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之術(shù)簡介 針灸術(shù)是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jīng)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nèi)容包括經(jīng)絡、腧穴、刺法灸法及治療。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癥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jīng)濟安全等優(yōu)點,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已經(jīng)成為世界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以毫針刺法介紹針刺之術(shù)
1 進針法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故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 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于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于左右捻轉(zhuǎn),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作等。 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夾持針身協(xié)助刺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于進針,減少刺痛和協(xié)助調(diào)節(jié)、控制針感。具體的進針方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幾種:
?、僦盖羞M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于短針的進針。
?、趭A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于長針的進針。 臨床上也有采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然后將針捻轉(zhuǎn)刺入一定深度,并根據(jù)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
?、凼鎻堖M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cè)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膚松弛部位的腧穴。
?、芴崮筮M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 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床上應根據(jù)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于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此外,也有采用針管進針的,即備好玻璃或金屬制成的針管,針管長度約比毫針短2~3分,以便露出針柄,針管的直徑,以能順利通過針尾為宜。進針時左手持針管,將針裝入管內(nèi),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于應刺的腧穴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針尾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然后退出針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2 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俳嵌?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它是根據(jù)腧穴所在位置和醫(y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jié)合而定。一般分下列三種角度: 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用于人體大部分腧穴。 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于肌肉較淺薄處或內(nèi)有重要臟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的腧穴等。
?、谏疃?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nèi)的深淺度數(shù),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jù)下列情況,作原則的介紹。 體質(zhì):身體瘦弱,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 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總的來說,針刺深度是以既有針感,同時又不傷及臟器歸宜。 針刺的角度深度關(guān)系極為密切,一般來講,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qū),胸背和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至于不同季節(jié),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
3 得氣
‘得氣‘是針刺治療過程中的感覺,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病人對進針后的針刺感覺,又稱‘針感‘;施術(shù)者根據(jù)針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二是施術(shù)者手指對針刺入皮膚以后的感覺,又稱‘手感‘,施術(shù)者根據(jù)手感去尋找、調(diào)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籴樃?針感是指從進針開始到出針為止的全過程中所發(fā)生的感覺。由于刺激部位與組織結(jié)構(gòu)、個體感覺差異及對感覺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樣的針感;這些針感不但產(chǎn)生于針刺的局部,還會向其他部位傳導。并經(jīng)過某些特殊的方法誘發(fā),用壓力可阻斷。
?、谑指?手感是醫(yī)生在刺針過程中,針尖經(jīng)過和遇到的各種組織的感覺,從感覺中可以得知針尖刺到的是何種組織,并從中得出在進針過程中病人的針感,以及針感的性質(zhì)和強度,并根據(jù)手感調(diào)整針感,使其達到治療疾病的針感。 總之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氣感應。當這種經(jīng)氣感應產(chǎn)生時,醫(y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xiàn)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jīng)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y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
4 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后,為了使之得氣,調(diào)節(jié)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①提插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使針在穴內(nèi)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于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jù)病人的體質(zhì)、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
②捻轉(zhuǎn)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后的來回旋轉(zhuǎn)捻動的操作方法。至于捻轉(zhuǎn)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jù)病人的體質(zhì)、病情、和腧穴的特征以及醫(y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運用。 以上兩種基本手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運用,在臨床上必須根據(jù)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輔助手法
是進行針刺時用以輔助行針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傺ǎ菏且宰笫只蛴沂钟谒屉蜓ǖ乃闹芑蜓亟?jīng)脈的循行部位,進行徐和的循按或循攝的方法。此法在未得氣時用之可以通氣活血,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于沉緊時,用之可宣散氣血,使針下徐和。
?、诠伪ǎ阂嗝麆澅?。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使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爪甲,由下而上的頻頻刮動針柄的方法。此法在下得氣時,用之可激發(fā)經(jīng)氣,促使得氣。
③彈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使針身產(chǎn)生輕微的震動,而使經(jīng)氣速行。
④搓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柄向單向捻轉(zhuǎn),如搓線狀,每搓2~3周或3~5周,但搓時應與提插法同時配合應用,以免使肌肉纖維纏繞針身。此法有行氣、催氣和補虛瀉實的作用。
?、輷u柄法:是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進行搖動,如搖櫓或搖轆轤之狀。此法若直立針身而搖,多自深而淺的隨搖隨提,用以出針瀉邪。若臥針斜刺或平刺而搖,一左一右,不進不退,如青龍擺尾,可使針感單向傳導。
?、拚痤澐ǎ菏菍⑨槾倘腚蜓ㄒ欢ㄉ疃群?,右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zhuǎn)動作,使針身產(chǎn)生輕微的震顫,以促使得氣或增強祛邪、扶正的作用。
5 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根據(jù)《靈樞·經(jīng)脈》:‘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這一針灸治病的基本理論原則,而確立的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這是針刺治病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毫針刺法的核心內(nèi)容。
補法:是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方法。
瀉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方法。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采用適當?shù)氖址ぐl(fā)經(jīng)氣以補益正氣,疏泄病邪而調(diào)節(jié)人體臟腑經(jīng)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補瀉效果的產(chǎn)生,主要取決于以下三個方面:
功能狀態(tài) 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人體功能在不同的病理狀態(tài)下,針刺可以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而有補和瀉的不同效果。如機體處于虛憊狀態(tài)而呈虛證時,針刺可以起到補虛的作用。若機體處于邪盛而呈現(xiàn)實熱、閉證的實證情況下,針刺又可以瀉邪,起清熱、啟動的瀉實作用。如胃腸痙攣疼痛時,針刺可以止痙而使疼痛緩解。腸胃蠕動緩慢而呈弛緩時,針刺可以增強腸胃蠕動而使其功能恢復正常。這種針刺補虛瀉實的調(diào)節(jié)作用,和機體的正氣盛衰有密切關(guān)系。如機體的正氣充盛,則經(jīng)氣易行。若機體的正氣不足,則經(jīng)氣不易激發(fā)或數(shù)刺乃知。
腧穴特性 腧穴的功能不僅具有它的普遍性,而且有些腧穴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有些腧穴適宜于補虛,而有些腧穴適宜于瀉實。譬如足三里、關(guān)元等具有強壯作用,多用于補虛;而少商、十宣等,具有瀉邪作用,多用于瀉實。
針刺手法 針刺手法是產(chǎn)生補瀉作用、而促使機體內(nèi)在因素轉(zhuǎn)化的主要手段。在臨床上為了使針刺產(chǎn)生補瀉作用,古代針灸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實踐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總結(jié)出了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現(xiàn)將臨床常用的幾種主要針刺補瀉手法,介紹如下:
①捻轉(zhuǎn)補瀉:針下得氣后,捻轉(zhuǎn)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捻轉(zhuǎn)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谔岵逖a瀉:針下得氣后,先淺后深,重插輕提,提插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者為補法。先深后淺,輕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者為瀉法
?、奂残煅a瀉: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捻轉(zhuǎn),疾速出針者為補法。進針時疾速刺入,多捻轉(zhuǎn),徐徐出針者為瀉法。
?、苡S補瀉:進針時針尖隨著經(jīng)脈循行去的方向刺入為補法。針尖迎著經(jīng)脈循行來的方向刺入為瀉法。
?、莺粑a瀉: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法。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法。
?、揲_闔補瀉:出針后迅速揉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而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⑦平補平瀉:稱為單式手法,進地得氣后均勻地提插、捻轉(zhuǎn)后即可出針。 以上各種手法,臨床上可以相互配合應用,此外并有如下的復式手法:
燒山火:將針刺入腧穴應深度的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補法,再將針刺入中1/3(人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補法,然后將針刺入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補法,即慢慢地將針提到上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即將針緊按至地部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補法,即為燒山火法,多用于治療冷痹頑麻,虛寒性疾病等。
透天涼:將針刺入腧穴應刺深度的下1/3(地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瀉法,再將針緊提至中1/3(人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瀉法,然后將針緊提至上1/3(天部),得氣后行捻轉(zhuǎn)瀉法,將針緩慢地按至下1/3,如此反復操作3次,將針緊提至上1/3即可留針。在操作過程中,或配合呼吸補瀉法中的瀉法,即為透天涼法,多用于治療熱痹、急性癰腫等熱性疾病。
6 留針
當毫針刺入腧穴,行針得氣并施以或補或瀉手法后,將針留置在穴內(nèi)者稱為留針。留針是毫針刺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提高針刺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通過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和延長刺激作用,還可以起到候氣與調(diào)氣的目的。
針刺得氣后留針與否以及留針時間久暫,應視患者體質(zhì)、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癥只要針下得氣并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后,即可出針,或留置10~20min。但對一些特殊病癥,如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延長留針時間。某些急腹癥、破傷風角弓反張者,必要時可留針數(shù)小時。而對老人、小兒患者和昏厥、休克、虛脫患者,不宜久留針,以免貽誤病情。留針方法主要有下列兩種。
靜留針法 是針下氣至后,讓其自然地留置穴內(nèi),不再運針,到時出針。臨床多用于對針感耐受性較差的慢性、虛弱性患者。
動留針法 是針刺入腧穴先行針待氣至后,留置一定時間,在留針時間反復運針,稱為動留針法,亦稱間歇行針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增強針刺感應,達到補虛瀉實的目的。此外,臨床用于針后經(jīng)氣不至者,可邊行針催氣,邊留針候氣,直待氣至。
醫(yī)者對留針必須重視,首先要排除不適于留針的患者,如不能合作的兒童、懼針者、初診者、體質(zhì)過于虛弱者;其次要排除不宜留針的部位,如眼區(qū)、喉部、胸部等;再次要排除不適宜留針的病情,如尿頻、尿急、咳喘、腹瀉等類病癥。對需要留針、可以留針者,在留針期間,應時刻注意患者的面色和表情,防止暈針等意外發(fā)生。
7 出針
出針,又稱起針、退針。在施行針刺手法或留針、達到預定針刺目的和治療要求后,即可出針。出針是整個毫針刺法過程中的最后一個操作程序,預示針刺結(jié)束。 出針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兩指持消毒干棉球輕輕按壓于針刺部位,右手持針作輕微的小幅度捻轉(zhuǎn),并隨勢將針緩緩提至皮下(不可單手猛拔),靜留片刻,然后出針。
針灸歌賦 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涌泉太溪中脘接,環(huán)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陽九針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并治雜病歌
三里內(nèi)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昆侖穴,環(huán)跳與陽陵, 通里并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井滎輸原經(jīng)合歌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jīng)渠尺澤肺相連,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歷兌內(nèi)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
少沖少府屬于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后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jīng)。
涌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宜,至陰通谷束京骨,昆侖委中膀胱知。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關(guān)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于肝,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十二經(jīng)治癥主客原絡
肺之主大腸客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fā)熱,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干身汗越,
肩內(nèi)前廉兩乳疼,痰結(jié)膈中氣如缺,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歷與君說。
大腸主肺客
陽明大腸俠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生疾目黃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tǒng),合谷列缺取為奇,二穴針之居病總。
脾主胃客
脾經(jīng)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臟,陰氣上沖噫難廖,體重不搖心事妄,
瘧生振粟兼體羸,秘結(jié)疸黃手執(zhí)杖,股膝內(nèi)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胃主脾客
腹 心悶意凄愴,惡人惡火惡燈光,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喎瘧又傷,
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氣蠱胸腿疼難止,沖陽公孫一刺康。
真心主小腸客
少陰心痛并干嗌,渴欲飲兮為臂厥,生病目黃口亦干,脅臂疼兮掌發(fā)熱,
若人欲治勿差求,專在醫(yī)人心審察,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小腸主真心客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項頸強疼難轉(zhuǎn)側(cè),嗌頷腫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臑肘臂外后廉痛,腕骨通里取為詳。
腎之主膀胱客
臉黑嗜臥不欲糧,目不明兮發(fā)熱狂,腰痛足疼步艱履,若人捕獲難躲藏,
心膽戰(zhàn)兢氣不足,更兼胸結(jié)與身黃,若欲除之無更法,太溪飛揚取最良。
膀胱主腎之客
膀胱頸病目中疼,項腰足腿痛男行,痢瘧狂顛心膽熱,背弓反手額眉棱,
鼻衄目黃筋骨縮,脫肛痔漏腹心膨,若要除之無別法,京骨大鐘任顯能。
三焦主包絡客
三焦為病耳中聾,喉痹咽干目腫紅,耳后肘疼并出汗,脊間心后痛相從,
肩背風生連膊肘,大便堅閉及遺癃,前病治之何穴愈,陽池內(nèi)關(guān)法理同。
包絡主三焦客
包絡為病手攣急,臂不能伸痛如屈,胸膺脅滿腋腫平,心中淡淡面色赤,
目黃善笑不肯休,心煩心痛掌熱極,良醫(yī)達士細推詳,大陵外關(guān)病消釋。
肝主膽客
氣少血多肝之經(jīng),丈夫 疝苦腰疼,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干面脫塵,
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癃閉遺溺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寧。
膽主肝客
膽經(jīng)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疼足不舉,面體不澤頭目疼,缺盆腋腫汗如雨,
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以上病癥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
十五絡穴歌
人身絡穴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
手厥陰絡為內(nèi)關(guān),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guān)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
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號尾翳,
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脈君須知。
八脈交會八穴歌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nèi)關(guān)陰維下總同,臨泣膽經(jīng)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guān)逢,
后溪督脈內(nèi)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八脈八穴治癥歌
公孫
九種心疼延悶,結(jié)胸番胃難停,酒食積聚胃腸鳴,水食氣疾膈病。
臍痛腹痛脅脹,腸風瘧疾心疼,胎衣不下血迷心,泄瀉公孫立應。
內(nèi)關(guān)
中滿心胸痞脹,腸鳴泄瀉脫肛,食難下膈酒來傷,積塊堅橫脅搶。
婦女脅疼心痛,結(jié)胸里急難當,傷寒不解結(jié)胸膛,瘧疾內(nèi)關(guān)獨當。
后溪
手足拘攣戰(zhàn)掉,中風不語癇癲,頭疼眼腫淚漣漣,腿膝背腰痛遍。
項強傷寒不解,牙齒腮腫喉咽,手麻足麻破傷牽,盜汗后溪先砭。
申脈
腰背屈強腿腫,惡風自汗頭疼,雷頭赤目痛眉棱,手足麻攣臂冷。
吹乳耳聾鼻衄,癇癲肢節(jié)煩憎,遍身腫滿汗頭淋,申脈先針有應。
臨泣
手足中風不舉,痛麻發(fā)熱拘攣,頭風痛腫項腮連,眼腫赤疼頭旋。
齒痛耳聾咽腫,浮風瘙癢筋牽,腿疼脅脹肋肢偏,臨泣針時有驗。
外關(guān)
肢節(jié)腫疼膝冷,四肢不遂頭風,背胯內(nèi)外骨筋攻,頭項眉棱皆痛。
手足熱麻盜汗,破傷眼腫睛紅,傷寒自汗表烘烘,獨會外關(guān)為重。
列缺
痔瘧變腫泄痢,唾紅溺血咳痰,牙疼喉腫小便難,心胸腹疼噎咽。
產(chǎn)后發(fā)強不語,腰痛血疾臍寒,死胎不下膈中寒,列缺乳癰多散。
照海
喉塞小便淋澀,膀胱氣痛腸鳴,食黃酒積腹臍并,嘔瀉胃番便緊。
難產(chǎn)昏迷積塊,腸風下血常頻,膈中快氣氣核侵,照海有功必定。
十二原穴歌
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谷焦陽池,小腸之原腕骨穴,
足之三陰三原太,胃原沖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
十二背俞穴歌
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
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與十九平。
十二募穴歌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guān)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
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膻中覓淺深。
八會穴歌
腑會中脘臟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血會膈俞骨大杼,脈太淵氣膻中存。
下合穴歌
胃經(jīng)下合三里鄉(xiāng),上下巨虛大小腸,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jīng)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十六郄穴歌
郄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jīng)是梁丘,脾屬地機穴;心則取陰郄,小腸養(yǎng)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郄在外丘,肝經(jīng)中都是;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筑賓知。
中國武林暗器概述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中國武俠小說史論by葉洪生
下一篇:致殘103穴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