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中東地區(qū)的地理范圍,中東地區(qū)在交通、經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該地區(qū)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一起看看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歡迎查閱!
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中東地區(qū)的地理范圍,中東地區(qū)在交通、經濟等方面的重要價值,中東問題的復雜性以及對解決該地區(qū)問題作出過突出貢獻的歷史人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對本課的引文、圖片等資料的閱讀,引導學生概括出戰(zhàn)火頻仍和動蕩不安是二戰(zhàn)后中東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特點。通過對中東地區(qū)動蕩局面形成原因和該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產生原因的分析。
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通過組織學生交流“活動與探究”的收獲與成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戰(zhàn)火頻仍的中東。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
難點:巴勒斯坦問題由來。中東地區(qū)戰(zhàn)火頻仍的原因。
講授新課:一、戰(zhàn)火頻仍的中東
介紹導言中的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切入本課主題──動蕩的中東地區(qū)。展示中東地圖,并介紹中東的地理、歷史概念及中東地區(qū)的特點。
第一,“中東”一般是指歐、亞、非三洲連接的地區(qū),主要是亞洲西部一帶。該名稱來源于過去人們以歐洲為中心,按距離遠近把東方各地分別稱為“近東”、“中東”和“遠東”。
第二,現在一般所說的“中東”包括埃及、巴勒斯坦、敘利亞、伊拉克、約旦、黎巴嫩、也門、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土耳其、伊朗等國家。總面積為七百多萬平方千米,人口一億多。
第三,中東地區(qū)大多數是以阿拉伯民族為主的、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國家。以色列也包括在“中東”范圍之內。
第四,中東地處歐、亞、非三洲的交通樞紐,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中東擁有極為豐富的石油資源,石油蘊藏量約占整個西方世界的60%以上。
回答問題:(1)簡述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2)中東戰(zhàn)火頻仍有何具體表現?(3)歷次中東戰(zhàn)爭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戰(zhàn)爭帶來的最嚴重的后果是什么?
巴勒斯坦問題的由來:第一,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萊人。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遷入巴勒斯坦地區(qū),逐漸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第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tǒng)治地”。英國以約旦河為界將該地分為兩部分:東部為外約旦(今約旦王國),西部為巴勒斯坦(包括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第三,19世紀末興起的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使大批猶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并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發(fā)生多次流血沖突。1922年7月24日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tǒng)治訓令”,同意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猶太人在二戰(zhàn)中受盡迫害的經歷頗得世人同情,為他們在早已成為巴勒斯坦人家園的、猶太人古老的祖居地上建立自己的國家減少了障礙。第四,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的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guī)定,在約旦河以西的2.7萬平方千米的巴勒斯坦領土上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國際化。第五,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告成立,但巴勒斯坦國因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方面反對181號決議未能誕生。此后,該地區(qū)戰(zhàn)火不斷。
五次中東戰(zhàn)爭的情況。1948年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凌晨,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埃及等阿拉伯國家出兵進攻以色列,打響了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巴勒斯坦戰(zhàn)爭,以色列稱“獨立戰(zhàn)爭”。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因埃及宣布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而聯合向埃及發(fā)動進攻,發(fā)動了第二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蘇伊士運河戰(zhàn)爭;英、法、以的侵埃戰(zhàn)爭,以色列稱“西奈戰(zhàn)役”。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鎖亞喀巴灣,對埃及、敘利亞、約旦發(fā)動突然襲擊,挑起了第三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六五戰(zhàn)爭”、“六月戰(zhàn)爭”、“六天戰(zhàn)爭”。1973年,埃及、敘利亞為收復失地而進攻以色列,爆發(fā)了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又稱“十月戰(zhàn)爭”。此外,還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領黎巴嫩的領土,襲擊黎巴嫩境內的巴解組織及其武裝力量,并與黎境內的敘利亞軍隊交戰(zhàn),這是第五次中東戰(zhàn)爭(1982年6月~9月),又稱“黎巴嫩戰(zhàn)爭”。五次中東戰(zhàn)爭和迄今不果的中東和平進程,充分反映出二戰(zhàn)后該地區(qū)的“戰(zhàn)火頻仍”和局勢動蕩的特點,反映出該地區(qū)和平進程的艱難。(3)引導學生歸納歷次中東戰(zhàn)爭的爭奪目標和嚴重后果。第一,中東戰(zhàn)爭的主要爭奪目標是土地或運河主權,其次是爭奪水源。第二,中東戰(zhàn)爭的嚴重后果。據不完全統(tǒng)計,約三萬以色列人在戰(zhàn)爭中傷亡,十余萬阿拉伯人傷亡,數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園淪為難民。戰(zhàn)爭使阿拉伯國家背上了沉重的軍費開支負擔,債臺高筑,民生凋敝,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經濟損失嚴重。為防范阿拉伯國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著龐大的軍費開支,其國防支出在政府預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更加嚴重的后果是巴以雙方長期陷入報復與反報復的惡性循環(huán)。
二、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
提問:(1)“中東地區(qū)戰(zhàn)火頻仍,和平歷程艱難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
進一步對中東地區(qū)錯綜復雜的矛盾進行分析:(1)大國爭奪是中東地區(qū)沖突不斷的重要根源。英國一戰(zhàn)后的“分而治之”,聯合國二戰(zhàn)后進一步的“分而治之”,都說明列強在利用當地民族、宗教矛盾插手該地區(qū)事務。(2)幾十年中陸續(xù)形成的領土爭端是阿以之間爭奪的實質問題。(3)水資源問題在中東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圍繞著水資源問題,阿以進行著殊死的斗爭。(4)耶路撒冷的主權和歸屬問題,是巴以關系中最為棘手的問題。耶路撒冷被視為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三教圣地,以色列占領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宣告以耶路撒冷為首都。對耶路撒冷的爭奪使巴以斗爭罩上民族宗教的外衣,它增加了該地區(qū)和平進程的難度。
如何有效推進中東地區(qū)和平進程,盡快實現中東和平問題,先由學生簡要回答,再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共同擬訂出切口較小、內容具體的討論題目。如:(1)中東地區(qū)的地理特點是中東戰(zhàn)爭頻仍的根本原因嗎?(2)對巴以和平進程作出過貢獻的人物有哪些?試作簡要介紹。(3)拉賓對解決中東地區(qū)和平問題做出過哪些努力?(4)中東地區(qū)內部對實現該地區(qū)和平存在哪些障礙?(5)就國際方面而言,實現中東地區(qū)和平的障礙是什么?
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獨立及其振興;非洲民族獨立的進程及其勝利的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fā)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志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并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余,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xù)努力。
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fā)展史的回顧,培養(yǎng)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fā)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講授新課:一、亞洲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簡要介紹本課的導言,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亞非拉國家紛紛取得獨立,走上獨立發(fā)展和民族振興的道路以及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組織學生討論。如:(1)結合尼赫魯慶祝印度獨立的講話,談談印度歷遭受的“厄運”,談談印度人民爭取獨立的艱難歷程和不屈的斗爭精神。(2)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談談印度獨立后經濟發(fā)展的情況。(3)結合當今國際時政熱點談談你對印巴問題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建議。(4)印度獨立前后,亞洲還有哪些國家取得獨立?它們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如何?
重點理清印度歷史發(fā)展的以下線索:
(1)印度于17世紀開始遭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侵略,18世紀中期被英國完全占有,1858年英王派總督管轄印度,直到1947年英國在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以“分而治之”的政策結束了對印度長達277年的侵略和近200年的直接統(tǒng)治歷史。
(2)印度自1857年進行反英民族大起義失敗后,先后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次大戰(zhàn)后、二次大戰(zhàn)后進行了許多次民族獨立斗爭,直至最終獲得獨立。
(3)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后,實行獨立自主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積極倡導并發(fā)起不結盟運動;集中精力發(fā)展經濟,建立起比較齊全的工業(yè)體系,實現了糧食的基本自給,在科技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4)印巴之爭的歷史根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曾在南亞次大陸共同生活了十幾個世紀,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后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使這一地區(qū)分裂并由此開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xù)半個多世紀的沖突。
(5)印度獨立前后,亞洲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獲得獨立,各國經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特別是70年代的新加坡和韓國,實現了經濟起飛,經濟以年增長率超過10%的速度高速發(fā)展,超過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被稱為“70年代的奇跡”。
增加一些課外知識,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如:(1)印度經濟發(fā)展成就。現在的印度不但能制造飛機、汽車、遠洋輪船、各種機床和儀器,還建立了原子能發(fā)電站,發(fā)射了自己設計和制造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和通訊衛(wèi)星,具備了生產核武器的能力,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國民經濟體系。印度注重國民經濟的綜合發(fā)展,既重視工業(yè)也重視農業(yè),在農業(yè)生產方面實施“綠色革命”,取得顯著效果。2(2)印巴沖突根源分析。第一、英國的“分而治之”傷害了印度人民的感情,激起其強烈的不滿并加劇了“分治”雙方因“保衛(wèi)祖國”而滋長的對立情緒與爭奪行動。第二、“分而治之”政策加深了該地區(qū)的民族與宗教矛盾。蒙巴頓方案的核心是按宗教,而不是按語言、文化或民族的區(qū)別來劃分自治領,由此產生的印巴分立造成了無窮的后患。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穆斯林與印度教的宗教之爭問題,這些都造成了印巴兩國之間的流血沖突和戰(zhàn)爭。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組織討論。如:(1)非洲長達五個世紀的殖民災難最早可以上溯到什么時候?此后,可惡的歐洲殖民主義強盜從事過哪些令人發(fā)指的罪惡活動?(2)蘇伊士運河在戰(zhàn)略、經濟、交通方面有何重要地位?(3)結合地圖概述二戰(zhàn)后非洲獨立運動的主要經過。(4)結合課外閱讀,談談納賽爾對埃及和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貢獻。
在理清非洲民族獨立浪潮主要線索的同時,重點介紹蘇伊士運河的重要政治軍事地位和經濟價值:
(1)殖民主義者奴役非洲的情況。15世紀,葡萄牙殖民主義者在開辟新航路的過程中,最早踏上非洲大陸,此后西方殖民主義者接踵而來。其罪惡活動有始于16世紀的黑奴販賣活動,19世紀末掀起的瓜分狂潮,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等。
(2)蘇伊士運河的戰(zhàn)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蘇伊士運河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之處,于1869年11月17日向國際運輸開放,它是世界上最長的無船閘運河,可晝夜通航,具有極高的交通與戰(zhàn)略地位。它的通航,大大縮短了世界貿易運輸的航程。蘇伊士運河位于當今世界的天然油庫中東附近,連接著紅海和波斯灣沿岸港口,扼歐洲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及東亞地區(qū)港口等航線,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1956年7月26日,埃及總統(tǒng)納賽爾在開羅獨立廣場,面對數萬興高采烈的人民群眾莊嚴宣布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英國軍隊被迫撤出蘇伊士運河區(qū)。這一震驚全世界的歷史事件,極大地維護了埃及的民族利益和國家主權。
(3)二戰(zhàn)后非洲獨立運動的情況。埃及率先發(fā)起了獨立運動,1952年7月23日,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了英國支持的法魯克王朝;1953年6月18日,埃及廢除君主制,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并挫敗英、法、以的聯合軍事干預。埃及的獨立運動將非洲獨立浪潮推向高潮,五六十年代,非洲有三十多個國家贏得獨立,其中1960年就有17國獨立;1990年,納米比亞獨立,標志著西方殖民者在非洲殖民統(tǒng)治的最終崩潰。
(4)納賽爾的主要貢獻。領導埃及獲得真正的獨立;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與印度的尼赫魯、南斯拉夫的鐵托共同倡導、建立了第三世界的不結盟運動。
三、拉丁美洲捍衛(wèi)民族主權的斗爭
展示卡斯特羅領導古巴人民爭取獨立的斗爭情況。
第一,古巴長期處于美國控制之下。第二,1956年12月,卡斯特羅等81名革命青年乘坐“格拉瑪”號游艇由墨西哥回到古巴,在古巴科羅拉多海灘登陸,展開了反對美國支持的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革命斗爭,受挫后卡斯特羅等人潛入山區(qū),與農動結合,進行游擊戰(zhàn)爭。1959年1月,游擊隊進入古巴首都哈瓦那,打敗了巴蒂斯塔反動武裝,建立了獨立、民主的新古巴。第三,古巴革命政權建立后實行國有化改革和土地改革,1961年宣布為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的獨立沉重打擊美國在拉美的霸權,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
提問 “繼古巴獨立后,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中影響的事件是什么?”
第一,結合地圖指出巴拿馬運河位于中美洲巴拿馬共和國中部的巴拿馬地峽上,1914年建成通航,是溝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國際航運水道。它的通航,使兩大洋之間的航程比繞道麥哲倫海峽縮短5 000~1.4萬千米,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zhàn)略意義。
第二,歷,美國通過與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獲取了修建和經營巴拿馬運河的永久性權利。運河通航后美國一直把持著經營和管理權,后來又將運河周圍1 400多平方千米的地帶劃為運河區(qū),形成“國中之國”。第三,近百年來,巴拿馬人民為收復運河主權,維護民族尊嚴,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在1977年9月7日,巴美雙方簽署了新的巴拿馬運河條約,規(guī)定在1999年12月31日前美國從巴拿馬撤出全部駐軍并將運河歸還給巴拿馬。第四,1999年12月31日,巴拿馬政府正式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結束了美國對這條黃金水道長達85年的殖民統(tǒng)治,使運河成為名副其實的“巴拿馬的運河”。
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蘇聯的改革與解體
教學目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與曲折。掌握赫魯曉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蘇聯解體等。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引導學生分析赫魯曉夫改革的成敗,分析戈爾巴喬夫改革激化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直接導致蘇聯的解體,使學生了解他們的改革對蘇聯發(fā)展產生的重大影響。使學生認識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的。
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結合政治學科和中國現代史的相關知識,比較蘇聯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意義,初步鍛煉學科綜合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赫魯曉夫時期的改革。難點:蘇聯的解體。
講授新課:蘇聯為什么會解體? 明確指出其解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引出本課將學習蘇聯的改革和解體。引導學生回憶斯大林時期蘇聯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有何弊端,并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趨于僵化的管理體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出來,逐漸成為社會發(fā)展的障礙。斯大林逝世后,人心思變,赫魯曉夫上臺后開始改革,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一、赫魯曉夫改革
簡單介紹赫魯曉夫生平,出示一些有關赫魯曉夫的材料,增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這是歷一個有爭議的人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年代里,沒有一位世界領袖人物的成敗能像赫魯的成敗如此急劇地和決定性地改變歷史的進程?!?──尼克松
“蘇聯領取特別養(yǎng)老金者尼?謝?赫魯曉夫逝世?!?/p>
──1971年赫魯曉夫逝世時的訃告
赫魯曉夫當政期間的改革,先指導學生閱讀關于蘇共“二十大”的小字內容,提出問題“赫魯曉夫改革對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有什么后果?”指出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揭露和批判個人崇拜上有重大意義,但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亂,對蘇聯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了解赫魯曉夫改革中的兩項重大措施(種植玉米和墾荒)。然后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歸納赫魯曉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討論“為什么說赫魯曉夫改革是失敗的?”
對赫魯曉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時期進行的改革,依據教材小字內容介紹,使學生能較好地銜接前后歷史,不必補充。
二、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與蘇聯解體的關系是一個難點,所以教師可以結合課本知識就戈爾巴喬夫上臺背景,改革措施(特別是政治改革中新思維及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等提出及泛濫,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等內容補充相關資料,以談話、討論方式使學生對戈爾巴喬夫改革能有自己的評價。
“八一九事件”及蘇聯最終解體結合動腦筋中的題目“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是否還會存在下去?”,組織全體同學討論??偨Y時可以適當補充對蘇聯解體原因分析,指出“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事變后葉利欽掌握控制了全局,但它不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八一九事件”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但其只是成了蘇聯加速瓦解的催化劑。即使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最終也會解體,因為蘇聯的最終解體是種.種復雜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無法改變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社會動蕩不安;否定歷史、反馬克思主義的各種思潮泛濫;右翼勢力和民族分離主義思潮的乘機抬頭,社會矛盾、民族矛盾的急劇激化;西方勢力的影響;等等。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初步解體。1991年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
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歸于失敗,仍然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先后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fā)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解體和蘇共的垮臺。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fā)展不是一帆風順的,蘇聯解體說明社會主義遭遇挫折,但這只是蘇聯這種模式的失敗。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1991年12月25日晚,戈爾巴喬夫最后一次以蘇聯總統(tǒng)身份發(fā)表電視講話,宣布自己辭去蘇聯總統(tǒng)和武裝力量統(tǒng)帥職務,并把“核匣子”轉交給葉利欽。7時32分,克里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年的蘇聯國旗在寒風中降下;7時45分,俄羅斯聯邦的國旗升起,克里姆林宮換了主人,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蘇聯解體是世界歷的重大事件,它結束了曾對20世紀的人類社會產生深刻影響的一種發(fā)展模式的實踐,也結束了曾在戰(zhàn)后45年間主導國際政治的兩極格局,其多方面的意義為走向新世紀的人們留下了一份內涵豐富的歷史遺產。
開展討論:“蘇聯的改革和解體給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哪些經驗教訓?”
北師大版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北師大版九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下一篇:中華書局版九年級歷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