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zhí)ь^是古代人民對節(jié)氣的稱呼,龍?zhí)ь^代表者春季來臨,萬物復(fù)蘇,預(yù)示一年的農(nóng)事活動即將開始。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二月二龍?zhí)ь^的民間習(xí)俗,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二月二龍?zhí)ь^的民間習(xí)俗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有什么
二月二龍?zhí)ь^歷史沿革
二月二龍?zhí)ь^的民間習(xí)俗
在春龍節(jié)這一天,我國古代民間都要焚香設(shè)供祭祀龍神,其目的是祈求雨水普降,消除蟲害,五谷豐登。
我國山東等地區(qū)過春龍節(jié),用灶煙在地面上畫一條龍,俗稱引錢龍。俗信引龍有兩種目的:一是請龍回來,興云布雨,祈求農(nóng)業(yè)豐收,二是龍為百蟲之神,龍來了,百蟲就躲起來,這對人體健康、農(nóng)作物生長都是有益的。江蘇南通民間有用面粉制作壽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簽上,晚上再插在田間,認(rèn)為這是供百蟲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驅(qū)趕蟲災(zāi),也希望百蟲之神不要危害莊稼。
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食“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等。
婦女們在這一天不能做針線活,因為蒼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婦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龍?zhí)ь^,龍不抬頭我抬頭”。起床后還要打著燈籠照房梁,邊照邊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有的地方婦女停止洗衣服,怕傷了龍皮,等等。
二月初三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誕辰日,該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舉登第。舊俗,兒童在二月二這天行開筆禮,表明開始正式學(xué)習(xí)。過去,讀書人要行四個禮,即開筆禮、進(jìn)階禮、感恩禮和狀元禮,其中,開筆禮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禮。開筆就是開始寫文章,儀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講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贈文房四寶等內(nèi)容。
<<<返回目錄
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有什么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zhí)ь^”,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xué)有關(guān)。我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yùn)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jù)東西南北四個方向?qū)⑵浞譃樗膶m,并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四種動物。
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為東方蒼龍(其它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nóng)歷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xiàn)(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為“龍?zhí)ь^”。
那么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密切關(guān)系。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后,也是農(nóng)田春耕、春播季節(jié),能否風(fēng)調(diào)雨順,這直接關(guān)系到一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為了求得龍神行云布雨,二月二這天,人們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zhí)ь^之吉兆,祝愿孩子長大后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
在民間,則盛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zāi)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將龍王趕出天宮,壓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guī),當(dāng)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p>
人們?yōu)榱苏三埻?,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婦女背了一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一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fā)光。人們看見后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dāng)院,看管龍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確實是“金豆開了花”,便讓龍王重返天宮。
后來,人們?yōu)榱藨涯?、紀(jì)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一邊炒嘴里還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一把?!泵鞒衩讉魅胫袊?,之后,人們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一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著人們“引龍伏蟲,驅(qū)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后,“驚蟄過,百蟲蘇,蝎子、蜈蚣都露頭?!卑傧x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谷,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zhèn)伏百蟲,驅(qū)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熏百蟲……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一 條
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一 條 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一直撒到廚房灶間,并繞水缸一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于門口,鎮(zhèn)門避災(zāi);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于墻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老百姓過年,講究個長長久久,圓圓滿滿。因此,從廣義上講,自臘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爺開始,就算過年了,到二月二龍(王爺)抬頭,才算真正結(jié)束。比如陜北鄉(xiāng)間直到現(xiàn)在還流傳著一段民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初一過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二月二龍?zhí)ь^了年過完?!睂习傩斩?,二月二是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人們認(rèn)為這天不僅是蒼龍“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開始。
因為二月二一般處在驚蟄前后,大地春回,萬物復(fù)蘇,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龍頭習(xí)俗,即二月二要理發(fā),為什么偏偏要在這一天理發(fā)呢?兒童理發(fā),叫剃“喜頭”,借龍?zhí)ь^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后出人頭地;而大人理發(fā),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yùn)氣。而陜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里八鄉(xiāng)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一起,熱熱鬧鬧地扭一天,圖個圓滿。
為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面條叫吃“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面條一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中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過節(jié)的風(fēng)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著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不僅寄托了人們的生存理想,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返回目錄
二月二龍?zhí)ь^歷史沿革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nóng)桑,務(wù)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初二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zhí)ь^”的日子,因為農(nóng)歷二月初二正值“驚蟄”節(jié)氣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jìn)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tài),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jié)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說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chǔ)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zhèn)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著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zhí)ь^”的說法。
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xí)俗,比如說“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qū)除害蟲,點著蠟燭,照著房梁和墻壁驅(qū)除蝎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初二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jù)猜的結(jié)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嘗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dāng)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并沒有和“龍?zhí)ь^”聯(lián)系在一起。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zhí)ь^”了?!段鼋蛑尽吩诿枋龃蠖汲堑娘L(fēng)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zhí)ь^”。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面條,稱為“龍須面”;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傊家札報w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關(guān)于“二月二龍?zhí)ь^”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jié)、春龍節(jié)或青龍節(jié)。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zhí)ь^。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須面。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边@時不僅吃餅吃面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哆|中縣志》記載民國時當(dāng)?shù)囟露拿袼渍f:“二月二日,俗稱龍?zhí)ь^。晨起以竿敲梁,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nóng)家咸以粗米面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于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zhí)ь^之意云。”這是遼寧地區(qū)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同時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锻鹗痣s民》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zhí)ь^,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jié)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這正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jì)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xí)俗。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熏蟲”、“炒豆”的活動?!兜劬┚拔锫浴分姓f:“二月二日曰龍?zhí)ь^……熏床炕,曰熏蟲,為引龍蟲不出也?!薄洞笈d縣志》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蟲?!?/p>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