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刀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是聞名中外的傳統(tǒng)刀技。它刀身修長,共五尺,兼有刀、槍兩種兵器的特點,且可單、雙手變換使用,臨陣殺敵,威力極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苗刀用以沖鋒槍,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明代戚繼光將軍,改鑄精絕,傳之于其部下,殺敵致果,斬將擎旗,賴以刀法,威震華夏。”中國苗刀有一套完整的技法,它內(nèi)涵豐富,結(jié)構(gòu)嚴謹,技擊性強,具有很高的科學性、實戰(zhàn)性與鍛煉價值。尤其近代武術大師劉玉春及其愛徒郭長生,在苗刀中揉進了通臂二十四式中的先進步法后,苗刀更以勢法精粹,刀法雄健凌厲,步法急速靈活多變,連擊性更為突出。所以在歷史檔案館保存的《苗刀考證》中寫道:“前中央國術館教授郭長生,系劉教習(即劉玉春)秘授,故其技自玄奧,亦獨冠云?!币簿褪钦f郭長生通過恩師個別傳授,得其刀技真諦,其刀法之奧妙,使人無法捉摸,其技藝水平,要高出同輩。很多國內(nèi)外武術界知名人士,對苗刀也有很高的評價,如已故馬鳳圖先生于1969年在蘭洲自己的住所見到郭長生的高足張群炎時,讓張表演此刀后說;“苗刀我想了四十年,今天才見到此刀?!保B聲說:“好刀,好刀”!于是讓馬明達向張群炎學苗刀。但由于練苗刀需有通臂二十式的基本功,因此只學了一點。 近年來很多日本人也來信或來人言論此刀,他們說:“中國苗刀與日本現(xiàn)在流行的劍道用的太刀,十分相似,都是雙手使用的一把大長刀,但技術確迥然,各具特色,尤其苗刀擊著點由點、線,擴展到面以及急速靈活之步法,深感佩服,“認為”確實值得日本劍道參考“。但有人把苗刀說成是“流傳在我國武術界的日本雙手刀法”,這種說法不對,苗刀源于中國,是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它先期是隨中日文化交流由中國傳到日本的。苗刀在我國漢代就有其雛形,苗刀在我國歷史上古稱長刀,從河南劉家渠東漢墓出土的環(huán)柄長刀,和山東蒼山發(fā)現(xiàn)的漢安帝永初六年發(fā)現(xiàn)的長刀,均和苗刀相似,從尺寸上看,全長111。5厘米,刀脊厚度與刀身的寬度的比,大約是一比三,到唐代,天寶年間,大將軍嗣業(yè)使用的部隊,被對方的騎馬沖亂,在這種情況下,嗣業(yè)“手持長刀,大呼出陣前,殺數(shù)十人,陣復整。”另外,在唐代的標準裝備中,能看到大量的佩刀和陌刀?!吨袊糯髡搮病方忉屨f:“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辈⒏接虚L刀的圖樣。早在〈三國〉時期,在回贈日本國的物品中就有五尺長刀,后隨中日文化交流,苗刀傳入日本,明朝后期,倭寇多使此刀,所以后人也常把此刀,稱之為倭刀。戚繼光將軍在御倭戰(zhàn)斗中,認真總結(jié)了日本刀法,同時,又在民間挖掘整理其長刀中,在“戚家軍”中配備了長刀,加緊訓練士卒,其技較倭寇高一籌,故平息了浙、閩、粵沿海倭犯。并于1560年著成《辛酉刀法》。到明朝末年,新都程沖斗,向浙師劉云峰學得此刀法,于天啟元年,編著《單刀法選》一書,程氏在這本書中說:“刀長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則全長五尺。”歷史上的苗刀,有勢、有法而無名,程氏為使這一珍品便于記憶,流傳久遠,故“依勢、依像、撰其名”,為此刀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清朝后半葉,河北連鎮(zhèn)楊氏在東北向一游方僧學得此刀法,后傳于吳橋桑園鎮(zhèn)的謝晉汾和謝晉德兄弟二人,謝為桑園富戶,一次在西街大運河碼頭見一鏢師大敗腳行數(shù)十人,為謝敬服,故邀為上賓,此人便是河北靜海獨流鎮(zhèn),人稱常勝將軍的劉玉春。劉身高力大,技藝非凡,在武界久負盛名。謝遂將苗刀、左把槍等盡相傳劉,劉則將通臂二十四式傳于謝。民國初年,三省巡閱史兼直隸總督大軍閥曹錕在保定成立衛(wèi)隊武術營特聘劉玉春為三連苗刀連教習。1923年曹通過賄選當了大總統(tǒng),進駐北京中南海。滄州郭長生系劉之高足,由于武功精絕,刀法捷靈,在武界有“燕子”之譽,深得劉之喜愛,遂將苗刀、通臂二十四式之絕技,盡相傳授。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zhàn)爭,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迫使曹錕下臺,郭長生又給鹿仲麟當隨從副官,時間不長,因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而憤然棄官回鄉(xiāng)。1927年,張之江籌備中央國術館,慕名特聘郭長生于該館教授苗刀,并把苗刀作為中央國術館必修課程之一。從此苗刀在中國始得進一步發(fā)展。劉玉春在保定,及以后郭長生在中央國術館教的是一路苗刀,均沒教完。這路刀勢系集體操練,不免限于一步一勢,不精熟者,便不能領悟其中奧妙。于是郭長生將苗刀之精華,實戰(zhàn)攻防用法,揉進通臂二十四式筆法,編撰了二路苗刀。一路苗刀多系基本刀勢,實戰(zhàn)用法,二路苗刀,開闊了攻擊面,提高了連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