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天高鳥飛,海闊魚躍;考試這舞臺,秀出你獨特的精彩;一宿好的睡眠,精神能百倍;一顆淡定的平常心,沉著應對,努力備考,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篇一
4.1.人本主義美學
4.2.審美經驗
4.3.本質直觀
4.4.超驗世界
4.5.感知
4.6.同化——調節(jié)律
4.7.審美態(tài)度
4.8.先驗想象力
4.9.審美距離
4.10.反思判斷力
4.11.準主體
參考答案
4.1.人本主義美學與科學主義美學相對,是現(xiàn)代西方美學的兩大類型之一。它把關學建立在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的方法論基礎上,其中包括直觀主義和解釋學兩大傳統(tǒng)。代表人物有柏格森、海德格爾等。
4.2.審美經驗指的是人們在與對象的審美關系當中,構成并評價審美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審美的愉悅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因而構成了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4.3.本質直觀是審美經驗直觀性的一個方面,審美經驗能夠有效地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tǒng)一起來,既能夠把握事物的現(xiàn)象,又能構揭示事物的本質。
4.4.審美經驗中的超驗世界是通過本質直觀認識的,通過象征的方式來把握的世界,超越了“再現(xiàn)客體”這一層面,體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造者的終極關懷,震撼著主體的精神世界,實現(xiàn)了藝術的縱向超越。
4.5.感知是感覺和知覺的總稱,感覺是對于對象的個別屬性的把握,知覺則能夠通過對于感覺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達到對于對象的完整把握。感覺本身是社會化的產物,其中視覺和聽覺的作用尤其大。
4.6.根據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認知結構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一旦一種結構形成認知圖式,就試圖用它來同化對象,但無法同化時,就設法調節(jié)認知結構,形成新的認知圖式。個體和人類的審美經驗的產生發(fā)展部是同化——調節(jié)辯證關系的產物,它是審美經驗的生成規(guī)律。
4.7.審美態(tài)度指的是主體在擺脫了日常的功利和實用態(tài)度之后,所產生的一種觀照、欣賞的態(tài)度。
4.8.先驗想象力在根本上為審美對象的構成提供了前提條件,提供了對事物觀察必需的時間與空間的能力,打破了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的狀態(tài)。
4.9.審美距離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一個審美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必須與對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
4.10.反思判斷力是康德的美學概念,指的是從特殊的事物和感受出發(fā)去尋找普遍的概念、規(guī)律,它能夠達到普遍性是因為它只涉及對象的形式而不是質料。
4.11.審美對象的特殊存在方式實際上使它自己成為了一種準主體,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會發(fā)生精神交流,使得審美活動達到一種深度的體驗。但我們這里所說的準主體卻并不是指實際存在的作者而言的。這個主體是我們完全以審美對象為依據而構造出來的。就藝術作品而言,由于它總是作家的意識活動的結果,我們自然也可以在閱讀中進行一種模仿性的意識行為,即在自己的意識中重新開始作家的思想行為,這樣,我們就能夠發(fā)現(xiàn)他的感覺和思維方式,由此回溯到作者的自我。
篇二
5.1.游戲說
5.2.集體無意識說
5.3.模仿說
5.4.表現(xiàn)說
5.5.有意味的形式說
5.6.符號說
5.7.載道說
5.8.娛樂說
5.9.意象世界層
5.10.興象
5.11.喻象
5.12.意象的物態(tài)化
5.13.藝術的審美功能
參考答案
5.1.游戲說首先由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賓塞等人發(fā)展加以完善的。游戲說的倡導者認為,藝術本質上是一種游戲,是由游戲發(fā)展而來的。一方面,藝術和游戲具有虛構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動性,另一方面,它們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觀偏見和現(xiàn)實差異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認為,游戲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種特有的理想活動。從心理學上看,藝術與游戲的確有相通之處,這是“游戲說”的合理之處;但兩者又有本質區(qū)別:游戲給予人們的是純粹的虛幻性,藝術則提供給我們深刻的真實性;游戲可以使我們沉浸在單純的悠閑的快感中,藝術卻能以其深邃而廣闊的思想內涵,給我們以審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啟迪。
5.2.集體無意識說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他認為“集體無意識”是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藝術家正是在“集體無意識”的驅動下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起源于集體無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不是以某個人為代表的,而是體現(xiàn)在人類群體的超越了時空界限的心靈。其合理之處在于,揭示了藝術與人類集體無意識的某種內在聯(lián)系。然而“集體無意識”只是一種心理學的假設,并沒有足夠的生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根據;同時,這種理論抹煞了藝術家的個性,也是不符合藝術創(chuàng)造的實際的。
5.3.模仿說是古希臘時界定藝術的普遍觀點。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理念,現(xiàn)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藝術又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模仿,藝術的本質因而是模仿的模仿,這種模仿也就是不真實的、虛幻的。亞里士多德則肯定了現(xiàn)實世界的真實性,也肯定了模仿它的藝術的真實性。后來藝術家還提出“藝術模仿自然”的原則。以再現(xiàn)現(xiàn)實為宗旨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是模仿說的發(fā)展階段。模仿說的合理在于,始終把藝術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把藝術看成是再現(xiàn)和認識世界的一種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藝術產生的根源。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藝術本質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認識論范圍,而忽視了藝術自身的審美特質;另一方面它忽視了藝術創(chuàng)造的主體性和表現(xiàn)性,因而未能全面揭示藝術的本質。
5.4.西方18、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標榜“自我表現(xiàn)”,沖破了“模仿說”的羅網,表現(xiàn)說于是興起。康德最早提出“天才論”,強調藝術是天才的創(chuàng)造和表現(xiàn)。表現(xiàn)說批評模仿說機械復制,強調藝術必須以表現(xiàn)主體情感為主。在中國,言志說、心生說和緣情說大體可劃入表現(xiàn)說。表現(xiàn)說把藝術本質和藝術家主體情感的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突破了把藝術僅歸結為模仿、認識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藝術的審美特性,比模仿說更接近真理,在美學是一大進步。但表現(xiàn)說完全回避藝術與現(xiàn)實世界的區(qū)別,無視主體情感的客觀根源,因而依然是片面的。
5.5.英國美學家克萊夫貝爾認為,藝術的本質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謂“形式”,就視覺藝術而言,指由線條和色彩以某種特定方式排列而組合起來的純粹的關系,它把通過形式組成的畫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義、記錄的信息、傳達的思想以及教化的作用等現(xiàn)實生活的內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謂“意味”,貝爾認為乃是這種純形式背后表現(xiàn)或隱藏著的藝術家的獨特的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意味的來源。藝術就是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能激發(fā)觀賞者審美情感的純形式,是美的結構,也即“有意味的形式”?!坝幸馕兜男问健闭f突出了藝術的審美本質方面,比表現(xiàn)說更進一步。但它把“意味”及“審美純形式”與一切現(xiàn)實(包括主體的現(xiàn)實情感)的聯(lián)系完全切斷,完全脫離了人類的具體實踐,脫離社會的歷史發(fā)展,脫離人類本身文化——心理結構的歷史演進,抽象地談論審美情感和有意味的形式。則陷入了形式主義和神秘主義。
5.6.符號說由當代美國哲學家蘇珊o朗格提出,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是一種非邏輯非抽象的符號,具有表現(xiàn)情感的功能;藝術符號所表現(xiàn)的情感不應是個人瞬間的情緒,而應該表現(xiàn)一種人類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經驗的、情感的、內心生活的動態(tài)過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現(xiàn)出人類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內在本質。朗格的符號說,綜合了表現(xiàn)說和有意味形式說,把藝術的本質與人的符號本質聯(lián)系起來,理論上達到了的層次;但也因而把藝術本質非社會化、非歷史化了,由于將人的社會、歷史本質降低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運動”所以仍不能正確的解決藝術本質問題。
5.7.載道說(或教化說)較早可追溯到孔子,韓愈則加以完善。他認為古文是為了宣傳儒道而存在的,并非為了緣情。柳宗元亦認為,文章因道而貴,文章家因道而尊。將文置于道的約束之下,先道而后文,批判矯情為文的風氣,在當時有其積極意義。但完全摒棄文的緣情作用,僅僅突出文的政治教化功能,顯然不符合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
5.8.娛樂說可分為“自娛”和“娛人”兩個方面。藝術家是借助于創(chuàng)造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實現(xiàn)自己雖向往但在現(xiàn)實中卻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從而達到自娛。同樣,“娛人”也很重要,一切藝術都能使人產生快樂,都有娛人的特性和功能。
5.9.意象世界層指建立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上、非現(xiàn)實的、展現(xiàn)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這是藝術品結構中的核心層次。lO.興象是主體以客觀(對象)世界的物象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fā)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象使“感興”得以發(fā)生,聯(lián)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這個概念原出自中國古典美學,它的最主要的特點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隱蔽”。
5.11.喻象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主體在客觀世界攝取象征物,賦予其一定的象征意義。以此種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帶有明顯的人工痕跡。
5.12.意象的物態(tài)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層次牽引出來,賦予一定的形式符號,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質外觀的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如用線條、色彩、圖形、文字、語言、節(jié)奏、旋律等形式符號來顯現(xiàn)意象,這就是物態(tài)化,是意象走向藝術的實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態(tài),但還不是物質實存,還需物化后才能完成。
5.13.藝術的審美功能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fā)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獲得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yǎng),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篇三
6.1.他律性
6.2.形式符號性
6.3.開放性
6.4.藝術敏感
6.5.藝術想象力
6.6.靈感
6.7.期待視界
6.8.藝術鑒賞中的“觀”
7.1.美育
7.2.消融查滓
7.3.《美育書簡》
7.4.審美教育
7.5.完美的人
7.6.審美的人
參考答案
6.1.他律性是藝術品就其中介功能而言,不是獨立自足、自在自為的,而是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約的。首先,藝術品是為接受、欣賞者而存在的;其次,藝術品的意象是創(chuàng)作主體審美經驗和心理創(chuàng)造的結果,其基本特質決定于創(chuàng)作主體;同時,藝術品中凝定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意象只是潛在的,只有通過接受主體的欣賞活動,才能重新被激活,所以它也受制于接受主體。
6.2.形式符號性:藝術品作為連接兩個主體間的橋梁,是一種過渡性的存在,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經驗和意象創(chuàng)造要傳達給接受主體需外化為特定的形式符號,凝定在一定的藝術品中,接受主體才可能借助這些符號來接受創(chuàng)作主體的審美經驗與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創(chuàng)造,這里藝術品以形式符號的方式負載著藝術意象而成為溝通兩個主體的紐帶。
6.3.開放性是指藝術品作為中介,不能是封閉的,而只能是兩頭開放的,一頭向藝術家開放,一頭向欣賞者開放。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兩頭開放的藝術品才成為藝術品。一方面,只有向藝術家開放,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意象世界才能物態(tài)化,物化為藝術品。另一方面藝術品只有向接受者開放,才能呈現(xiàn)它的基本特質。
6.4.藝術敏感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
6.5.藝術想象力是指藝術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過程中展開想象、聯(lián)想、幻想或意象思維的能力的程度。當藝術家通過藝術敏感獲得創(chuàng)造的動力時,即開始了由敏感出發(fā)的藝術想象。
6.6.靈感是藝術家在意象創(chuàng)造中,由于各種心理機制、功能處于高度協(xié)調的自由狀態(tài)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奮、注意集中、情緒激動、想象力空前活躍的一種思維活動的境界。
6.7.西方接受美學認為,人自身的生理素質、文化教育、傳統(tǒng)積淀以及所處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等,形成了每個藝術接受者在接觸藝術之前的主體境況,包括其自身的敏感度、想象能力、文化基礎、藝術修養(yǎng)、審美趣味以及傳統(tǒng)影響、現(xiàn)實社會變化的影響因素等等,造就了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即期待視界。
6.8.“觀”是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這是憑借著主體的理解力,而達到的一種比較淺層次的審美感受。
7.1.美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美育,泛指自覺和非自覺的一切審美活動本身所具有的感染人、影響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以及社會、學?;蚣彝ビ幸庾R地利用審美的特點對人進行塑造的種種教育活動;狹義的美育則專指與智育、德育、體育并列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7.2.消融查滓是朱熹提出的,他認為人因為私意人欲、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念頭等渣滓而使生存狀態(tài)欠佳,于是可以通過美育泄導人情,消融查滓,以實現(xiàn)天人和人際間的和諧,以此提升人格,完善人生。
7.3.《美育書簡》是1795年席勒發(fā)表的著作,在書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tǒng)的美育著作。
7.4.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tài)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yōu)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l一種有組織的、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7.5.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質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既有工作能力而又善于生活和娛樂。人不是機器,最忌僵化和片面化,應該是有血有肉,有獨立的價值,有對于歡樂和幸福的追求。一句話,他應該熱愛關。審美教育要培養(yǎng)人們對于美的熱愛,從而感到生活的樂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養(yǎng)對生活的崇高目標。
7.6.審美的人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tài)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