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婦》是北宋詩人張俞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是通過以養(yǎng)蠶為業(yè)的農婦入城里賣絲的所見所感,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對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剝削的不滿。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蠶婦古詩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蠶婦古詩閱讀答案
蠶婦
張俞
昨日入城市,
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
不是養(yǎng)蠶人。
注釋
①蠶婦:養(yǎng)蠶的婦女。蠶,一種昆蟲,吐出的絲是重要的紡織原料,主要用來紡織綢緞。
②張俞:宋代詩人。字少愚,號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省郫縣)人,祖籍河東(今山西)。屢考進士不中,曾被推薦入朝作官,未應召,從此隱居四川青城山上的白云溪,過著閑適生活。著有《白云集》。
③市:做買賣或買賣貨物地方。這里是指賣出蠶絲。
④巾:手巾或者其他的用來擦抹的小塊布。
⑤遍身:全身上下。
⑥羅綺:絲織品的統(tǒng)稱。羅,素淡顏色或者質地較稀的絲織品。綺,有花紋或者圖案的絲織品。在詩中,指絲綢做的衣服。
詩人借蠶婦之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詩人借蠶婦之口,抨擊了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身穿綾羅綢緞的富人沒有一個是辛辛苦苦的養(yǎng)蠶人,從而表達出對蠶農的深切同情。
解析:這首詩抨擊了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現(xiàn)象。那些穿戴綾羅的富人從不養(yǎng)蠶、紡織,而養(yǎng)蠶紡織辛勞終年的婦女為了溫飽只能把產品拿到市場上去賣給有錢人,對比富人綾羅綢緞,自己衣衫襤褸,不由滿臉清淚。詩用女主人公第一人稱,以直白口氣說出,充溢了作者對勞苦人民的同情心。
譯文
一個住在鄉(xiāng)下以養(yǎng)蠶為生的婦女,昨天到城鎮(zhèn)里去趕集并且出售蠶絲?;貋淼臅r候,她卻是淚流不斷,傷心的淚水把手巾都浸濕了。因為她在集市中看到,全身穿著美麗的絲綢衣服的人,根本不是像她這樣辛苦勞動的養(yǎng)蠶人!
敘述人稱作用
1.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并更能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
2.第二人稱:增強文章的抒情性和親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稱: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xiàn)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xiàn)實比較靈活自由。
語文閱讀理解答題技巧
1、文章開頭一段的某一句話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間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對于這種題型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回答:對于第一段的問題,從結構上來說,是落筆點題,點明文章的中心,開門見山,總領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從內容上來說,是為下文作鋪墊和襯托,為后面某某內容的描寫打下伏筆.中間某段的問題,在結構上是起到承上啟下、過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總結全文,點明文章主旨,讓人回味無窮,并與題目相照應.
2、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這需要根據(jù)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常見的有歌頌、贊美、熱愛、喜愛、感動、高興、渴望、震撼、眷念、惆悵、淡淡的憂愁、惋惜、思念(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或者是厭倦、憎惡、痛苦、慚愧、內疚、痛恨、傷心、悲痛、遺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從文章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來的,有的也許寫得比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對于這種題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細看幾遍,然后可以用這樣的關鍵詞來進行回答:“通過…… 故事,歌頌(贊美)了……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們也可以從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別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達的主題.
4、文中劃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首先要看一看這一句用了那種表達方式,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特別是描寫中又分為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和帶綜合性的場面描寫.而人物描寫還可細分為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肖像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描寫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動、形象、感人.抒情的運用,能增強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話故事、民間傳說以及自然界當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寫內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讀者的興趣.
5、文中某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辭有很多,常用的有8種,比喻、比擬、夸張、排比、對偶、反復、設問、反問.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擬人、夸張、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擬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感情,運用擬人表現(xiàn)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自然;表現(xiàn)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丑態(tài)畢露,給人以強烈的厭惡感.夸張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現(xiàn)作者對事物的鮮明的感情態(tài)度,從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通過對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達強烈奔放的情感,增強語言的氣勢;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還有疊詞、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節(jié)奏感,具有音韻美,讀起來朗朗上口.
還有一種修辭用的比較多的就是引用,有時閱讀理解中會有引用的詩句、名人故事、還有名人語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關內容,問題會有“文章中引用的內容有什么作用?”,這種題目回答時要注意答到這樣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襯托了記述對象的品質,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種精神”.
對以上類型的問題必須要結合文章的具體內容來回答.
6、文中某句話有什么含義?或告訴我們什么深刻的道理?請說說你的理解.
這種問題的回答不是簡單地從文中尋找現(xiàn)成的句子就可以解決的,這需要我們的同學平時多讀多看多積累,多看并記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豐富回答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準確地表達出來.
7、比較閱讀理解.
有時考試會把課內文章和課外與之相似內容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對于這種類型的題目,我們可以從文章的內容、寫作特色、感情基調等方面進行比較.
以上是有關記敘文的常規(guī)問題回答,下面我們來看看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8、說明文的閱讀理解.
對于說明文的閱讀理解,我們可以抓住三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順序就是三種:包括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最重要的是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引資料.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分類別、舉例子、打比方、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分類別的作用是可以將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舉例子可以起到使內容具體、加強說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跟修辭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這種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列數(shù)據(jù)可以使說明的事物更具體,便于讀者理解相關內容.作比較跟修辭格上的對比是類似的,在說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xiàn)出來.在回答有關說明文的語言問題時,要注意說明文講求語言的準確性,語言風格又可以分為平實和生動兩種.
中考閱讀常見的就是記敘文和說明文,議論文較少,限于篇幅,不再贅述.希望對你在學習和考試時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