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詩社》是一部關于傳統(tǒng)教學和以人為本的反傳統(tǒng)教學沖突的影片,很有觀看意義。下面給大家?guī)硪恍╆P于死亡詩社的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死亡詩社觀后感1
《死亡詩社》說的是沉悶嚴謹的威爾頓預備學院來了一位特別的基廷老師。他與眾不同,他鼓勵學生撕書,不要受教條的控制,拋棄別人的理論,追隨內心的感覺;他告訴學生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并鼓勵他們站在象征老師權力的講臺去看周圍的東西;他用一起走路的方式告訴他們不要被同化,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勇于表達它,做自己想做的事。與其說基廷先生是一位老師,不如引用影片的話說,他是孩子們的船長。在孩子們思想和自由被束縛的時代,他出現了。他是偉大的船長,帶領迷茫的靈魂穿過層層迷霧,走出那片叫青春的黑暗森林,使孩子們有了自己的思想,并無所畏懼去表達自己。
何為師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老師從來就是一個崇高的職業(yè),是雕琢心靈的米開朗基羅,一刀一刀用愛雕刻完美的大衛(wèi)。
江湖時代,高手苦練,只為達到最高境界。依我之見,從學生愛老師的角度來說,老師亦有三重境界。
在第一重境界的老師就是個教書的。他踏著鈴聲而進,例行公事上課,不管你學到了什么或你什么也沒學到,在他看來,老師只是一份工作而已,與愛無關,你的分數只是他的工作績效。對于他,你不愛也不恨,他對于你也不痛不癢。你是學生,他是老師,僅此而已。
第二重境界的老師是有愛的。只是他愛你的方式太嚴格了。他怕你學不好,于是給你定了無數的“宮規(guī)”,例如要提早十分鐘上早讀,寫錯格式作文就沒有分等等,你還是學生,沒辦法,你只好屈服在他的“淫威”下。這也是為什么學生見到老師如老鼠見到天敵一樣。當你深夜還在趕作業(yè)時,我想你不會愛他。這類老師是負責任的,或許多年以后你不會再抱怨他的嚴格,甚至有點感激他的嚴格。但是,當你還在他的手下混時,知識對于你,只是被接受,或許你學的很好,但你并沒有強烈的渴望去探索這個世界。當他令你有了主動去探索的欲望,那么他就是第三境界的老師了。
第三重境界的老師,如基廷先生一樣,有著無盡的魅力令你為之折服。他循循誘導,在黑暗中牽著你的手,鼓勵你前進。因他,你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學會了很很多多的東西,彷佛一下子睜開了看世界的眼睛;因他,你愛上了一個學科,有了強烈的欲望想要知道更多,而這一切不是為了分數。他是老師,更是益友。在青春是遇上這么一位老師,是難得可貴的,說不定給了你一生的影響,而你深深的記住他,他也因你的記住感到幸福。
片中的孩子們是幸福的,他們遇上了基廷先生。在那個沉悶的學校中,使青春有了顏色,讓青春回歸了它瘋狂的定義。雖然結局有點傷感,但我知道孩子們一定是感激基廷先生的,要不怯于表達的托德也不會主動站在課桌上為他送別。我看見,片尾的基廷先生眼含淚花。
為人師者,應當修煉到第三重境界也。
死亡詩社觀后感2
元旦期間看了《死亡詩社》,覺得這個影片拍的很不錯,值得一看。但我不明白為什么這部影片被當作教育影片被廣泛推薦給一線教師看,是為了向基丁老師學習嗎?基丁老師的教學方法的確很新穎并且值得借鑒,但他卻把好的教學方法用來教了不合適的學科和不合適的對象。
坦率地說,影片的悲劇結局基丁老師應該是負有一定責任的?;±蠋熑绻ソ淌谝恍┍硌菟囆g類,或者是如何寫作的課程,應該會是一位成功的老師,可是他的學生偏偏是要上耶魯,哈佛,將來成為牙醫(yī)或律師的未來社會精英,對于這些學生而言,外顯的激情是危險的。
這里又要提魯迅的“黑屋子”命題,把關在黑屋子的人叫醒后卻沒有能力打開黑屋子,這豈不是更殘酷的事情?對此魯迅沒有給出答案,也許這是大家都猜不透的難題。同樣,魯迅也是非常反對青年學生上街游行的,以免被某些勢力利用,充當了炮灰。對此我是同意的,有時理智看上去是不近人情的,但卻是正確的。
而基丁老師就是充當了“叫醒者”這樣一個角色,而當他的學生被開除,自殺,甚至到后來自己也被辭退時,他對此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悲劇發(fā)生。而最后站在桌子上大喊“我的船長!”的同學們,結局也會是被開除了,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是這樣的。
我想,基丁老師成功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激情,卻沒有告訴孩子們如何去掌控激情。對于這些青年學生來說,如何掌控激情,讓激情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發(fā)揮作用也許更重要。
死亡詩社觀后感3
看完《死亡詩社》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味道。當看完結局時眼淚已從眼框中流出來。心里有種莫名的痛,莫名的想大哭一場。為尼爾的死感到可惜,感到心酸,感到迷茫。尼龍的死到底是誰的錯,是基廷老師,是他父親還是誰呢?
當我們回頭看時,我們可以看到的不僅是社會,學校的問題,還有家庭教育的問題所在。里面講述了尼爾本來是一個熱愛演戲的孩子,由于家里的關系,他父親只想他成為醫(yī)生和律師,所以在學校的一傾活動也不能參加,明顯他的父親是專制型的父親,我們可以去責怪他的父親,但他父親只是想他的夢理在他的兒子可以實現,而且認為那才是對他最好的,進入這所學校也是花了他很大的犧牲才進去的,他只希望他的兒子在這所學校里面學習,然后上大學,對于兒子的興趣,卻一無所知,每一次尼爾想知訴父親自己的心里的想法,當看到父親的冷漠的眼神,他把自己想說的話又吐下去,因為他自己講了也白不講,他還是演繹他的孝順兒子,正如這樣,才導致后面的悲劇的發(fā)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家人和自己孩子的溝通顯得尤其重要,尊重孩子的愛好,了解孩子,并且發(fā)展孩子的愛好,讓其他們健康的成長。這方面我們要進行反思,不然下一個尼爾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在我們孩子的身上。重視家庭教育,呵護你的孩子健康成長,讓你的孩子在自己的愛好上發(fā)展。這樣他才會活得快樂,活得有意義。
另一方面,基廷老師是一位好老師,“及時行樂”是他的教學,他的教學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見。教學方法與眾不同,同學們在他的課堂上不僅輕松而且學到很多的東西。讓學生仿佛重生,但在那種環(huán)境下,也許很多時候都是無奈的,因為社會是這樣,是無法解決的,也是一時無法改變的,這不是基廷先生的錯,他是一個改革者,一個創(chuàng)新者,只是有時有些事也是很無奈的,他也不想這樣,他只是想自己的學生能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但卻想不到他的觀點對學生產生這么大的影響。諷刺了當時的社會的黑暗,讓人活在一個被安排的生活中,根本就一點自由也沒有,也許尼爾的自殺讓他得到了解脫,得到了自由。
死亡詩社觀后感4
最近,內心似乎都不怎么平靜。前幾天又重新看了一些關于南科大的消息,著實敬佩朱清時校長。說來也巧,重新翻了一次《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提到了一步名為《死亡詩社》的電影,當天英語老師又力推了一番。于是,靜下心來看看這部電影突然間在心中成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赐?,感覺還是蠻復雜的。
首先,說說我最喜歡的john keating老師吧。我覺得他年輕時骨子里都是叛逆的??释杂桑哪?,富有創(chuàng)新,能成為一位老師對能聽他上課的學生來說真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記得一幕,his college asked him:“what you want them to be?”he answered:“free thinker”很簡單的回答,我覺得卻是回答出了教育的最終目標。試想,一個不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嗎?
說到這,我突然又想到自己所處的這么一個大環(huán)境。大家都學一樣的課,聽同一個老師上課,考一樣的試……這不是“文憑工廠”又是什么?這里我不想說太多,過段時間會好好總結一番。
john keating最后還是被解雇了。說真的,我覺得很遺憾。也讓我明白一點:一個人是無法戰(zhàn)勝一種體質或是一些個潛規(guī)則的,即便是它們早已迂腐至極。但從另一個方面想,john keating還是幸運的,他并沒有白白犧牲,他至少感化了一些人,讓他們重新認識了自我,讓他們明白自己究竟想怎樣去挑戰(zhàn)將來,雖然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算是劇中讓人感到最惋惜,悲傷的一幕吧),但我覺得至少他們進步了,至少像一個完整的人了。
對于現實,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我不奢望自己有類似john keating的spirit leader來引導我(或許也存在,只是我還沒發(fā)現)。我所能做的,只有自己努力改變自己,對自己負責。
寫到這,突然又想到南科大,在此希望她有個光明的明天吧。
死亡詩社觀后感5
如林夕所言,“在一些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中,見識到的真實世界該比我們自身的體驗敏感上百倍,真人真事給拍成電影,應該拍出連當事人也不懂得用的眼光回看自身,這才會提升看事看人的層次。電影應該不只是現實的鏡子,否則只是比我們日常家居打燈打得講究點的私房記錄而已?!睆倪@個角度看,《死亡詩社》無疑是一部“真正稱得上偉大的電影”。
1959年,以凝重的風格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著稱的威爾頓預備學校迎來了一位新的文學老師John Keating及一群雖年輕卻早已被規(guī)劃好人生道路的新學生。至此,矛盾開始慢慢凸顯:個人之于社會的對立,自由之于權威的對立,主流價值觀之于個性的對立,西哈諾式的浪漫與清教徒的刻板之間的對立。Keating老師似是唐吉柯德,赤手空拳地與傳統(tǒng)巨浪殊死搏斗。他所有的,是一顆渴望尋覓到人生精華及春風化雨的偉大心靈。Keating老師帶領這群尚年輕尚未完全枯死的孩子們在校史樓聆聽死亡的聲音,反思生的意義并勸誡他們做到“CARPE DIEM”;讓孩子們在綠茵場上用野性的咆哮宣讀自己的理想及人生信條;鼓勵孩子們站在講桌上用新的視野俯瞰這個早已熟視無睹的世界;介紹給孩子們有思想有力量的詩歌并教會他們用發(fā)散的哲學思維審視人生……故事的情節(jié)若是如童話設想般單薄,這部影片怕是會淪為中流之作了。所幸,導演沒有絲毫這般的念頭,他將時代背景及悲劇因素嵌入影片中。當人們?yōu)閯≈卸虝旱臍g樂欣喜時,悲慟卻早已潛伏而來。
真正的成功者,并非那些在常態(tài)分布內的灰色大多數,而是那些愿意跳出平靜絕望的漩渦的“異類”。影片中,在Keating老師的引導下,原本沿循父親規(guī)劃好的Neil perry慢慢覺悟:心之所向是演員,又怎能手握手術刀在手術室中打轉呢?Neil是勇敢的,也是可悲的。多次與父親協商未果后,Neil選擇了用父親書桌里的 結束生命。這命是父母給的,現在就連同多年的恩情與隕滅的理想一并歸還了吧。是夜,大雪,Neil戴著演出時的花冠,赤裸上身,在窗臺開槍。因為心逐所愛而不得所以無奈,因為抗爭無果所以落魄歸西。Neil的抗爭,是藝術化的理想與中產階級價值觀的抗爭,是炙熱的理想與冰冷的手術刀的抗爭。我自知沒有資格評價他的行為,只想起塞林格的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的就義,一個成熟男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的活著?!盢eil是不成熟的“異類”。
影片到了結尾,Keating老師最終被辭退,孩子們繼續(xù)從前的生活。春風化雨,Keating老師已將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田?!拔也饺雲擦?,因為我希望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后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人生終結時,卻發(fā)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边@是Keating老師帶著孩子們尋找人生意義時朗誦的梭羅的詩。這群孩子們會記得,觀眾亦記得。
再聽聽《死亡詩社》的片尾曲吧,蘇格蘭長笛奏起,讓我們在地獄中仰望美好,在現實面前笑容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