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我們便要迎來24節(jié)氣當中最熱的一個節(jié)氣之一,而今年的大暑在公歷的7月22日,具體時間為22點26分16秒。它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4節(jié)氣大暑養(yǎng)生原則_大暑代表什么意思,歡迎參閱。
24節(jié)氣大暑養(yǎng)生原則
要合理飲食
俗話說:"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飲食上也要注意降熱。
首先要確保蛋白質供給充足。蛋白質每日的攝入量應控制在 100 克―120 克。豆制品、奶制品、雞、鴨、魚、肉等等,都有利于蛋白質的補充。要知道,夏天的氣溫高因而人體的新成代謝也比平時快,消耗的能量也大,所以蛋白質的補充很有必要。
其次可適當增加清熱解暑食物的攝入。例如西瓜、苦瓜、黃瓜、桂圓、蓮藕、薏米、冬瓜、綠豆湯等等。都有補氣健脾,消暑生津的效果。
最后還需要攝入一定益氣養(yǎng)陰的食物。例如山藥、蜂蜜、木耳、豆?jié){、百合粥、菊花粥、海參、雞蛋、大棗、牛奶等,除了益氣養(yǎng)陰之外,還補水,增強體質。
要多飲暖水
每到炎熱的夏日,總想往肚子里灌大杯大杯的涼水。是的,特別是在水分流失極快的夏日,水分的補充尤為重要。但并不建議口渴時大口大口飲用涼水,這樣不僅會增加心臟的負擔,還不利于腸胃。最好是飲用帶有一定溫度的白開水。
切莫動“肝火”
隨著天氣的炎熱,總是處于一種心煩意燥的狀態(tài),甚至還會食欲不振。這便是動了肝火,也稱為“情緒中暑”。這對身心健康很是不利,對身體不是很健康的人來說,容易造成心律失常,血壓升高等問題。所以要盡量避免自己出現急躁,煩悶等情緒,要時刻維持著一種好心情,輕易不動肝火。
睡好子午覺
到了夏日,容易感覺疲憊,所以除了盡量避免在烈日之下出去勞作意外,更是要讓自己好好睡一個午覺,這不僅可以舒緩自己浮躁煩悶的情緒,還能養(yǎng)養(yǎng)精神,更利于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
出行防中暑
大暑時節(jié),若非不得以出門的時候,一定要準備好一些防止中暑的措施,比如提前準備好一些解暑的藥物等。
當自己出現心悸,頭暈,胸悶,惡心,全身明顯乏力,四肢無力及發(fā)麻,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體熱等等現象時,這是中暑先兆,應該立即趕往陰涼通風處休息,再喝一些綠豆湯或者淡鹽開水等。
如果是中度中暑,例如出現發(fā)燒的癥狀,皮膚異常發(fā)熱等等,應該服用一些解暑藥物。再嚴重一點,那就是中度中暑了,這種情況非常糟糕,會出現昏厥的現象,這種情況一定要在自己昏厥之前擺脫身邊的人立即將你送往醫(yī)院治療。
健身宜散步
由于天氣悶熱,不適合做太大的運動,盡量少出門,即使是要出么也不要讓自己置身于露天環(huán)境之中。但健身還是有必要的,可以排除濕氣,你不如在早晚溫度稍微下降的時候出去散散步,也能達到健身的效果。
大暑代表什么意思
按照字面的意思,暑指熱,大暑即大熱。我們也可以從古書中窺探它的含義,例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道:“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庇捎诟邷馗邼竦沫h(huán)境,也是喜溫作物生長最快的時期,但旱、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發(fā)生頻繁,抗旱排澇防臺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
大暑有什么習俗
1.吃米糟:它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fā)酵,透熟成糟,到了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是流行于福建莆田一帶,人們又把它叫做“過大暑”。
2.吃童子雞:是指還不會打鳴,或飼育期在三個月內體重達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過的小公雞,據說它的內含有一定的生長激素,對處于生長發(fā)育期的孩子,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的中老年人,都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3.吃鳳梨:臺灣有吃這種水果的習俗,因為閩南語發(fā)音和“旺來”相同,所以也被用來作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的象征。
4.吃面條:主要是涼面,北方的居民都愛吃。節(jié)氣當天,做上一鍋涼面條,全家人一起喜氣洋洋喝羊湯,吃面條,熱熱鬧鬧過大暑。
2021年的大暑是幾月幾號幾點鐘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下一篇:立秋的傳統習俗活動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