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首頁 > 其他 >

人文通史 清代官紳的退休生活的內(nèi)容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佛教七寶指供養(yǎng)佛陀及其舍利的七種寶物,不同文獻中具體所指略有不同。鳩摩羅什(344-413)譯《妙法蓮華經(jīng)》中,七寶有金、銀、琉璃、車璩、馬瑙、真珠、玫瑰七種。盛唐時代高僧澄觀(738-839)《華嚴經(jīng)疏》中還提到“十寶”,言“十寶者,有云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真珠、玫瑰、瑟瑟為十,十中前七即是七寶”。除金銀外,其余皆為寶石,《撒馬爾罕的金桃》第十五章“寶石”多有詳論,唯一缺席者是“玫瑰”,此名見于第十章“香料·玫瑰香水”條,指五代以降常見于史籍記載的“薔薇水”,當時“薔薇水”作為外國貢品為人所知,用途甚廣。最早相關記錄,一般認為是《冊府元龜》卷九七二所載,后周世宗顯德五年(958)九月,占城國王遣其臣蕭訶散等來貢方物,其中就有十五(琉璃)瓶薔薇水。這位使臣稱,此水出自西域,用于噴灑衣物,香氣濃烈持久。薛愛華提出兩則材料,將中古中國使用薔薇水的時間上溯到中唐,其中一則事例相當生動,柳宗元每收到韓愈詩,總要“先以‘薔薇露’盥手,熏玉蕤香,后發(fā)讀”(《云仙雜記》卷六)。作者謹慎指出,這一記載表明,五代之前,或者“制作香水的技藝就已經(jīng)傳到了中國”,或者“中國本土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制作玫瑰香水的技藝”(431頁)。柳宗元的“薔薇露”和五代舶來品“薔薇水”名稱相似,卻不見得是同一種物品,何時中國出現(xiàn)從薔薇花中提煉香水的工藝,這里暫且不談,本文注意到的問題是,玫瑰所指如何由寶石變成了花卉,中古時代,玫瑰與薔薇可以混用么?

  “玫瑰”本是產(chǎn)自西方的寶石“玫瑰”一詞最有名的出處,來自《韓非子》買櫝還珠的故事,其中核心物什是一件華美的木櫝,“為木蘭之柜,熏桂椒之櫝,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玫瑰”在這里顯然并非植物,而是寶石。更直接的表述則見于西漢司馬相如名篇《子虛賦》,子虛先生向齊王形容楚國云夢澤的各類風物,提到“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琨吾”。司馬相如《上林賦》極力渲染上林苑仙境般的景致,也特別提到苑中“玫瑰碧琳,珊瑚叢生”。西晉晉灼將玫瑰注為火齊珠,李善注《文選》沿用此說。初唐顏師古注《漢書》發(fā)展了這一解釋,稱“火齊珠,今南方之出火珠也,玫音枚,瑰音回,又音瓌”。顏師古所謂“南方之出”大約來自南朝人的觀念?!短綇V記》卷四二三有則出自南朝任昉(460-508)《述異記》的記載,“南海俗云,蛇珠千枚,不及一玫瑰,言蛇珠賤也,玫瑰亦珠名”,可見玫瑰在時人看來是南海地區(qū)的寶物,而據(jù)《梁書》卷五四《諸夷傳》,火齊珠是扶南、丹丹等海南諸國所貢,玫瑰卻多出自波斯、大秦等西方地區(qū),似乎有所不同。

  玫瑰石產(chǎn)自西方有其文獻依據(jù)。《三國志》卷三〇《魏書》三〇“大秦國”條提到當?shù)厥a(chǎn)寶石,種類有“明月珠、夜光珠、真白珠、虎珀、珊瑚、流離、璆琳、瑯玕、水精、玫瑰、雄黃、雌黃、碧、五色玉”,這條記載為《冊府元龜》卷九六〇“大秦國”條收錄,只是文字稍有出入,虎珀作琥珀,流離作琉璃。另有《梁書·諸夷傳》“波斯國”條,記當?shù)亍跋坛厣汉鳂?,長一二尺,亦有琥珀、馬腦、真珠、玫[左“王”右“回”]等,國內(nèi)不以為珍”,這一記載為《南史》卷七九《夷貊傳》“波斯國”條所收,琥珀作虎魄,玫[左“王”右“回”]作玫瑰,后又見錄于《冊府元龜》卷九六一“波斯國”條,馬腦作瑪瑙,玫[左“王”右“回”]作玫瓌。文字雖有不同,但玫瑰(玫[左“王”右“回”]、玫瓌)顯然指一種大秦、波斯等地出產(chǎn)的礦石。北魏時代出使西方數(shù)十國的宋云曾行經(jīng)嚈噠國,他看到嚈噠王妃“著錦衣,長八尺奇,垂地三尺,使人擎之。頭帶一角,長三尺,以玫瑰五色珠裝飾其上”(《洛陽伽藍記》卷五),足見玫瑰在當?shù)匾彩且环N名貴的寶石。北魏和平二年(461),為慶祝國家拓土定疆的偉業(yè),文成帝特命有司制作十二只巨型“黃金合盤”,工藝繁瑣精細,“鏤以白銀,鈿以玫瑰”,上刻銘文寫道,“九州島致貢,殊域來賓,乃作茲器,錯用具珍,鍜以紫金,鏤以白銀”(《魏書》卷一一〇),此處“具珍”顯然就是指“玫瑰”石。

  由此我們再來反觀見于東晉葛洪(284-364)輯佚《西京雜記》卷一的一則記載,“樂游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此處“玫瑰樹”常用來證明漢朝已有玫瑰種植,但作為孤證,此處玫瑰并不見得一定是植物,更可能是寶石,“金樹”、“銀樹”、“琉璃樹”、“珊瑚樹”、“瑪瑙樹”等皆頻見于佛經(jīng)。另據(jù)《太平廣記》卷二三六引《西京雜記》,漢武帝得天馬,“常以玫瑰石為鞍,鏤以金銀鍮石,以綠地五色錦為蔽泥”,武帝時代玫瑰為寶石之名,亦是清晰可見的。

  佛教七寶是裝飾佛教供養(yǎng)器具的重要寶石,也是佛天世界建筑裝飾的重要材料,《大般涅盤經(jīng)》中的宮宅,墻壁由金、銀、琉璃、頗梨四寶做成,地面則鋪以玫瑰。唐代佛經(jīng)字書《一切經(jīng)音義》注解“玫瑰”稱,“石之好美曰玫,圓好曰瑰”,“瑰”讀音當是“胡魁反”,與“回”同音。初唐歐陽詢(557-641)《藝文類聚》卷七七中引梁劉孝儀《平等(寺)剎下銘》中,美輪美奐、仿若天界的佛剎“檻綴玫瑰,階填粟玉”,呈現(xiàn)出“火齊勝明,燭銀揚采”的效果,這里玫瑰與火齊對應,反映了時人對玫瑰石的理解。這一表述為唐朝開元時文人常允之用在《重修臨高寺碑并序》(《全唐文》卷三九六)一文中,“文以粟玉,藻以玫瑰”,中古觀念中以七寶打造佛殿極為常見,所謂“水晶宮殿琉璃瓦”(歐陽炯《題景煥畫應天寺壁天王歌》)便是這一觀念的典型。這種以金銀、寶石打造裝飾建筑的趣味源自西方,有其現(xiàn)實依據(jù),大秦國王宮“柱櫳多以水精、瑠璃為之”,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舊唐書》卷一九八),這一以金銀、異寶裝飾宮殿的風尚深刻影響了唐朝,崔顥(704?-754)筆下,“水晶簾箔云母扇,琉璃窗牖玳瑁床”等宮廷陳設,文學修辭背后有相當寫實的成分。

  從漢代至初唐,“玫瑰”之名所指顯然都是一種產(chǎn)自西方世界的寶石,無論施于宮廷還是佛剎,都是昂貴、稀有的珠寶。顏師古注反映出,初唐人認為玫瑰即火齊珠,于是《隋書》卷八三《波斯傳》所列土產(chǎn)寶石,便是“火齊”與真珠、頗黎、獸魄、珊瑚、瑠璃、碼碯、水精、瑟瑟等并列一起。中宗朝權傾一時的安樂公主(?- 710)曾擲三萬重金打造一件百寶香爐,其表面除了各種奇花異草、珍禽仙獸的花紋,更嵌有珍珠、瑪瑙、琉璃、琥珀、玻璃、珊瑚、車磲、琬琰等各類寶石(《朝野僉載》卷三),已不見玫瑰。進入中唐,玫瑰作為石頭之名的例子越發(fā)少見,晚唐文人蘇鶚(886年前后進士及第)《杜陽雜編》提到晚唐宮廷中有“玳瑁帳、火齊床”等物,水精、火齊、琉璃、玳瑁等寶石皆被用來制作宮廷室內(nèi)陳設用度,也不再用“玫瑰”石。

  中古時期,“玫瑰”和薔薇是同一種植物嗎?

  玫瑰之名逐漸脫離寶石的同時,轉(zhuǎn)而日益頻繁用于指稱某種植物。自八世紀前期開始,唐詩中出現(xiàn)玫瑰,幾乎無一例外指玫瑰花。比如開元年間文士李叔卿《芳樹》一詩寫道“春看玫瑰樹,西鄰即宋家;門深重暗葉,墻近度飛花”。中唐盧綸(739-799)《奉和李舍人昆季詠玫瑰花寄贈徐侍郎》一詩中,玫瑰花色澤艷麗,香味濃郁,所謂“雨朝勝濯錦,風夜劇焚香;斷日千層艷,孤霞一片光”,司空曙(720?-790?)同名唱和詩寫道“攢星排綠蒂,照眼發(fā)紅光”,“蒙蘢珠樹合,煥爛錦屏張”,也意在突出玫瑰花枝鮮艷奪目的視覺效果?;钴S于八世紀中后期的文人邵說曾撰《上中書張舍人書》(《全唐文》卷四五二)一文,他應張舍人之求,送上數(shù)本自己親栽玫瑰,文中強調(diào)玫瑰“常開花明媚,可置之近砌,芳香滿庭,雖萱草忘憂,合歡蠲忿,無以尚也”,可見時至八世紀中葉,玫瑰花已是官家士人熱衷于家居庭園栽培的花種。邵文還提到曾向樹藝專家請教玫瑰養(yǎng)殖技術,提醒張舍人若能“當春徙之,度地居之,順其陰陽,遂其成性,根莖未固,擁之以沃土,枝葉未茂,漑之以寒泉”,便可得“扶疎郁映,紅芳可得而玩矣”之效。有趣之處在于,這篇文字除了強調(diào)玫瑰的品性和養(yǎng)殖,其深刻用心還在于作者自比玫瑰,這一自薦策略也反映出,玫瑰在時人心目中已是脫俗名貴的花種。

  九世紀前期文士李肇《翰林志》有對大明宮翰林院內(nèi)陳設的記錄,稱“虛廊曲壁多畫怪石、松、鶴?!簝?nèi)古槐、松、玉蕊藥樹、柿子、木瓜、庵羅、峘山桃李杏、櫻桃、紫薔薇、辛夷、蒲萄、冬青、玫瑰、凌霄、牡丹、山丹、芍藥、石竹、紫花、蕪菁、青菊、當陸、茂葵、萱草”等草木,玫瑰已赫然列身其間。據(jù)李匡乂(活躍于806年前后)《資暇集》的形容,玫瑰“叢有似薔薇而異,其花葉稍大者”,而其得名則由“梅槐”而來,傳說由梅與槐合生之樹。此名最早見于伍端休《江陵記》一書,為《藝文類聚》《唐語林》《太平寰宇記》《太平御覽》等類書收錄,但唯有李匡乂(活躍于806年前后)提到,梅(枚)槐后來被訛寫作“玫瑰”,然而究竟是取“花中獨珍”之意,還是因花形似玫瑰,則難以確定,但作者強調(diào),玫瑰的瑰當讀作“回”而非“瓌”,后者指瓊瑰,這又與《一切經(jīng)音義》的注音有沖突。

  玫瑰轉(zhuǎn)而指稱花卉的契機,除了與梅槐之間的音形接近外,很可能源于這種花品罕見,而花色與傳說中玫瑰石色澤相仿。長安安業(yè)坊唐昌觀有一株白牡丹,枝葉繁茂,每歲開花,若“瑤林瓊樹”(《劇談錄》卷下),時人提及唐昌牡丹時,“瑤瓊”是極為常見的比喻。以寶石喻顏色的做法也早已有之,六世紀梁簡文帝蕭綱(503-551)就曾寫下“云開瑪瑙葉,水凈琉璃波”,瑪瑙與琉璃便指丹青二色。但直到元稹、白居易所在的中唐時代,以寶石形容植物顏色的例子才格外流行起來,比如劉禹錫(772-842)形容友人饋贈斑竹杖,“一莖炯炯瑯玕色,數(shù)節(jié)重重玳瑁文”,元稹(779-831)把怒放的芍藥花說成是“琉璃葉”上開出“珊瑚朵”,薔薇花到孟郊(751-814)筆下便成了“千艷萬艷開”的“紅琉璃”,皮日休(838?-883)徑將盛放的石榴花漫天的火齊珠。雖然玫瑰花色多樣,但史籍所見,仍以紅色居多。如溫庭筠(812-866)《屈柘詞》, “楊柳縈橋綠,玫瑰拂地紅”,徐夤(894年進士及第)《燈花》“點蠟燒銀卻勝栽,九華紅艷吐玫瑰”。在唐人觀念中,這種紅色非常迷人,李商隱(813-858)便以玫瑰石的色澤來形容美人,“青樓有美人,顏色如玫瑰”,同詩后文還有“徒令真珠肶,裛入珊瑚腮”,皆是以寶石喻顏色的修辭手法。還有一種常用于形容靛青或翠綠的寶石是“瑟瑟”,白居易(772-846)曾以“猩猩凝血點,瑟瑟蹙金匡”來形容花團錦簇的薔薇枝。“猩猩”與“瑟瑟”此后發(fā)展成一種常見的修辭組合,如方干(809-888)《孫氏林亭》“瑟瑟林排全巷竹,猩猩血染半園花”,殷文圭(898進士及第)《題吳中陸龜蒙山齋》 “花心露洗猩猩血,水面風披瑟瑟羅”,皆形象道出晚唐文人園林的色彩配置和視覺景觀。

  此處“猩猩血”一詞值得留意,唐人認為“西國胡人”取猩猩血用作織物染料,才實現(xiàn)一種經(jīng)久不褪的紅色,詳參本書第十三章“顏料”類的相關介紹?!靶尚伞被颉靶尚裳弊鳛橐环N指稱紅色的專有名詞,尤其常用于形容薔薇花。如皮日休《重題薔薇》,“濃似猩猩初染素,輕如燕燕欲凌空”,齊己(863?-937?)《紅薔薇花》“鶯聲漸老柳飛時,狂風吹落猩猩血”。同為紅色,外形又接近,玫瑰與薔薇之間有時會被混用,如兩首白居易詩中分別有“菡萏泥連萼,玫瑰刺繞枝”和“薔薇帶刺攀應懶,菡萏生泥玩亦難”之句,顯示出玫瑰與薔薇之間是極為相近的,然而即便如此,在時人看來,兩者也是有所區(qū)別的兩種花。晚唐人認為玫瑰來自南海,乾寧年間(894-898)進士徐夤《司直巡官無諸移到玫瑰花》寫道“芳菲移自越王臺,最似薔薇好并栽;秾艷盡憐勝彩繪,嘉名誰贈作玫瑰”,齊己則稱,薔薇不過是“根本似玫瑰”,“似”字既說明兩者的聯(lián)系,也點出其中的區(qū)別。比較而言,薔薇地位似乎更高,徐鉉(916-991)《依韻和令公大王薔薇詩》以“芍藥天教避,玫瑰眾共嗤”來形容薔薇花中獨貴的身份;無獨有偶,徐夤《尚書會仙亭詠薔薇夤坐中聯(lián)四韻晚歸補緝所聯(lián)因成一篇》也寫到,“躑躅豈能同日語,玫瑰方可一時呈”,也是在反襯薔薇的名貴。這些并置與比較反映出,在時人眼中,薔薇與玫瑰是“似”卻不同的兩種花。

  “玫瑰”之名的變遷與“漢學”研究的興衰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確證史籍中的玫瑰原本究竟指哪種礦石,而這樣的確證意義或許并不大,因為這種石材最初出現(xiàn)在漢文史籍中,便相當神秘,人們的關注點不在于實物,而是這一名物所承載的外來、稀有、昂貴、華美等屬性,如薛愛華所說,“舶來品的真實活力存在于生動活潑的想象的領域之內(nèi)”?!懊倒濉敝?,在唐朝發(fā)生了重大轉(zhuǎn)變,這一轉(zhuǎn)變的具體契機已難得其詳,但結(jié)果非常清楚,玫瑰與石材之間的聯(lián)系逐漸稀薄,甚至被人遺忘,轉(zhuǎn)而成為一種觀賞花卉的稱謂,新聯(lián)結(jié)的建立,有其偶然性,但可能性很大的,是這種花卉及其名稱令時人聯(lián)想到腦海中“玫瑰”寶石應有的模樣。英文中玫瑰和薔薇是同一個詞,而唐人知識系統(tǒng)中兩者卻不是一回事。當時玫瑰養(yǎng)殖似乎還停留在賞玩階段,因此,“玫瑰花水”是否在唐朝切實存在,尚難落實。同樣的,作為動物名詞的“猩猩”,在唐代,則多數(shù)情況下以“猩猩血”的形式出現(xiàn),唐人觀念中正紅色與猩猩血之間的強勁聯(lián)系也是空前絕后的,這顯然源于唐人熱衷絢爛、熱烈之色的審美文化。無論是玫瑰與寶石,還是猩猩與顏色,都反映了名與物之間復雜而微妙的對應關系,而歷史之生動正在于這一關系的變動不居,同時也是《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書書名的深意所在,“雖然這種桃子曾經(jīng)是某種‘真實的’存在,但是這種水果已經(jīng)部分地成了一種玄虛神妙的實體”。也就是說,這本書的研究對象與其說是物,毋寧說是不同時空中變化與流動的觀念和風俗,是物品背后生動的歷史。

  然而,這類“漢學”研究無論從旨趣還是文體在此后似乎都逐漸失落,甚至為人遺忘?!度鲴R爾罕的金桃》初版于1963年,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1925-2006)1964年為本書撰寫的書評中提到,“人們很想知道,這類研究如何有益于‘現(xiàn)代漢學’(modern sinology),多大程度上不過是‘伯希和一輩古物學家研究’(antiquarian inquiries of Pelliot and his generation)的延續(xù)”,“現(xiàn)代漢學”一詞意味深長,因為同年3月22日美國亞洲研究協(xié)會(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第十六屆年會圍繞“中國研究與其他學科”(Chinese Studies and the Disciplines)進行了專題討論,與會者包括列文森(Joseph Levenson, 1920-1969)、芮瑪麗(Mary Wright, 1917-1970)、施堅雅(William Skinner, 1925-2008)、莫里斯·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 1920-1975)、牟復禮(Frederick Mote, 1922-2005)、史華慈(Benjamin Schwartz, 1916-1999)、杜希德等眾多著名的中國史研究者,用施堅雅的話說,這次討論正是在“漢學已死,中國研究萬歲”(Sinology is dead; long live Chinese studies)呼聲日益高漲的背景下進行的,這次討論會仿佛美國學界對傳統(tǒng)“漢學”的一次集體告別,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認為,作為東方學分支的“漢學”缺乏理論探求,沒有時間意識,不過把古代中國作為知識的“博物館”或“雜貨箱”。杜希德的評論文章卻對此表示異議,他心目中的漢學深厚得多,非常開放,也具有包容性,他強調(diào),以語言研究和文獻辨析為核心的傳統(tǒng)漢學方法無論如何都是理解中國的基礎,這種看法并非主流,因此其文章名不乏悲情色彩,叫作“為漢學孤獨地喝彩”(A lone cheer for Sinology)。就此而言,杜希德和薛愛華之間不乏共鳴。但薛愛華顯然更為保守,傳統(tǒng)“漢學”危機在“二戰(zhàn)”后就已暴露,五十年代末期,他曾一度公開主張廢除“漢學”和“漢學家”一詞,轉(zhuǎn)而以漢語“語言學家”自居,但這一提議并未被學界采納。二十多年后,薛愛華1982年在一次講演中再次反思“漢學”之名,他提倡恢復漢學的本初意義,即漢語研究,特別是古代漢語文獻研究,應與通常所說“拉丁學”、“埃及學”和“亞述學”相同意義上使用這個詞。這一號召無疑是不合時宜的,當時全球格局星移斗轉(zhuǎn),歐美世界對中國歷史與現(xiàn)實的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有了新的旨趣和路徑,絕大多數(shù)人早已放棄了這一語境下的“漢學”,就像唐人已不再將玫瑰當作寶石。

精選圖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