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國際交往中,除注意禮貌禮節(jié)外,還應尊重各國、各民族的風俗習慣,了解他們不同的禮貌、禮節(jié)和做法,進而在對外交往中真正做到有禮有節(jié),以禮相待。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外事拜訪重要禮儀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外事拜訪重要禮儀知識
有約在先
拜訪外國人時,切勿未經(jīng)約定便不邀而至。盡量避免前往其私人居所進行拜訪。在約定 的具體時間通常應當避開節(jié)日、假日、用餐時間、過早或過晚的時間,及其他一切對對方不方便的時間。
守時踐約
這不只是為了講究個人信用,提高辦事效率,而且也是對交往對象尊重友好的表現(xiàn)。萬一因故不能準時抵達,務(wù)必要及時通知對方,必要的話,還可將拜訪另行改期。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記住向?qū)Ψ洁嵵仄涫碌氐狼浮?/p>
進行通報
進行拜訪時,倘若抵達約定的地之后,未與拜訪對象直接見面,或是對方?jīng)]有派員在此迎候,則在進入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的正門之前,有必要先向?qū)Ψ竭M行一下通報。
登門有禮
切忌不拘小節(jié),失禮失儀。當主人開門迎客時,務(wù)必主動向?qū)Ψ絾柡?,互行見面禮節(jié)。倘若主人一方不止一人之時,則對對方的問候與行禮,在先后順序上合乎禮儀慣例。標準的作法有二:其一,是先尊后卑。其二,是由近而遠。在此之后,在主人的引導這下,進入指定的房間,切勿擅自闖入,在就座之時,要與主人同時入座。倘若自己到達后,主人這處尚有其他客人在座,應當先問一下主人,自己的到來會不會影響對方。為了不失禮儀,在拜訪外國友人之前,就隨身攜帶一些備用的物品。主要是紙巾、擦鞋器、襪子與爽口液等,簡稱為"涉外拜訪四必備"。"入室后的四除去"是指帽子、墨鏡、手套和外套。
適可而止
在拜訪他人時,一定要注意在對方的辦公室或私人居所里進行停留的時間長度。從總體上講,應當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不要因為自己停留的時間過長,從而打亂對方的`既定的其他的日程。在一般情況下,禮節(jié)性的拜訪,尤其是初次登門拜訪,應控制在一刻鐘至半小時之內(nèi)。最長的拜訪,通常也不宜超過兩個小時。有些重要的拜訪,往往需由賓主雙方提前議定拜訪的時間和長度。在這種情況下,務(wù)必要嚴守約定,絕不單方面延長拜訪時間。自己提出告辭時,雖主人表示挽留,仍須執(zhí)意離去,但要向?qū)Ψ降乐x,并請主人留步,不必遠送。在拜訪期間,若遇到其他重要的客來訪,或主人一方表現(xiàn)出厭客之意,應當機立斷,知趣地告退。
舉止有方
在拜訪外國友人時要注意自尊自愛,并且時刻以禮待人。與主人或其家人進行交談時,要慎擇話題。切勿信口河,出言無忌。與異性交談時,要講究分寸。對于主人家里遇到的其他客人要表示尊重,友好相待。不要在意無意間冷落對方,置之不理。若遇到其他客人較多,既要以禮相待,也要一視同仁。切勿明顯地表現(xiàn)出厚此薄彼,而本末倒置地將主人拋在一旁。在主人家里,不要隨意脫衣、脫鞋、脫襪,也不要大手大腳,動作囂張而放肆。未經(jīng)主人允許,不要在主人家中四處亂闖,隨意亂翻、亂動、亂拿主人家中的物品。
日常交往中的禮節(jié)
1、遵守時間、不得失約 這是國際交往中極其重要的禮節(jié)。參加各種活動,應按約定時間到達。過早抵達,會使主人準備未畢而尷尬難堪;遲遲不到,則讓主人和其他客人等候過久而失禮。因故遲到,要向主人和其他客人表示歉意。萬一因故不能應邀赴約,要有禮貌地盡早通知主人,并以適當?shù)姆绞奖硎厩敢?,失約是很失禮的行為。
2、尊重老人和女士 這是一種美德。進出樓門、上下汽車、進出電梯,讓老人和女士先行,男士主動予以照顧。對同行的老人和女士,男子幫助提拿較重物品,進出大門主動幫助老人和女士開門、關(guān)門,在室內(nèi)參加活動幫助他們穿脫大衣外套。同桌用餐,兩旁若是老人和女士,男人應主動照顧,幫助他們?nèi)腚x座位等。
3、尊重各國風俗習慣 不同的國家、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和宗教等因素,各有特殊的風俗習慣和禮節(jié)禮儀,均應予以尊重。例如,伊斯蘭教徒不吃豬肉,也忌諱談豬,在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進食;有些佛教徒不吃葷,在佛教國家不能隨便摸小孩頭頂;印度教徒不吃牛肉。有些國家如印度、印尼和伊朗不能用左手與他人接觸或用左手傳遞東西;天主教忌諱“十三”這個數(shù)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這種日子,一般不舉行宴請活動;東南亞一些國家忌諱坐著翹大腿;伊朗稱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亞和尼泊爾等一些國家,搖頭表示贊賞,點頭表示不同意,等等。對這些風俗習慣如若不注意,會使人誤以為對他們不尊重或鬧出笑話。新到一個國家或初次參加活動,應多了解,多觀察,對不懂或不會做的事,可仿效別人。
4、注意舉止 涉外交往中舉止要端莊,落落大方,表情自然誠懇。站立,身子不要歪靠在一旁,不半坐在桌子或椅背上。坐時,腿不搖,腳不蹺。坐在沙發(fā)上不要擺出懶散的姿態(tài)。走路腳步要輕,遇急事可加快步伐,不可慌張奔跑。兩人行走不搭肩膀,多人行路不要有意無意排成隊形。談話時,手勢不要過多,不要放聲大笑或高聲喊人。在博物館或教堂等公共場所,應盡量壓低聲音說話,保持肅靜。國外的教堂內(nèi)基本不允許拍照或錄像,不要我行我素,想拍就拍。在隆重場合,如舉行儀式、聽演講或音樂會時也要保持安靜。
見面時的禮節(jié)
1、介紹 在交際場合結(jié)識朋友,可由第三者介紹,也可以自我介紹。為他人介紹,要先了解雙方是否有結(jié)識的愿望,不要貿(mào)然行事。無論自我介紹或為他人介紹,做法都要自然。例如,正在交談的人中,有你熟識的,便可趨前打招呼,這位熟人順便將你介紹給其他客人。為他人介紹時還可說明與自己的關(guān)系,便于新結(jié)識的人相互了解和信任。介紹具體人時,要有禮貌地以手示意,不要用手指指點。
介紹有先后之別,應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人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人,把男人介紹給女人。自己被介紹時如果坐著,除女士和年長者外,一般應起身示意,以示禮貌。
2、握手 握手是大多數(shù)國家相互見面和離別時的禮節(jié)。在交際場合握手是最常見、最普通的禮節(jié)。
握手也有先后順序,應由主人、年長者、身份高者、女士先伸手,客人、年輕人、身份低的人與人見面先問候,待對方先伸手再握。 握手時年輕人對年長者、身份低的人對身份高的人應稍微欠身,以示尊重;兩人關(guān)系親近時,可長時間握手,甚至是雙手握。男人握手時應先脫下手套,摘下帽子(女人可例外),與女士握手時往往只握一下女人的手指部分即可。男人與男人握手時手要用力,同時要雙眼注視對方,面帶微笑,以示對對方重視和尊重。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眼睛看著第三者與人握手,這樣對與你握手的人極不尊重。
軍人戴軍帽與人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后再握手。
此外,有些國家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見面禮節(jié),如東南亞佛教國家是雙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禮,我國舊時傳統(tǒng)是抱拳。對這些禮節(jié)應有所了解,在一定場合也可使用。
在西方,親人、熟人之間見面多是擁抱、親臉、貼面頰。夫妻之間是擁抱親吻,父母子女之間是親臉、親額頭,兄弟姐妹平輩的親友都是貼面頰。在一般公共場合,關(guān)系親近的女士之間是親臉,男人之間是抱肩擁抱,男女之間是貼面頰,晚輩對長輩親額頭,男人對尊貴的女士往往親一下手背以示敬意。在一些國家的官方或民間儀式中,也有擁抱的禮節(jié),有時是熱情友好的擁抱,有時則純屬禮節(jié)性的。禮節(jié)性的擁抱主要發(fā)生在官方場合,以阿拉伯國家居多。這種禮節(jié),一般是兩人相對而立,右肩偏上,左肩偏下,右手扶在對方左后肩,左手扶在對方右后腰,按各自的方位,兩人頭部及上身都向左相互擁抱,然后再向右相互擁抱,再向左擁抱后,禮畢。
3、致意 在公共場合遠距離遇到相識的人,一般是舉右手打招呼并點頭致意。在西方,男人戴禮帽時,還可施脫帽禮,即兩人相遇可摘帽點頭致意,分別時再戴上帽子。有時與相遇者側(cè)身而過,從禮節(jié)上講,也應回身問聲好,手將帽子掀一下即可。
與相識者在同一場合多次見面,只點頭致意即可。在社交場合,對一面之交的人或不相識者均可點頭或微笑致意。
在外交場合遇見身份高的領(lǐng)導人,應有禮貌地點頭致意或表示歡迎,不要主動上前握手問候。除非領(lǐng)導人主動伸手時,才向前握手問候。如遇到身份高的熟人,也不要徑直上前問候,而是在對方應酬活動告一段落后,再前去問候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