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啊睹利愋率澜纭纷x后心得”,以供大家參考!
《美麗新世界》讀后心得1
《美麗新世界》是著名的反烏托邦小說,但同為反烏托邦小說,《1984》和《美麗新世界》的畫風迥異。
在《美麗新世界》中赫胥黎闡述了一種被稱為蘇摩的藥物。這種藥物吃下去之后不僅不會危害社會和自身健康,而且會讓人感到快樂和充實。
不禁會想假使小說里的蘇摩真實存在,現實生活又會是怎樣的景象。
記得王小波說一句話,快樂和痛苦本來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貨真價實。畢竟王小波只有一個,同他一類的人也是少數。
各類層出不窮的綜藝節(jié)目,各種流行的短視頻APP,各種直播平臺等等等等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廉價的娛樂和消費中不斷獲取短暫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腦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賴藥物一樣依賴娛樂,娛樂至死。
這些都何嘗不是我們身邊的蘇摩。
《美麗新世界》里闡述了一個寧靜統(tǒng)一的社會。沒有紛爭和硝煙,統(tǒng)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統(tǒng)治者“調皮搗蛋”。通過廢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自主地放棄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一九八四》權力是通過施加痛苦而得到滿足,但《美麗新世界》里,是通過給予化了妝的侮辱——快樂。
每一個人都想要“放蕩不羈愛自由”,但面對生活必需品不會產生顧慮的生活,嗯,真香!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參與政治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維持著習以為常的繁榮富足,實在沒有戒心去質疑由上至下的由各類專家組成的寡頭政體的統(tǒng)治,如此可能便進入了秩序烏托邦的操縱圈套,就像美麗新世界里的人在睡夢中被告知千萬遍的那樣:無論他是誰,當他活著的時候他很開心?,F在每個人都很開心。
如果你現在很開心,你是在睡夢中,還是醒著?
《美麗新世界》讀后心得2
在那個美麗的新世界里,大多數人的一生都已被安排得妥當,妥當得不像一個人,更像一個又一個的機器。
五個階級的社會,和現實情況沒多少區(qū)別。條件預設之下,人人都感到幸福,這樣的社會看似美好,但能不能算是社會這一點很值得懷疑。更像是一個幸福大機器。
大機器里的小機器,人人都幸福。野蠻人的極端反抗,愚蠢又動人。難道證明我們獨立思想的唯一手段就是痛苦?可我們卻想逃離痛苦追求幸福?這不是太諷刺太矛盾了嗎!
現實中的條件預設實則不少,只不過都有個度。比如給你一個標準,標準之上是好,標準之下是次,標準存在的意義是給不會自主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一個心安的環(huán)境和體系,只有在那樣的體系之下,他們才不會胡作非為。
而意識到標準存在的人,有的主動,自主選擇,于是成為了我的人生我做主;有的人被告知,仿佛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凌駕于標準之上,引發(fā)騷亂。
痛苦始終都是社會立足之本,革命是因為痛苦,改革是因為痛苦,前進是因為痛苦,人類基因里的趨利避害,害能給我們帶來更大的動力。
何時才能因為極致而極致,恐怕得等到我們擺脫了這沉重的軀殼,成為單純的精神之體的那天才有可能吧。
但那時人類也已不是人類。
《美麗新世界》讀后心得3
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覺得有些壓抑的書,書本描繪了一個能稱為“神奇”的未來世界,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這個世界里面,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受著控制:從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試管里培育的,在試管里,就被給予了身份的標識;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將按照固定的模式。
整個社會在我們看來暗淡無光,極其恐怖,“母親”的稱呼被當作恥辱,因為孩子的培育不是靠母體,而是靠試管,胚胎的成長,靠的是機械的添加日照,營養(yǎng)劑;孩童時期,孩子們接受睡眠教育,通過重復養(yǎng)成思維定勢,怨恨什么,愛什么都通過重復的播音形成;以后干什么事情,從事什么職業(yè)按照等級早就固定好了,只需要在那個固定的崗位上機械化的操作即可。而活在世界里面的人卻自得其所,干著從出生之前就已經賦予的工作,沒有反抗,只有快樂,無盡的快樂,偶爾的不快,也被麻醉劑所撫平。
與之相對的一個世界,是一個被稱為野蠻世界的地方,里面還保存著部分原始的東西,母體孕育生命,愛欲自然表達,倫理規(guī)范依然存在,宗教信仰仍然占統(tǒng)治地位。從我們的當代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盡管略顯落后,但和新世界相比,似乎多了些人性。
作為反烏托邦的代表作,赫胥黎構建了一個來自野蠻世界但向往新世界的人,這個人最終又被新世界迫害而死。作者通過描寫“野蠻世界”與“美麗新世界”的矛盾沖突,在書中對高度發(fā)達的,機械化的社會做了批判,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唯技術論的荒謬。赫胥黎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思想,技術誠然帶來了進步,但是過分的依賴技術,造成的是人的理性的喪失??此泼利惖男率澜?,正是一個技術至上的社會。人們追求的社會穩(wěn)定,是通過技術,規(guī)定人的一生,限制人的一切權利,控制人的自然欲望來造成的。從本質上看,新世界和專制社會在是一樣的,試圖通過剝奪人的自然權利,營造一元社會。但事實上,這種尋求穩(wěn)定的方式是不可能存在的,一個利益多元化的社會,只能是一種動態(tài)的穩(wěn)定,在協(xié)商中尋求平衡。
人的自由是至高無上的。在新世界中,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受控制的,不能有異于社會的思想,更不能自由的表達思想。那些對現存新世界持有反對意見的人,總是被周圍的人所鄙視,被要求吃麻醉劑,因為麻醉劑能緩解反動的思想,把人固定在虛幻的快樂中。在描寫這種沖突時,作者構建了兩種不同結局的人,一個是中心主任,他是一個懷有新思想的人又害怕被現存制度拋棄的人,最終,他還是退縮了,另一個是以穆斯塔法和約翰為代表的,既對現存制度不滿,又敢于站出來表達異議的人,他們換來了最終的自由。不過,因為逃脫不了來自新世界的人們的打擾,也擺脫自己背叛舊社會的內疚,約翰還是自殺了。作者安排約翰的命運以死亡結束,應該是對這樣一個近乎變態(tài)的新社會的強烈諷刺。
《美麗新世界》讀后心得4
書中描繪了一個科學無限發(fā)達、秩序極度穩(wěn)定的烏托邦——人類的幸福是精英治國下的科學工程,人類的出生由“孵化和設置中心”用試管和器皿在流水線上精確地操作,“胎生”成了被淘汰的污穢詞匯;人在出生前,被設定成五個從高到低的等級、不同等級人類將在出生后擔任辛苦程度遞增的工作,但無論被設置的條件好與壞,每一個人都樂于接受自己的社會角色,并因此感到慶幸和自豪;不愁吃穿,沒有疾病,不害怕死亡,青春永駐,沒有衰老和丑陋,人人彼此相屬;想要什么就能立即得到,絕不會想要得不到的東西;萬一出現了不良情緒,也不需要擔心,吞幾片對身體無害的藥物便能立即忘記煩惱——人民熱愛集體、熱衷于消費,被設定為“永遠幸?!?。
這個世界被設定得“完美”,沒有痛苦,沒有沖突,沒有求而不得的憂慮,沒有面對困境的忍受或抗爭——沒有強烈的情感,沒有閃耀的思維火花,沒有美好高尚的品格。
這個“完美”世界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
人類再不需要依靠自由意志去通過個人創(chuàng)造、情感體驗、藝術和美的追求來獲得幸福;人自出生就已擁有一切。
劉瑜在序里問,“你還要些什么”,她給出的答案是:通過個體努力去爭取幸福比“被幸?!备w現生命的價值。
整本書也通過用反諷意味十足的筆觸來描繪出的可怕烏托邦,來證明,真實的自由的人生雖然伴隨痛苦,但因此獲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距離這本書出版已過去近百年,事實證明烏托邦正在慢慢實現,反烏托邦文學的預言性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啊。
《美麗新世界》讀后心得5
赫胥黎如果生活在現代,一定會發(fā)現廣告比他設想的未來世界里的睡眠教學更有效率,更無處不在,對人的影響也更大,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睡眠教學只是期望通過在睡夢中不斷的播放相同的內容來增加心理暗示,而廣告提供的不僅是暗示,還有誘惑,讓你集中注意力去接受灌輸,這可比在睡眠教學有效率多了。
《美麗新世界》中的社會是一部完美的機器,每個人都是這個機器的零件,維持著機器的運轉。人的產生從不受控制的自然孕育變成了流水線作業(yè),成為了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每個人雖然生下來就被分為五個不同的等級,注定要從事某個工作,但每個人都是快樂的。通過各種化學或者生物手段,每個人都熱愛自己的工作,慶幸自己屬于當前的階層。這種快樂當然也是標準化生產的一部分,相同階層的人過著一模一樣的生活,享受著同樣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有一切可能破壞這種快樂和整齊劃一的東西都被毀滅,任何可能激發(fā)人的激情、狂亂的東西都被唾棄,從莎士比亞到愛情都是禁止事項,畢竟你已經得到快樂。
這種把人作為機器的愿景從古至今都有,從馬克斯.韋伯的工具理性到近現代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各種實踐都有所體現。資本主義最深層次的邏輯就是效率和生產,如果人能夠像機器一樣,那么生產的效率肯定會更高。人類成為社會動物是自然的選擇,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明等等一切在一開始只是為了維持我們的生存,但當我們開始思考我們?yōu)槭裁炊顣r,我們才真正的.成為人,生存就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我們和動物的區(qū)別就在這里,這就是我們的價值理性。
社會是我們生存的保障,也是我們實現價值的平臺。每個社會階段自有它內部的運行邏輯,在當前和之前的階段我們的社會需要分工、需要貧富差距、需要階級分層、需要工廠、需要人勞動、需要更有效率的生產、需要消費才能維持整個社會的生存,在社會分工中、在貧富差距中、在勞動中確實會有人感到痛苦,但是這是當前階段不能避免的,這就是工具理性。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前提,只有當生產力發(fā)展到不需要人們勞動就有足夠的物質時,每個人才會有真正的自由去選擇自己的價值和實現自己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