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fā)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通過父母幾次將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節(jié),告訴我們再優(yōu)越的條件也割舍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八年級上冊語文《父母的心》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八年級上冊語文《父母的心》教案
學習目標:1、能體會父母親對兒女的深情。
2、能聯(lián)系生活,對文章內容及感情進行拓展。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由檢查昨天布置的預習情況導入。
老師提問:
1、 能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本文的內容。
2、 孩子,你認為該不該送?
學生思考后,交流。
二、整體感知。
由于學生意見不統(tǒng)一,請同學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思考:
出示課件:
1、 用“圈點法”圈出父母在不同情況下的神態(tài)變化的詞語。
2、 根據父母的神態(tài)變化,你覺得他們是怎樣的父母?你是如何看待這樣的父母的,并說出理由?
3、 為何父母最后還是沒有把孩子送掉?這說明了什么?
學生讀課文,然后各抒己見。
小結:通過對文本的理解,我們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愛。這種至愛親情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再優(yōu)厚的物質條件,也是不可能動搖這份天下最誠摯、最濃郁的感情的。
老師再講一個發(fā)生在自己母親身上的真實事情:我的母親今年已近古稀之年,每次回家母女聊天時,母親都會重復這樣一個故事。母親小時侯家里姊妹多,家境貧困,她的父母把她送到鎮(zhèn)上一個比較富有的人家。但是母親一逮著機會,就會偷偷地逃回家,每當回到家時,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時,那個親熱勁甭提有多高興了??墒呛镁安婚L,被自己的父母發(fā)現后,馬上就被送回“鎮(zhèn)上的那個家”。無論母親如何哀求,如何掙扎,都無濟于事。雖然母親也看到父母的眼淚,但每次她的父母都會咬緊牙,把她送回去。每次講到這兒,都會老淚縱橫。我知道,這將是母親一生的痛,是心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痕。因此,我覺得把自己的孩子送給別人,這種行為是不應該的。這對孩子的一生都將造成傷害,是無法彌補的。
三、拓展延伸
同學們看手中的補充資料《母愛無言》,閱讀后,思考:
1、文中主要寫了哪兩件事情,分別體現了什么?(用一句簡明的話概括)
2、聯(lián)系課文,看看兩文有和相似點?
3、聯(lián)系自己,你想對自己的父母說些什么?
閱讀后思考交流。
四、情感升華
自古以來,有很多文人贊揚這種父母親情,請同學們把已經收集到的有關這方面的名言、諺語、格言盡情地展示出來。并談談你最喜歡的一句是什么?
同學交流,明確。
請同學們用手中智慧的筆,以你喜歡的文學樣式,學學古人,寫一段話,來頌揚這種淳樸美麗的情感。
學生先自寫,然后小組交流,按組推薦一至二篇,上臺用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并說出推薦的理由,然后請同學點評。
五、老師總結
同學們寫得非常有真情實感。都把對父母的愛紛紛訴諸于筆端。最后讓我們共同祝愿文中的主人公因為有父母的濃濃愛心,相信他們一定會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健康幸福地生活著。同時也衷心祝愿我們每位師生的家庭和睦,親情芬芳。
請欣賞FLASH 課件:《讓愛住我家》
六、布置作業(yè)。
1、把自己課上的習作精心修改后,謄抄在作文本上。
2、根據文末,發(fā)揮想象,補寫一個結尾,他們一家六口將會過著怎樣的生活
《父母的心》賞析
《父母的心》是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寫的一篇小小說,它通過一對窮夫妻最終拒絕優(yōu)越的條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個孩子給富人的故事,表現了天下父母對自己子女的一顆崇高的愛心。小說字里行間既表現了濃濃的愛心,又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充分展示了文學作品情感復雜多樣的藝術魅力。 一、濃濃親情 愛心無限 川端康成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fā)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在這里,無論多么優(yōu)越的條件,也割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拔覀円呀洓]有能力扶養(yǎng)這四個孩子了。話雖然這么說,但是決不會把他們扔了”,聽,沒有豪言壯語,卻也擲地有聲,只因為有親情的力量、愛的力量! 當女傭提出“東家”想向窮人要一個孩子時,“到了他家的孩子,不僅能夠過好日子,而且可以繼承財主的家業(yè)。另外,我家太太還要贈送你們一百元,作為酬謝”,三個優(yōu)厚的條件一清二楚,這對于“衣衫襤褸,那副寒酸相也引人注目”窮人來說,具有多么大的誘惑力呀!但這位父親的表情“卻十分猶豫”,要與孩子的媽媽“商量之后才能決定”。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父親本該滿口答應,可他卻“猶豫”了,為什么呢?理智告訴父親,答應女傭的要求,因為這樣既能使兒子有一個光明的前途,還可以解決家庭的實際困難,以免“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可“對子女的一顆至親至誠的愛心”卻一再地反對這樣做。理智與感情之間斗爭的結果,最終還是舍不下這份親情。所以,窮人夫婦把七歲的大兒子給財主太太后,分手時,父母“眼含熱淚,難割難舍”,這時,濃濃的親情已經打動了窮人夫婦,他們其實已經開始后悔了。 “第二天早晨”,“那位父親領著5歲的二兒子的手,無精打采地走進那財主的太太的客艙”要求用二兒子把大兒子換回去,理由是長子是“我們家的接班人”?!盁o精打采”一詞內涵豐富,父親可能因為思念大兒子徹夜未眠,甚至與母親整晚討論怎樣換回大兒子,總之,一個“無精打采”把親子之愛寫得動人肺腑。緊接著,當天傍晚母親又要用三歲的小女兒來換二兒子,理由似乎很可笑,二兒子“從眉眼長相到說話的噪門,和我那去世的婆婆一模一樣”,如果把二兒子給了人,“就像把婆婆扔了一樣不好受”。這個理由其實是談的孝順父母的話題,是與上一代的親情不斷的一個側面體現。 “事情到這兒還沒完”,窮人夫婦的后悔之情達到頂點了,“他們一見財主夫人什么也說不出來,竟然痛哭失聲”,先聲奪人,以哭感人,真是“未成曲調先有情”。財主的太太莫名其妙,兩口子邊哭邊訴衷腸,“把那么個無知的孩子給人家,連我自己都覺得這當爹的冷酷無情?!c其舍掉一個孩子,還不如爹媽兒女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好”,語言平淡樸實、真誠感人,連財主夫人也深受感染,“不由得跟著悲傷起來,禁不住落淚”,“當爹媽的心我完全理解”,至此,親情戰(zhàn)勝了物質,戰(zhàn)勝了“理智”。 二、淡淡感傷 縷縷哀怨 川端康成父母早逝,他的作品大多是淡紫色的,透溢著隱隱的幽謐和淡淡的哀怨,《父母的心》同樣具有種風格特征。 故事的結尾盡管寫“那一家六口終于又團聚了”,但仍使讀者為這一家六口擔心,他們能否度過這艱難的歲月呢?他們是不是真的會“一家六口餓死在一起”?總覺得有一縷哀怨的情調,產生一種傷感的情緒。 綜上所述,川端康成無論是潑墨描寫濃濃的親情,還是輕點丹青流露淡淡的哀怨,總能扣動讀者的情弦,引起強烈的共鳴,展示其大手筆的魅力。
川端康成生于京都附近的大阪府,祖輩為地方有名的富貴,家道中落后遷于東京,其父親習醫(yī)。2歲喪父 ,3歲喪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養(yǎng);祖父將他帶回大阪府扶養(yǎng),他唯一的姐姐則寄養(yǎng)在另一親戚處。由于身體孱弱,川端康成的幼年生活是封閉式的,幾乎沒有與外界的接觸,而這種過分的保護并沒有改善他的健康,反而造就了他憂郁、扭曲的性格。上學后這種生活有所變化,但不幸又接踵而來,8歲時祖母去世,12歲時姐姐也去世了,16時歲祖父亦亡,最后被接到外公家扶養(yǎng),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郁悲涼,也對他以后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
父母、祖母、姐姐,祖父相續(xù)過世,這種對于死亡的體驗給他留下的恐懼的影響是一生的。孤獨的川端康成一邊拒絕現實中的熱量,一邊在文字的世界里繪制著想象中熱量,那個時候他開始閱讀《源氏物語》,在他的一生中,這本書是另一個重大的影響,評價他的作品就不可避免的要提到《源氏物語》。中學時,川端康成對于《源》還僅僅一知半解,但就他所能體會到的感覺,他開始嘗試自己寫作。
16歲時,川端預感到祖父將不久于人世時,就決心把祖父在病榻的情景記錄來。于是他寫起了《十六歲的日記》。這既是作者痛苦的現實的寫生,又是洋溢在冷酷的現實內里的詩情,在這里也顯露了康成的創(chuàng)作才華的端倪??梢钥闯鲞@種不幸的經歷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獨。他還在中學讀書時即傾慕《源氏物語》等日本古典小說和散文等,這對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影響極大。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里可以看出少年的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fā)。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石沉大海,開始懷疑起自己的創(chuàng)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在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生,在大皈《團欒》雜志上發(fā)表了習作小說《肩扛教師的靈柩》,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掌小說?!段恼率澜纭放e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于立志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很值得紀念的一年。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志向文學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和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羅斯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頓開茅塞,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志》上,發(fā)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的千代姑娘的戀愛故事。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yè),改革和更新文藝,復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處女作《招魂節(jié)一景》,描寫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贊。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志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發(fā)表了《招魂節(jié)一景》以后,由于戀愛的失意,特別遭未婚妻伊藤初代解除婚約,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郁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后他為了訴說和發(fā)泄自己心頭的積郁,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志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郁》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贰ⅰ赌戏降幕稹?、《處女作作祟》等一系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的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這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群的一個鮮明的特征。這些作品所表現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郁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p>
1924年大學畢業(yè)后,川端康成踏上社會,就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生活。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fā)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并發(fā)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和創(chuàng)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并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后來他公開表明他不愿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氣質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憂郁,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回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對待,并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地,受人歧視和凌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彼此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歷化為藝術,便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1926年,除了發(fā)表了《伊豆舞娘》,川端康成一生唯一一部劇本《瘋狂的一頁》也被拍成電影,獲得贊譽的川端康成并沒有停留不前,其寫作風格從新感覺到新心理主義,又到意識流,1931年的《針、玻璃和霧》可以說是其中一個的代表,接下來,川端康成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佛教空、無的思想。
1934年,川端康成開始寫《雪國》連載,3年后出了單行本,并獲得第三屆文藝懇話會獎。
1936年,川端康成因為對于戰(zhàn)爭的反抗而宣布停筆不寫文藝時評類文章,并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廣泛參加相關活動。
1940年,川端康成參與成立日本文學會。
1941年受關東軍邀請訪問中國滿洲等地,訪問結束后他自費留在中國,并將妻子一同接到中國,兩人前往北京,在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回到日本。第二年,川端康成編輯了《滿洲各民族創(chuàng)作選集》。
1944年以《故園》等文章獲戰(zhàn)前日本最后一屆菊池寬獎。
1947年,歷經13年《雪國》定稿。
1949年,川端康成另一部重要的小說《千只鶴》開始連載,1952年,這部小說被改編成歌舞伎。
1961年,川端康成前往京都寫作《古都》,同年獲得文學勛章。
1968年10月17日,憑借《雪國》、《千只鶴》及《古都》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日本人,也是繼泰戈爾、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二位后第三個獲此獎項的東方人。當他在瑞典科學院領獎時朗誦了論文《美麗日本之下的我》(美しい日本の私),在這篇論文中川端康成引用了幾位日本古代得道高僧的詩詞,來抒發(fā)自己對于日本,日本這個民族的審美體驗。
1970年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準進入。川端很受刺激,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
1972年4月16日,三島自殺之后17個月,川端康成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只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后人無數的疑問。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父母的心》教學反思
《父母的心》是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頗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譽海內外的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說,作者以他慣有的柔膩的纖細筆觸,懷著淡淡的哀怨,描寫了在一艘輪船上發(fā)生的至親至愛的故事,通過父母幾次將孩子送走又要回的曲折情節(jié),告訴我們再優(yōu)越的條件也割舍不斷父母對子女的情愫,縱然有千萬個理由,也不能把自己的親生骨肉送給別人,進一步體現了父母之愛的偉大,崇高,讓我們窺見的是一顆真摯的愛子之心,平凡的故事,催人淚下。前四篇課文已對學生進行了父愛、母愛、兄弟之愛的親情教育,本文被選為第五篇課文一是想讓學生學習用一波三折的手法有力表現人物內心情感;二是想讓學生通過情感升華獲得新的感悟。 因為目前的初中生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著,但往往忽視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很少真切地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因此我希望讓他們通過本文的學習能切身體會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能去試著理解、體諒父母。
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上,我主要分三大塊: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導入新課這環(huán)節(jié)我提出一個學生很喜歡討論的問題,即你們最崇拜的人是誰?提了一些學生日常關注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父母的注意,喚醒了他們在生活中對“父母之愛”的親身體驗,我覺得到他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動起來了。從而架起了文本與學生有效溝通的橋梁。
二、品讀課文,反彈琵琶激疑
這一塊我安排了四個步驟:
第一步驟:“初讀,理情節(jié)?!崩砬骞适虑楣?jié)——本文是一篇小說,在小說的教學目標要求來看,這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近5分鐘的時間出色地完成了這一任務。
第二步驟“二讀,抓神態(tài)”在老師 引導下學生找出了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神態(tài)的詞語如“難割難舍”、“無精打采”、“失魂落魄”、“ 痛哭失聲”。討論這對父母是否“心狠”,并結合文中這些關鍵的詞語談了自己的看法。通過分析這些描寫神態(tài)的詞語學生可以感悟人物內心世界。
第三步驟“三讀,析語言” 引導學生找出文中在送換孩子時描寫父母語言的詞語。我自己認為學生解讀文本還是比較到位的,有學生能夠從父母的話中分析出換回,要回孩子的理由都出于對孩子的不舍,而且抓住了較關鍵的詞句,如“我覺得他一定會永遠記得我們的,想到這兒覺得他可憐的不得了”中的“可憐”一詞,這是對孩子的憐愛之情,如“總擔心她是不是這樣那樣”一個“總”字體現了父母時刻對孩子的牽掛。學生找出了能夠表現父母內心的語言描寫,通過語言、神態(tài)去揣摩人物的內心,父母的心不僅是一顆依依不舍之心,濃濃的愛子之心,而且還是一顆痛苦矛盾的心。
第四步驟“四讀,明主旨” 學生們討論,并找出了相關的語句。感受到了這對父母的可憐又可敬。
這一塊我引導學生反復閱讀文本,通過自主探究及合作交流對文本的理解立體起來了,大多數學生們走了進這對父母深沉的內心去感受、品讀父母親對子女那難以割舍的至愛真情。 三、拓展延伸,講故事談感想
讓學生講有關父愛、母愛的故事,目的是讓他們通過對文本的學習內心深處受到情感的熏陶,達到情感的升華即要珍視親情、珍愛父母。是情感教學目標的落實,從學生的發(fā)言中,我能夠感受到,這篇課文對他們來說還是起到一定的教育意義的,最后一個教學目標也基本達到了。
這堂課還有很多不足,比如在語言的表達上還不夠簡潔,對學生的鼓勵上還缺乏技巧,在個別問題的總結上做的還不到位,學生展示的面還不夠廣,自己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 但我相信,只有反思才能提高,才會有進步
八年級上冊語文《陽關雪》教案
上一篇:八年級上冊語文《父母的心》教案
下一篇:七年級上冊語文《巨人和孩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