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港灣曲折,它是中國華東地區(qū)的工商業(yè)城市,也是浙江省經(jīng)濟中心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寧波風俗習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風俗習慣
1.八月十六中秋節(jié):中國各地以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jié),惟寧波以十六為中秋。追其來由,有兩種說法:一說元末江浙左丞、太尉方國珍以自己的生日改之;一說南宋時宰相、鄞縣(現(xiàn)鄞州)人史浩,當時,其任宰相之職,每逢中秋節(jié)便回家陪其母過中秋節(jié),有年中秋節(jié)因朝中有事,故不能及時趕回,而家中人也深信其會回來過節(jié),等到第二天,即八月十六那天,史浩果然趕了回來,此后人們?yōu)榱思o念這份孝心,故選擇在八月十六過中秋節(jié)。每逢中秋節(jié),家人團圓,趕廟會,觀龍舟,吃月餅,亦互贈月餅。
2.舞獅:在寧波市寧??h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節(jié)日,數(shù)十名農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狂舞獅子在中間嬉打、咬打、搶燈等動作,四周圍觀群眾。
3.賽龍舟:城鄉(xiāng)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后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jié)。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jié)日娛樂氣氛。當比賽開始時,劃船人員頭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龍舟前身敲鑼指揮,服裝與龍舟同色,一聲鞭炮響,龍舟齊發(fā),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甚為熱鬧,先到終點者為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
4.冬至吃番薯湯果: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番”和“翻”同音,在寧波人的理解中,冬至吃番薯,就是將過去一年的霉運全部“翻”過去。
寧波人在做番薯湯果時,習慣加酒釀。在寧波話中,酒釀也叫“漿板”,“漿”又跟寧波話“漲”同音,取其“財運高漲”、“福氣高漲”的好彩頭。
語言文化
寧波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于吳語太湖片甬江小片。寧波話擁有29個聲母,具有全濁音。寧波話擁有50個韻母,具有入聲韻。寧波話有7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寧波話中保留了不少中古音,借助于《廣韻》和《玉篇》這些古典的工具書,可以查到它們的最原始的寫法。當然,這些字往往十分冷僻難認,非專業(yè)人員一般不可能讀出和讀準。但是,如果從詞義的角度來看方言,會發(fā)現(xiàn)它的三音節(jié)、四音節(jié)的俚語、俗語、比喻語、方言成語以及更多音節(jié)的短語和諺語,不但可以書寫,而且十分精彩生動,這些正是寧波話的最活最有生命力的因素。
寧波話中的象聲疊韻詞、固定搭配、倒置、擬聲等語言特點和眾多極具鄉(xiāng)土特色的民間諺語帶來了不可多得的意趣。自“五口通商”開埠,西方文化東漸,舶來品也日益進入市民生活視野,舊時稱西方為西洋,故有許多名詞冠以“洋”前綴,成為一種特定歷史時期的語言現(xiàn)象。
節(jié)日習俗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冬至俗稱“冬節(jié)”“長至節(jié)”“賀冬節(jié)”“亞歲”等,老寧波很重視冬至,在寧波人的習俗里,冬至標志著年終有所歸宿,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一過,家家戶戶開始忙著迎接即將到來的農歷新年。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jīng)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節(jié)氣,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所謂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故曰冬至。
冬至前一天,寧波人一般不出門,冬至節(jié)一早有全家人吃大頭菜烤年糕的習俗。大頭菜是寧波冬至節(jié)風味獨特的鄉(xiāng)間美食,讓人食之難忘。冬至節(jié)前夜,家家烤大頭菜,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將大頭菜洗凈,削皮切塊,菜葉也不要浪費。
冬至大頭菜烤年糕的關鍵是冬至那晚灶火不滅,家家都要燒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傳,日子紅火是老百姓最實在最基本的期盼,而年糕則寓示“年年高”。
在寧波的傳統(tǒng)習俗中,番薯湯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其中,番薯的“番”與“翻”同音,寓意將過去一年的霉運都翻過去;而湯果也被稱為“圓子”,取其團圓、圓滿之意。
有些人家在做番薯湯果時,還會在里面加一些酒釀。寧波話管酒釀叫“漿板”,“漿”同方言的“漲”同音,取其財運、福氣高漲的好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