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大海中,我們雖然不能把握風的大小,卻可以調整帆的方向。不怕重頭再來,就怕沒有未來!成功是送給有準備的人,成功是送給有付出的人,相信是成功的開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鼓勵的小學生勵志的故事的全部內容了,希望能夠幫助你們!歡迎閱讀!
勵志故事1:危機就是轉機
在美國的亞拉巴馬州恩特曾穎鎮(zhèn)的公共廣場上矗立著一座高大的紀念碑。在碑身的正面有這樣一行金色的大字:深深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作的貢獻。象鼻蟲是何物?它是北美洲地區(qū)棉花田里的一種害蟲,為什么亞拉巴馬州要為害蟲立紀念碑呢?這要從一場災難說起。
1910年,一場特大象鼻蟲災害狂潮般席卷了亞拉巴馬州的棉花田,蟲子所到之處,棉花毀于一旦。那是一種無比驚心動魄的慘相,棉農們欲哭無淚,災后當然要重建。亞拉巴馬州是美國主要的產棉區(qū),那里的人們世世代代都種棉花,可現(xiàn)在,象鼻蟲災害使人們認識到僅僅種棉花是不行了。如果僅僅種棉花,爆發(fā)了象鼻蟲災害,一年的收成就都沒有了。
于是,人們開始在棉花田里套種玉米、大豆、煙葉等農作物。盡管棉花田里還 有象鼻蟲,但根本不足為患,少量的農藥就可以消滅它們了。棉花和其他農作物的長勢都很好,結果,收成表明,種多種農作物的經濟效益比單純種棉花要高四倍。從此,亞拉巴馬州的人們再也不單單在田地里種植棉花,而是在種植棉花的同時,大量種植一些其他的農作物。亞拉巴馬州的經濟從此走上了繁榮之路,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亞拉巴馬州的人們認為經濟的繁榮應該歸功于那場象鼻蟲災害,是象鼻蟲使他們學會了在棉花田里套種別的農作物。為此,亞拉巴馬州州府決定,在當初象鼻蟲災害的始發(fā)地恩特曾穎鎮(zhèn)建立一座紀念碑,以感謝象鼻蟲在繁榮經濟方面所作出的貢獻。
勵志故事2:我要成為電影導演
史蒂芬·斯 皮爾伯格在十二三歲時就立志,有一天要成為電影導演。在他十七歲那年的某天下午,當他參觀環(huán)球制片廠后,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平常的參觀活動,在他偷偷摸摸地觀看了一場電影的真實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很快就決定自己接下來要怎么做。
于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包里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拍攝現(xiàn)場,裝作他是那里的工作人員。
當天他故意避開了大門守衛(wèi),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拼成“史蒂芬·斯 皮爾伯格”、“導演”等字。然后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于他夢寐以求的世界里。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產生了越來越多關于電影制作的靈感來。
終于在二十歲那年,他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他在環(huán)球制片廠放映了一部他的片子,隨后簽訂了一紙七年的合同。他的夢想終于實現(xiàn)了。
斯 皮爾伯格正是循著“偉大的成功定律”成功的。他知道他所追求的,也知道如何去做,更具有判斷未來變化的敏銳感,再加上變通的彈性,終于達成心愿,成為美國著名的電影導演、編劇和電影制作人。
勵志故事3:繞開上帝
他出身貧寒,父親是一名電氣工程師,但常常找不到工作。迫于生計,父親拖著妻兒搬了十幾次家。他十二歲時,父母離婚了,他與三個姐妹跟隨母親生活,成了家中唯一的“男子漢”。
由于頻繁地搬家,他不斷變換學校,學業(yè)非常糟糕。這不僅因為他是個天生的左撇子,卻不得不用右手寫字,以致字都寫顛倒了,而且他還 患有閱讀障礙癥。他的病癥使他學習非常吃力,學過的東西又很難記住。尤其糟糕的是,他的病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被察覺,后來才被母親發(fā)現(xiàn)。于是,他被轉到專為智力低下的孩子開設的“特教班”。因為這些原因,他很自卑,常常低著頭,沉默寡言。
上中學時,他突然發(fā)覺自己愛上了電影,醉心于銀幕上演員們動人的表演。他對母親說:你們看著吧,我要在十年內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在家人看來,這只是“戲言”,沒人指望他能成為明星。
他的確不順。讀高中時,他開始嘗試演一些戲劇,后來還 輟學去了紐約。在紐約,他每天以面包充饑,尋找每一個試鏡的機會。但導演們認為他皮膚太黑,不夠英俊,表演時“熱情得過了頭”。
1981年,他來到洛杉磯,獲得一部情景劇中一個一閃即逝的小角色——沒有一分錢片酬的角色。
1983年,他出演了四部電影,在其中一部影片中擔任主角。由于故事情節(jié)不佳和他表演的稚嫩,該片非常失敗。
在一連串挫折中,他不斷反思自身的不足,一步步克服和改進。1986年,他在一部描寫美國海軍戰(zhàn)斗機飛行員的影片《壯志凌云》中初獲成功,成為一大批年輕美國人心目中的偶像。此后他又相繼主演了幾部叫座影片,成功完成了由“青春偶像”向成熟影星的轉型。幾年間,他數(shù)度問鼎奧斯 卡金像獎、美國電影金球獎。
他就是好萊塢影視巨星,被美國《時代周刊》列入“美國偉人”之一的湯姆·克魯斯 。
勵志故事4:跑馬拉松的作家
曹禺是我國著名的劇作家,你想象得出他曾跑過馬拉松嗎?
晚年,他在接受一位研究者的訪談時極有興致地說:“你不會相信我是跑過馬拉松的吧?連我自己都不相信。可是,我一上南開大學,忽然一陣心血來潮,想練習長跑,天天從八里臺出發(fā),大概跑八到十千米的樣子。我長跑有這樣一種感覺,長跑跑到一定的時候是很累的,幾乎都想放棄了。但是,越是這種時候越要堅持,過了這個最艱苦的階段,就又有勁了,跑起來格外輕松暢快。這就是所謂的‘極限’,過了這個‘極限’,人反而覺得輕松了。這種體味,真是讓人感到人生的奇妙。”
前幾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創(chuàng)作的《挪威的森林》頗流行,在書后簡要的“村上春樹年譜”中有如下的內容:1983年,村上春樹三十四歲,是年初次赴海外旅行,在希臘參加雅典馬拉松賽;1987年10月,他再次參加雅典馬拉松賽。
別的資料還 顯示,村上春樹每天跑步十千米,注意飲食,早早上床睡覺,天還 沒亮就起來寫作。一位與其相識三十年的作家說:“他的狀態(tài)始終如一?!?/p>
村上春樹三十歲時在澀谷區(qū)的神宮球場動了寫小說的念頭,隨后每晚在餐桌上揮筆不止,寫罷就投給“群像新人獎”評審委員會。后來他的《且聽風吟》獲第23屆“群像新人獎”。走出大學校門后他幾乎從未停筆,剛開始當然寫得異常吃力,但他沒有放棄,在堅持中探索,在探索中前進。
寫一本書猶如一場精神的長跑,難免也會有困難的“極限”,而他在長跑中的體驗、積聚的體能,一定會幫助作家克服創(chuàng)作的“極限”。從這里不難推理,他們之所以常年近乎苛刻地堅持長跑,正是為了保持或增強從事創(chuàng)作所需要的體驗和激情。
勵志故事5:把失敗寫在背面
有一個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出色的賽車手。他在軍隊服役的時候,曾開過卡車,這對他提高駕駛技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退役之后,他選擇到一家農場里開車。在工作之余,他仍一直堅持參加一支業(yè)余賽車隊的技能訓練。只要有機會遇到車賽,他都會想盡一切辦法參加。因為得不到好的名次,所以他在賽車上的收入幾乎為零,這也使得他欠下一筆數(shù)目不小的債務。
那一年,他參加了威斯 康星州的賽車比賽。當賽程進行到一半多的時候,他的賽車位列第三,他有很大的希望在這次比賽中獲得好的名次。
突然,他前面那兩輛賽車發(fā)生了相撞事故,他迅速地轉動賽車的方向盤,試圖避開他們,但終究因為車速太快未能成功。結果,他撞到車道旁的墻壁上,賽車在燃燒中停了下來。
當他被救出來時,手已經被燒傷,鼻子也不見了,體表燒傷面積達百分之四十。醫(yī)生給他做了七個小時的手術之后,才使他從死神的手中掙脫出來。
經歷這次事故,盡管性命保住了,可他的手萎縮得像雞爪一樣。醫(yī)生告訴他說:“以后,你再也不能開車了?!?/p>
然而,他并沒有因此而灰心絕望。為了實現(xiàn)那個久遠的夢想,他決心再一次入院。他接受了一系列植皮手術,為了恢復手指的靈活性,他每天都不停地練習用手指的殘余部分去抓木條,有時疼得渾身大汗淋漓,而他仍然堅持著。
他始終堅信自己的能力。在做完最后一次手術之后,他回到了農場,換用開推土機的辦法使自己的手掌重新磨出老趼,并繼續(xù)練習賽車。
僅僅是在九個月之后,他又重返了賽場。他首先參加了一場公益性的賽車比賽,但沒有獲勝,因為他的車在中途意外地熄了火。不過,在隨后的一次全程三百二十千米的汽車比賽中,他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績。
又過了兩個月,仍是在上次發(fā)生事故的那個賽場上,他滿懷信心地駕車駛入賽場。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他最終贏得了四百千米比賽的冠軍。
他,就是美國頗具傳奇色彩的偉大賽車手——吉米·哈里波斯 。
當吉米第一次以冠軍的姿態(tài)面對熱情而瘋狂的觀眾時,他流下了激動的眼淚。記者們紛紛將他圍住,并向他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你在遭受那次沉重的打擊之后,是什么力量使你重新振作起來的呢?”
這時,吉米手中拿著一張此次比賽的招貼圖片,上面是一輛賽車迎著朝陽飛馳。他沒有回答,只是微笑著用黑色的水筆在圖片的背后寫上一句凝重的話:把失敗寫在背面,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