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不論是飯桌上還是墻壁上,幾乎家家都少不了“魚”,即所謂“年年有余”。古人為何如此青睞“魚”?除了討個“魚”之諧音“余”的好口彩,還包含著豐富的魚文化:比如古代藥鋪招幌要掛魚,寓意“愈”;古人鑰匙要制成魚,取魚“不瞑目”的習(xí)性來辟邪鎮(zhèn)宅;古代房屋山墻“懸魚”,取義“如魚得水”進而“以水克火”祈盼防火消災(zāi)……此外,古人還將魚和雁作為情感傳遞的載體,使“魚雁傳書”成了“情書”的代稱。秦漢時期,鯉魚被神化成了“仙”;唐代,大赤鯉更被神化成了“龍”;而古代民間喜歡鯉魚,則緣于魚字音同“余”,鯉通“利”……
太極圖源自“陰陽魚”
古代藥鋪招幌掛魚取魚之諧音寓意“愈”
中國人的魚崇拜歷史相當(dāng)久遠。最能說明這一點的是有“中華第一圖”之稱的太極圖:兩條首尾相銜的黑白魚形象。這兩條“魚”俗稱“陰陽魚”,故太極圖又稱“陰陽太極圖”。太極圖表達的“陰陽之道”,也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哲學(xué)命題。為何選用兩條魚圖案?此問題至今并沒完全搞清楚,而這正是太極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所在。
就民俗學(xué)而言,魚是一種多功能的祥瑞之物,魚有強大的繁殖能力,魚的眼睛從不閉合,古人認(rèn)為這是“不死”現(xiàn)象,是“再生”的象征,這恰好符合陰陽轉(zhuǎn)換、生生不息的要求,再沒有哪一種“活物”比魚更適合做太極圖案了。
太極圖也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志徽,陰陽學(xué)說成為該教的核心。除了道教,古代不少與命運、生死相關(guān)的行業(yè),都愛用太極圖作為自己行業(yè)的 LOGO。比如古代醫(yī)藥行業(yè)除了喜歡直接使用太極圖,藥鋪在設(shè)計招幌時,也常常在下面掛上魚形飾物。此即取“魚”諧音“愈”之吉利,病人抓藥求醫(yī),圖的就是“治愈”。而且,中醫(yī)以魚為吉祥物,還牽扯到醫(yī)德醫(yī)風(fēng)。醫(yī)藥行業(yè)是沒有休息日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天24小時,只要病人有求,隨時都得提供醫(yī)療服務(wù)。魚“不瞑目”這一生理習(xí)性,正好符合醫(yī)療行業(yè)的要求。時刻守護病人,關(guān)注患者,有求必應(yīng),遂成為行業(yè)“代言魚”。
春秋時期青銅器“魚龍紋盤”內(nèi)壁上的魚紋
鑰匙制成魚形源自魚“不瞑目”
古建筑用魚鎮(zhèn)宅祈盼“以水克火”防火消災(zāi)
魚這一“不瞑目”習(xí)性,也成為古人眼里守財、看家的符號,魚不只是祥瑞之物,還是守護之神,鎮(zhèn)宅之寶。在古代,鑰匙和鎖一般做成魚形,就是利用魚“不瞑目”的神性。唐丁用晦《芝田錄》中即稱:“門鑰必以魚者,取其不瞑目守夜之義?!?/p>
此風(fēng)俗在漢代已出現(xiàn)。東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記載:“鑰施懸魚,魚翳伏淵源,欲令楗閉如此?!碧扑螘r此風(fēng)俗尤盛,如宋朝皇家一律啟用“魚鑰”。元陸友仁在《研北雜志》中記載:“故宋宮中用魚鑰,降魚取匙,降匙而魚,古制也?!辫€匙做成魚形就可保安全,顯然是一種愿望,但古人這樣做,倒也不乏警示之意,提醒大家關(guān)門要上鎖,不要被偷。由此還形成一種年俗,古人過年時會將一盤魚放在正對大門的供桌上,取的就是魚不瞑目之義,希望魚神看護家門,防鬼怪進來,這里的“魚”又有鎮(zhèn)宅的作用。
“魚”的鎮(zhèn)宅神性,在古代建筑上表現(xiàn)最明顯。因魚長年生活在水中,魚被古人賦予了辟邪的含義,在防火設(shè)計方面,古建筑上面往往做出魚的形象,取義“如魚得水”。而“水克火”,能防火消災(zāi)。
唐代王睿所撰的《炙谷子雜錄》認(rèn)為,此俗源自漢代:“漢柏梁殿頻火起。巫獻術(shù)取魚尾。置于殿上穰之。”中國古建筑上傳統(tǒng)的鴟吻設(shè)計,即源于此。
除了屋頂上“置魚”辟邪,古人還喜歡用“懸魚”來裝點山墻。這首先是防火鎮(zhèn)宅的需要,當(dāng)然還是吉祥愿望的表達。從美學(xué)角度來看,山墻懸魚也增加了一座建筑的生氣,墻面頓時生動起來。
漢畫石像中的“鳥食魚”代表生死崇拜
古人的魚崇拜緣于魚超強繁殖能力
鯉魚象征愛情“魚雁傳書”乃“情書”代稱
古人之所以如此崇拜魚,早期主要原因在于魚的超強繁殖能力,魚崇拜背后的秘密實乃生殖崇拜。
在太極圖上,組成宇宙的就是“陰”與“陽”兩類物質(zhì),分別代表女與男、地與天、坤與乾等。用易學(xué)語言來說,這叫“天之道,曰陰曰陽”,“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由此說來太極圖還是“人倫圖”,圖上魚尾相銜系男女交合的一種隱喻,屬原始性文化。古人還將一對魚并排一起暗喻為女陰,與此相對應(yīng)的是,將“鳥”作為男性的象征,于是在早期曾出現(xiàn)過很多“鳥銜魚”、“鳥食魚”等主題的圖畫。古人送禮不送一條魚,而要成雙成對送,就是這種原始生育崇拜在禮俗上的反映。
在魚崇拜的基礎(chǔ)上,魚又化身為愛情的象征,《詩經(jīng)》中有不少以魚隱喻男女情愛的詩句。因魚是愛的象征,魚又離不開水,進而“魚水”關(guān)系又被賦予了特殊的性愛含義,“魚水之歡”常被比喻為伉儷情深,夫妻和諧。
古人最早往往將書信寫在一尺見方的白絹上,稱為“尺素”,封于兩塊刻成鯉魚形狀的竹(木)簡中間寄出,故書信又有“魚書”之稱。如唐代女詩人李冶《結(jié)素魚貽友人》詩云:“尺素如殘雪,結(jié)為雙鯉魚;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書?!?/p>
古人愛將魚書與“秋去春來”的大雁并稱,又有“魚雁傳書”一說,因為魚和雁還是特殊的相思情感的載體,“魚雁傳書”漸漸成了男女傳遞“情書”的代稱。
明刊本《列仙傳》中“琴高騎鯉”
“鯉魚躍龍門”始于鯉魚漸被“神化”
民間喜歡鯉魚緣于魚字音同“余”鯉通“利”
在所有魚類當(dāng)中,鯉魚最受古人的崇拜,又以黃河里的鯉魚為最佳。
鯉魚得名有不同的說法,一說生活在水底(最里面)的淡水魚,故稱“鯉”。另一說則因魚紋而來,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稱:“鱗有十字紋理,故名鯉?!睂嶋H上,鯉魚與其他的魚并無多少差別,只因鯉魚金鱗赤尾這一與眾不同的體貌而被神化。
中國人很崇拜“龍”,而鯉魚就能變化成龍,此即《懶真子》中所謂 “故禹門化龍者,是大赤鯉魚,他魚不能也。”民間所謂“鯉魚躍龍門”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從先秦時起,鯉魚的地位已被抬升為魚類第一,秦漢時期鯉魚開始被神化。在西漢劉向所撰的《列仙傳》中,鯉魚成為俗人成仙的交通工具,神話“琴高騎鯉”說的就是這種事。
唐代,鯉魚甚至翻身成了“龍”。因皇帝姓李,又尊道家之主老子李聃為始祖,作為道家圣物、與“李”諧音的鯉魚因而受到尊崇,官稱鯉魚為“赤”,比現(xiàn)代最受寵的金魚還要尊貴?!杜f唐書·玄宗本紀(jì)》記載,朝廷曾嚴(yán)禁捕食鯉魚,李隆基(玄宗)當(dāng)皇帝時,曾于開元三年二月和開元十九年正月,兩度下令“禁斷天下采捕鯉魚”。捕到鯉魚必須放生,如拿到集市上賣,“杖六十”。
鯉魚形狀的物品在唐朝也成了高貴身份的象征,唐朝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可佩戴“魚袋”,袋內(nèi)裝有身份證明“魚符”,做成鯉魚形狀,因此又稱為“佩鯉”,憑此可出入宮廷。
順便說一下,民間喜歡鯉魚則是另一番理解:“魚”本身同“余”,而“鯉”通“利”,所以“鯉魚”備受民間喜歡。每逢正月初五財神日,古人便會將鯉魚作為“財神”迎回。而年畫中如果有“魚”,一定是“鯉魚”,也是這個原因。
吃魚風(fēng)俗蘊含“治國之道”
“食魚無反”比喻國家不要耗盡老百姓的財富
古人的吃魚之俗,不少在先秦時期已經(jīng)形成,“食魚無反”就是其中之一。所謂“食魚無反”就是吃魚時不要翻轉(zhuǎn),因漁民忌諱,擔(dān)心捕魚時“翻船”。其實在古人眼里,吃魚并不簡單,里面包含著治國之道和人生哲學(xué),有時甚至是一種政治權(quán)力的博弈。
“食魚無反”本義與“治大國如烹小鮮”一語一樣,最早也是談治國之道的?!蛾套哟呵锞砦濉酚涊d:當(dāng)年齊景公在紀(jì)地(今山東壽光境內(nèi))得到一只金壺,壺內(nèi)有“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紅字。
齊景公理解,這是說吃魚不要翻動,因為討厭魚的腥味;外出不騎劣馬,否則走不遠。晏子告訴齊景公不是這個意思,“食魚無反”,是比喻國家不要耗盡老百姓的財富;“勿乘駑馬”,是提醒君主不要將小人放在身邊。
秦漢時期,“食魚無反”已成了餐桌上的“規(guī)矩”。西漢戴圣編纂的《禮記·曲禮上》中記載:“毋嚙骨,毋反魚肉。”
古人吃魚時不僅不能“翻”,先后順序上也有講究,要從魚頭吃起,順著吃到魚尾,寓意“頭尾順利”。而過去在中原地區(qū),結(jié)婚時吃魚只能吃魚的中段,頭尾都要留下,這叫“有頭有尾”,以此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
魚端上餐桌,魚頭朝哪擺放同樣有講究,最流行的是“魚頭朝尊貴者”。傳此俗因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于陳橋兵變而起。當(dāng)年趙匡胤在陳橋設(shè)宴,酒過三巡,端上一盤大鯉魚。謀士趙普提議,魚頭朝誰誰帶頭吃魚。大家一看,魚頭正對著趙匡胤……酒罷,手下將黃袍披到趙匡胤的身上,此即“黃袍加身”的民間傳說。其實,趙匡胤請手下喝的叫“魚頭酒”,上魚時魚頭朝他,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鬼神幻境 道教三十六部神將名諱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下一篇:物品器具 殷墟·甲骨文·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