這回,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三章,我們今天再接著說。
第三章的題目是《續(xù)優(yōu)勝記略》,阿Q雖然常常優(yōu)勝,那是因為趙太爺打了才出了名的。他付過二百文酒錢就躺下了,他想:我已經是趙太爺的兒子了,以后就沒人不敢不尊敬我了。從此以后,他總是認為大家愈來愈尊敬他了。一年春天,他見王胡在那里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嚼,咽下,阿Q也學著他的樣子把衣服脫下來,捉虱子,然后把虱子放在嘴里,嚼越嚼越硬,就吐到衣服上,王胡生氣了,把阿Q拽起來打了好幾下,然后就把阿Q扔出六尺多遠,常常感到優(yōu)勝的阿Q真正感到屈辱。然后又碰見趙太爺家的大兒子,又是阿的Q對頭,因為大兒子有一條假辮子,阿Q說了他一句禿兒,驢,大兒子拿起棍子就打阿Q,阿Q就想:這是他人生中第二件被屈辱的事。然而,阿Q反倒把氣撒到小尼姑身上,去欺負比他弱的人,把小尼姑氣哭了。
在那個時期,阿Q是魯迅筆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他的“優(yōu)勝”讓我漸漸開始注意他了,他的“優(yōu)勝”真讓我有點兒擔心了,我想對阿Q說:“阿Q,請你不要想自己總是優(yōu)勝的,你應該想想別人為什么嘲笑你、打你,尊重你了嗎?你又尊重別人了嗎?你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通過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讓我明白了:那個年代的社會風氣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使阿Q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我覺的,作者想宣泄這個社會更深一層的憂憤的感情!《阿Q正傳》用戲劇的.色彩表達悲劇內容,讓我感覺到有種劣根在阿Q身上體現(xiàn)了出來,就是:麻木不仁、茍且偷生,自欺欺人......這也是幾千年封建社會文化積淀而形成的中國國民的劣根!
用阿Q對比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年代我知道了阿Q并沒有讀過書,所以在那個時候,稍微讀過一點書的人,就可以仗著自己讀書多欺負像阿Q那樣的農民,真是可氣!
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5
初識魯迅的時候是在今年語文書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一開始,我并不怎么欣賞他。后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為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里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傖。
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一浪一雇農。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一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養(yǎng)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一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fā)泄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說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伸出頭來等待了。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zhàn)的態(tài)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的不圓。二是游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于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系。阿Q死后,人們對阿Q的死態(tài)度各不一樣,有人說:“阿Q是壞人,被一槍一斃就是有力的證據?!庇腥苏f:“一槍一斃沒有殺頭好看?!边€有人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边@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和他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不肯面對當今現(xiàn)實的一性一格,反映出當時我們中國人民的軟弱。這種一性一格不僅是阿Q,還有許多雇農和他一樣。阿Q給了我們一個不可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們懂得了應該面對現(xiàn)實,不要被困難所嚇倒。
《平凡的世界》最新讀書感想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讀小說《阿Q正傳》有感范文
下一篇:最新長篇小說《儒林外史》閱讀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