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希望大家喜歡!
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1
教學要求
1.了解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的特點,進而理解這些特點和翠鳥的捉魚本領有什么關系。初步知道翠鳥的這些特點,是為了適應生存環(huán)境而漸漸形成的。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通過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
3.學習作者觀察的順序和抓住特點進行觀察的方法。
4.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1~3自然段。
教學重點
1.抓住描寫翠鳥外形和活動特點的詞句,引導學生課文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3.學習理解詞語的方法。
教學難點
弄清翠鳥的捉魚本領與它的外形關系。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準備
課文掛圖或幻燈片。翠鳥彩色拼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指導預習
(一)啟發(fā)談話:同學們見過翠鳥嗎?(出示掛圖,幻燈或標本)這種漂亮的水鳥就是翠鳥,又叫“叼魚郎”,在我國東部和南部許多地方都能見到。讀了這篇課文,你一定會愛上翠鳥的。
(二)讀讀課文,讀準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詞語:鮮艷、疾飛、銳利、飼養(yǎng)、玲瓏。
(三)學生自學課文。
(四)檢查預習。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讀詞語。
cuì yàn fù chìhè chèn
翠鳥 鮮艷 腹部 赤褐色 襯衫
líng jí dài páo ruì
靈活 疾飛 等待 小泡 銳利
sì dǎi xī
飼養(yǎng) 逮住 希望
注意正音:“腹”讀fù,不讀fǔ。
“疾”讀jí,不讀jī。
“逮”讀dǎi,不讀děi。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一)默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想想每個自然段講的什么內容。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
第1自然段描述了翠鳥的外形。
第2自然段描述了翠鳥活動的特點。
第3自然段講述了翠鳥捕捉小魚的過程。
第4自然段告訴我們翠鳥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二)教師出示翠鳥拼圖的單個部分圖形,要求學生拼成翠鳥圖。
1.教師分別出示幾種顏色(翠鳥各部分的著色圖形),讓學生辨認。
紅色、橄欖色、翠綠色、淺綠色、赤褐色
2.結合課文說說翠鳥各部分的顏色。
3.把幾種顏色圖拼成翠鳥圖。
一雙小爪子——紅色。
頭上的羽毛——橄欖色、翠綠色花紋。
背上的羽毛——淺綠色。
腹部的羽毛——赤褐色。
三、熟讀課文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
(一)提問:第1自然段有幾句話?講了翠鳥外形幾方面特點?
(二)回答:第1自然段共6句話,講了翠鳥外形三方面特點。
第一句:講翠鳥愛停在葦稈上,突出了翠鳥有“一雙紅色的小爪子”。
第二、三、四、五句:講翠鳥身上的羽毛非常鮮艷。
第六句:講翠鳥小巧玲瓏,突出了翠鳥“透亮靈活的眼睛”及“又尖又長的嘴”。
(三)作者是怎樣觀察、介紹翠鳥身上羽毛的顏色的。
1.讀一讀有“鮮艷”一詞的句子,再查字典講講“鮮艷”的意思。(這是理解詞語的第一種方法:“讀一讀,查一查”。)
鮮艷:鮮,有光彩的;艷,色彩鮮明。
鮮艷:鮮明而美麗的意思。
2.課文按什么順序介紹翠鳥身上羽毛的顏色的?
先總說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再一步步從上到下就頭部、背部、腹部分別具體介紹羽毛如何鮮艷。
3.聯(lián)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鮮艷”一詞的意思。(這是理解詞語的另一種方法:“聯(lián)一聯(lián),想一想”。)
(1),畫出描述翠鳥身上羽毛顏色的幾個句子,把這幾個句子連起來讀一讀,想一想翠鳥羽毛的顏色給你什么感覺?
(翠鳥羽毛的顏色又鮮亮又美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鮮艷”。)
(2)找出描述翠鳥羽毛的顏色時,課文用的幾個比喻。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課文介紹翠鳥羽毛顏色時,用“頭巾”、“頭巾上的花紋”、“外衣”、“襯衫”來打比方,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二、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思考
(一)翠鳥活動時有什么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
(二)查字典,講講“清脆”一詞的意思。
(三)先查字典,再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疾飛”一詞的意思。(為了準確理解詞語,常把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結合使用。)
翠鳥活動的特點,先講了翠鳥動作敏捷。通過“貼著水面疾飛”和“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對比表現(xiàn)的。另一個特點是翠鳥捉魚時等待小魚非常專心,“一動不動”。
清脆:聲音清亮好聽。
疾飛:疾,快。疾飛,飛得很快。
“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边@句話表現(xiàn)了翠鳥行動迅速而敏捷的特點。翠鳥在“疾飛”中,眨眼間“輕輕地停在”細軟的葦稈上。在“疾飛”與“輕?!钡穆?lián)系中,“敏捷”便顯露出來。這里一是講翠鳥飛得低而快,二是講停得急而輕。
三、學習第三自然段
(一)提問:翠鳥是怎樣捉魚的?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么關系?
1.按“等待、發(fā)現(xiàn)、叼走”的順序,說一說翠鳥捉魚的過程。
2.先查字典,再聯(lián)系上下文說說“銳利”的意思。
銳利:尖銳,鋒利的意思。課文先說小魚非?!皺C靈”,再說“還是難以逃脫”,說明翠鳥的目光銳利極了。課文中的“銳利”指感覺靈敏。
3.先按課文內容填空,再讀讀句子,想一想括號里的詞語的意思。
翠鳥( )葦稈,( )過去,( )小魚,( )水面往遠處( )。
這句話活靈活現(xiàn)地再現(xiàn)了翠鳥捉魚的經(jīng)過。括號里的詞語是翠鳥捉魚時一連串的動作,“蹬開”、“像箭一樣飛”、“叼起”、“貼著水面飛走了”,這些都是在一瞬間進行的,甚至連機靈的小魚都沒有反應過來。說明翠鳥捉魚的動作熟練、連貫、毫不猶豫,而且從未落空。
4.說說翠鳥捉魚的本領和它的外形有什么關系?
(1)翠鳥為什么能停在葦稈上“一動不動”注視著水面?(那是因為它有一雙能“緊緊地抓住葦稈”的小爪。)
(2)翠鳥為什么能發(fā)現(xiàn)“機靈”的小魚?(那是因為它有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
(3)翠鳥為什么在疾飛中能叼走小魚?(那是因為它有一張“又尖又長”的嘴。)
(4)翠鳥為什么能貼著水面低飛?(那是因為它“小巧玲瓏”。)
要知道翠鳥的捉魚本領不只是因為它身體某一部分的特點,而是由于它外形各部分特點對整體發(fā)揮作用的結果。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一)齊讀第4自然段。
(二)這段講了幾層意思?
這段講了三層意思。先講了“我們”的想法:想捉一只翠鳥。再講聽了老漁翁的話,知道翠鳥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打消了“我們”想捉翠鳥的想法。最后講了我們的希望:多看看翠鳥。
(三)“我們”為什么希望翠鳥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
1.讀課文最后一句話。
2.希望多停一會兒,是為了多看幾眼。“遠遠地看著”,是因為知道翠鳥機警,怕驚走它。這里反映了“我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四)通讀全文,進一步體會翠鳥的外形和活動特點。
(五)小結:通過看圖、學生可以看出翠鳥的外形怎樣?動作怎樣?(外形美,動作快),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第一個收獲。同時我們還學習了用查字典和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方法。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一、指導朗讀、背誦
(一)朗讀并背誦第1自然段:翠鳥的外形。
1.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分幾層意思?句子敘述的順序是什么?每句話是怎么說的?
2.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第1自然段:共6句話
紅色的小爪
3.學生自己練習朗讀,并結合板書練習背誦。
(二)朗讀并背誦第2自然段,翠鳥的活動特點。
1.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是怎么說的?
2.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第2自然段:共2句話。
(1)動作敏捷——鳴聲清脆疾飛
(2)捉魚專心——注視等待
3.指名學生朗讀,并結合板書練習背誦。
(三)朗讀并背誦第3自然段:翠鳥捉魚的過程。
1.這一段有幾句話?分幾層意思?句子敘述的順序是什么?每句話是怎么說的?
2.結合學生回答,教師板書要點:
第3自然段:共4句話。
(四)連起來朗讀,并背誦第1、2、3自然段。
二、按下面的意思寫出恰當?shù)脑~語
又鮮明又美麗——( )
飛得很快——( )
眼睛感覺靈敏——( )
三、指導學生掌握生字字形
“翠”字應注意上半部和“羽”字區(qū)別。
“褐”字應注意是“衤”旁,字的最后一筆是豎折。
“?!弊謶⒁馍线叺牡诙P是一大點。
練習課后作業(yè)第三題,詞語的填寫。
四、聽寫句子,教師讀三遍
第一遍,教師完整地讀句子,學生聽。
第二遍,教師按標點(逗號),一部分一部分地讀,學生聽一部分,寫一部分。
第三遍,教師再完整地讀句子,學生檢查。
聽寫內容:
翠鳥蹬開葦稈,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飛走了。
板書設計
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2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和新詞(其中5個會認的字,6個會寫的字,7個要掌握的詞語。)
2、學習抓住重點句子,按課文的表達順序理解課文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課文3、4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吟誦古詩,導入新課:
1、同學們,古代詩人王在晉曾經(jīng)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曾經(jīng)寫道: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shù)丈觸山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錢塘江觀潮。
(評析:古詩的引入,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贊美錢塘江大潮的詩句,知道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同時,為學生營造出了一種濃郁的學習語文的氛圍,讓孩子們能夠在一點一滴中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
2、課件出示:引導學生體會“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評析: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從而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自主讀文,探究識字:
1、自由小聲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新詞,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生字。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自學生字的情況,爭取做到把字音讀準確。
3、全班齊讀生字和新詞。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較復雜的字形和容易讀錯的字音。教師重點強調“臥”字的第六筆是“豎折”。
5、朗讀全文,力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評析: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識字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識字,重視對學生自主識字的引導和交流,激發(fā)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三)指名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糾正讀錯的字音。
(四)默讀課文,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請你用鉛筆做個標記。
(評析:學貴有疑,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問難的機會,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讀中生疑,并最終達到在讀中釋疑。)
(五)變換身份,釋疑解惑
1、同學們,你們在課前都搜集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現(xiàn)在就請大家來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結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和老師下發(fā)的資料(見附文),看看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你能解決哪一個,想想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作天下奇觀?
2、學生結合資料,認真研讀,充分交流。
(評析:變換身份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一種樂趣和新奇,同時也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是主動的,充滿了探究,利用資料來解決課文當中的問題,也會讓學生感覺到適當?shù)厮鸭恍┱n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fā)他們主動搜集資料的興趣。)
3、同學們,你們真是一個個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來,學習課文的時候,適當?shù)厮鸭恍┱n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很有幫助啊!
(六)布置作業(yè):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3、繼續(xù)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播放課件中潮來時的聲音
教師: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評析:課件中播放潮來時的聲音,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2、深入學習課文3、4段,體會錢塘江大潮
(1)教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課文中也有描寫,現(xiàn)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3、4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注。
(學生邊默讀,邊畫批)
(2)小組內交流,邊讀邊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3)全班交流,深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以下的內容:
①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xiàn)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重點體會:人聲鼎沸
教師:怎么沸騰的,能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跳著叫著,揮手喊著:潮來了,潮來了
教師:剛才的場面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人聲鼎沸,人們說話的聲音就好象開了鍋的水一樣。
(評析: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進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讀書,這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重點體會:橫貫江面、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同學們,這時你們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讀出這種感受,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對這么壯觀的潮水,你還有什么樣的心情?吃驚、驚喜
體會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引入范仲淹的詩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評析:通過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當中,實現(xiàn)了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
③比較句子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小組討論:體會潮來時聲音之大,形態(tài)之壯觀。)
(評析: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感受課文中的精彩描寫,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并且在不斷地朗讀比較中,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把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
(4)引入文字資料:錢塘江大潮來臨時,另外一位作家這樣寫到(課件出示文字資料):
潮頭已經(jīng)帶著雷鳴般的聲響鋪天蓋地的來到眼前,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浪拍著云,云吞著浪,云和浪絞成一團,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萬頭雪獅踏江怒吼,亂蹦亂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為水煙細沫,付之流水,波濤連天,好象要和九天銀河相匯,大浪淘沙,好象要淘盡人間的污染,潮水騰躍,好象要居高臨下,俯瞰風云變幻的世界。
(自己讀,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評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不要就教材而講教材,應該把視野投向更加廣闊的語文天地,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語文學習的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長此以往,學生將受益終生。)
(5)播放錄像。(快看,錢塘江大潮來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個游人,你會怎樣贊嘆?
教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成千上萬的游人來到錢塘江觀潮,這觀潮的人山人海當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國家的元首,有膽大的人,有膽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鄉(xiāng)下老奶奶,他們看到了這偉大的錢江潮,會發(fā)出怎樣的贊嘆?(教師隨機采訪學生)
(評析:錄像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這種視覺的沖擊會讓學生的心靈感到震撼,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及時地抓住學生情感體驗的高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人觀看錢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地理解進一步深化。)
(6)教師:是啊,不論是誰,當看到了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后,無不發(fā)出贊嘆。請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課文之中再來讀一讀。
(7)同學們,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潮來時的情景的呢?(遠—近)
3、潮過后,還能稱作是奇觀嗎?
(學習第五段:重點體會“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語)
4、那么潮來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觀呢?
(學習第二段,體會:平靜、人山人海)
(評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處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選準重點,防止面面俱到。)
小結: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正像詩人蘇軾所說的: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二)內化語言,拓展延伸
教師:同學們,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現(xiàn)在,就讓我們再來完整地感受一下錢塘江大潮吧!請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導游,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介紹給更多的人。(放錄像)
1、教師:你覺得作為導游應該怎樣介紹呢?
2、出示小組活動建議:
(1)可以選擇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中的任意一部分進行介紹。
(2)介紹時可以用課文中的語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運用資料中的知識,可以一個人介紹,也可以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進行介紹。
(3)介紹的語言要符合導游的身份。
3、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教師相機點撥,并組織語言,適時評價學生。
小結:聽了你們的剛才介紹,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前往觀潮。希望同學們下課以后,繼續(xù)關注錢塘江大潮,同時也可以關注更多的天下奇觀。
(評析:學生再一次變換身份,作為導游來介紹錢塘江大潮,實際上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將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內化,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對學生是一個挑戰(zhàn),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孩子們在愉悅、歡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書設計:
潮來前:風平浪靜人山人海
觀潮潮來時:齊頭并進山崩地裂(遠—近)
潮來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附二:錢塘潮的形成
到過海邊的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時候海水像野馬,向岸邊奔來;有時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離岸很遠的地方。海水這種有規(guī)律的漲落,叫做潮汐(xī)。
的錢塘江在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這一天潮汐。
錢塘潮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農歷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較大。特別是中秋節(jié)前后,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所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的。
錢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這是由于杭州灣的地形特殊。錢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灣。杭州灣外寬內狹,出海處寬達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寧縣鹽官鎮(zhèn)附近,只有三公里寬。潮水剛進杭州灣,水面寬闊,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兩岸地形的約束,只好涌積起來,潮頭越積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墻,向西推進。同時,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長江瀉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斷地帶到杭州灣來,在錢塘江口形成一個體積龐大、好象門坎(kǎn)一樣的“沙坎”。當海水推著江水向錢塘江口內涌去的時候,沙坎擋住了潮頭,就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的壯觀景象。
錢塘江高達八米到九米。潮水到來的時候,洶涌澎(péng)湃(pài),像千軍萬馬。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錢塘潮。
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3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裹上、瀉下、紅潤、杰出、一截、燃燒
2.有感情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生字字形易錯: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點句含義,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養(yǎng)熱愛自然的情感。
三、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范讀課文,解題釋意
當我們還沉醉在日出的偉大奇觀的時候,如詩如畫的夕照又顯現(xiàn)在我們面前,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繪出來!
2.板書課題
提問:《海上日出》是什么類型課文?這篇課文呢?看到題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寫景課文,這篇也是。從題目可以知道是描寫夕陽的景象。)
3.范讀課文(配樂)
(二)按預習要求預習
(三)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請學生先講學會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錯,應注意,哪些字音應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溢yì
2.輕聲讀課文,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杰作:超過一般水平的好作品。
矯?。簭妷讯辛?。
絕紗:美好的。
宛然:仿佛,逼真地。
3.想一想作者寫了夕陽的'哪些景色,引導學生再次讀書。
第一部分(1—2)寫觀察夕照的時間和地點
第二部分(3—7)具體描寫夕照的美麗景色
第三部分(8)寫夕照消失。
(四)默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描寫夕陽的句子,提問:為什么說是“迷人的夕照”“如詩的夕照”呢?
學習課文1、2自然段
(1)指名讀前2個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這兩自然段寫了什么?與下文有什么樣關系?(寫了觀察夕照的時間和地點,引出下文“如詩”的景色)
(2)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看看夕照“迷人”在哪里“如詩”在哪里。
(五)聽寫詞語。
欣賞、杰作、紅潤、晶瑩、絕妙、宛然、波光粼粼、矯健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在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2.理解句子含義
3.學習按照事物發(fā)展順序觀察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句子“柔柔的光瀉下來,給磚瓦房鍍上一層華麗的金黃;房頂頓時化作一汪晶瑩的湖水,每一片瓦變得波光粼粼一般了?!?/p>
三、教學過程
(一)指名朗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
1.選取你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說說你讀懂了哪些地方,并把你喜歡的句子畫出來,并畫出不懂的句子。
2.再次滲透讀書方法的學習
想想,平時讀書時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樣做的?
(1)先理解重點詞語再理解難句。
(2)查閱資料理解難句
(3)結合時代背景理解難句
(4)通過多讀書展開想像理解難句
(5)我們上課書學的用聯(lián)系上下文或生活實際方法來理解句子
指名讀課后練習2(課文中把夕陽都比作了什么,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再抄下來)
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拿出自學中不懂的地方共同解決。
3.重點理解
(1)柔柔的光瀉下來,給磚瓦房鍍上一層華麗的金黃;房頂頓時化作一汪晶瑩的湖水,每一片瓦都跳躍著紅潤的光,變得波光粼粼了。
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一想房頂是磚瓦時,陽光射在上面是什么景象,這樣不難理解這句話。(每一片瓦都是呈凹陷的拱形整齊地鋪在房頂上,陽光起起伏伏,就像光在跳躍。這句話描述的畫面是靜態(tài)的,但瓦上的光波起伏就有動感了。畫面生動活潑)
(2)這會兒,太陽的臉上開始泛出微紅;輕輕的,如紗一般。
讀出自己的體會(“輕輕的”和“如紗一般”都是寫太陽泛出的紅色很淡和“微紅”中的“微”相對)讀出輕、柔語氣。
(3)光帶著收獲的喜悅從“石榴”里溢了出來,映著鉆天楊矯健的身影,在天際形成一幅絕妙的工筆畫。
你能不能想像一下這幅工筆畫什么樣的,然后畫出來。
(收獲的喜悅是對“熟透”的石榴來說的,又圓又紅的太陽掛在楊樹杈上,柔和的光照在鉆天楊筆直的樹干和枝杈上,顯得清晰。色彩明暗搭配就像一幅“絕妙的工筆畫”。在天盡頭形成畫面,引起人無限的遐想,)引導學生想像,并試著畫出來。
(4)指名讀第7,8自然段,畫出給你印象很深的句子
①我呆呆地望著這如火的夕陽,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慨,一種激動。
②我知道此時它已經(jīng)到地球的那一面,又為那里的人們帶來一個美麗的黎明。
提問:為什么給你印象深
引導學生:太陽即將落山,從“漸漸”“漫了過來”“幾乎”可以看出黑暗即將來臨,而從“宛然一團燃燒的烈火”又看出太陽不屈不撓的抗爭,從而作者激動和感慨。第②句寫出作者明白太陽此刻落山又為地球另一面的人們送去溫暖和黎明。因此盡管留戀,但還是贊美它給人們帶來光明、溫暖。指導朗讀:讀出作者激動的心情。
四、指導背誦
1.讀背交叉
2.抓重點詞語,把要背的內容串連起來
3.先部分后整體
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式在熟讀課文基礎上進行背誦。
五、討論課后題3
讀了《海上日出》和《夕陽》,你有哪些不同感受(要學生領悟兩篇課文,比較課文)
附:板書設計
夕照
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4
學習目標
1、認識“錘、堵、獲”3個字。會寫“育、瓶”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成功、實驗”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4、體會到做人要謙讓,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解生字詞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知道實驗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課前準備
演示實驗的課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一、揭示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出示課題:一次成功的實驗
2、質疑提問:讀了這個課題,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學生質疑的問題可能有:
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為什么實驗能取得成功呢?
教師要以把以上問題寫在黑板上。
二、初讀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2、邊讀邊畫出生字新詞。
3、學生再讀課文,4、用筆畫出不5、容易讀準、讀好的詞句,6、然后反復7、練讀,8、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9、指10、名11、讀課文,12、互相評價。
13、課文是按照實驗的先后順序來敘述的,14、老師板書:實驗之前、實驗之時、實驗之后每部分重點講了什么?學生邊讀邊想。
15、組織交流。
a.請三個學生分別朗讀實驗之前、實驗之時、實驗之后這三部分。
b.再請三個學生分別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三部內容。
三、精讀感悟
1、學生自讀課文,2、想一想剛才提出的問題,3、你有哪些已經(jīng)解決了?
4、組織學生交流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主要交流以下三個問題:
a.什么人在做實驗?
b.教育家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
c.教育家為什么要做這項實驗?
在交流第二個問題時,教師可演示實驗過程的課件。
四、識字寫字
1、課件出示本課的生字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住這些生字。
2、指3、導觀察要求會寫的字。
a.引導學生分析“繩、險、倆、堵”這4個左右結構的生字在寫時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寬)
b.引導學生分析“瓶、順”這兩個左右結構的字在寫時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樣寬)
c.引導學生分析“育、系、茶、危、索、獲”這6個上下結構的字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d.引導學生思考寫左中右結構的“激”應注意什么。
4、學生寫字,5、教師巡回指6、導,7、注意即時評價。
五、實踐活動
演示課文中這個實驗的課件,鼓勵學生課后與同伴一起做一做這個實驗。
第 二 課 時
一、繼續(xù)精讀感悟
1、這篇課文你還有哪些問題已經(jīng)理解了?
2、重點引導討論“實驗為什么能取得成功”這個問題。
a.4人小組討論。
組長負責整理本組的意見,代表小組進行全班交流。
b.全班進行交流。
學生要抓住重點語句,如:一個女孩低聲對兩個同伴說:“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迸⒉患偎妓鞯卣f:“有了危險,應該讓別人先出去。”談自己的看法。通過交流認識到,實驗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為人的精神,關鍵的時刻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的安危;二是三個學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讓學生再質疑,4、再釋疑。
有感情地朗讀人物對話
1、學生先試著自己讀一讀。注意體會不2、同3、人物不4、同5、的語氣。
6、小組內合作讀一讀。
7、各小組毛遂自薦來讀,8、其他小組進行評議。
二、拓展活動
請你寫幾句話來贊美一下課文中的這位小女孩。寫好后和同學交流,也可貼在班級的黑板報上。
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5
教學目標:
1、學習21個漢字,認讀其中的9個漢字;會寫其中的12個漢字。
結合課文內容理解詞語庫中的24個詞語,并能運用部分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為“龍”的傳人的喜悅和自豪心情。
3、通過課文的學習讓學生了解:“龍”雖然是傳說中的動物,卻至今仍然是我們中國人引以自豪的中華民族的象征。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字詞,理解課文內容
在讀中體會作為“龍”的傳人的喜悅和自豪
教學準備:
多媒體、字詞卡
教學時數(shù):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了解“龍”,認讀生字詞
能力目標:根據(jù)課文內容正確朗讀和理解,準確認讀生字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了解中國與“龍”的淵源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認讀生字
教學難點:流利朗讀中解決生字讀音
教學關鍵:讀中理解,理解助讀
教具:多媒體、生字卡片、地圖
課前活動:談有關龍的話題
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2、導讀課文
3、指認生字,運用詞語
鞏固知識:觀看電影中有關龍的片段
布置作業(yè):熟讀課文;語系詞語庫中的詞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練、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理解課文,學習會寫字,運用部分詞語,學習句子
能力目標:學會運用一條主線朗讀課文的學習方法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與“龍”的淵源
教學重點:感情讀課文,會寫字
教學難點:根據(jù)段落內容感情讀
教學關鍵:讀中理解,理解助讀
教具:多媒體、田字格小黑板或卡片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欣賞歌曲《龍的傳人》
講授新課:
1、檢查朗讀課文情況
2、引導感情讀課文,按照“象征的主線”導讀課文
3、學習句子
4、指導會寫字
鞏固知識:引導朗讀課文競賽
布置作業(yè):
1、練習背一背課文,寫一寫寫字本中的漢字。
2、收集一些課外的“龍”的知識,包括成語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復述課文,積累詞句
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積累詞句
教學難點:復述課文
教學關鍵:以趣導入,突破難點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活動:發(fā)表自己收集到的有關“龍”的知識或者成語
講授新課:
1、說明自己喜歡“龍”的原因:。
2、引導學生復述課文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你會抓住壟的哪些特點來介紹
4、巡視參與復述
5、積累詞句
鞏固知識:組織成語擂臺賽
布置作業(yè):
1、完成練習冊中的內容
2、完成自讀課本中相應的課文朗讀
三年級學生的語文科目優(yōu)秀教案
上一篇:三年級語文課本的教案模板
下一篇:三年級關于語文課文的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