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xiàn)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希望能幫到各位。
《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1
《論語》作為孔子思想的精華,中華文庫璀璨的書籍,給人們帶來了許許多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閱讀《論語》不僅使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可貴,而且領(lǐng)悟到了了孔子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延續(xù)。
《論語》中記載的瞬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則是這樣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樣的樂趣是最純真的,最自然的。相比于我們現(xiàn)實生活,那些玩游戲后的熱愛,卻是非常的不自然的,不純真的,他們帶給人只是一種暫時精神上的快樂,而這種全身心的根源,卻是最本真的樂趣所在!
而且還有一則: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使我們不僅體會到這他的堅強樂觀,而且體會到對生活的熱愛、渴望和激情,從而使得他最后的成為孔子最得意的門徒之一,這樣的高尚品質(zhì)又怎能不令我們學習呢?想想我們現(xiàn)在在衣食豐厚的社會里,卻經(jīng)常抱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足,比比閆慧,這樣的樂觀,這樣的曠達大度,這樣的能把自己的胸襟籠罩世間的萬物,這種精神我們又怎能不學習呢?
閱讀《論語》,還是我還發(fā)現(xiàn)了許許多多在自己的不足。因為《論語》中孔老夫子對許多的生活中許多的“惡”,以及許多社會的不美好的一面都作了抨擊。比如: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所以,我以后也一定要最好遵守這些品質(zhì),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的良好的公民。收斂自己的不正當?shù)男袨?,端正自己的思想,像孔夫子精神光芒發(fā)揚到我的生活中和學習中去。
這次閱讀《論語》的體驗,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種精神震撼,而且是道德品質(zhì)的提高,以及是各種各樣美好品質(zhì)在我思想上的延續(xù)。
《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2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xiàn)在知識的數(shù)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zhì)的一部分,這是至關(guān)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吧斫讨赜谘詡鳌保坝H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tǒng)養(yǎng)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chǔ)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chǔ),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chuàng)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guān)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guān)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3
說到學問,人們自然會聯(lián)想到《論語》,而《論語》是至圣先師——孔子所言之記錄。
論語之所以被全世界所推崇是因為這本書包含了“仁德孝學禮和知”七個方面,是人們共同追求的。時至今日,論語已經(jīng)被世人們牢牢銘記在心。
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一句話是我對《論語》敬佩的原因
“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也”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根本?!痹谇暌郧暗墓湃嗽缫讯昧诉@個道理。何為父母?即生育、撫養(yǎng)你的人,你的生命是父母賜予你的。何為長輩?即呵護,疼愛你的人,你的成長是長輩見證的。這么看來,尊敬他們不是一件理所應當?shù)氖聦崱_@樣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卻有多少人沒能去做到的?
我們常常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某青年因家長幾句怨言,竟大打出手,下手絲毫不留情。面對這樣一個嚴重的社會現(xiàn)象之中,有多少問題存在?想必人之初,性本善,就算受到種.種原因的綜合影響之下,也不可能做出這種行為,定是平時所積累的不滿就此宣泄。而不滿又從何而來?就是不尊重開始的,你的不尊重,導致了你的不滿,心中有個念頭:總想著他們憑什么說我,對我這么不尊重。然則是你從一開始就錯了,多一份尊重,就多一份寬容與理解就少了許多不必要的口角。
其實,尊重是相對性的,應該尊重父母為先。他們也曾有過尊重他們的父母,也想讓你明白,也許他們出發(fā)點錯了,但他們總比你理性許多,說歸說,但有個度,干出一些出格的事就不是正當?shù)男袨?。尊重你的父母,他們定會尊重你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以尊重為前提。不要以為他們是你的父母就不覺的什么了,相反他們還是你最重要的人。
“孝弟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是《論語》所告訴我們的,也是我人生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著我,不讓我迷失在社會這片汪洋大海之中。
《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4
《論語》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鬃訉α魉母袊@,融進了他對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感嘆。用逝水象征時光的流逝――一種促人及時行動的緊迫感,一種生命價值只有在奮斗中才會實現(xiàn)的歷史責任感,都在一聲嘆息中流露出來,帶給人無盡的思考。
時間――是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易被忽視而又最令人后悔的東西。一步步、一程程,已經(jīng)走了多遠,永不停留,走過秒、分、時、日,又積成日、月、年代。高爾基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勤勞者能叫時間留下串串果實,懶惰者的時間留給他們一頭白發(fā),兩手空空?!蔽覀儾荒茏寱r間停留,但可以每時每刻做些有益義的事。
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前途。時間老人對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不多也不少。時間老人對每個人又是不公平的,在同樣的時間內(nèi),人們的收獲卻不同。所以我始終相信“珍惜時間的人時間也會珍惜他‘”這句話。懂得珍惜時間的人會好好地使用一分一秒。因為他們知道時間是寶貴的。如果你會把握時間,你就會把握生命,你才不會虛度人生,如果你虛度人生,那么在你虛度的一分一秒的時間里,你可能不會感覺到什么,然而有一天你去計算,你會覺得浪費的時間可以干很多你沒時間干的事情。這時,有的人懊惱,有的人想禰彌補,但這是無濟于事的。俗話說的好“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如果你不想自己以后后悔,那么現(xiàn)在你就要珍惜時間。歷史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十分珍惜時間。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與朋友約會,他站在橋頭一邊等一邊在紙上寫著,雨淋濕了衣服,他也毫不察覺。朋友來了滿懷歉意的說“不好意思,耽誤了你寶貴的時間。”愛因斯坦卻興奮地說:“我非常有意義地度過了這段時間,因為在這些時候我又想起了一個出色的想法。”時間是寶貴的,它總是不知不覺地從我們身邊流走。你是想把它當作日歷一天天撕下去,到最后只留下一個生銹的日歷夾嗎?因此我堅信珍惜時間的人才會擁有美好的明天。
《論語》的個人觀后感700字優(yōu)秀作文5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皩W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描述的,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狀態(tài)和心情體驗。學習的內(nèi)容是做人做事,因此學習的時間并不僅在課堂上,在書本里,而是在日常的時時刻刻。“時習之”就是要時時刻刻加以練習和溫習,通過實踐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生活是一切知識的源泉,這就要求我們“時習之”,勤思考,多練習,時刻不忘學習,保持一種活到老,學到老的生活態(tài)度。
世間什么最難?做人最難。拼上三年兩載的工夫做成一兩件事不難,做人卻是一輩子的事,弄不好一輩子也不會做人。不會做人怎么做事?“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鬃拥牡茏釉u價孔子為:溫、良、恭、儉、讓。做人首先要注重品德修養(yǎng),其次才談得上學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孔子學識淵博的原因吧。意大利詩人但丁曾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一個人才能夠站在道德的立場,真心對待他人。
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這句話是孔子贊美顏回高尚品德和情操的。其實,人活在世上是否幸福、快樂,關(guān)鍵在于心態(tài),貧或富只是一種外在因素,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受其左右的。
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被人知,悄無聲息的被埋沒了,埋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這些擔心都有些多余,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真正緊要的問題,并不在于人知,而在于知人。知人總會在關(guān)鍵時刻對一個人的命運產(chǎn)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還教會我一項道理,人必須學會多種本領(lǐng),做一個能文能武的通才,不僅要對專業(yè)要精通,對其他領(lǐng)域也要能懂能做。
“君子事來而心始現(xiàn),事去而心隨空”一切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都會經(jīng)常發(fā)生,只有將功名利祿看淡看開,才能“事去而心隨空”
《論語》,一本包含了道理的圣賢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