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上鋼琴師》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與鋼琴結(jié)緣,成為鋼琴大師的傳奇故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1
陸地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遲到,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地四處游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對這一切,那個叫1900的鋼琴師會淡淡地說:“我不羨慕。”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了一個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yǎng),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意外死亡。過人的天賦使1900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后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鐘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沖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毀,他也不愿離開,于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于海底。
1900,這個既沒有出生紀錄,也沒有身份證明的人,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就在人間蒸發(fā),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樣,渺無蹤影了——讓我們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棄那無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不是會有另一番風景嗎?
是的,一個真正會生活的人,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人,就應(yīng)該與命運抗爭,離開井底,去往更開闊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棄生命,對世間絕望。1900本有那么難得的天賦,有那么美滿的愛情,有那么光明的未來。那次,馬克斯都已成功勸說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當他看著紐約這座城市時,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懼,便又放棄下船了。他最終還是與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說:“我那時穿著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是啊,世界的盡頭,人生的盡頭,那里應(yīng)有回憶,沒有盡頭,是因為他沒有真正活過。外面的世界,他連經(jīng)歷都沒有經(jīng)歷過,卻已絕望了。原本,他的過人天賦,他的美滿愛情應(yīng)該都是他面對世界的動力。他卻拋棄這些,寧愿放棄自己的生命來逃避這個他恐懼的世界。他認為“陸地”對于他來講是一艘太大的船,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長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種他不會創(chuàng)作的音樂。他已喪失了生命的意識了。
他想結(jié)束生命來尋找自己的盡頭,逃避世界的盡頭。的確,世界沒有盡頭,真正的盡頭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經(jīng)歷過,活過,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盡頭——你生命的價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間,找到自己的堅持和熟悉。當無限的世界邀請他加入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嗎?他看到天賦對于他的意義了嗎?他聽到世界對他的召喚了嗎?他感到愛情的真諦了嗎?沒有。
蔚藍的大??偸禽d滿了回憶的,無論它是快樂的,充滿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沒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許現(xiàn)實世界真的太讓人感到陌生、恐懼和殘忍吧。但我們這些未來的演奏者,就應(yīng)該積極入世,經(jīng)歷世事,認知世界。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世界,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擁有強大的內(nèi)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來,奏響自己的命運交響曲。
我想——海上,其實應(yīng)該是鋼琴師起步的地方。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2
好幾天不上線,昨日一來就看到朋友推薦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鋼琴師》。實話說,我平時不大看電影,外國的更是不輕易碰觸,因為感覺他們總喜歡把諸如災(zāi)難,暴力,詭異這些東西在視聽上大肆渲染罷了,沒什么看頭,相較之下,我還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輕柔和緩,溫情浪漫的東西,無論是藝術(shù)還是生活。
只因《海上鋼琴師》是她推薦的,隨即尋找打開,直接進入畫面,二十分鐘后,我在心里笑著說: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會喜歡,居然不早告訴!是啊,展現(xiàn)在面前的,絕不僅僅是一部電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長的史詩,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噓嘆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擊靈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節(jié)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鏟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里發(fā)現(xiàn),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為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鏟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從此后,1900在船上度過了他的一生,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弗吉尼亞號。
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一個天才鋼琴家誕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nèi)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么規(guī)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媽媽”,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樂,他演奏的簡直是仙樂。別人無法進入他的世界,而他卻可以“看”到遙遠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霧,松濤,甚至行走著的人們的表情,他用自己獨有的內(nèi)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樂的形式傳遞,抒發(fā)。他的樂曲是天籟,一如他的靈魂樣純潔,干凈。別人也曾勸他下船,甚至也有愛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終究沒有與這些相融。因為他的音樂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來,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傳遞著他內(nèi)心的安靜,清明和潔凈,這是一個何等的境界,這是一個何等的向往。當時無論是下等的工人,黑人,還是貴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覺的形式出現(xiàn)的美國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樂也正契合了這樣一種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讀為一種靈魂的訴求。
塵世間的人們,每每被俗務(wù)俗事所困所纏,常常逃不出自己編織的種.種藩籬,然而,這些東西與一個博大的胸懷,與天地之寬廣比起來算的了什么。許多的人,許多的我們身邊我們周圍普普通通的人,他們往往有著特別的人格魅力,他們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內(nèi)心書寫者人生,他們樸素恬淡,但他們,富有。就像1900一樣,戰(zhàn)爭也好,誘惑也罷,似乎與他都沒有任何關(guān)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寧,這就夠了。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3
初一的時候,我問了問饒老師值得一看的電影,饒老師脫口而出:“海上鋼琴師。”,到了暑假,電影單中又一次出現(xiàn)了這個名字?!斑@一定是一部好電影?!庇谑?,我?guī)е@樣的心情,細細地品味了這部電影。
這是一部意大利電影,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zhí)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劇情片。故事是以兩個人的對話形式展開的,以第三人稱,和第一人稱視角的轉(zhuǎn)換,介紹了一位鋼琴天才1900的鋼琴故事。
幼時的1900,是在襁褓中被人發(fā)現(xiàn)的,他的母親拋棄了他,因此他成了一名孤兒,生活在燒煤工人的船艙里,大家都照顧他,疼愛他,教他說話,寫字。直到有一天,他的現(xiàn)任父親因救人而死,他便非常地傷心。1900離開了父母,沒有出生證明,悄悄地來到這世界,有得悄悄離去。正好比一個人死了,你找不到任何他的相關(guān)信息,沒人相信他的存在,也沒有一座屬于他的墓碑,但他確實來到過這個世界,真真實實地活過。
1900對不好的事情十分厭惡,但不會用嘴說,會用音樂去表達。1900與小號手聊天,當他們看見小偷時,鋼琴的音樂也變得斷斷續(xù)續(xù),模仿著小偷的形態(tài);當他們猜想老婦女是一個謀害親夫而得到萬貫家財?shù)娜藭r,鋼琴的音樂是一種怪怪的音響,充滿著陰險,他的音樂總是能生動的表現(xiàn)各式各樣人的心理特征。
有的人說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歡的音樂中,伴他左右的是對他沒有半點私心的朋友們,不用去擔心紛繁與擁擾。但是,只是這樣嗎?每次停船靠岸時他獨自向岸上遠處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還有他偷偷的撥通陌生人的電話時那緊張和期盼的語調(diào):“你好,也許你不認識我,但,我們能聊聊嗎?”尤其是當他聽那個飄過的流浪人告訴他自己的經(jīng)歷,他愈發(fā)的想去體驗:站在岸上,聽海的聲音,到底是什么樣奇妙的感覺呢?
影片結(jié)局,1900在一艘即將炸毀的船中被找到,但他仍不愿下船,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別人的選取,我們會感到匪夷所思,就像這部影片一樣,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這種選取,但是,無論是誰,作出怎樣的選擇,無論在我們看來是多么的荒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讓人不解,這都是他的選擇?;蛟S,到了天堂,他仍會彈鋼琴,就像原來在海上一樣。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4
《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看后,我久久地呆愣著,仍然沉浸在電影所營造的情境里。電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傳奇的,他出生后成了棄嬰,被輪船上的鍋爐工丹尼收養(yǎng)。他聰明異常,很小的時候就會讀報紙上的文字,在輪船上度過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在1900八歲的時候,收養(yǎng)他的丹尼不幸被鐵鏈撞擊而死,1900再次成為孤兒。還好,船上的每一個人都寵愛他,都把自己認為好的教給1900,因此1900成長得很快,也很快樂。
一個偶然的機會,1900來到了頭等艙,他見到了鋼琴,被那美妙的音樂吸引,憑借超人的天賦,1900首次碰到鋼琴便能彈奏樂曲。后來他的彈奏技藝突飛猛進,成了乘坐尼亞號旅行的人難以忘懷的回憶。1900對鋼琴的癡迷導致他對其他,比如愛情方面的絕緣。他一生沒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與鋼琴為侶,他對鋼琴的理解、對大海的癡迷,對夢想的堅持,對維吉尼亞的堅守,這些讓我感動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動。
1900對音樂的理解超凡脫俗。每一次的演奏,樂隊指揮都得親自告訴1900要傳統(tǒng)的音樂,常規(guī)的舞曲,可是每次彈奏一曲或半曲后,1900總會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彈奏符合人們心情和當時情境的曲子,把全場的氣氛嗨起來。爵士樂鼻祖杰尼聞聽了1900的故事后,決定要來與其一決高低。比賽現(xiàn)場,杰尼傲慢至極,侮辱1900。但是其所彈曲子,1900亦能當場模仿。第三回合時,杰尼說:“我要讓你輸?shù)闷ü赡蛄??!泵苡堰~克斯激將1900,1900決定反擊,驚呆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杰尼輸?shù)眯姆诜?。這場比賽我覺得1900不僅勝在鋼琴彈奏的技藝上,更贏在人格的魅力上。1900在一開始更愿意讓杰尼贏得這場比賽,他對杰尼抱持一種惜才、欣賞的態(tài)度,這種愛護他人才華的心胸著實令人欽佩!
1900對音樂的摯愛令人感動。一首首樂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動的詩。他看見一個人的形色和表現(xiàn)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后創(chuàng)作出適合這種心境的樂曲,這鋼琴就是他的心靈。在大家都遠離要報廢的維吉尼亞,好友邁克斯歷盡千辛萬苦找到他,告訴他維吉尼亞將要被炸時,1900說:“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1900平靜而堅定地選擇與船共存亡,與音樂共存亡,與夢想共存亡。
看著1900,突然讓我想到了陶淵明。一個對鋼琴癡迷,一個對詩文眷戀,矢志不渝;一個終生生活在船上,一個歸隱于田園,與世無爭。這種生活的態(tài)度有點道家的思想,與我們所受的教育相悖。我們?nèi)寮业慕逃际枪膭钊艘e極入世,要上進,要立功、立德、立言。1900選擇這樣的道路是該褒呢還是該貶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quán)利,我們也只不過是選擇陸地生活罷了。
誰選擇的對呢?1900所言:“我停下來,不是因為所見,是因為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盡頭,沒有盡頭?!彼驗榭床灰婈懙厣钅芙o他帶來什么,而且有無盡的不可預(yù)知性,沒有盡頭,所以選擇了更能給他確定性的大海,選擇了船上。陸地上的我們是否比1900有更長的目力,看得更遠,能看到世界的盡頭?“太多選擇,我無所適從,漫無止境,茫茫無際。”我們是否也為生活中的這些不確定、無所適從而愁苦?煩擾?
1900的傳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5
“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 人,則生人為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p>
《列子 ·天瑞篇》
大海,鋼琴,音樂,愛情,生命,這樣的語詞意象也許本身就攜帶了最浪漫最激蕩的情感共鳴。1998年,意大利導演托納托雷拍攝《海上鋼琴師》,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并稱為其經(jīng)典三部曲?!皺M看成嶺側(cè)成峰”讓我們在此僅以 文藝學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讀這一藝術(shù)文本。
敘事——回憶錄、高度抽象與其帶來的審美沖擊
在敘事上,影片首先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即以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啟動故事。那是多年后,在一段鋼琴曲的牽引下,一位朋友執(zhí)拗的記憶。導演以全知的視角為觀眾解析主角的一生。畢竟是電影,所以講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鏡頭的剪接完成其敘事成分的取舍:一個被遺棄于海船的嬰兒,在孩提時代接觸船上的鋼琴并無師自通。對音樂近乎瘋狂的迷戀與傳奇的背景經(jīng)歷所帶來的的獨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過一生并最終拒絕上岸與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來說,這算不得復(fù)雜的邏輯命題,但要上升為“故事”層面的敘事,作者對這些事件進行了情節(jié)性的內(nèi)在關(guān)系的主觀解釋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條關(guān)于友情的隱線,也正是從這個線頭出發(fā),抽引出故事的整體脈絡(luò):唱片 音樂 海船 耳聞以及目睹的個體情節(jié) 由此引出的“回憶”—“轉(zhuǎn)述”構(gòu)成影片獨特的敘事方式。這必然會引起一種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的沖突。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敘事時間的錯位能更好的把觀眾一起引進故事中,搬把椅子,和樂器行的老頭一道托腮聆聽。
鑒于電影形式的獨特性,我們看到:作者應(yīng)用了一種類似戲劇中的“三一律”來處理敘事。導演對故事的人物,時間,和發(fā)生地進行了高度濃縮和抽象,雖然該劇對地點的絕對統(tǒng)一出于主題內(nèi)容的需要,但在整個故事背景的概括處理,以及對相關(guān)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導演的良苦用心。而這種高度抽象濃縮最后也終于帶來了主題的鮮明化。他給了觀眾很強烈的審美沖擊力:主人公首先在電影中就抽象為一個最基礎(chǔ)最原始的“個人”。這里強調(diào)的是“個人”,作者讓他盡可能少的與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關(guān)系。這樣一個生于船長于船的人,背景極其簡單。而他所接觸到的“社會”是一種象征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訴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經(jīng)歷,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間接獲取的方式聆聽理解感悟。而后又用一種更加虛幻飄渺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整合后的自己——音樂。這時的音樂,演奏者和聆聽者,就基于共同的敘述話語而終于能“心有戚戚焉”。而作為審美主體的觀眾,也一定同樣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動。因為此時作品里所有的故事,經(jīng)歷,風景,都已被作者具體化,符號化了。載體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鋼琴曲。這時,所有用心良苦的敘事,終于達到其終極目的,即形成屬于觀眾自己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
經(jīng)典電影《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6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xiàn)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啟發(fā)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yōu)槭裁纯偸窍肽敲炊唷保澳敲创?,在那么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么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著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xiàn)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斗,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yōu)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jīng)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后參加設(shè)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欲望是人類發(fā)展的基礎(chǔ)的話,那么我覺得這是一種借口,是一種辯解,人活著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yīng)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xiàn)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里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為虛榮心,因為自己的欲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為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著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并為之奮斗的時候,那時候應(yīng)該是在享受,應(yīng)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yīng)該就是用心發(fā)現(xiàn)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