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初一上冊《<論語>十則》語文教案,感謝您的欣賞。
《論語十則》課文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后,能有新體會,新發(fā)現(xiàn),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后(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論語》十則 教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課文。
2、理解課文思想內(nèi)容,能流暢地朗讀、背誦課文。
3、積累成語、格言、警句,能對照反省自己。
教學重點:背誦、翻譯、理解課文內(nèi)容。
教學難點:弄清文言實詞的含義,理解每一則語錄的意思。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介紹孔子及其《論語》。 2、朗讀、背誦課文。 3、研讀前五段內(nèi)容。
教學過程:
一、激起興趣,導入學習
1、導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在它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xiàn)過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為我們留下了極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如《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等。特別是《論語》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下面我們就來共同探究學習《〈論語〉十則》。
2、介紹孔子及其《論語》: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被尊稱為“大成至圣”。他對我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傳播,他的思想和學說,為中國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論語》是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之一。體例主要是語錄體、對話體、敘事體。內(nèi)容上以教育為主,包括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宗教等方面。從中可以看出許多當時社會的政治生活情況,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和處世方法。
二、誦讀,整體感知
1、范讀:教師朗讀示范。學生體會語氣、語調(diào)、停頓等。
2、自讀:學生自讀課文。
3、感知:本文內(nèi)容主要包括哪兩個方面?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學習和個人修養(yǎng)兩方面的內(nèi)容,前五則著重談學習,后五則著重談修養(yǎng)做人。(有的地方內(nèi)容上有交叉,教師應(yīng)該在分析中給學生講明。)
三、合作探究學習課文前五則
1、學生放聲自由朗讀前五則。
2、齊讀:教師小結(jié)朗讀文言文要注意的問題。
提示:A、結(jié)合具體語言環(huán)境,讀準字音。 B、處理好停頓和語速、語調(diào)。
3、小組合作解決語句并翻譯。
4、質(zhì)疑交流:就課文字詞的理解,學習小組間互相質(zhì)疑,對個別詞句的理解,教師要加以點撥,并加以提煉、補充。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芭蟆迸f注:“同門曰朋。”跟現(xiàn)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tài)度,屬于個人修養(yǎng)范圍。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 “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shù)。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diào)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p>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guān)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p>
講解:最后的“知”字當破讀,通“智”??鬃诱f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lǐng)。用現(xiàn)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tài)度。
5、精讀課文,探究課文思想內(nèi)涵。(學生自主閱讀)
(1)學生思考: ①課文在學習態(tài)度上強調(diào)什么? ②學習方法上又強調(diào)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概述:學習態(tài)度強調(diào)要謙虛,學習方法上強調(diào)獨立思考和復習。
(2)學生再思考:哪些語句強調(diào)謙虛,哪些語句強調(diào)獨立思考與復習,并分別說明理由。
謙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獨立思考、復習: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溫故而知新;傳不習乎?
四、拓展體驗
1、在本文論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哪一點?為什么?
2、在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夠,今后有何打算?
五、課外延伸
1、從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成語、格言和警句,并說出理由。
2、搜集整理《論語》其他篇章中出現(xiàn)的成語、格言、警句2—3個,要求注明出處、含義,并制作讀書卡在班上交流展覽。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1、研讀有關(guān)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義。 3、概括成語、格言,積累語言。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儒家學說是為己之學,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們來研讀文中修身做人的內(nèi)容。
二、合作探究學習后五則
1、誦讀:全班朗讀課文,教師正音。
2、感知:自主研讀,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內(nèi)容。
3、交流: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p>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講解:兩章也是講學習態(tài)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昂搿保貞褜拸V;“毅”,意志堅強。 “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xiàn)“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p>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會現(xiàn)象。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講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消極的一面。
4、歸納成語、格言
提示: 溫故知新 任重道遠 死而后已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guī)?見賢思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體驗反思
1、學了這篇課文,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使你收獲最大?談?wù)劯邢搿?/p>
2、與課文自相對照,談?wù)勛约涸谀男┓矫孀龅煤眯?,在哪些方面還有欠缺?應(yīng)怎樣改進?
3、“溫故而知新”對于指導我們的學習有什么重要意義?
四、教師小結(jié)
《論語》的思想內(nèi)容博大精深,我國古代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我們學的這一部分主要談的是求知和修養(yǎng)問題。大家不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實際,指導自己的言行。今后我們要多接觸一點文言文,了解我們民族的歷史,繼承祖國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板書設(shè)計:
學習方法
學習
內(nèi)容 學習態(tài)度 是為了
更好的做人
思想修
《論語十則》教學反思
筆者曾多次執(zhí)教《論語》十則 ,先前由于思想未認識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采用“讀一讀、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這節(jié)課“忽悠”過去了。在學習《語文課程標準》之后,我對我以前的做法進行了反思,認為聯(lián)系生活不夠。如何聯(lián)系生活呢?筆者結(jié)合自己提出的“語文交際場教學理論”進行了再思考。我發(fā)現(xiàn),我過去在處理文本的時候犯了兩個錯誤。一是對《論語》中話語產(chǎn)生的背景缺少關(guān)注。二是聯(lián)系生活的方式不對。如果運用語文交際場的觀點,我就應(yīng)該讓學生、教師穿越時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場景或文本作者所處的時代之中,在這個特定的場中進行語用交際!如何做呢?選文的第十則剛好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范例。于是,我大膽地實施了我的設(shè)想。沒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種教學,將傳統(tǒng)的逐句析文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yōu)榻處熍c學生的對文本之象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對《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修改和創(chuàng)造,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tǒng)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這種設(shè)計是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從實施的過程來看,教學策略也是完全正確的。這節(jié)課結(jié)束后,我無比興奮。一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換而產(chǎn)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行為的高度自主性,讓我體會到了新理念運用到教學實踐之中所產(chǎn)生的魅力。二是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富有創(chuàng)意的修改和再創(chuàng)造,這使得學生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 “學習的主人”。三是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學習共同體”,教師教的成份明顯比傳統(tǒng)式少多了,教師也輕松了許多。
當然,這種策略并不是適用于對每篇文言文的教學,這又反映出 “場復原”式聯(lián)系生活法的局限性??舍槍Α妒畡t》而言,這種方法又是最恰當不過的。但這種教學是不是又超出了《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了呢?沒有超過吧,我想。
這節(jié)課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時,常出現(xiàn) “我認為”而不是“我們小組經(jīng)過討論,認為”。要知道,小組討論的成果應(yīng)是小組所有成員一起探究的結(jié)晶,怎么能讓中心發(fā)言人一個人獨享呢!但對于這一點,只要我們做教師的,在課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論語十則》這篇課文雖然是經(jīng)典,但畢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東西,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所以我在教學中更注重文言基礎(chǔ)的傳授。
在教學過程中,有以下幾點可以肯定:一是教得比較扎實,學生對一些基礎(chǔ)的文言知識掌握得較好;二是《論語十則》只是《論語》這部大書的幾頁,我在教學中盡量做到在有限的時間里拓展學生對這部經(jīng)典的認識;三是主要采用誦讀的方式來教學,學生容易上手掌握,有助于增進他們對課文的理解。
不足的地方有教學內(nèi)容有些面面俱到,學生對課文的翻譯掌握得不好,沒有在規(guī)定課時內(nèi)按排學生背誦課文。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感到了一個語文教師的無奈,面對一些很好的文字,卻不能用更加自由的方式來傳達。在古代難懂的文字和現(xiàn)代充滿活力的學生之間,我們的教師要怎樣做,才能變成一座美麗堅固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