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讓靈魂變得有趣。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而寫作會讓你靈魂得到升華。那么你知道怎么寫作文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描寫劉備高二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描寫劉備高二作文1
劉備,字玄德,涿縣人,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劉皇叔,在三國亂世之中自始至終被頌其仁義,而且其匡扶漢室的大業(yè),也是由仁義所成。
劉備專好結交天下豪杰,并以自身的仁義,“鎖住”豪杰為自己所用。其實我們仔細閱讀,可以發(fā)現劉備,除了仁義還有個能力——籠絡人才。沒錯,劉備不甚好讀書,沒知識,也不是以一敵百的好漢,為何那么多人才都投向他了?文有龍鳳,武有五虎。除了仁義,也有聰明。劉備并不是個簡單的仁義之士,其中還有頭腦。
舉個例子,新野戰(zhàn)敗后,劉皇叔帶領百姓一起逃亡,但這速度,怎能不被追上?曹軍趕上,只有千余人逃出。這時,趙子龍又殺回敵陣,只因不見了主母和小阿斗。趙云一路殺進來,又單騎沖了出去,見了劉備。劉備直接扔了阿斗,真是“無由撫慰忠臣意,故把親兒擲馬前”。試想,劉備飄蕩半世,可不像曹操那么多兒子,只有這一個親子,安敢狠摔?何況劉備雙手過膝,扔的話再一彎腰,和置于地也無太大區(qū)別,但群臣看就不一樣了,能不“肝腦涂地”?
雖劉皇叔仁義,但也并不永久。如呂布被縛,向劉備求救,以為皇叔面子大,劉備點頭。但當曹問如何處置時,劉備卻欲殺之,具體原因不明。
還有呂蒙用計奪荊州殺云長后,劉備欲起兵報仇,不聽苦勸只是為了昔日桃園結義之義,但對天下之仁卻忽略。終導致大業(yè)不成,三國歸司馬氏。
觀全書,人人道皇叔仁義,在我看來,也許只有兄弟之義,“犯我兄弟者必誅”,缺少了幾分對天下的“仁”?;适宸Q得上義氣深重,但并不有多“仁”,大仁和小義間皇叔選了小義,也許就是這導致他大業(yè)不成。
我看劉備,他的大業(yè)成于義,亦敗于義也。他算得上英雄,但絕不是一代梟雄。
描寫劉備高二作文2
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從此,劉備的事業(yè)突飛猛進,奠定了他三國鼎立的基礎,“三顧茅廬”也成了一段家喻戶曉的佳話。
劉備請諸葛亮用的武器就是一個字——情。諸葛亮也是被劉備這個“情”字打動,出山相助劉備。
如果分解這個“情”,劉備使用“五招”,即義、禮、等、誠、哭。
義——劉備以自己的義氣,換的諸葛亮的信任。他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終于等到花開、石爛。
禮——劉備在三顧茅廬中,不斷遇到跟諸葛亮很近的人,劉備只要見了有點像仙、像龍、像諸葛亮的人,都要親自下馬行禮,認錯人了也不鬧,并且每次都是親自上去敲門。
等——第三顧時,恰遇諸葛亮在睡午覺,劉備一直在階下拱立著,不輕易打擾,足足等了一個下午,諸葛亮才醒來??梢妱涞摹澳托摹?。
誠——劉備每次拜訪都與關羽、張飛而去,可他們幾次不是“拿條繩子將縛來”,便是要“放一把火把他燒起來”,但都被劉備叱責。更可以看出劉備的“真心實意”,二顧時,居然是“亮門立雪”;三顧,要熏身、齋戒三日前往。
哭——劉備做到“三顧”的份上,諸葛亮還是不肯出山,情急之下就“哭”起來,哭得十分動人,衣襟盡濕。
有了這五個字組成的“情”,諸葛亮怎能不出山,怎能不幫劉備完成宏大事業(yè)?
不過,有一點需要申明一下,曹操之所以斗不過劉備,倒不是因為劉備有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出山的同一年,他深愛的謀士郭嘉剛好辭世,所以讓劉備的翅膀硬起來了。
但不管怎么說,劉備用他的“情”俘虜了諸葛亮,換來了這名曠世奇才。
描寫劉備高二作文3
我不喜歡張飛的張揚,也不喜歡關羽的內斂,卻偏愛劉備的謹言慎行;我不喜歡曹操的足智多疑,也不喜歡孫權的雄才大略,卻偏愛劉備的寬厚和藹。
劉備,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在我心目中劉備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物。他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可是他卻有鴻浩之志,沒有被困難打敗,在亂世之中站穩(wěn)腳跟,成為了東南一方的霸主。
一次的偶然,劉備與張飛、關羽三人情投意合,并在桃園結義——當大哥了,有軍隊了,離自己的志向不遠了,可是誰又知他心底的壓力有多大?
他,曾有一段時間顛沛流離的經歷,投靠了多個諸侯,最終和孫權在赤壁一起攻打曹操,這成為了后世千古流傳的“赤壁之戰(zhàn)”。有誰知道他在顛沛流離的時候,是有多么的絕望,多么的無助?
他,在張飛弄丟徐州的時候,還能控制住心中的怒火,不負兄弟誓言,說友情比徐州更重要。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的心在滴血!
他,當時是漢左將軍宜城亭侯,但他求賢若渴,不顧天氣的寒冷、道路的泥濘難走,在兩兄弟堅決反對的情況下,毅然三次拜訪諸葛孔明,請求出山,最終諸葛孔明被他的誠意打動,這成了后人家喻戶曉“三顧茅廬”的傳奇佳話。
他,在長坂時,不顧自己的危亡,帶著百姓與屬下一起撤退,這種精神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他管理新野、徐州時,都是布施仁政,與民秋毫無犯,深得百姓的愛戴。
他,不只是英雄,更是一位賢德之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劉備在臨終時對自己兒子劉禪的告誡,這做人的道理,也讓后人銘記于心,千古傳誦。
這就是我眼中的劉備——一位胸懷遠大、仁義當先、求賢若渴、寬厚愛民、百折不撓的真英雄。
描寫劉備高二作文4
“要是劉備沒有來呢?”讀了《三顧茅廬》,在贊嘆劉備求賢若渴精神的同時,我又不免為諸葛亮擔心。公元207年,劉備被曹操追殺,屯兵新野。徐庶向劉備推薦孔明。劉備不畏嚴寒三顧茅廬,請得孔明出山。這是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值得慶幸的是劉備終于第三次來拜訪了。否則,中國歷史上是否還會有誰記下“諸葛孔明”呢?
諸葛亮是幸運的,他終于等到了劉備。使他的才華得以發(fā)揮,成為一代風流人物,沒有埋沒于草廬中。但是,世界上又能有幾個劉備呢?又有多少人能象諸葛亮這樣幸運呢?假如劉備沒有來,孔明又會怎么樣呢?恐怕只能懷著滿腹的韜略而庸庸碌碌的度過一生,懷著生不逢時的慨嘆而死去。如此看來,這種等待的做法是不足取的,特別是在今天。應該把握自己,毛遂自薦。
今天是一個崇尚知識,人才濟濟的時代。但是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人們大都習慣于含而不露,“隱居于草廬中”,既渴望自己的才能得到發(fā)揮,又不敢脫穎而出。其結果常常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fā)揮,而社會也失去了一份寶貴的財富。如果毛遂不自薦,他的才能又會有誰認可呢?而平原君又怎樣與楚國達成協議呢?所以我們不能等“劉備”的到來,過分寄希望于“伯樂”。應該把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諸葛亮等劉備自有他的原因。當時昏君當道,孔明在等圣賢之君。這種等待是可以理解的。而今天則不同了。今天我們有幸生長在一個充滿生計的變革時代,在一個(白)百業(yè)帶興的用人之秋,為什么還要等待呢?讓我們打破舊觀念的束縛,努力把握自己的命運,主動進取,顯示自己的作為,讓社會對自己做出選擇吧!讓自己在社會中把握自己吧!
描寫劉備高二作文5
這《三國演義》中,每個人物都具備自己獨特的風格,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塑造得既生動而又典型,每一個人物的故事都令我百看不厭、回味無窮。曹操最顯著的特點便是陰險、奸詐,但他更愛才惜才。而諸葛亮最突出的兩個特征便是智絕、忠貞。真正德才兼?zhèn)?、智勇雙全的應是趙云……但只要一說到重義,就非劉備莫屬了。
舉例一:《三國演義》第一回寫的就是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他們三人投軍時偶然相見,志同道合,非常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于是劉、關、張三人便聚到張飛家后桃園去,備下烏牛、白馬等祭禮,焚香祭拜天地,并發(fā)誓:“同心協力,報效祖國”。從此之后,三人就肝膽相照、福禍與共、至死不渝,在三國的歷史上留下了一段義薄云天、蕩氣回腸的佳話。
舉例二:第五十一回英雄走麥城中,關羽被困麥城中,上下兩難,后來寡不敵眾,被東吳殺害。劉備聽到關羽父子遇害的消息,大叫一聲,昏倒在地,半晌才醒過來。他不顧眾人的極力勸阻,明知這是不智之舉,還堅持發(fā)誓要消滅東吳,為關羽報仇。后來,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蜀軍被陸遜的火攻打敗,劉備一病不起,最后死在白帝城,終年六十三歲。
舉例三:劉備還能把這種“義”推而廣之,進而“得道多助”,在身邊形成了忠義篤信的蜀漢集團。劉備真心敬慕諸葛亮的賢德,不惜在隆冬時節(jié),親自三顧茅廬。第一次,同張飛、關羽,帶著禮物,來到臥龍崗,輕輕叩門。出來一位童子,劉備說明來意后,童子告訴他:“先生(諸葛亮)出門云游,歸日期不定,于是三人失望而歸。第二次,諸葛亮與朋友相約,出外閑游去了。第三次,童子說:“今天先生雖在家,但正在草堂上午睡,還沒睡醒呢!”劉備讓小童先不要通報,自己慢慢走到里面,站在臺階下等候。過了半天,諸葛亮還是沒醒,劉備仍恭恭敬敬地站在哪兒,又過了一個時辰,孔明終于醒了。當時正值隆冬時節(jié),天氣嚴寒,陰云密布。孔明被劉備的真誠打動,深感其知遇之恩,盡力輔佐,從此君臣一心,矢志不渝。
一個人在許多方面不如他人,卻能把眾多的“他人”聚集到自己的麾下,那他一定有過人的領導才能,劉備正是這樣的領導者。他謀略不如別人,用兵不如別人,但正是這種“義”,卻讓他們對自己忠心不二,最終統(tǒng)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