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通過女主人公安娜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xiāng)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希望能幫到各位。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1
當初抱有一種不太情愿的心情讀這本書,因為關于愛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覺自己已經不太適合看這類故事了。不過由于托爾斯泰的大名,我還是堅持看了下來。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藝術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實和大部分讀者一樣,我也覺的安娜罪有應得,并且對她的故事不太感興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當我讀到他在上流社會那種笨拙的行為時,便充滿鄙視的態(tài)度。他看上去是一個很有思想,很頑固的一個人,但無法適應社會規(guī)則,結果就是被社會淘汰,我一點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認可風流瀟灑的奧勃朗斯基。奧勃朗斯基在我看來更懂得生活,既有穩(wěn)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會的地位,還有情人。這才是社會的產物。
不過如果這本書只能帶給我這種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來,我越被列文的內心活動所吸引,并開始敬仰那純潔的靈魂,他不為世俗的觀點左右,他接受一個觀點必須要說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對為農民開展教育,以至于他總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執(zhí)已見。其實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決實際農業(yè)問題,并且在尋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為社會做出卓越的貢獻,并且知道如何讓自己的變得充實。那是一種超脫的境界,是我們這些凡人無法達到的。
在結尾處,列文說:真理一直與我們同行,只是我們沒有發(fā)現。這讓我想起來陽明學說,或者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其實上天在我們存在的時刻起已經將真理賦予我們,所以說人的內心比大海還要深,這樣就可以得出結論: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尋找真理,而是修煉自己的內心。列文是如何修煉的呢,通過割草之類的勞動,他在勞動中體會到了真理。
總結一下:我們中國的儒家學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與托爾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謀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爾斯泰信仰上帝。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2
《安娜卡列尼娜》的電影版本很早以前便看過了,但總是懷疑那不是真正的安娜,因此始終渴看讀到列夫.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可認真的捧上書本來品讀時,內心卻始終不得安寧。當安娜與渥倫斯基在火車站臺第一次相見時,“但是感到他非得再看她一眼不可…當他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她也掉過頭來了,她那雙在濃密的睫毛下下面顯得陰暗了的、閃耀著的灰色眼睛親切而留意地盯著他的臉、似乎是在尋找什么人似的”一見鐘情固然以悲劇結尾,可浪漫的邂逅卻讓我沉醉在美妙的、沉靜的境界中。賽馬場上安娜的失控表露了他們的戀情,安娜生下了他的.孩子,卡列寧的宗教寬容讓安娜感謝又憤怒,安娜與渥倫斯基出國了,又回來了,安娜遭到了社交界以及家庭的拋棄,而渥倫斯基卻重新踏進社交圈,醉心于自己美好的前途,懸而未決的離婚協(xié)議、肝腸寸斷的念子之情、自私深沉的愛情獨占心理,這一切既讓安娜體會到了八年的無愛婚姻里喪失已久,又讓她平靜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喜怒哀怨的風暴。而我也隨著安娜的故事沉浮時而興奮,時而憂傷,時而掙扎。尤其到了后面,安娜被孤獨與嫉妒折磨得生不如死,沒有人傾述、沒有人理解時,我終于能稍微明白為什么安娜選擇死亡,她太痛苦了,死亡才能擺脫一切。
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往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熟悉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似乎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眼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由于“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老實…”我也愛安娜,從書中瞥見她的第一眼,我便愛上了這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而她鼓起勇氣與情人遠走高飛時,我更是不可抑止的迷戀上了她,這種迷戀不在是站在讀者的角度喜歡她、欣賞她,我甚至想自己就化身為她,讓我能分享她生命力的一切迷人品質。
可愛的安娜還是自殺了,當看到她在自我折磨中苦度人生時,我甚至??此琰c結束生命。她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悲劇。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3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對安娜這個形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我覺得對她應該既有贊美又有批判,因為她是一個性格極其矛盾的形象,有她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她消極落后的一面。讀完這本書,一種蒼涼感不覺涌向心頭,自己也仿佛隨著書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個人生_一個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幸福的,因為上帝給了她美麗的容貌,姣好的身材,活潑的兒子以及能為她帶來安逸富足的生活的丈夫??墒敲總€人對幸福卻有著不一樣的定義。安娜感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她沒有得到理想中的愛情。與比她大二十歲的高官,卡列寧,結婚十余年,丈夫地位顯赫,醉心功名,也會對她好,可這些“好”只不過是丈夫關注的社會性的輿論,遵守并履行結婚的宗教意義,以及為人丈夫對妻子的責任而已,那種生活上的富裕,卻難以掩蓋心靈上的干涸。
火車站上的相遇,讓她已死的心重新點燃。她擁有的丈夫是一潭死水,如今一股熱流像海嘯般向她涌來,冷水與熱流的相涌,沖破了她的堤防,讓她陷入了愛的泥潭,不能自拔??墒撬麄兊膼矍椴荒艿玫缴鐣某姓J,既違反了婚姻制度,又失去了母親的職責,最可怕的是他們破壞了上流社會體面的游戲規(guī)則。但是安娜卻頭也不回的擁有了愛情,最后的結局卻讓人悲憫,安娜自殺了,一個真摯動人,生機勃勃的生命就這樣逝去。
回顧安娜的人生軌跡,從有一個快樂單純的家庭,快樂生活到與伏倫斯基的相遇,擁有了他們的愛情,而這個愛情卻帶走了她的一切,包括她的生命。她誠實,勇敢,有人格尊嚴,她擁有了愛情后,卻不能容忍自己原來“虛偽與欺騙”的生活處境,勇敢地向丈夫決裂。她曾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痹谫F族社會虛偽的污泥中,她追求真正的生活。
安娜的一生是美麗的,她的一生都保守了這種美麗,雖然流言蜚語踐踏了她的人格,死亡奪取了她的生命,卻沒有任何力量改變她內心的持守,她只是很真的做著自己,追求著自己想要的生活,她的個性,她的勇敢,使她就像一個天使,只是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不允許?,F實很殘酷,真誠的人們往往活的很辛苦,她的悲劇也說明我們生活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必須遵守它的原則去生活,否則安娜的悲劇將會重現,我們也看到,世上的愛情本就如此,蕩氣回腸的也有,生死相許的也有,細水長流的也有……,但在愛情面前,沒有對錯,只有有沒有真心愛過。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4
六年級剛開學時,李老師就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了,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zhàn)爭年代發(fā)生的故事。戰(zhàn)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zhàn)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心。她總是在關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yè)。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借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yè)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yōu)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yōu)點在她之后的事業(yè)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zhàn)火彌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里。我們現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觀后感600字5
“一切的文學藝術都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的杰作《安娜·卡列尼娜》對這句話作也了非常好的闡釋。無法否認這是一幕悲劇,主人公的愛情命運是曲折的。福音書中提到,“你們當中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比绱苏f來,我們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可見同情彌漫于每一個讀者的心靈。直至合上書本,靈魂深處仍會受到強烈的震憾,仿佛從一個沉重的旋渦中掙扎出來,悲劇的色彩,作家神奇中頗見細膩的筆觸擾如茶般回味無窮,任縷縷清香在空氣中蔓延……
安娜·卡列尼娜這個人物的性格,是俄國人特有性格的體現,帶有很強的民族色彩。這跟魯迅筆下的阿q,孔乙己等悲劇人物是截然相反的。她雖然是外表柔弱的女子,但內心卻是極其“叛逆”,或者說敢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不違背自己的本質,在原則上做自己的主人,做主宰自己命運的神。這絕非是自我中心主義,相反我認為這是一種人性至上的體現。也許這在我們的國度是會被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所摒棄的,把她看成是一個不忠的婦女形象。然而在如今的時代,顯然這種看法是不可取的,但絕非不可理解。作為中國人,我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換句話說:我們被這種傳統(tǒng)的枷鎖牢牢禁錮,孔孟的“中庸之道”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心中,充溢于大多數人的每一個大腦細胞。
如此看來她似乎是一個幸福的人,有過一段邂逅,在她看來曾經是完美的。愛情是文學永恒的主題,這個被壓抑的生氣勃勃的女人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這使她忘卻了一切煩惱,恐懼,在幻想中只為了愛情而活。在這個既短暫又漫長的過程中,她也曾徘徊,猶豫,極度的矛盾使她忍受巨大的煎熬,難以適從。她想起了家庭與道德,但此中并沒有是非之分,對錯之分,只有理智與情感不懈的抗爭。
愛情的力量曾使她幾度沖破世俗的蕃籬,但自私、罪惡感很快會降臨,將她團團包圍。另一方面一種虛妄的狂熱使伏倫斯基在一種征服感下迷失了自己。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卡列尼娜的愛情是膚淺的,同時他并非喪失責任與義務,他是一個始終屬于世俗的人,無力反抗,也就無法幫助安娜擺脫極度危險的精神危機,最終將其帶入痛苦的深淵。
俗話說“水滿則溢,月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如同飛蛾撲向野火,決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對生活和理智徹底失望的安娜最終選擇離開,這不是放棄,不是妥協(xié);不是社會拋棄了她,是她拋棄了社會,是用她的方式找尋心靈的完全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