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計劃是將教學原則轉(zhuǎn)化為教材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應(yīng)該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選擇教學目標來解決教什么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部編版九年級上冊《醉翁亭記》語文教案,感謝您的欣賞。
《醉翁亭記》課文原文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yīng),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結(jié)構(gòu),把握中心,掌握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積累名言和議論文素材,熟讀成誦。
2.學會將寫景、敘事、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提高語言鑒賞能力。
3.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
過程與方法
1、借助工具書和書下 注釋,疏通文意。
2、抓住“醉”與“樂”的關(guān)系,把握主旨。
3、反復(fù)誦讀,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寫景抒情的作用,背誦全文,掌握名句。
難點:理解本文從“樂”和“醉”所抒發(fā)的政治理想。
教具準備:多媒體
教學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dǎo)人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剛剛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范仲淹在被貶謫鄧州的第二年,也就是慶歷六年,寫下了《岳陽樓記》,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歐陽修參與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同一年也被貶在滁州寫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記》。
二、簡介作者
歐陽修是北宋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后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guān)的權(quán)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蹲砦掏び?gt;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三、初步感知
1.教師范讀(或播放課文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音。
2.學生試讀課文。
3.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4、請四位學生,每人讀一段。集體糾正讀音。
(從正音入手,引導(dǎo)學生反復(fù)朗讀課文,要讀得流暢,重音、停頓、速度、節(jié)奏得當。)
四、疏通全文大意
1.通讀全文。
要求先不看課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記號。還可查古漢語詞典,自己解決問題。
(教師在巡視中發(fā)觀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砷洼。)
2.集體解決疑難。
方法:教師對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的較普遍的問題進行點撥或給予解答。
3.學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課文的'意思用白話說一遍,要讀出聲。
五、再讀課文,分析討論
要求:各自放聲讀。注意找出表達全文主旨的—個字,畫出來。
全文是圍繞哪個字展開的?
明確:樂。
1.全文寫了哪幾方面的樂?
明確:山水之樂、宴酣之樂、滁人之樂。
2.請同學們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幾種樂趣。
3.這幾種樂中有沒有太守之樂在里邊?
明確:享受“山水之樂”的不僅有太守及其賓客,還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縱情山水?!俺擞巍睂懙糜新曈猩懈杪暫秃魬?yīng)聲,有負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而這又跟太守勵精圖治有關(guān)。太守為此而樂,也為能與民同樂而樂。這是他的政治理想。
六、課內(nèi)小結(jié)。
文中描寫滁州山間的美景以及他和老百姓一起游樂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幅“與民同樂”的圖畫。
《醉翁亭記》閱讀探究
1.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個成語,這個成語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別有用心。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為全文奠定抒情基調(diào)。
3.表明全文線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醉和樂有什么關(guān)系?醉樂統(tǒng)一。因樂而醉,醉又增樂;醉是表象,樂是實質(zhì)。
5.作者怎樣使用陪襯手法的?
以禽鳥樂襯托人之樂,再以人之樂襯托太守樂,層層加高,突出了太守之樂。
6.怎樣理解“太守之樂其樂”?
勵精圖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即與民同樂。
7.“太守之樂其樂”中“樂”的含義有哪些?
(1)寄情山水之樂;(2)政績卓著之樂;(3)與民同樂之樂。
8.本文寫景之中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與民同樂的曠達胸襟。
9.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
兩人有都被貶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
10.聯(lián)系本文談?wù)劄楣僬咴鯓硬拍茏龅健芭c民同樂”。
為官者要樹立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像歐陽那樣,拋棄個人榮辱,胸襟闊達,時刻以人民疾苦為念,“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百姓是否同意、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衡量自己業(yè)績的標準,以高尚的人格和行為解決人民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人民謀福利,創(chuàng)造出人民滿意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