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首頁 > 其他 >

千年華夏兵家文化---刀與劍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千年華夏兵家文化---攻與守

  第六章 攻與守

  古代戰(zhàn)爭分為四類,即戰(zhàn)、御、攻、守。戰(zhàn)指野戰(zhàn)進攻,御指野戰(zhàn)防御,攻與守,則專指城池爭奪中的攻城與守城。 最早的城防設施出現(xiàn)在距今5000 -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但正如村落稱不上城市,其設施也只是一兩道壕溝,略為反映了當時部落定居時間延長,所帶來的更高防御要求罷了。 到了距今4000 -50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定居下來的父系氏族們便開始修筑城墻了。早期的城墻很簡陋,如河南安陽后屯遺址中墻寬僅 2 - 4米的低矮夯土墻,內(nèi)蒙古包頭東郊阿善遺址中殘墻較高處僅有 1.7米的石墻等。因為太矮小了,這些城墻甚至連地基也不需要。不過千萬不要輕視它們,應付當時與其叫戰(zhàn)爭,不若稱為械斗的爭斗,這已經(jīng)足夠了。 龍山文化中晚期,也就是五帝時代,隨著部落的興盛,真正意義的城池開始出現(xiàn)了。作為其中代表的平?jīng)雠_古城,形狀已經(jīng)采用了正方形,說明城市布局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城墻總長 740米,墻高 6米左右,根部厚13米,頂部寬達 8 -10米,可容納大部隊的調(diào)動和戰(zhàn)斗。此墻的修筑采用了先進的板筑法,即先夯筑陡直內(nèi)墻,兩側(cè)再以護城坡加固,此法可在增加高度的同時,抑制坡度的同步增長,使城墻較為陡直難攻。而隨著這類較高大城墻的出現(xiàn),為避免因土質(zhì)問題造成塌陷,地基就成了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 公元前21世紀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國-夏,建立了。但帝國的建立并未促進夏代城防設施的發(fā)展,平?jīng)雠_古城的防御水平終其歷史也未被超越。直到商代初期,墻根厚度20米左右,高度達到10米左右的城墻,才在夏代以來面積急劇膨脹的城市四周聳立了起來。此時的城墻不但更為高大,而且做工也更細致。護城坡經(jīng)過鏟削平整后,會鋪上防雨水沖刷的碎石。內(nèi)墻夯層間設有夯窩,使夯層嵌接,城墻更加牢固。 可惜的是,除了平穩(wěn)的沿著高大細致發(fā)展外,從商到西周,城防技術并無新的內(nèi)容。這或許是由于當時的防御能力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進攻手段的發(fā)展吧?攻的軟弱自然無法激勵守的進步。直到春秋時期,隨著車輛制造技術的進步,攻城技術才終于進入大發(fā)展時期。 春秋發(fā)明的臨車、沖車、憤辒、修櫓和拋石機,第一次將守城方籠罩在重型裝備威脅之下。臨車上懸吊的箭屋,伸入空中可達10米以上,能居高臨下射擊守城方。沖車將一捆大木裝在車架上,專門撞擊城門。憤辒頂部蒙以生牛皮,可推至護城壕甚至城腳,進行填埋或挖掘作業(yè)。修櫓與憤辒相似,但職責在于掩護部隊接近城下。至于拋石車,更是一種由人力拉放,可將石塊拋向目標的先進武器,不過當時威力的不大,石塊重不過幾公斤,能飛 300米左右,砸人欠準,轟城嫌輕,倒是更適合拋射熏燒功能的煙火彈或阻滯功能的蒺藜。拋石車后世曾一度失傳,但再次復出竟掀起了一場攻守變革,這將在后面細說。 重型攻城器的涌現(xiàn),帶來了戰(zhàn)術的大大豐富。原先單純的人海戰(zhàn)術,已轉(zhuǎn)變?yōu)閼嵽d特種作業(yè)、臨車和拋石機火力壓制、修櫓重甲掩護、沖車攻敵軟肋、單兵鉤索攀城的聯(lián)合作戰(zhàn)。等到戰(zhàn)國時期,云梯、水淹和地道出現(xiàn),中國冷兵器時代的攻城戰(zhàn)術就算基本齊備了。 面臨攻城技術的突飛猛進,一向慵懶的城守技術此時也不敢再怠慢了。由于采用懸板夯筑法,城墻已不再需要護城坡,因此愈加陡直。而女墻、角樓、懸門、甕城、單層城樓和吊橋等新式工事也一一登場了。女墻可以隱蔽守軍行動,遮擋臨車攻擊。角樓建在城角,用以抵御可能遭受的兩面夾攻。懸門吊于城門洞中部,待敵軍破門后緊急落下,可將其一分為二各個擊破。甕城是主城城門外的半座小城,墻與主城等高,甕城城門偏設,使主城守軍也能射殺到攻門敵軍,而一旦敵軍破門進入甕城,更會陷入四面居高臨下的夾擊。城門之上建單層城樓,是城門爭奪日趨激烈的表現(xiàn)。橋身能被提離地面的吊橋則已被用于一些純軍事功能的城池。除上述之外,在吳越水鄉(xiāng),隨同跨河而建的水城的出現(xiàn),供船舶往來的水門也誕生了。 春秋攻守技術的飛躍,還只是戰(zhàn)國鏖戰(zhàn)的序曲。除了南宋,在中國攻與守的歷史中,再沒有比戰(zhàn)國更輝煌的時期了。此間產(chǎn)生的完整攻守法則,令秦漢隋唐軍事家們的思索無出其右。 戰(zhàn)國城防層次分明,陣地從城外15公里便鋪展開來,由外向內(nèi)劃分為荒蕪圈、警戒圈和城防圈。 距城15公里范圍內(nèi)是荒蕪圈,實行堅壁清野,能撤進城的全部運走,如果必要,還會將帶不走的付之一炬,并向水井投毒。 離城 5公里處,就進入了警戒圈。延警戒圈邊緣,每隔一定間隔,在制高點上設 3人偵察哨一座,形成一道警戒線。偵察哨之后,每隔 1.5公里設一聯(lián)絡哨,保持偵察哨與城池間的聯(lián)絡。白天的聯(lián)絡信號是,發(fā)現(xiàn)敵軍舉一幟,接近警戒線舉兩幟,進入舉三幟,向城市而來舉四幟,接近城郊舉五幟。晚間則以火代幟。此外,各要道和關卡,還要設置 3人一組的機動小隊,負責偵察和反間諜。這道三位一體的警戒圈,會在敵軍進至城郊,即將圍城時撤回。 城上遠射兵器射之所及便是城防圈的邊緣,在此范圍內(nèi)的城外地物一律鏟平,以掃清射角和視線。 在距墻根10米外是護城壕。壕內(nèi)有水就在水面下10厘米交錯埋插長短不一的竹刺。城門外的護城壕上會架設轉(zhuǎn)關橋,這種橋只有一根梁,梁的兩端伸出支于壕沿的橫木,當敵人行至橋上時,拉動機關使橫木縮回,橋面便會翻轉(zhuǎn),令敵墜入壕內(nèi)。 在護城壕后,有時會附加一道木籬或夯土的矮墻,稱為'馮垣',后面部署士兵,待敵軍進入護城壕范圍,配合城上守軍,以武器殺傷或柴草熏燒之。再向內(nèi),是寬 2.5米的拒馬帶,主要用于阻礙敵軍云梯接近。在守軍出入的地段,拒馬會淺埋成易于移動的狀態(tài),并在城頂加以標志。最后,在距墻 2.5米以內(nèi),是 5行高出地面 0.5米的交錯尖木樁,兼有阻礙敵人攀城和刺死墜落之敵的功能。 接下去才是城墻,這是攻入城池的最后屏障。當時城墻的高度已由春秋的10 -12米,增至不遜后世的15米以上。 墻頂寬度足有 7 -10米,守軍可在上面自如的機動和戰(zhàn)斗。延墻兩側(cè)有厚 1米、高 0.6 - 1.4米的女墻,其中外側(cè)女墻較高,開有外寬內(nèi)窄的射擊孔。除了城角建有永久性的角樓外,戰(zhàn)時還要延墻添置大量臨時樓臺。每隔6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cè)城墻 1米的觀察樓。每隔 180米,建一座突出外側(cè)城墻 3米、用以消滅城下死角和夾擊城下敵軍的木樓。同樣,每隔 180米,還豎有一堵 3米高尖木樁連成的橫墻,平時開小門供穿行,敵軍登城后封閉作為路障。最后每隔 360米,再建一座突出內(nèi)側(cè)女墻 4.6米的木樓,以備攻擊入城之敵。 墻根厚達20米,甚至40米,即使城基被挖空,也不至因失去重心坍塌,而只會下沉。每隔約 200米,由內(nèi)向外挖掘,接近外側(cè) 5 - 6寸時停止,即形成一道暗門,留作突擊殺出之用。暗門內(nèi)側(cè)還備有帶風箱的窯灶、柴草和障礙車,以備敵軍發(fā)現(xiàn),從中殺入時,加以煙熏和堵塞通道。 城樓之下,城門洞內(nèi)外側(cè)都設城門,門洞中部還有轆轤升降的懸門。三道門都設有活動射孔。為了防御火攻,除了在城樓中預備水罐水盆及長柄麻袋外,還用間隔16厘米、突出 2 - 3厘米、交錯排列的圓頭木樁在門外側(cè)釘上厚泥,這種方法直到宋代才被鐵皮包裹法淘汰。 與城外的步步設防相比,城內(nèi)卻是一幅暢通景象。城樓兩側(cè)和城角的寬大登城道,連接著延墻鋪設的環(huán)城路。環(huán)城路與各要道相連,構成城內(nèi)四通八達的網(wǎng)路。不過城內(nèi)也并非長驅(qū)直入之地,必要時,環(huán)城路之后會修筑一道稱為'傅堞'的夯土矮墻,墻前再挖一道深 3.5米,寬 3米的壕溝,內(nèi)塞柴草。一旦敵軍入城,即引燃柴草形成火墻,并據(jù)墻與城墻友軍夾擊之于環(huán)城路上。 當時守城的通常密度是,正規(guī)兵每1.84米 1人,征集的百姓每 2.3米 1人。占征集百姓25 %的成年男子擔任兵員,占50 %的成年女子負責工程作業(yè)和運輸戰(zhàn)材,剩下的老弱擔任后勤雜務。武器配發(fā)則按照,每50 -90米設拋石車一座,每20米存放修補城墻工事的柴捆20捆,每45米設置鍋灶、水甕及沙土,每 4米存放弩、戟、連梃、斧、椎各 1,及一些石塊和蒺藜等的原則。人員或武器不足時舉旗為號,蒼鷹表示需要敢死隊支援,雙兔表示需要大隊人馬支援,狗表示需要補充遠射兵器,羽表示需要補充格斗兵器,赤表示需要火戰(zhàn)器材,白表示需要滾石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標準裝備外,當時還出現(xiàn)了一些新式裝備。如懸脾、累答和火擂木。懸脾中藏有士兵,順著城墻吊放,從側(cè)面刺殺爬城敵軍。累答就是粗麻繩編成的軟幕,涂泥漿的懸掛在墻前充當廉價的盾牌,不涂泥漿的可以點燃后覆蓋城下敵軍?;鹄弈臼窃趦奢喼虚g捆扎一束柴草,點燃后順城坡滾下砸燒敵軍。而隨著弩用于軍事,城頭也出現(xiàn)了其后很長一段時期絕跡了的床弩,及永遠絕跡了的轉(zhuǎn)射機。前者在當時需10人操縱,有 2副絞盤供上弦, 1副供順繩拉回射出的巨箭,既能發(fā)射 2.3米長的巨箭,也可一次裝填60支普通箭,相對南北朝之后的同類,這樣的床弩還是略顯弱些。后者是固定在木架上的弩,雖然固定依然可朝任何方向射擊,功能類似地中海敘拉古的弓式弩炮,從由 2人操縱判斷,似乎也是絞盤上弦,可惜后來徹底失傳了。 針對如此森嚴的防御,攻方除又發(fā)明了帶有輪子的壕橋,用以縮短打通護城壕的時間外,更總結(jié)出強攻、壓制、地道和水淹四類戰(zhàn)術,予以對抗。 強攻是或用沖撞、焚燒等辦法破壞城門,或遣單兵蜂擁而上攻占城墻、抑或借夜幕派單兵接近城池,而后對城墻展開強攻。此戰(zhàn)術中前兩種情況最怕守方拼死抵擋,連射帶刺、連砸?guī)?、連燒帶澆,一通猛打下來,必然損失慘重。后一種情況最怕守軍點燃火炬伸出墻外,用眩目火光封閉城頭情況,使攻城者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 壓制是利用臨車或土臺對城墻進行居高臨下的火力壓制,適于騷擾守軍或掩護強攻。此戰(zhàn)術最怕以高制高,如果城墻上增建 8米高的木城,使總高度超過25米,不但臨車達不到,就是堆積土臺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到時候木城外側(cè)懸掛累答,城上設置床弩和拋石車,制高點必穩(wěn)操在手。 地道是挖掘通向城墻的地洞,并用木樁支撐,然后或發(fā)動突襲攻入城內(nèi),或燒毀木樁使城墻塌陷。此戰(zhàn)術也有所懼,一方面頭頂?shù)淖o城河會增加挖掘難度,另一方面一旦守軍觀察到城外的異常,就會在城墻內(nèi)側(cè)的相關地段每10米埋設一口大甕監(jiān)聽地下,而后派出作業(yè)組向城外挖掘,每掘進2米,下降0.7米,直挖至墻外,隨后橫向掘進至地道側(cè)面,設置風箱和隔板后,突然撞開相隔土層灌入濃煙,并通過隔板的活動小孔壓制反抗,則計劃必敗。 水淹適用于臨近河流的城池,堵塞河道引水淹城,令守城方不攻自潰。此戰(zhàn)法要嚴防守軍突襲堤壩,并且注意駐扎地點,否則搞不好自家反會陷入汪洋,晉陽之戰(zhàn)中的趙襄子軍,就是通過反灌智伯軍轉(zhuǎn)敗為勝的。 可見,盡管攻城技術在進步,但在守城技術的對抗下,攻還是遠遠難于守的。不過這種不平等很可理解,守方是將長期積累的人力化為城墻保存著,攻方是一次出動所有人力,兩者戰(zhàn)場上的不平等,實際正體現(xiàn)了投入力量的平等。在戰(zhàn)國時期,攻防雙方的兵力可以懸殊到這樣的程度,假如攻方以10萬之眾圍攻,按《墨子》中的論證,守方只需將4000余人,按每 2米 9人的密度部署,即可在最大不過 920米的主攻方向上挫敵銳氣。 豐富的攻守技術雖助秦統(tǒng)一六國,但到了堪稱帝國盛世的漢代,其發(fā)展卻幾乎陷入了停滯,直到進入魏晉,才再次啟動。 首先登場的是馬面。陡直的城墻雖不利敵軍攀爬,但同時也會增加城下死角的范圍,盡管戰(zhàn)國時就用突出外側(cè)城墻的木樓和豎立尖木樁帶加以彌補,不過針對此問題的永久性墻臺還是出現(xiàn)了。馬面突出城墻外側(cè),與城墻合為一體,上設供士兵休息的戰(zhàn)棚,戰(zhàn)棚四周有木樁圍護。與各種城防新技術一樣,馬面用于戰(zhàn)事較多的邊防應該更早些,但被帝國腹地首次采用,則是在曹魏洛陽城的重建中。 其次登場的是南北朝時的夏統(tǒng)萬城。所以將統(tǒng)萬城作為技術介紹,是因其除了有又長又多的馬面外,還有多種先進之處,以至后世"深可為法"也。統(tǒng)萬城墻身由'三合土'夯筑而成,這種組成為石灰、沙粒和粘土的混凝土,至今仍為建筑良材,蒼白色的墻體經(jīng)過"錐入一寸,即殺作者"這般嚴酷的工程驗收,以至"緊密如石,鑿之則火出"。角樓被強化為巨型建筑,結(jié)構有些像如今的航空塔,但有多層,外面蒙以生牛皮,當時的皇帝赫連勃勃曾頌贊其"高隅隱日,崇墉際云"。馬面內(nèi)建倉庫,既利于迅速補充軍需,也開創(chuàng)了明代在城墻內(nèi)側(cè)修筑藏兵洞的先河。 最后登場的則是唐代的多項新發(fā)展。 工事方面的發(fā)展大多是基于戰(zhàn)國已有技術的加強,像傅堞演變而來的重城,即城中之城,馮垣演變而來的碉堡式工事-羊馬城,以及為對抗床弩攻擊而在城門、城角、直至整堵墻表面砌磚的磚城等,只有弩臺是個例外。弩臺為方形,根部邊長14米,高15米,頂部邊長 7米,四周圍有夯土墻。臺底開門,守軍可通過天井的繩梯爬上臺頂。臺頂架有氈帳,內(nèi)藏 5名弩手及各種軍需。將弩臺在距城墻 150米之外,間隔 150米設置一圈,就形成了城墻與弩臺、弩臺與鄰臺互相支援的交叉火力網(wǎng)。 裝備方面也有不少發(fā)展。戰(zhàn)國時的累答,已經(jīng)改為荊條編制或用布縫制,火擂木則改為韋草灌油蠟制成,形狀如同燕尾,稱為'燕尾炬',拋石機也增加了轉(zhuǎn)向功能。此外,還有新出現(xiàn)的鐵鴟角、叉竿和鉤竿。'鴟'是鷂子之意,鐵鴟角自然就是鐵鷹爪了,專門從城上拋下鉤砸敵軍。叉竿的效果相當殘忍,順云梯向下推,用橫刃切斷敵人手足。鉤竿可以鉤住云梯向外推,使敵軍上下不能,眼睜睜被一一干掉。 如果說春秋攻城技術的發(fā)展,是基于攻城手段的貧乏,戰(zhàn)國攻城技術的發(fā)展,是基于攻城謀略的貧乏,那麼到了魏晉隋唐,在城防日趨森嚴的情況下,攻城技術自然就要向強化威力的方向發(fā)展。時至唐代,床弩和拋石車不但從失落的歷史中重獲新生,其威力亦不可與往日并論,唐初李世民圍攻洛陽時,動用的床弩由 8張弩連成,所用之箭粗如車條,箭鏃大如巨斧,拋石車所用的石塊,已重達30公斤。 再次提到拋石車,就需要細說一下了。這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拋射石彈的大型人力遠射兵器,春秋時期已開始使用,隋唐以后成為攻守城的重要兵器。但宋代較隋唐更有進一步的發(fā)展,不僅用于攻守城,而且用于野戰(zhàn),不僅拋射石彈,而且拋射燃燒或爆炸彈。 宋代拋石車按組成杠桿的桿數(shù)劃分輕重級別,幾桿就稱為幾'梢'。重型的五梢和七梢,需要 150到 250人拉繩,拋射 4、50公斤的石彈,多用于守城。中型拋石車有的裝有四輪,可供野戰(zhàn)使用。而最輕型的只需 2人拉放,石彈僅0.25公斤重,甚至可用泥彈代替,雖然簡陋,但擊中人也會致殘,擊中要害也能致命。 到南宋末年,蒙古攻占襄陽中,就首次使用半自動投射的襄陽炮了。這種拋石車在杠桿后端掛有一塊巨大的鐵塊或石塊,平時用鐵鉤鉤住杠桿,放時只要把鐵鉤扯開,重物下墜,就能拋出石彈。由于人力需求較少,此炮比舊式前輩威力大得多,射程也更遠,攻襄陽時,曾拋射近90公斤的石彈,將地面砸出 2米多深的彈坑。 雖然相比歐洲中世紀巨型投石車動輒數(shù)百公斤的石彈,拋石車的威力小得多,但弧線很大的彈道卻使兩者的戰(zhàn)術功能很相似。 一場由拋石車導致的攻守變革終于在北宋末年爆發(fā)了。這場變革的發(fā)生應該感謝地處帝國之北的金國,正是這個塞外藩邦,憑借草原民族的驃悍氣魄,極大的促進了拋石車的應用,使萬炮齊鳴于中原大地。 據(jù)記載,金軍在滅亡北宋的汴京之戰(zhàn)中,一夜之間架設拋石車5000余座,以汴京長達50里的外墻,每里還要分得 100座。金軍為了搜集足夠的石彈,將汴京附近的石制品洗劫一空。攻城時,先將護城河填平,而后萬炮齊發(fā),再輔以大量強弩,一舉擊潰守城部隊的部署,進而出動與城墻等高、可容納80人的巨型攻城車-對樓展開登城戰(zhàn)。量變到質(zhì)變,大量拋石車的運用促發(fā)了全新戰(zhàn)術的誕生,其流星雨般猛烈的打擊令戒備森嚴的城防完全無法招架。 針對這種新戰(zhàn)術,提出系統(tǒng)城防思想的是南宋初年一位叫做陳規(guī)的杰出文官。此人極富謀略,發(fā)明過竹竿火槍,更指揮過大量保衛(wèi)戰(zhàn),也親身體會到拋石車集群轟擊對攻防雙方的巨大影響。尤其是金軍對德安發(fā)動的 9次進攻,每次都動用了拋石車,最后一次竟連續(xù)轟擊14晝夜,可以想象那是何等的慘烈場面。然而其憑借著過人的謀略,屢屢在各城挫敗為數(shù)眾多的金軍,奠定了其作為那個時代城防第一人的歷史地位。其所撰寫的《守城錄》,至今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兵書之一。 陳規(guī)的城防思想涉及工事設計與防御戰(zhàn)術兩方面。 其理想中的城池應具備如下改進。 護城壕之后,距城墻 6 - 9米外,是一道高 4米,根厚 3米的羊馬墻,墻上設有三個一組的'品'字形射擊孔。羊馬墻后有一道壕溝。之后又是一道墻。形成兩壕三墻的障礙帶。 城墻寬頂縮窄至 5 - 6米,以降低被石彈擊中的機會。用較能承受石彈轟擊的平頭墻取代有齒垛的女墻,墻上交錯開設兩排孔口,供射擊和刺殺之用。在馬面上修筑平頭墻,以取代經(jīng)不起石彈攻擊的戰(zhàn)棚。城角由從前較易被石彈轟塌的直角城角,改為半圓形,并且廢除容易成為轟擊目標的角樓。 御敵性能較弱的單層城樓被雙層城樓取代,下層近戰(zhàn),上層射箭。性價比較低的甕城也被廢除,改為在城門外15米和城門內(nèi) 6米各筑一道根厚 5米的10米高墻,墻寬以遮住城門兩頭 6 - 9米使城外無法偵察城門情況為宜。敵軍攻門時以外墻與城門之間木寨據(jù)守,并從城頭攻擊其側(cè),敵軍破門入城后,則在內(nèi)墻與城門間的夾道展開兩面夾擊,同時從城頭攻擊其側(cè)。 而防御戰(zhàn)術方面,其除了倡導守中有攻的防御和靈活周密的部署外,更提出了以炮對炮的理論。 所謂以炮對炮,就是以射程 500米的拋石車打擊敵軍指揮點和拋石車陣地,以射程 400米的拋石車,打擊敵軍工程作業(yè)部隊陣地,最后以射程 300米的拋石車打擊敵軍的前線攻城器陣地。同時,為了防止遭到反擊,以及減輕運送石彈的困難,拋石車不設置在城頭,而是隱藏在城墻內(nèi)側(cè),由城頭上的指揮員指揮射擊。 遺憾的是,陳規(guī)的城防思想由于南宋的黯弱,未能得到充分實施,以至到了南宋末年元軍入侵時,拋石車集群轟擊仍舊屢試不爽。如攻打京師的龍德宮城時,元軍僅攻打一個城角就設置13梢拋石車 100余座,晝夜連發(fā),幾天之內(nèi)就堆起城墻高度。本朝況且如此,至于后代,就更置若罔聞了。 經(jīng)過短暫的元代,就又不得不談到明清了。這兩個朝代實在很不提氣,一個是武備弛廢,另一個連歐洲送上門的新式武器都不屑一顧,腦子徹底壞掉了。至于為什麼會壞掉,就不是本文討論的問題了。 不過相比之下,明代還稍微強一點兒。首先火槍和火炮都是那個時代發(fā)展起來的,雖然自己并沒好好利用,但客觀上無疑是對攻守技術的極大貢獻。另外,還發(fā)明了甕城箭樓、多重甕城和藏兵洞。箭樓又叫'萬人敵',代表之一就是前門樓子,一層層射擊孔密密麻麻,確實雄偉。多重甕城是種想把攻方煩死的設計,一個門接一個門,要想攻到底,還真不如跳墻呢!藏兵洞設在城墻內(nèi)側(cè),用磚石加固,既提供了預備兵力的就近安置,又能作為掩蔽和休息的場所。 而清代,由于最有成就的海防要塞不歸這里談,值得一提的也就是太平軍的爆破戰(zhàn)術了。必須承認太平軍攻城很有一套,專門找了數(shù)千礦工挖地道,等到接近城墻時,就把用棉被、布袋、甚至棺材裝著的火藥安好,拖出一條2、3公里長的引信,遠遠引爆。霎時間悶聲巨響,城墻坍塌,太平軍便趁亂殺進城中。為了掩人耳目,太平軍起初把入口選擇在城外的空房子里,后來清軍學精了,他們又改在隱蔽地形后面挖,而且還擂鼓掩蓋地下的挖掘聲。以至清軍唯有無可奈何的稱其為"至為險毒",又評價太平軍"掀翻巨城,如揭紙片"。 后記 與中國古人相比,歐洲古人似乎更愛走極端,比如希臘的重裝步兵、亞歷山大的長矛方陣、羅馬的龜甲陣、中古騎士的沖鋒等。這也許與歐洲一直沒有打破社會成員的嚴格等級,進入人民戰(zhàn)爭階段有關。所以歐洲戰(zhàn)爭在火藥時代前一直停留在了中國春秋之前的水平,作秀成分遠多于實事求是,戰(zhàn)死沙場也成了一種特權和榮譽,武士道泛濫。 這種戰(zhàn)爭雖然充滿理想和浪漫,顯得格外高尚和美麗,卻如同溫室里的花朵勁不起自然檢驗,在異民族的打擊下往往頓顯其迂腐本質(zhì)。亞歷山大如果能來到中國,一定會發(fā)覺他引以為傲的誘敵和中央突破戰(zhàn)術,早在他誕生前就隨著《孫臏兵法》為人廣知,而他武王伐紂水平的單調(diào)又龐大緩慢的長矛方陣,也會在中國車、騎、步兵的機動夾擊下被撕裂并屠殺,就如同旨高氣昂的中古騎士,卻被簡陋的蒙古輕騎像傻瓜一樣捉弄。也許只有羅馬的戰(zhàn)術思想可與中國有一比,因為兩者都是在殘酷的對外作戰(zhàn)中積累起來的,是實用主義的。 正因為歐洲戰(zhàn)術思想的嚴重落后,他們在進入人民戰(zhàn)爭時代后,才不得不立刻放下架子,去尊奉中國的兵家智慧! 當亞歷山大接管波斯價值 400億美元黃金的時候,也許僅僅意識到征服者的光耀,而絲毫未考慮如何使這戰(zhàn)利品真正屬于他的帝國。亞歷山大是夢想家,揮舞寶劍追隨阿基里斯品質(zhì)的偉大征服者,但他不是政治家,他的一生在擴張中度過,用他的個人魅力耗盡希臘的進取精神,卻完全無暇顧及鞏固帝國的基礎。亞歷山大似野火,一路燒去,湮沒入歷史長河。 再看看歐洲的啟蒙者-古希臘的所謂文明吧,一面高談闊論哲學科學,一面又連同族都要逢城必屠。在他們眼中,敵國不過是黃金和土地,敵人不過是尸體和奴隸。斯巴達雖屬彈丸之地,可對希洛人的奴役比之元朝猶有過之。 這就是古希臘的所謂文明,缺了他的思辨精神地球不會停轉(zhuǎn),文藝復興只是借殼上市,如同中國兩千年來言必孔孟,卻各持己見一樣。古希臘自己卻在保守排外中互相殺戮數(shù)百年,最終淪為羅馬能說會道的奴隸。 然而羅馬又何嘗不是如此?中世紀又何嘗不是如此?大航海時代又何嘗。。。歐洲征服者們的眼中無一例外盛滿了黃金和土地、尸體和奴隸。 與歐洲征服者們的野心勃勃相比,中國兵家更多了許多冷靜,他們在沉思戰(zhàn)爭的是與非,那種對政治的關注、對人心的追求,對將帥的苛責,對士卒的懷柔,真正使戰(zhàn)爭具備救世與治世的意義。 戰(zhàn)爭不應僅僅為了掠奪,戰(zhàn)爭應該具有更進步的意義,唯有中國兵家有能力化害為利。中國歷史就是分合的歷史,每一次統(tǒng)一都使民族越發(fā)偉大,秦統(tǒng)一六國孕育了強漢,隋統(tǒng)一南北孕育了盛唐,漢化的忽必烈之元孕育了幅員遼闊的明清,這才是中國兵家的風范!

精選圖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