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延徽是五代十國時期的一位臣子,燕王劉守光派他出使契丹,因見阿保機不跪,被罰去牧羊,但阿保機頗識其才,不久便將韓延徽召入幕中,在韓“幫助”下,契丹平定了黨項、渤海國與室韋等,成為草原霸主??烧谑聵I(yè)巔峰時,韓延徽突然離開契丹,轉(zhuǎn)投后唐,旋因得罪后唐權(quán)臣王緘,又逃回契丹。
在五代十國,韓延徽這樣的情況不罕見,韓延徽的父親就曾事三主,其中兩人還是篡位者??闪钊梭@訝的是:馮道因此落下千古罵名,韓延徽反而成了忠臣。
同人不同命,皆因從五代十國到宋初,“忠”的概念發(fā)生巨大轉(zhuǎn)折。此前忠指個人對個人的效忠,即關(guān)系型效忠——主子對臣子好,臣子需盡責,主子對臣子不好,臣子亦無需愚忠。
沿著這套價值觀,造成五代以降政權(quán)動蕩的局面。趙匡胤之前,幾代君主均靠篡權(quán)上位,趙匡胤自己亦不能免俗,這使他格外有沖動在杯酒釋兵權(quán)之外,重建一套新的忠誠觀,即理想型效忠——領(lǐng)導(dǎo)在與不在一個樣,領(lǐng)導(dǎo)好與不好一個樣,臣子必須無條件、無原則地效忠。正是基于這一目的,歐陽修對馮道下了黑手,稱:“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p>
馮道在同時代中絕非另類,以他的能力,何能左右國家興亡?最高統(tǒng)治者們需要這么一套工具,歐陽修只能勉為其難。負面典型有了,正面典型安在?沒有典范,那就要造一個出來,韓延徽幸運中選。
史家看重韓延徽,因為他離去卻復(fù)來,這不是忠嗎?阿保機問韓延徽當初為什么走,韓說母親尚在中原,他是去探望母親,這不是孝嗎?探望完母親還不忘舊主,這不是重大義輕私情嗎?歐陽修發(fā)現(xiàn),韓延徽為阿保機提供了一套儒家治國之道,如休養(yǎng)生息、節(jié)欲愛民等,雖然阿保機未必不是“師華之長技以制華”,可歐陽修更愿理解為:教國君“走正路”,實為大忠。
其實,韓延徽初到阿保機帳下時才20多歲,能有多少治國經(jīng)驗?阿保機真會對他言聽計從嗎?然而,只要完成上級派活,細節(jié)合不合理、有沒有漏洞,又有何要緊?到司馬光時,則更有驚人發(fā)現(xiàn)——“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這下,連韓延徽效果敵國的BUG都被修補完善,原來人家是曲線救國啊……于是,韓延徽成了“遼國的開國功臣”“自太祖任韓延徽,始制國用”“佐命功臣”,這位至少侍奉過3個主子的韓延徽,居然成了“忠貞不貳”的代表。
人造歷史,果然可荒唐搞笑到這等地步,后來讀史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