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寡同力,則戰(zhàn)可以必勝,而守可以必固。
《管子·重令》軍隊不論人數(shù)多少,只要同心協(xié)力,就能戰(zhàn)必勝,守必固。
●上下不和,令乃不行。
《管子·形勢解》上下不和睦,命令就不能貫徹執(zhí)行。
●不和于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
《吳子·圖國》陳:同“陣”。國內(nèi)不和睦不能出兵,軍內(nèi)不和睦不能交戰(zhàn)。
●凡軍欲其眾也,心欲其一也;三軍一心,則令可使無敵矣。
《呂氏春秋·論威》三軍:舊指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右軍、也泛指全軍。凡是軍隊都希望人多、思想一致;全軍一心,就可令行而無敵于天下。
●用兵之道,在于人和。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和人》人和:上下團結(jié)和睦。
●萬人惟一心,何敵不摧?何敵不克?
宋·郭士俊《百子金丹》惟:只。摧:摧毀??耍褐苿佟?/p>
●用兵之要,貴得人和。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要:關(guān)鍵。貴:重要。人和:上下團結(jié)和睦。
●用兵之道,人和為本,天時與地利則其助也。
宋·王晳《〈孫子兵法〉注》人和:上下團結(jié)和睦。
●君子不重則不威。
《論語·學(xué)而》君子:春秋時指貴族,以后泛指道德高尚的人。重:穩(wěn)重。威:威嚴。
●行之以信令致遠。
《吳子·治兵》行事守信用,其命令遠方也能貫徹執(zhí)行。
●以治取勝。
《吳子·治兵》軍隊靠治理取勝。
●用兵得其性,則令行如流。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治軍能夠掌握士兵心理,軍令就會象流水一樣順利貫徹。
●愛故不二,威故不犯,故善將者愛與威而已。
《尉繚子·攻權(quán)》將帥愛護士兵所以士兵沒有二心,將帥威嚴所以士兵不敢違犯命令,善于做將帥的不過是愛與威并用罷了。
●威與信并行,德與法相濟。
宋·蘇軾《張世矩再任鎮(zhèn)戎軍》并行:一起施行。相濟:相互配合。
●統(tǒng)武行師,以大信為本。
《百戰(zhàn)奇略·信戰(zhàn)》統(tǒng)率軍隊行軍打仗,要以崇尚誠實信用為根本。
●將使士卒赴湯蹈火而不違者,是威嚴使然也。
《百戰(zhàn)奇略·威戰(zhàn)》將:將帥。使然:使他們這樣。
●軍中無戲言。
清·《說唐》戲言:開玩笑的話。
●習(xí)勞忍苦,為治軍之第一要義。
《曾胡治兵語錄》使士兵習(xí)慣于勞累和忍受辛苦,是治軍第一大事。
●治軍無禮,則威嚴不行。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無禮:沒有規(guī)范、制度。不行:不能實行。
●令行禁止,王之治也。
《逸周書·文傳》有令即行,有禁則止,這才是帝王的治理。
●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益于用!
《吳子·治兵》金:金屬器,古代用以發(fā)收兵令。此作鳴金。如果法令不嚴明,賞罰不守信用,鳴金不停止,擊鼓不前進,象這樣的軍隊雖有百萬,又有什么用處呢?
●賞必加于其功,賞罰明民競于功。
《商君書·錯法》民:遠古時百姓戰(zhàn)時是兵,平時是民,民就是兵。獎賞必須給予有功的人,獎賞分明士兵們就爭著立功。
●令必行,禁必止。
《韓非子·飾邪》有命令必須執(zhí)行,有禁令必須停止。
●信賞必罰,其足以戰(zhàn)。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三》該賞必賞,該罰必罰,這樣的軍隊足以打仗。
●師出以律,失律則兇。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謹候》師出以律:語出《易經(jīng)·師·初六》,出兵打仗靠紀律。
●設(shè)而不犯,犯而必誅。
三國·蜀·曹操《孫子注·計篇》既然做出規(guī)定就不能違犯,如果違犯了就必須懲罰。
●將不知法與無將同。
宋·秦觀《兵法》將帥不懂法度,和沒有將帥一樣。
●若勛勞宜賞,則不吝千金;無功妄施,分毫不與。
《百戰(zhàn)奇略·賞戰(zhàn)》如果功勞應(yīng)該獎勵,就不惜重金;若是沒有功勞,就一分一毫也不賞賜。
●軍紀者,軍事之命脈也。
清·蔡鍔《軍事計畫》紀律是軍隊的命脈。
●兵不嫻習(xí),不可以當敵。
《鄧析子·無厚》嫻習(xí):訓(xùn)練嫻熟。當:即“擋”,抵擋。
●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吳子·治兵》教戒為先:首先要教育訓(xùn)練。
●兵不妄動,而習(xí)武不輟。
漢·劉晝《新論·閱武》軍隊不能輕易動用,但軍事訓(xùn)練不能中斷。
●軍無習(xí)練,百不當一;習(xí)而用之,一可當百。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習(xí)練》當:通“擋”,抵擋。一可當百:一個人可以抵擋一百個敵人。
●教得其道,則士樂為用。
唐·李靖《李衛(wèi)公問對》教育訓(xùn)練的方法對頭,士兵就愿意為我所用。
●凡欲興帥,必先教戰(zhàn)。
《百戰(zhàn)奇略·教戰(zhàn)》興師:出兵。教戰(zhàn):教會士兵打仗。
●藝高人膽大。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
●善練兵者,必練兵之膽氣。
明·何良臣《陣紀》膽氣:膽量和勇氣。
●善練兵之膽氣者,必練兵之武藝。
明·何良臣《陣紀》膽氣:膽量和勇氣。
●教兵之法,練膽為先;練膽之法,習(xí)藝為先。
明·王鶴鳴《登壇必究·教兵》練膽:練習(xí)膽量。習(xí)藝:練習(xí)武藝。
●練兵之法,當先練心,人心齊一,則百萬之眾,即一人之身。
明·王鶴鳴《登壇必究·教兵》 齊一:一致。一人之身:象一個人一樣。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
《孫子兵法·行軍篇》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兵,使他們聽從命令;用軍紀軍法約束士兵,使他們行動一致,這樣就一定能取勝。
●戰(zhàn),勇氣也。
《左傳·莊公十年》打仗要靠勇敢。
●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大義。
《吳子·圖國》凡管理國家治理軍隊,必用禮制教育人們,用正義鼓勵人們。
●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莊子·秋水》遇到大難而不害怕的人,就是象圣人一樣的勇敢了。
●民勇者戰(zhàn)勝,民不勇者戰(zhàn)敗。
《商君書·畫策》民:這里指士兵。
●將之所以戰(zhàn)者民也,民之所以戰(zhàn)者氣也。
《尉繚子·戰(zhàn)威》將帥之所以能打仗靠的是士兵,士兵之所以能打仗靠的是士氣。
●機在于應(yīng)事,戰(zhàn)在于治氣。
《尉繚子·十二陵》機:機變。應(yīng)事:適應(yīng)各種事態(tài)的變化。治氣:掌握士氣。
●勝在得威,敗在失氣。
《淮南子·兵略訓(xùn)》取勝在于得到威力,失敗在于失去士氣。
●臨危不懼,勇也。
唐·駱賓王《螢火賦序》面臨危險而不畏懼,就是勇敢。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宋·蘇洵《心術(shù)》治心:掌握戰(zhàn)士的思想。
●處事有疑非智,臨難不決非勇。
明·何序東《刪定武庫益智錄》處理事情遲疑不決就是不聰明,面臨危難猶豫不決就是不勇敢。
●一夫舍死,萬夫莫當。
明·邱濬《大學(xué)衍義補》一夫:一人。舍死:即舍命,不要性命。當:通“擋“,抵擋。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氣。
明·(作者不詳)《草廬經(jīng)略》進攻要從思想上瓦解敵人,防守時要保持部隊士氣。
●戰(zhàn)以氣為主,氣勇則勝,氣衰則敗。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7回 氣勇:士氣勇敢。 氣衰:士氣衰落。
●用兵者用其氣也。
清·康有為《公車上書》氣:士氣。
●兵事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根本。
《曾胡治兵語錄》兵事:軍隊的事情。
●將所以克敵者,氣也。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將:將帥??藬常簯?zhàn)勝敵人。氣:士氣。
●勇士赴敵視死如歸,欺乃常勝之理,萬古不變。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視死如歸:把死看作象回家一樣,形容不怕死。欺乃:這是。萬古:永遠。
●兵不能勝大患,不能合民心者也。
《孫臏兵法》軍隊不能戰(zhàn)勝大禍患,原因是不能得到百姓擁護。
●愛民者強,不愛民者弱。
《荀子·議兵》軍隊愛護百姓就強大,不愛護百姓就弱小。
●兵事以民為本。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39回 兵事:軍隊的事情。本:根本。
●愛民乃行軍第一義。
清·曾國藩《復(fù)李少荃》第一義:原為佛家語,指無上至深的妙理。這里指最重要的行動準則。
●兵為民之衛(wèi),民無兵不固。
清·劉璞《將略要論》軍隊是百姓的保衛(wèi)者,百姓沒有軍隊就不安定。
●古今名將用兵,莫不以愛民為本。
《曾胡治兵語錄序及其按語》愛民是古今名將用兵的根本原則。
●凡覘軍事之勝敗,先視民心之從違。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覘(chān):看。從違:順從或違背。
●用兵以得民為先,安民乃能御侮。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得民:得到百姓擁護。安民:安定百姓。御侮:抵抗外敵欺侮。
●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孫子兵法·地形篇》知道天文,又知道地理,就能不斷取得勝利。
●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孫臏兵法·月戰(zhàn)》天時、地利、人和:見上條注。雖勝有殃:雖然勝利了,仍要遭殃。
●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nèi)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
《孫臏兵法·八陣》上知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現(xiàn)象和過程,下知大地上山川、氣候、物產(chǎn)、交通、居民等情況,內(nèi)得民心,外知敵情,才能打勝仗。
●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中以建人極。
隋·王通《文中子·述史》仰:仰望,抬頭。天文:日月星辰等天體在宇宙間分布、運行的現(xiàn)象。地理:大地上山川、河流、氣候、物產(chǎn)、交通、居民等情況。人極:極好的人事關(guān)
系。
●將者,上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
《尉繚子·兵談》將帥要上不受天時制約,下不受地理限制,中不受人事牽制。
●上得天時,下得地利。
《簡子·議兵》打仗要上得天時之助,下得地理之利。
●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
《六韜·壘虛》天道:原指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現(xiàn)象,也指自然規(guī)律。地理:地上的山川、氣候、物產(chǎn)、交通、居民等總的情況。人事:人情事理。
●上因天時,下盡地財,中用人力。
《淮南子·主術(shù)訓(xùn)》因:根據(jù)。盡:竭盡。地財:大地上的財富。人力:人的力量。
●審天地之道,察眾人之心。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審:觀察,了解。天地之道:天地的規(guī)律。察:明察,了解。
●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器》將帥要上知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現(xiàn)象,中明人情事理。下識山川、氣候、物產(chǎn)、交通、居民等情況。
●因天時之便者,動于九天之上。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 九天:極言天空中很高的地方。能夠得到天時便利的人,好象行動在天空中很高的地方(居高臨下,行動自如)
●九天之上可以陳兵,九地之下可以伏藏。
唐·李筌《注孫子兵法》九天:見上條注。九地:泛指地下很深的地方。陳兵:部署軍隊。伏藏:隱藏軍隊。
●地形者,兵之助也。
《孫子兵法·地形篇》軍隊可以借助于有利地形打勝仗。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孫子兵法·軍爭篇》險阻:險要阻塞的地形。沮澤:水草叢生、低洼潮濕的沼澤地帶。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yǎng)生而處實。
《孫子兵法·行軍篇》 好高:喜歡高地。惡下:討厭低地。貴陽:喜歡向太陽的地方。處實:駐在可食之地。
●高陵勿向,背丘勿逆。
《孫子兵法·軍爭篇》高陵:對方處高地。勿向:不要向上仰攻。背丘:對方背靠高地。勿逆:不要從正面攻擊。
●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
《孫子兵法·九變篇》九變:泛指多變。將帥能了解和利用多變的地利,就算懂得用兵了。
●不用鄉(xiāng)導(dǎo)者,不能得地利。
《孫子兵法·軍爭篇》鄉(xiāng)導(dǎo):向?qū)?。鄉(xiāng),同“向”。
●所謂善戰(zhàn)者,便勢利地者也。
《孫臏兵法·客主人分》所謂善于打仗,就是指隨機應(yīng)變和善于利用地形。
●患兵者地也,困敵者險也。
《孫臏兵法·威王問》給軍隊造成麻煩的是地形,困死敵人的是險要地形。
●易則多用車,險則多用騎,厄則多用弩。
《孫臏兵法·八陣》易:平坦的地形。車:戰(zhàn)車。騎:騎兵。厄(è):指兩邊高峻的狹窄地形。弩:弓箭。
●進,路也;退,路也;左,路也;右,路也。
《孫臏兵法·善者》打仗時,要前進有路,后退有路,向左有路,向右有路。
●欲戰(zhàn),審地形以立勝也。
三國·魏·曹操《孫子注》要打仗,就要審察地形,以便為打勝仗創(chuàng)造條件。
●數(shù)寸之籥,持千鈞之關(guān),非有其才施,處勢要也。
南朝·宋·鮑照《瓜步山揭文》籥:同“鑰”。幾寸長的鎖鑰,可以鎖住千鈞重的城門,不是因為它本身有很大本事,而是因為它所處的地方重要。
●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
唐·李白《蜀道難》一個人把守地勢險要的關(guān)口,一萬人也難以攻進。
●勁兵重地,控制萬里。
《新唐書·王忠嗣傳》精兵把守重要地方,可以控制廣大地區(qū)。
●既知己又知彼,但不得地利之助,則亦不能全勝。
《百戰(zhàn)奇略·地戰(zhàn)》知道自己情況又知道敵人情況,但不能得到地利的幫助,也不能取得完全勝利。
●三軍必要得其地利,則可以寡敵眾,以弱制強。
《百戰(zhàn)奇略·地戰(zhàn)》三軍:舊指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中軍、右軍,也指全軍。軍隊能得到地利,就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
●善用兵者,亦因地形措戰(zhàn),豈有一定之陣哉?
明·戚繼光《紀效新書·操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也根據(jù)地形籌措打仗,沒有固定不變的陣式。
●居高視下,可勝之基也。
明·(作者不詳)《投筆膚談》占領(lǐng)高地,面向洼地,是可以取勝的基礎(chǔ)。
●江上之戰(zhàn),必處上游;水上之御,宜柵中流。
明·何良臣《陣紀》在江河里作戰(zhàn),必須占領(lǐng)上游;在江河里防御,宜設(shè)欄柵于中流。
●卑濕沮淖,喪生之域也。
明·《投筆膚談》卑濕沮(jǔ)淖(nào):低濕泥濘之地。喪生之域:喪失生命的地方。
●進可以攻,退可以守。
明·歸有光《昆山縣倭寇末書》作戰(zhàn)時,要占據(jù)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形。
●行兵之道,貴知地理。
《歷代名賢經(jīng)武粹語》 行軍作戰(zhàn)的原則,重要的是了解地理。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孫子兵法·九地篇》把軍隊投進滅亡之地,軍隊(為求生而奮戰(zhàn))就可以保存下來;把軍隊陷入死亡之地,軍隊(為求活而拼命)就可以生存下來。元·曾先之(十八史略):“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用兵之妙,妙在夜戰(zhàn)。
明·何良臣《陣紀》
●古之名將每務(wù)夜襲,謂其寡銳可以破眾堅,疑伏可以躡方張。
明·何良臣《陣紀》每務(wù):經(jīng)常進行。寡銳:少而精的部隊。眾堅:多而強的部隊。疑伏:使敵人產(chǎn)生疑惑的伏兵。躡方張:威懾氣焰囂張的部隊。
●風(fēng)云雨霧之際最難用兵,此智者之深畏,而勇者之所怯出也。惟能握其機而善儲其事者,又在此際為必勝。
明·何良臣《陣紀》握其機:把握住這種時機。善儲其事:善于處理這類事情。又在此際為必勝:又能在這種時候一定打勝仗。
●欲正天下,財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
《管子·七法》蓋:壓倒。工:工藝技術(shù)。正:通“征”,征服。
●財蓋天下而工不蓋天下,不能正天下。
《管子·七法》工:工藝技術(shù)。蓋:壓倒。器:武器裝備。
●有蓄積則久而不匱,器械功則伐而不費。
《管子·七法》久而不匱:長期不缺乏物資。器械功:武器裝備精良。功,通“工”,精良。伐而不費:征伐而不費力。
●蓄積自多,用兵自強。
《管子·任法》蓄積多,軍隊就強大。
●為兵之數(shù),存乎聚財而財無敵,存乎論工而工無敵,存乎制器而器無敵。
《管子·七法》數(shù):方法,原則。治軍的原則,在于聚積財物而使財物無敵于天下,在于講究工藝而使工藝無敵于天下,在于制造武器而使武器無敵于天下。
●兵無完利,與無操者同實;甲不堅密,與伐者同實;弩不及遠,與短兵同實。
《管子·參患》無操者:赤手空拳的人。伐者:不披鎧甲的人。兵器不堅固銳利,和赤手空拳一樣;鎧甲不結(jié)實,與沒穿鎧甲一樣;弓箭射不遠,與短兵器一樣。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管子·權(quán)修》粟:泛指糧食。地域的守護靠城池,城池的守護靠軍隊,軍隊的防守靠人,人的防守靠糧食。
●一期之師,十年之蓄殫;一戰(zhàn)之費,累代之功盡。
《管子·參患》一期:一年。殫(dān單):竭盡。一年的用兵,要用完十年的積蓄;一次戰(zhàn)爭的費用,要用盡歷代的積蓄。
●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孫子兵法·軍爭篇》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統(tǒng)稱。委積:儲備物資。
●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
《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裝備器材由國內(nèi)供給,糧食從敵人那里取得,軍隊的糧食就充足了。
●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俸,日費千金;內(nèi)外騷動,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孫子兵法·用間篇》凡興師十萬人出征千里,百姓的費用,公家發(fā)放的俸祿,一天要用去很多錢;而且社會動蕩不安,來往于道路上運送糧草而不能進行生產(chǎn)的有七十萬家。據(jù)曹操注,古時打仗一家從軍,七家供養(yǎng)。用兵十萬,就影響七十萬家生產(chǎn)。
●智將務(wù)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孫子兵法·作戰(zhàn)篇》鐘:古代量器,每種等于六十四斗。萁(jí):豆稈。萁,同“箕”。稈(gǎn):禾本科植物的莖。石:古代重量單位,周代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約等于現(xiàn)在六十九市斤。
●庫無備兵,雖有義而不能征無義。
《墨子·七患》庫:倉庫。備兵:儲備兵器。義:正義。
●積弗如,勿與持久。
《孫臏兵法·五度九奪》糧草蓄積不如敵人,不要同敵人進行持久戰(zhàn)。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強,械用兵革窳楛不便利者弱。
《荀子·議兵》械用兵革:武器裝備甲衣用具。攻完:堅固。攻,通“工”,精巧。窳(yǔ)楛(kǔ):不堅固,粗劣。
●兵不如者勿與挑戰(zhàn),粟不如者勿與持久。
《史記·張儀傳》軍隊不如敵人不要向敵人挑起戰(zhàn)爭,糧食不如敵人不要同敵人進行持久戰(zhàn)。
●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食也,則我弗能守也。
《漢書·食貨志》仞:古代長度單位。周制八尺為一仞,一說七尺為一仞。湯池:象沸水一樣的難以通過的護城河。步:舊時長度單位,五尺為一步。帶甲:穿鎧甲的士兵。弗能:不能。
●軍以糧食為本。
三國·蜀·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治軍第九》本:根本。
●金湯之固,非粟不守。
《全后魏文·薛虎子》金:金城,堅固的城池。湯:湯池,象沸水一樣的難以通過的護城河。粟:指糧食。
●韓白之勇,非糧不戰(zhàn)。
《全后魏文·薛虎子》韓白:韓信,漢初名將;白起,戰(zhàn)國時秦國名將。
●用兵制勝,以糧為先。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用兵打勝仗,首先要有糧食。
●三軍未發(fā),糧草先行。
清·錢采、金豐《說岳全傳》第37回 三軍:舊指上軍、中軍、下軍、或左軍、中軍、右軍,也泛指全軍。
●軍需不備,取敗之道也。
明·《投筆膚談》 不準備好軍隊所需要的糧草物資,是要打敗仗的。
●行伍不充,取敗之道也。
明·《投筆膚談》軍隊不滿員,是要打敗仗的。
●備軍需充行伍而災(zāi)及吾民,以敗致敗之道也。
明·《投筆膚談》為了籌備軍需物資和使軍隊滿員而使自己的百姓受害,是招致敗中之敗的方法。
●一朝無糧兵馬散。
清·史襄域《中華諺?!?/p>
●必欲使糧足而餉無間之憂,惟屯田為善。
宋·辛棄疾《美芹十論·屯田》屯田:屯兵邊境開荒種地。要想使軍隊糧食充足、薪餉不斷,唯有實行屯田為最好的辦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