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學大師和一代大儒。大家想,這樣一位名人,肯定是聰明絕頂吧!為了大家學習方便,小編特地準備了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歡迎借鑒學習!
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1
在午后安靜的宿舍,我一個人捧著一本書,細細的品味,我觸動甚深,我似乎忘記我自己。它使我對曾國藩這個偉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他為官清廉簡樸又敢與任事,剛正不阿……即為廉官又是能員,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看到了一種鐵的品質(zhì),它激勵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無論在什么時候也不能夠改。從他的身上我學到如果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的關(guān)系中如何去處理好與上級,與同事,與下級,與家人的關(guān)系。
在別人的眼里曾國藩也許是個固執(zhí)頑固的人,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為官就是為了發(fā)財,光宗耀祖,而曾國藩卻天天吃豆腐,腌菜,身為朝廷二品大員還要依靠借錢生活,還有賣字畫來維持這個龐大家庭的生計。在那種社會中,饑荒,天災,……中國內(nèi)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請政府fu敗,無能,誰都在為自己,想為自己謀求利益,宮廷的權(quán)利的爭斗。滿族對漢人的歧視,漢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滿人的排擠。誰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國藩他沒有去巴解睡,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其它的人去說。在處理滿官欺壓,魚肉百姓時,他毫不給情面,鐵面無私,冒著自己的頂戴和頭顱果斷的公正的處理好每件案子。他一個人身兼數(shù)職,整天忙與公務,大小的事物都要經(jīng)過他一個人的手,但是他還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國藩是清朝罕見,歷代罕見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時常都有應酬,為了省錢,他卻謝絕參加任何的宴會,為了省錢,雖然是大官但是沒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轎子。他為了大清朝,他多年沒和母親和妻子兒女見面,對待下人從來沒有看低他們,對待朋友有情有義,在他送別恩師的時候最能夠體現(xiàn)他的這種的情義了。他一心向著國家,大公無私!在曾國藩我們能夠?qū)W到很多的東西,特別是他那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自己的嚴格的要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則,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改變,我們要一份責任心,對待工作要克盡職守,兢兢業(yè)業(yè),對待身邊的朋友要有情有義,對待親人要盡我們的孝心……
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2
讀《曾國藩家書》,從第一封家書開始,筆者就被書里濃濃的親情味所感染。隨著閱讀的深入,這位被譽為“清朝第一中興名將”的形象在筆者心里徹底被改變了。
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吹墓P者都想讓時光倒退幾十年,重新回到僅靠書信聯(lián)系的時代。
如今人們,就應說是趕上了好時光。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能夠透過電話、信息、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電子通訊技術(shù)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現(xiàn)代人能夠說已經(jīng)告別了原始的信紙、信封。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
讀著《曾國藩家書》,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幾年前自己寫信讀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讀著親朋好友的'來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濃濃的親情友情。如今,無論是接電話還是看信息,總覺得少了一點韻味和感覺。
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3
當今時代,隨著信息技術(shù)的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無論多遠,都好像在咫尺之間,都可以通過電話、短信、微信、網(wǎng)絡進行隨時隨地的交流。
但是,無論如何方便快捷,總覺得少了一點感覺。不知道現(xiàn)在的年輕人有多少人寫過信,回想起學生時代,自己也成寫過信收過信,那一封封透著墨香和紙香味的信,讀起來,感覺特親切特溫馨,信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活靈活現(xiàn),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國藩家書》中一封封看似聊著居家艱難的家書,字里行間蘊含的是對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兒、親朋好友的濃濃的掛念、敬重、關(guān)懷、關(guān)心之情,每一封家書都洋溢著濃郁親情。一代名人重臣通過家書讓我們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此募視?,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對家人的濃濃親情。作為一個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給祖父的一封家書中寫到,“在京為官之人都是東拆西借的過日子……”他在家書多次提到生活的艱難,但是總是盡力的幫助家人和親朋。
看到這些,我感動了。如今,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物質(zhì)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許我們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們心里少了像他一樣的親情和友情。更深一層的思考中,我頓悟到,維系親情和友情的金鑰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熏陶。
沒有文化和道德修養(yǎng)的人,即使披金戴銀,擁有萬貫家財,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動物而已。因為人畢竟是靠感情維系的動物,沒有感情與禽獸無異。
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4
我本非文壇大家,也不是經(jīng)世學者,粗略讀完《曾國藩傳》和《曾國藩家書》之后,心中略有不平之處,有慷慨之氣,因此故作文雅,記錄文字,僅為自娛耳。
曾國藩是一代文壇大家,軍事統(tǒng)帥,中興之臣,也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劊子手,買主求安的賣國賊,是封建倫理的衛(wèi)道士,這一點我們總所周知。
曾國藩出身卑微,祖上也沒有什么成就,可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物,自幼飽讀詩書,刻苦鉆研,潛心休學,主張經(jīng)世致用,渴望功名之心急切,這是他以后能夠被賞識重用,官之極品,披堅執(zhí)銳,叱咤風云,光宗耀祖的前提條件。
身懷絕學,渴望建功立業(yè),為國爭光的曾國藩,自己在上京之后知道,要想得到皇帝賞識,就必須投其所好,于是委身于唐鑒名下,在一幫士大夫的保薦之下,終于在朝廷能夠為官做宰,這是他以后建立不朽功名,名垂青史的重大意義上的轉(zhuǎn)折點。
曾國藩在兩次回家奔喪之間,都是臨危受命之際,在忠孝之間他明智做出選擇。由于洪秀全,石達開,楊秀清等人發(fā)起的反清農(nóng)民起義,身處紅塵亂世國運衰弱的他,敢于抓住機遇,操辦湘軍,創(chuàng)立水師,創(chuàng)辦安慶內(nèi)機械所,設立審案局,跟太平天國將領(lǐng)一決雌雄,他要應付的不只是太平天國的重重圍截,而有咸豐的猜忌和大臣的挑唆,還有就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戰(zhàn)斗實力,例如招兵買馬,糧餉問題等。在與之較量中,無論是官場或是戰(zhàn)場,幕僚之間或是兄弟之間,軍政事物或是家事之間,總能夠權(quán)衡利弊,進退自如,明哲脫身,真不愧為一代文武梟雄的杰出典范。在天平天國后期,天京破陷之后,位高權(quán)重的他身兼欽差大臣,兩江直隸總督,督辦蘇、浙、贛、皖四省軍務,朝廷半壁江山都由他調(diào)遣、指揮。其實在攻破天京之際,作為這樣一個老謀深算,處事圓滑,城府極深,心思縝密的大將之才早就想過是否要成為第二個趙匡胤,可是,最終還是沒有改弦更張,這一點又體現(xiàn)出了傳統(tǒng)文人但求無過,明哲保身的特點。那他又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大力削弱自己的嫡系湘軍力量,在能夠保住自己的功名,侯爵之位,其他什么都可以不要。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國藩變通的出世思想和智慧的哲學思想,這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得以成就和保住功名,福祿兩全。
再者,曾國藩殘忍暴虐,湘軍殺怒成性,這是事實。在天津教案中,曾國藩委曲求全,投降賣國,只求自保,殘害同胞這也是事實。但是我覺得曾國藩本人比起他的學生李鴻章來,無論是才學、修養(yǎng)、治國、平天下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還是不要把曾國藩與李鴻章相提并論,不可同日而語。
有關(guān)曾國藩的讀后感700字5
不好的習慣:把欣喜當作知識、把收藏當作學習、把閱讀當作思考,把存儲當作掌握。
發(fā)現(xiàn)《曾國藩》時來自于一個朋友的推薦,為什么要說“發(fā)現(xiàn)”呢?知道《曾國藩》這本書其實已經(jīng)很早了,那個時候由于自身的惰性,一直沒有翻閱。讀到第三本《黑雨》的時候,不經(jīng)暗嘆作者唐浩明,強大的故事構(gòu)造力,短短半個月時間,把三大本與曾國藩有關(guān)的史事,當小說一樣一覽而盡,甚至常常需要打破作息規(guī)律,挑燈夜讀。
一個從湖南走出去的小官職,沒有任何的家庭背景,如何發(fā)展成為國家重臣,曾國藩的官場路,就如同生活中與各種妖魔鬼怪的一場斗爭。
第一章中,當曾國藩身邊最得力也最親信的金松齡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錯誤時,曾國藩痛下決心,將金松齡斬首示眾,面對曾國藩冷酷無情的趕緊殺絕,我一度想甩書而去,看不下去看不下去,為什么會有這么下的狠心的領(lǐng)導者?當閱讀到后面,才明白,也許對于當時的大清,老中堂這一斬釘截鐵的做法,才是捍衛(wèi)了真正的士氣之在吧,對于自己的忍痛割殺,可能當之后想起的每一天,慚愧和隱痛的才是對他最大的折磨吧。
曾國藩對戰(zhàn)事的敏銳,對人性的洞察、對人情世故的尺度把握、對親人的嚴苛禮教,對君的傾心盡力,無疑是當時社會中的寶藏。
對于書籍所牽扯到中國近代史,借用一位書友的評論:“完整地讀過兩遍,比較佩服的是唐浩明,反而不是曾國藩。唐對曾的了解如此之深,當代應該是拿不出第二個了。曾國藩為人處世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其才干本能在那個歷史轉(zhuǎn)折點成為力挽狂瀾的人物,可惜視野和格局有限,錯過了近代改變中華民族最好的時機,這也是曾身上最大的缺陷?!?/p>
茶經(jīng)讀后感700字
下一篇:查理九世700字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