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正所謂有禮儀之大謂之夏。那么關(guān)于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禮儀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中國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內(nèi)容,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國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和標(biāo)準(zhǔn)
一、立容、行容、跪容、坐容
①立容(男女通用):身體肅立,下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從容優(yōu)雅;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隔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jīng)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古人是很通融的^_^)。注意:中國人注重自然,而不是筆挺,所以手臂要柔軟,切忌僵直——這樣漢服才會順勢鋪成柔和的曲線,展示出華夏之美。
我們常見夫子行叉手禮的像——但這個動作應(yīng)當(dāng)是配合磬折來表達(dá)敬意的——也就是說,腰應(yīng)當(dāng)同時彎曲大概三十度。當(dāng)然,處于藝術(shù)上的考慮,古代畫家還是畫成了直身。
應(yīng)用:竊以為經(jīng)立是漢服同道必須注意的,對師長應(yīng)當(dāng)共立。鑒于現(xiàn)在人不行大禮,我們可以根據(jù)情況增減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頭示敬是必須的.。
二、行容
②男:身體肅立,叉手(禮儀場合)或袖手,目視前方,步伐從容,莊重大方;
③女:身體肅立,叉手(禮儀場合)或袖手,目視前方,步伐較小,步履莊重;
三、跪容
①跪立(一般為跪、正坐起身時的準(zhǔn)備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女:取跪姿,雙膝著地并攏或略窄于肩,上身(膝以上)直立,足尖立起,叉手或袖手,目視前方;
②跪坐(一般為拜禮時的姿勢):
男:取跪姿,雙膝著地分開與肩同寬,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臂自然垂放于兩膝上,目視前方;女:取跪姿,雙膝著地并攏與頭同在一線,上身(腰以上)直立,足尖立起,臀著于足踵之上,叉手或袖手或手相搭合放于兩膝上,目視前方;
四、坐容(包括經(jīng)坐)
上身(腰以上)直立,叉手袖手或手合搭放于身體膝上,目視前方,如為經(jīng)坐,則足背平放于地,臀坐于腳后跟上;
賈子曰:坐以經(jīng)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jīng)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nèi)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jīng)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xiàn)在為了區(qū)分,專稱雅坐)是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于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沖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yīng)用:隨著漢文化的復(fù)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guī)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dāng)然,對于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五、揖禮
(一)男子揖禮:拱手當(dāng)心外推以作揖。王見諸侯的作揖禮式?!吨芏Y?秋官?司儀》:“詔王儀,南鄉(xiāng)見諸侯,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所以別親疏內(nèi)外也。”鄭玄注:“時揖,平推手也。”
①長揖:肅立叉手,俯身;拱手立掌高舉前推,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手至踝而上,是謂“長揖至地”(酈生之長揖是謂替代對劉邦的跪拜之禮)。
②天揖(或曰高揖,深揖)揖禮手位于額頭高者,為標(biāo)準(zhǔn)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身體肅立叉手,雙手合抱掌側(cè)立于胸,男士左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指不出拳鋒,俯身前推手時,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90度,起身時回手至胸,然后拱手而立或叉手。
③時揖(揖禮手位于平者,又叫:推手):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漢服或便裝均可。
身體肅立叉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45度,起身,同時自然叉手或袖手。
六、拱手禮,同輩日常見面
拱手是謂沓手也。一般當(dāng)胸拱手,手心向下(內(nèi)相對),手不前伸。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一般站立男子是腳與肩同寬,女子是略窄于肩。向前小推一到兩次是常禮,一般不躬身;大禮是抱掌靠于胸前,同時鞠躬45度,重禮是鞠躬90度。
拱手禮可以視距離遠(yuǎn)近皆用,手可抬高遙祝,寧高不低,不能低于胸。
七、女子叉手禮、萬福禮
①女子叉手禮:用于日常行禮。
身體肅立,雙手疊抱于腰前,右手在上,手心向內(nèi),一般欠身約20度、女子福禮(又叫:萬福禮或道萬福):用于同輩著漢服日常見面,辭別時。
身體肅立,兩手相疊扣,右手在上,放于胸腹前,左腳后退至右腳后,前蹲微屈膝,微俯身約20度。
②男女坐時欠身禮(包括正坐)(男女通用)(飲茶禮):一般用于還禮時。
端坐,叉手或手自然垂疊放于膝,舉拱手禮微欠身約20度。
③奉茶、受茶、還茶禮:奉茶者雙手執(zhí)奉茶盤或茶盞,上舉齊眉,同時微俯首,一般微欠身(約20度);受茶者雙手接茶盞,口稱謝,微欠身(約20度),如奉茶者將茶盞、茶盤置于幾案上,則受茶者行欠身禮;還茶禮如受茶,接盞變?yōu)檫€遞盞。
八、拜禮
①男子跪拜禮
1、男子稽首禮:最隆重的跪拜禮,屬于臣拜君,子拜父,學(xué)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神、拜廟之禮。
叉手肅立,兩腳分開呈外開步為之四平八穩(wěn),右腿退后一步成箭步,為之禮讓,同時雙膝同時箭步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先揖禮手與心平,手心向內(nèi),左手在外,俯身,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舉首,再手下于膝前,至地疊放,左手在上,俯身,頭伏于手后邊地上,停留片刻(約三秒),直身跪坐,揖禮手位于胸,跪立;起立時尚左腳,提起前衣襟,兩手合按左膝,雙膝同時離地,起立。
2、男子頓首禮:地位相等的人互用的跪拜禮。行禮方法與稽首禮同,只是俯身引頭至地就立即抬起,不作停留。
3、男子空首禮:用于尊者對卑者的答拜禮。行禮方法與稽首禮同;俯身后,手先著地,后頭部輕觸手稍作停留,直身跪坐,其他等同稽首禮,起立。
②女子拜禮(女子正拜:肅拜):用于正式禮儀場合的跪拜禮。兩腳開立同肩或并攏肅立,叉手于腰際正前,退左腳箭步蹲時雙膝同時跪下,兩膝相并,跪坐,右手壓左手,先揖禮,再額手,后下手至于至地,頭微俯,欠身約30度,稍停留(約三秒),直身,跪坐,揖禮,收手、叉手于腰際正前,跪立,雙膝箭步蹲同時離地,起立。
中華傳統(tǒng)文明禮儀之標(biāo)準(zhǔn)借鑒--作揖拱手跪拜叉手萬福!
九、綜合禮儀
1、再拜:
①男子再拜:一次天揖一一次稽首或頓首→一次天揖。具體行禮方法:又手肅立,兩腳開立,行天揖禮,手不放下,仍疊抱立當(dāng)胸,箭步蹲雙膝同時跪下,膝分開與肩同寬,呈跪坐,先揖禮,再手下于膝前,至地疊放,手心向下,左手在上,俯身,頭部輕觸手后邊地上,稍作停留(約三秒),直身跪坐,箭步蹲雙膝同時離地,起立,再行天揖禮一次,恢復(fù)立容,禮畢。
②女子再拜:一次揖禮一一次肅拜→一次揖禮。
2、一禮三拜
①男子:一次天揖→三次空首(中間直身揖禮不起立)一一次天揖。
②女子:一次揖禮一三次肅拜(中間直身揖禮不起立)一一次揖禮。3、三禮九拜:最隆重的拜禮。用于祭祀、冠禮、婚禮等重大禮儀場合。行禮方法:重復(fù)三次“一禮三拜”。
③、其他禮儀:太極抱又曰為叉手,雙手疊抱(相疊)于腰際肚臍前,手心向內(nèi),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手在袖內(nèi)。
④正規(guī)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后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手放下。
⑤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正規(guī)場合,對朋友。
⑥拱手:類揖手,只是身子和胳膊不用動。
⑦頷首致意。
⑧正規(guī)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后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后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后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后根據(jù)禮節(jié),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后手放下。
⑨一般拜禮(用于雅坐時):抬起臀部,直起上身,膝蓋支撐身體,然后拜手(手至地,頭貼手)或叩頭(頭扣地)或稽首(時間長)或頓首(時間短)。
⑩女子行禮:本著平等的精神,不要求女子特殊行禮。但處于忍讓的風(fēng)度——女子行禮兩手合攏放胸前,微屈膝,微低頭即可;若拜禮,上身直,膝著地,攏手下垂,頭微低,即可。
應(yīng)用:8用于一般用于祭祀,或非常敬重的場合。9用于雅坐時。3到7,應(yīng)當(dāng)作為漢服時的日常行禮,依據(jù)具體情況——對方受尊敬的程度,和具體場合容許你表現(xiàn)禮節(jié)的程度……現(xiàn)在人缺少禮儀觀念,不必過分要求,但拱手應(yīng)當(dāng)能做到。如果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又有人來,當(dāng)注意問候時要根據(jù)身邊人的情況,決定行禮的程度。
十、迎賓
古人迎賓講究衣冠嚴(yán)整,所以如果主客在門口不期而遇,那么主人會裝作不認(rèn)識,不理不睬地把門關(guān)上,等換上衣服再開門迎賓。迎賓時,主人立在門右(其實就是主人在東,客人在西——如果在外面迎接客人就更是如此),客人走門左。迎客進(jìn)門以后,為客人指路,每到拐角,要說“請”,客人答“請”,要為客人開門、掀簾子……主人請客人上座(就是做到右邊的椅子上),客人請辭——最終看情況決定坐次。
今天這一切都不必要了。由于現(xiàn)在建筑布局多樣,所以不可能主位客位分清楚,但主人引路,客人后主人行,是應(yīng)當(dāng)把握的精神。
十一、宴請
東道先說“請”,客人辭讓,東道固請,同時拿筷子就可以了,不必過分謙讓。
喝茶、飲酒時,用左手的大袖擋住杯子,以求雅觀。
總之,原則是:心安則行之,可以行則行之——其他不強求。
十二、行禮注意事項
入坐之禮
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室內(nèi)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年長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輩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
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fēng)”、
“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錢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
“無酒不成禮儀”。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主客相互敬重,營造和諧進(jìn)食、文明進(jìn)食的良好氛圍。
拜賀慶吊之禮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guān)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如古代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tài)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拜賀慶吊之禮顯示了人們相互扶助的社會合作精神與社會團(tuán)結(jié)的氣象。
中國人的禮制精神是親親愛人,禮儀原則是自卑尊人。在與人交往時要放低姿態(tài),謙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贏得他人的尊重。且敬人不僅是禮貌的姿態(tài),或僅為禮儀性的表示,而是要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他人的尊重。如果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恭敬,禮節(jié)就成為了虛套,這就不符合的禮義標(biāo)準(zhǔn)。禮俗中誠敬謙讓,和眾修身的禮義原則在當(dāng)代社會仍然值得提倡。
行路禮儀注意事項
一個人在日常工作、學(xué)習(xí)和社會生活中,離不開乘車走路,在出行不論是上學(xué)讀書,上街購物,還是出門訪友,漫步散心,總是離不開走路。在這平常的”走路”中,同樣包含著一系列的禮儀要求,同樣需要注意講求公德禮儀,遵守交通規(guī)范。
要遵守行路規(guī)則,步行要走人行道,不走自行車或機動車道。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如果是路口,一定要等綠燈亮了,再看兩邊沒車時才通過。
行人之間要互相禮讓,馬路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比肩接踵,因此要提倡相互禮讓。遇到老、弱、病、殘、孕要照顧他們。在人群特別擁擠的地方,要有秩序地通過,萬一不小心撞了別人或踩著別人的腳,要主動道歉。如果是別人踩了自己的腳或碰掉了自己的東西,應(yīng)表現(xiàn)出良好的修養(yǎng)和自制力,切可口出惡言,厲聲責(zé)備,如,口出"于什么!”你沒長眼睛???”之類的粗言,而應(yīng)該寬容和氣地說:“慢一點,別著急?!?/p>
走路遇到熟人,應(yīng)主動打招呼或進(jìn)行問候,不能視而不見,把頭扭向一邊,擦肩而過。如果在路上碰到久別重逢的朋友,想多交談一會兒,應(yīng)靠邊站立,不要站在路當(dāng)中或擁擠的地方,以免妨礙交通,增加不安全的因素。走路要目光直視,不要左顧右盼,東張西望。男性遇到不相識的女性,不要久久注視,甚至回頭追視,顯得缺少教養(yǎng);不要一面走路一面吃東西或抽煙,顯得很不雅觀。
走路的姿勢是個人精神風(fēng)貌的體現(xiàn),因此我們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勢。正確的走姿是:挺胸抬頭,不駝背含胸,亂晃肩膀;目光要自然前視,不左顧右盼,東張西望。
走路時不要邊走邊吃東西。這既不衛(wèi)生,又不雅觀。如確實是肚子餓或口渴了,也可以停下來,在路邊找個適當(dāng)?shù)牡胤?,吃完后再趕路。走路時要注意愛護(hù)環(huán)境衛(wèi)生,不要隨地吐痰、隨手拋棄臟物。
中華傳統(tǒng)文明禮儀之標(biāo)準(zhǔn)
日常生活中的禮儀擇要介紹:
行走之禮
古代常行“趨禮”,即長者或尊者面前走過時,一定要低頭彎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表示禮敬,這就是“趨禮”。還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門”的原則,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應(yīng)該靠邊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門中間。這樣既表示對尊者的禮敬,又可避讓行人。
見面之禮
人們?nèi)粘R娒婕纫獞B(tài)度熱情,也要彬彬有禮。如何與不同身份的人相見,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外行拱手禮。拱手禮是最普通的見面禮儀,方式是雙手合抱(男士是右手握拳在內(nèi),左手加于右手之上)舉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進(jìn)門與落座時,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作揖是兩手抱掌側(cè)立,拱起手臂再前推,同時低頭,上身略向前躬。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中國傳統(tǒng)禮儀的分類及其基本內(nèi)容
1、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 都南 郊 圜丘舉行 。古人首先重視的是實體崇拜,對天的崇拜還體現(xiàn)在對月亮的崇拜及對星星的崇拜。所有這些具體崇 拜,在達(dá)到一定數(shù) 量之后 ,才抽 象為對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xiàn)“帝”崇拜發(fā)展而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天子,君權(quán)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tǒng)治者服務(wù)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jié)束。
2、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后,不宜動土的風(fēng)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生活禮儀
1、誕生禮
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禮儀。此時,設(shè)壇于南郊,后妃九嬪都參加。
2、成年禮
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男女青年發(fā)育成熟時參加的成丁禮演變而來。
3、賓禮
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社交禮儀
1、關(guān)于見面的禮儀
在古時候人與人的見面可謂彬彬有禮,熱情大方,過去與不同身份的人見面更要講究規(guī)矩,一般的見面要行拱手禮,家里來人做客要行謙讓禮,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稱為“揖讓”。
2、關(guān)于入座的禮儀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禮儀當(dāng)中,坐席更是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座,卑者末座。不同的身份做不同的位置,都是有一定的規(guī)矩。如果盲目的做錯位置將會有所失禮室內(nèi)座次以東向為尊,即貴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東席上作陪。
政治類包括祭天、祭地、宗廟之祭,祭先師先圣、尊師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軍禮等 。生活類包括五祀 、高禖之祀 、儺儀、誕生禮、冠禮、飲食禮儀、饋贈禮儀等。
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qū)Φ取薄坝行蛴形弧钡恼Z言,這些動作叫禮。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著祖先傳給后人的話語。這些禮儀動作,源自遠(yuǎn)古,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是“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