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名字】欲擒故縱
【漢語拼音】yù qín gù zòng
【成語解釋】
為了捉拿而故意放縱。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Z或出《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zhàn)計.第一六計.欲擒姑縱》。
【成語典故】
《三十六計.第三套.攻戰(zhàn)計.第一六計.欲擒姑縱》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成語注解】
1、 累:耗損、虧欠。
【成語出處】
1、《兒女英雄傳.第一三回》:“無如他著書的要作這等欲擒故縱的文章,我說書的也只得這等依頭順尾的演說。”
2、《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回》:“大人這里還不要就答應(yīng)他,放出一個欲擒故縱的手段,然后許其成事,方不失了大人這邊的門面。”
3、清.何焯《義門讀書記.卷三一.昌黎集》:“此段迂其旨,晦其辭,欲擒故縱也。”
【成語用法】
語義說明 為了要使對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
使用類別 用在“施計引誘”的表述上。
【欲擒故縱造句】
1、對方這招是欲擒故縱,你可別上當(dāng)了。
2、這是對方欲擒故縱的手法,你可要小心應(yīng)付。
3、會說故事的人往往使用欲擒故縱的技巧,來吊聽眾的胃口。
4、這篇推理小說,利用欲擒故縱的筆法,緊緊扣住讀者閱讀時的心情。
5、如果想要讓對方對你死心塌地,欲擒故縱的效果可能比緊迫盯人好。
6、警方采用欲擒故縱的方法,讓逃犯失掉戒心后,終于將他們一網(wǎng)成擒。
7、警方使出欲擒故縱之計,先把小嘍啰放了,以便引出幕后大哥,再一網(wǎng)打盡。
辨識
【參考詞語】:欲擒姑縱
【漢語拼音】:yù qín gū zòng
【成語解釋】:即“欲擒故縱”。見“欲擒故縱”條。
1、《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一回》:“列位看官看到此處,以為刁邁彭拿筆據(jù)交還與張?zhí)?,一定又是從前騙蓋道運札子的手段來?豈知并不如此,他用的,乃是欲擒姑縱之計。”
【欲擒故縱的成語故事】
“欲擒故縱”原作“欲擒姑縱”,意謂“要捕捉他,姑且先放任他”。后人多書作“欲擒故縱”,蓋“姑”、“故”二字音通之故。“欲擒故縱”這句成語是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范,故意先放松一步。“欲擒姑縱”見于傳說中“三十六計”的第十六計。就是以退為進的戰(zhàn)術(shù),在攻擊敵人時,故意先放松一點,不要把敵人逼得太緊,緊跟在敵人之后,讓敵人耗散氣力斗志之后,再予以捉拿,一戰(zhàn)即勝。《三國演義》中有名的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就是這種戰(zhàn)術(shù)的利用。當(dāng)時蜀國附近的云南、西康、貴州一帶住著南蠻,其中有個叫孟獲的首領(lǐng)。諸葛亮希望能夠收服孟獲的“心”,使他誠意服從,才能一勞永逸。所以諸葛亮運用計謀,把孟獲捉來問他:“你投不投降?”孟獲說:“你設(shè)下陷阱,我為什么要投降?”諸葛亮說:“那我放你走,你回去備好兵馬再來決勝負吧!”孟獲說:“好!”于是諸葛亮派人送他回去。不久孟獲又被諸葛亮捉住,諸葛亮又放他回去。孟獲就這樣被捉七次,被放回七次,在孟獲最后一次被捉時,他流淚說:“我愿意誠心的歸服,做蜀國的子民。”終于使孟獲心悅誠服。“欲擒姑縱”后來多作“欲擒故縱”,用來比喻為了要使對方就范,故意放松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