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內容,供您閱讀,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蝙蝠和雷達》是全日制聾校實驗教材十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介紹科學家通過對蝙蝠飛行情況的研究,找出了蝙蝠夜晚能順利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fā),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飛機夜間安全飛行。 對于聾校七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生活經(jīng)驗不足,所以要讀懂課文從中受到啟發(fā),弄清蝙蝠夜晚能安全飛行的道理是重點也是難點。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綜合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終于”、“難道……嗎?”造句。
2、正確、流暢地朗讀課文。
3、借助蝙蝠與雷達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邏輯思維訓練。
4、了解飛機夜航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要理解課文內容正確認識蝙蝠和雷達(飛機夜行)的關系,首先必須讓學生了解蝙蝠的飛行原理,所以弄清科學家的試驗過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樣飛行的;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的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了解蝙蝠和雷達的關系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綜合以上情況,為了較好的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預計要三課時來進行教學。
第一課時:初步感知,學習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深入體驗,精讀感悟。
第三課時:鞏固知識,積累語言。
第一課是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一、激趣導入:引導學生說說哪些東西是可以在夜晚飛行的?從而引出“飛機為什么能在夜晚安全飛行?”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并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以“飛機夜行和蝙蝠夜行的秘密是什么?”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結合課文,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預習情況,初步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然后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
三、再讀課文: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飛機夜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的,從而理清課文的思路,初步了解各段大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對蝙蝠在夜晚飛行的原理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下來我重點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這一課的 教學中,我將以設疑懸疑──悟疑解疑──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這種教學思路引導下,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認識也逐步加深。通過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來完成教學任務。
(一)導語切入,設疑質疑。
1、一開始我出示蝙蝠圖,同學們知道蝙蝠哪些特點請說出來。好多同學都知道它一般是夜間出來活動。它夜間出來活動有什么特點?
2、由設疑引到學習第3自然段,通過評讀,學生很快找到了蝙蝠夜行特點──安全靈巧。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夜里看清所有的東西嗎?由這一問題引到了3次試驗。
(二)扣住疑點,進行解疑訓練。
抓住疑點,緊緊圍繞“3次試驗”這個難點,啟發(fā)學生展開學習,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
1、了解試驗過程,為解疑鋪路搭橋。設計自行填表格的形式,了解3次試驗的方法和結果。
2、抓住重點句子,悟疑解疑??勺プ∵@樣一個重點句子:3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3、蝙蝠探路與雷達導航有什么科學聯(lián)系?通過6、7小節(jié)對比,深入理解蝙蝠探路與雷達導航的內在聯(lián)系。
五、說板書
用簡圖形象地畫出蝙蝠探路的過程,又讓學生畫出了雷達的工作原理,使學生一看板書就能明白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
11、蝙蝠和雷達
障礙物 (超聲波)
嘴↗(超聲波) 耳朵
障礙物 (無線電波)
雷達 (無線電波) 熒光屏
《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fā),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中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fā)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并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二、說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正確讀寫12個生字。
難點是: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lián)系。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正確讀寫“蝙蝠、清朗、捕捉、飛蛾、蚊子”等詞語。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主要內容與要點,理解飛機夜間安全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lián)系,激發(fā)熱愛科學,樂于觀察與探究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教學課時 安排兩課時。
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以謎語為媒,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謎面是:會飛不是鳥,兩翅沒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動,捕捉害蟲本領高。(打一種動物)
謎底是:蝙蝠。科學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雷達。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板書課題《蝙蝠和雷達》。通過猜謎語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并初步感知蝙蝠的情況,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它的頭部和軀干像老鼠,四肢和尾部之間有皮質的膜,沒長羽毛。視力很弱卻能在夜間飛翔、吃蚊、蛾等昆蟲。打開語文書p43,看文中的插圖,這是一只正在夜里飛翔的蝙蝠。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學習生字。
1、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多讀幾遍。
2、貼出本課生字表,讓學生從讀生字,老師對多音字、易讀錯、易寫錯的字作指導。如“蝙”不能讀成,“銳”翹舌音要讀準,“揭”這個字里面不要多寫一豎,“熒”要與“螢”區(qū)別開了,“避”字的筆畫順序。課內要留有一定的寫字時間,指導學生寫好字的結構,把字寫正確、寫美觀,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默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本冊的默讀,要在學生不出聲,不動嘴唇的基礎上,加快默讀速度的訓練。因為默讀比朗讀的速度快,更利于訓練思維。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要怎么分段。用歸并法把課文各部分連起來歸納,本課可分成三大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寫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xiàn)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
第二段(4~7):寫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第三段(第8自然段):寫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發(fā),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
四、精讀課文,突出重點:
1、齊讀課文1—3自然段,思考文中提到幾個問題?
①“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
這一句要帶著好奇,不解的語氣,讀出好奇、多思的語調。
用恍然大悟的語氣讀下面這句“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p>
②指名讀文中“即使一根極細的電線,它也能靈巧地避開?!本毩曈谩凹词埂病痹炀?,懂得這組關聯(lián)詞的用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③“難道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提問:這句要用什么語氣讀?(用不解、疑問的語氣讀)
2、學習4、5、6自然段。
緊緊圍繞“三次試驗”這個重點,啟發(fā)學生展開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大膽放手,給足時間讓學生自由學習,還要十分關注學習暫時困難的學生,對他們及時督促,熱情激勵。出示表格:
試驗順序 試驗方式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3、學習7、8自然段。
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fā)明了雷達,解決了飛機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
《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3
《蝙蝠和雷達》是九年義務教育第六冊教材中的一篇科學短文。它既沒有《窮人》一課的細膩情感,也沒有《草原》一課的無限風光。如何利用課文本身的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會閱讀、學會說話、學會交流、學會思考,將枯燥無味的說明文教學變成內容豐富的探究式學習活動,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要理念。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參與興趣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口,誘發(fā)他們的求知欲。一上課,我是這樣導入的:“現(xiàn)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里有兩積職業(yè)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愿意應聘記者的同學站起來,請到左邊來。愿意應聘科研工作者的同學起立,請到右邊來,選擇自己喜歡的合作伙伴就坐?!?/p>
把學生分成記者和科研工作者,將學生的學習活動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
二、自學交流,促進主動發(fā)展
⒈個人自學
師:昨天我們已經(jīng)初步讀了課文,知道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fā)明了雷達,就這件事記者要設計問題采訪科學家,科研工作者要準確地條理地回答記者提問。下面我們先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老師愿當好你們的參謀,隨叫隨到,開始吧!
這樣,自學的過程成為了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自學課文的準備過程中,經(jīng)歷了閱讀——思考——文字提煉的過程,完成了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
⒉合作學習
討論交流的合作學習方式,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信息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小組交流時氣氛很熱烈,有的小組整理問題的類型,有的小組比較哪個問法更恰當,有的小組配合畫圖,有的小組整合語言,他們各抒己見,積極探究。教師巡回各組,鼓勵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參與討論,適時點撥,將學生的討論引向深入。為學生創(chuàng)新、爭論創(chuàng)設了寬松、和諧、合作的教學環(huán)境。
⒊交流探究
以“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全班展開生與生、生與師的交流。招待會上,“記者”問題潑辣,“科學家”回答風趣。學生的理解、表達、情感、價值觀在這一特殊環(huán)境中得到發(fā)展、提升。下面是部分教學片斷:
記者:蝙蝠是怎么探路的?科學家做了……
師:(打斷學生提問)咱們問一個答一個,好嗎?
科學家:我來回答,老師,我用畫圖的方法解答行嗎?
師:可以呀!請上臺。
科學家:(王睿一)(在黑板上邊畫圖邊講解)蝙蝠從嘴里發(fā)出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
科學家:(丁寧)我畫的圖比他簡潔明了。
師:好,上來畫畫。
科學家:
嘴 障
蝙蝠 礙
耳朵 物
科學家:(李東昌)王睿一表達得不具體,應該是蝙蝠從嘴里發(fā)出一種聲音,叫超聲波,人的耳朵聽不見,蝙蝠的耳朵能聽見。超聲波像波浪一樣向前推進,遇到障礙物就反射回來,傳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變飛行的方向。
……
記者: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能談談嗎?
科學家:雷達是依照蝙蝠發(fā)明的。
師:別的組有不同意見嗎?不能光說蝙蝠,也不能光說雷達,應該說出它們之間的關系。
老師這里有一組練習,請同學們連線。
裝雷達的夜航飛機 蝙蝠的嘴
雷達的天線 蝙蝠發(fā)出的超聲波
無線電波 夜間飛行的蝙蝠
熒光屏 蝙蝠的耳朵
師:(走到?jīng)]舉過手的劉洋跟前,摸摸他的頭)你來試試?
劉洋:裝雷達的夜航飛機相當于夜間飛行的蝙蝠。
師:答的很好嘛,要相信自己。
科學家:(代斌急著舉手)雷達的天線相當于蝙蝠的嘴,無線電波相當于蝙蝠發(fā)出的超聲波,熒光屏相當于蝙蝠的耳朵。
師:很好,這樣就把蝙蝠和雷達的關系表達清楚了。
……
記者:既然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那么蝙蝠長的眼睛有什么用呢?
科學家:起裝飾作用。
科學家:我覺得可能是退化了。
科學家:是退化了,我從書上看過資料,蝙蝠過去是在白天活動的,用眼睛探路,但常常受到侵犯,它就改成夜間活動,慢慢的眼睛就退化了。
師:你愛讀書,知識豐富,同學們一定要向郭宇學習。關于蝙蝠眼睛的問題,我們下去再繼續(xù)探索。
(教師順便拿起郭宇桌子上的一本百科全書)歡迎同學們讀讀這本書。
……
三、拓展練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chuàng)造發(fā)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你現(xiàn)在最想發(fā)明什么?”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chuàng)造的欲望。
這樣設計,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立足點,體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成了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氣氛。學生學得輕松、主動,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4
聽了霍老師《蝙蝠和雷達》一課,專題為“關注文體語言物質,訓練言語表達能力”,我個人在聽了這節(jié)課以后,提出了幾個疑問。第一:
學生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識過程。為了突破“一問一答”的傳統(tǒng)教法,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老師沒有考慮到如何將教師的提問轉化為學生的質疑,沒有明確讀文方向,然后老師沒有扣住貫穿全文的問題,將它作為主線串聯(lián)講讀全過程,達不到訓練言語表達能力的目的。
第二、以“字、詞比較分析”突出不了語言基本功訓練,也就是說沒有關注文體語言物質。
審視當前的語文課,我們追求的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科普類的文章,我們在讓學生獲得一定的科學常識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詞、句、修辭、標點、表達方式等語文形式的現(xiàn)象。課文是借助具體的語言文字介紹科學常識的。因此,在教學中,霍老師抓不住語言因素,沒有通過對句、段的分析,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了解不了科學常識。如第三自然段主要寫蝙蝠夜間飛行很靈巧。他沒有要求學生找出表現(xiàn)蝙蝠靈巧的句子讀一讀,看哪個詞最能突出蝙蝠的靈巧?當學生提到“無論…即使…也…、極細”這些詞時,老師進一步設問:“多靈巧的蝙蝠呀!你能讀出你的驚奇和贊嘆嗎?”將“無論……也……”這個復句關系滲透于學生的朗讀中,
1 力求在詞、句的強調讀中了解蝙蝠夜間飛行的特點。再就是通過引導學生比較句子,了解“配合、反復、終于”等詞在文中所含蓋的豐富意義,實現(xiàn)了文本“工具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第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老師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jù)烏賊噴水的原理,發(fā)明了噴水船;根據(jù)海蜇的游動,發(fā)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jù)蝴蝶的外表特征,發(fā)明了迷彩偽裝……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yǎng)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chuàng)造發(fā)明有了更深的了解。除此老師還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想象:你從什么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想發(fā)明什么?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敢想、敢說”的能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
第四、教師的板書形象化,意境化
小學生具有喜歡新事物、上課容易視覺疲勞等特點。因此,千篇1律或固定模式的板書勢必會令學生厭倦。所以教師在設計板書時,可以運用有趣的字體變化和圖畫等手法進行板書。圖文并茂的板書更能促進學生的選擇性知覺,使學生的記憶更牢固、更持久。老師以簡筆畫的形式呈現(xiàn)板書,極好地梳理了課文內容,讓人一目了然,也為學生練習敘述課文提供了拐棍。
總的來說,整堂課教學思路較為清晰,由學生質疑的兩個問題攢起課堂,解決不同問題采用不同形式,第一個問題的解決采用自主讀文,完成表格;第二個問題的解決主要以自主讀文,練習復述??梢?/p>
2 說做到了知識滲透與能力培養(yǎng)同步進行。當然,沒有盡善盡美的課堂,這堂課也有不足之處,我們認為就是填表格的時候,如果能去掉答案,制作活動的課件,讓同學們自己做完后再去出現(xiàn)答案,這樣效果會更好,這就有待我們去深鉆制作課件的方法。
《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5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lián)系。 3.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教育學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飛行的秘密是怎樣探索出來的。是如何發(fā)現(xiàn)了這個謎,又是如何解開這個謎的,科學家又如何仿生創(chuàng)造而為人類造福的。 2.教學難點
對蝙蝠利用超生波導飛,飛機的雷達導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總是比較抽象,宜用電教手段,實施直觀教學,使抽象的原理講述變成直觀的形象演示。
四、教學準備:蝙蝠、雷達的圖片,仿生學資料,生字卡片
五、教學時間: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2.朗讀課文,能把握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出示蝙蝠和雷達的圖片)同學們,你們認識圖片上的事物嗎?是(蝙蝠和雷達)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它們的情況?蝙蝠和雷達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一塊兒來學習11課。(生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自讀課文,排除字詞障礙;
2.師檢測讀生字和課文的情況;特別強調注意“蝙、熒”的讀音; 3.自己默讀課文,試著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4.生反饋,并要求學生說出歸納的方法
5.師小結歸納主要內容的方法:可以用課題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還可以用抓住要點的方法。
三、生自主學習
1.請學生自讀第三自然段,找出關聯(lián)詞,說說從這個關聯(lián)詞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問,請練習疑問句的讀法。
2.科學家做了幾次實驗?每次實驗的方式是怎樣的?結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結論呢?請自讀
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解決以上問題。你可以通過填表,也可以通過在書上作符號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讀情況。
4.請生上臺介紹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探路之謎的。 5.從“科學家經(jīng)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的這句話中,你體會到什么?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是啊,科學家揭開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費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正確書寫12個生字和“蝙蝠、橫七豎八”等詞。 2.理解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聯(lián)系。 3.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樂于觀察和探究的興趣。
4.搜集并能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一、合作學習,突破重點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的?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呢?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學習,仔細品讀
七、八自然段
2.小組代表反饋交流
師用課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達探測障礙物的方法,請生填空。
飛機上的雷達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發(fā)出的無線電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達的熒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讀全文,說說你從文中受到了什么啟示?人們的哪些發(fā)明都來自動物的啟發(fā)? 2.閱讀資料袋,補充交流仿生學的資料。 3.根據(jù)仿生學自己動手設計一種小發(fā)明。
三、寫生字詞 1.認讀生字 2.提出難寫的字 3.各自說出記字的方法 4.給生字組詞 5.抄寫生字詞。
四、總結
五、板書
超聲波
嘴巴
障礙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和
雷達
無線電波
天線
障礙物
反射
熒光屏
教后記:通過搜集并與同學交流有關仿生學的資料,提高學生信息搜集與處理能力。
《斑羚飛渡》說課稿設計思路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蝙蝠與雷達》教學說課稿
下一篇:《傅雷家書》閱讀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