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當(dāng)時擔(dān)任諫官,就在慶歷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黨論》,給夏竦等人以堅決的回擊?!杜簏h論》這篇著名的政淪文,在革新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中,同樣是很有戰(zhàn)斗意義的。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選修語文《朋黨論》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選修語文《朋黨論》教案
教學(xué)目的
1、 理解文中重點實詞、虛詞,能準確翻譯重點句子。
2、 學(xué)習(xí)本文層層對比、事理結(jié)合、深入淺出的論證方法。
3、 結(jié)合時代背景,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
教學(xué)重點
對比、舉例、層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教學(xué)難點
理解作者對朋黨的獨到見解以及這一觀點的歷史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背景介紹
本文是歐陽修于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時寫給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向仁宗獻《四論》而得罪仁宗,被貶為饒州知州。歐陽修為此事不平,寫信對誣陷范仲淹的高司諫予以斥責(zé),當(dāng)時的尹誅、余靖也上書仁宗勸阻,結(jié)果都為此而貶官,并被守舊勢力誣蔑為“黨人”。由此,“朋黨之論起”。慶歷三年,宋仁宗欲進行改革,又重新重用范仲淹等人,命他任參知政事,命歐陽修為諫官。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張,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慶歷新政”。以夏竦、呂夷簡為首的保守派被彈劾罷職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敗,廣造輿論,竭力攻擊、誹謗范仲淹等延用朋黨,朝廷內(nèi)“朋黨之論”再起,其陷害忠賢的險惡用心,深為歐陽修所洞察。歐陽修擔(dān)心仁宗輕信讒言改變主張,也為駁斥保守派的攻擊,辨朋黨之誣,所以寫了《朋黨論》一文,希望仁宗明鑒。
二、突破文字障礙,疏通課文
1、注意下面加點字的讀音:
讙兜huāndōu 饕餮tāotiè 皋陶gāoyáo 顓頊zhuānxū
梼杌táowù 社稷jì 鯀gǔn 譏誚qiào
2、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詞: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幸,希望。
··
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 賊害:殘害。
··
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 濟,本義是過河,這里指渡過難關(guān)。
·
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治,治理好。
·
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 更相:互相;凡,總共。
·· ·
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 用,因;以,而。
··
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 莫,沒有誰;如,比得上。
··
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厭,滿足。
·
治亂興亡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跡,史跡,行跡;鑒,借鑒。
·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
譯文:用它們來修養(yǎng)品德,則彼此目標(biāo)相同又能夠互相幫助;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
(2)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
譯文: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互相贊美,互相推舉謙讓,共二十二人為一朋黨,舜全都任用他們,天下也治理得非常好。
(3)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譯文: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譏諷舜被二十二人結(jié)成的朋黨所欺騙,反倒稱贊舜是聰明的圣人,是因為他能辨識君子和小人。
三、分析課文
1、第一段
分析:歐陽修以朋黨“自古有之”,出人意料地肯定“朋黨”存在的客觀性和理性依據(jù),從而順利地推出了全文的中心論點:“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第二段
設(shè)問:君子和小人的朋黨有什么區(qū)別?
明確:君子是真朋,小人是偽朋。從本質(zhì)上說小人無朋。
分析:本段對朋黨的性質(zhì)進行對比,是在前一段基礎(chǔ)上的深入剖析。以“同道”與“同利”的對比引出“真朋”“偽朋”的本質(zhì)差異,由于小人之朋是從利出發(fā)的,所以只能是暫時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對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終始如一”,所以是真的。得出“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的結(jié)論,從而強調(diào)辨明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3、第三段
設(shè)問1:本段主要的論證方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分析:本段廣泛列舉史實,證明用君子之真朋則國興,用小人之偽朋則國亡。作者引用歷史事實,從正反兩方面加以論證。正面例子:堯舜用君子之朋,退小人之朋達到天下大治。反面例子:漢獻帝、唐昭宗殘害君子之朋而亡國。正反對舉的例子:紂不為朋而亡國;周朝為一大朋而國興。用“進”君子之朋和“退”小人之朋的史實進一步強調(diào)辨明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設(shè)問2:從歷史的興衰來看,明君應(yīng)該怎樣對待朋黨?為什么?
明確:應(yīng)該任用君子之真朋。因為“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4、第四段
設(shè)問:本段在論述上,與上文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明確:本段在上文大量引用事實的基礎(chǔ)上,著重闡述迫害君子之朋則國亡,信用君子之朋則國興的道理。
分析:本段先緊接上文對紂、漢獻帝、唐昭宗等反面事實進行分析,得出皆“亂亡其國”的結(jié)論;然后再對舜被稱為圣人和周能夠興國的原因進行分析,說明善于用君子之朋的重要。本段通過對國君對待朋黨的態(tài)度進行對比,以及在“治”“亂”與“興”“亡”的對照中再次強調(diào)辨明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重要性。
5、最后一段
照應(yīng)開頭“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希望皇上汲取歷史上興亡治亂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大膽信用君子之朋。收束全文,點明主旨。
四、總結(jié)本文的寫作特點
本文是一篇富有戰(zhàn)斗性的政論,歷來享有盛名,為人稱道。它充分體現(xiàn)了歐陽修政論的風(fēng)格和特點。其中有兩個特點特別鮮明:
1、層層對比,事理結(jié)合,增強論文的說服力。
為了闡明朋黨有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區(qū)別,作者主要采用了對比論證的方法。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在全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
第二自然段,論述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區(qū)別,對比分析真朋與偽朋的實質(zhì),是說理的對比。第三自然段是縱向舉例對比,舉出歷史上幾個正反典型實例,說明用君子之黨與用小人之黨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較古代的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及其在歷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將“治”與“亂”、“興”與“亡”進行對照,是史實的對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實基礎(chǔ)上作歸納對比,說明仁君與昏君的區(qū)別就在于辨析朋黨。
通過上述對比,君子之朋與小人之朋的正與邪、善與惡、是與非、真與偽,國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與失、利與弊,則一目了然。
2、運用排比、對偶,增強說理氣勢。
本文大量運用了對偶句、排比句,增強了說理的氣勢。對偶句如“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排比句如“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又如第四段中自“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起,連用三個“莫如”,對歷史上的昏君予以徹底否定,語氣堅定有力。后面又連用兩個“莫如”,對賢君給予肯定。排比句對偶句的交相運用,使句式長短相間,錯落有致,行文時徐時疾,張弛有度,充分展現(xiàn)了歐陽修政論的藝術(shù)風(fēng)格。
五、作業(yè)
1、積累本文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2、探究:本文對你在寫作方面有怎樣的啟發(fā)?試著寫一段駁論,500字左右。
《朋黨論》原文和譯文
原文: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dāng)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dāng)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譯文:
臣聽說關(guān)于“朋黨”的說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識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大體說來,君子與君子,是以理想目標(biāo)相同結(jié)成朋黨;小人與小人,以暫時利益一致結(jié)成朋黨。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呵。
然而臣又認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小人所喜的是利祿,所貪的是貨財。當(dāng)他們利益一致的時候,暫時互相勾結(jié)而為朋黨,這種朋黨是虛偽的。等到他們見利而各自爭先,或者到了無利可圖而交情日益疏遠的時候,卻反而互相殘害,即使對其兄弟親戚也顧不得。所以臣認為小人無朋黨,他們暫時為朋黨,是虛偽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所依據(jù)的是道義,所奉行的是忠信,所愛惜的是名譽和節(jié)操。用它們來修養(yǎng)品德,則彼此目標(biāo)相同又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用它們來效力國家,則能夠和衷共濟,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所以做君王的,只應(yīng)該廢退小人虛偽的朋黨,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黨,只有這樣,才能天下大治。
《朋黨論》賞析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北宋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慶歷三年(1043),任諫官。為人耿直,敢于諫諍,在開明派范仲淹和守舊派呂夷簡的斗爭中,站在范仲淹一邊,受到排擠、打擊,屢遭貶官。晚年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后謚文忠。
歐陽修是北宋詩_新運動的領(lǐng)袖。他重視人才培養(yǎng),積極推行詩_新主張,提倡效法韓愈,在散文、詩、詞等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散文具有說理明白、平易流暢、委曲婉轉(zhuǎn)、情文并茂的獨特風(fēng)格。他的《六一詩話》,開創(chuàng)了詩話這一文學(xué)形式。有《歐陽文忠公集》、《新五代史》和《新唐書》(與宋祁合撰)等。
慶歷三年(1043),韓琦、范仲淹、富弼等執(zhí)政,歐陽修、余靖等也出任諫官。這時開始實行一些政治改革。從范仲淹、歐陽修等人相繼貶官開始,他們已經(jīng)被保守派官僚指為朋黨。此后黨議不斷發(fā)生,宋仁宗在寶元元年(1038)還特意下過“戒朋黨”的詔書。到了慶歷三年,呂夷簡雖然被免職,但他在朝廷內(nèi)還有很大的勢力。為了反對改革,以夏竦為首的一伙保守派官僚就正式攻擊范仲淹、歐陽修是“黨人”。
歐陽修當(dāng)時擔(dān)任諫官,就在慶歷四年(1044)向宋仁宗上了一篇奏章,叫《朋黨論》,給夏竦等人以堅決的回擊。《朋黨論》這篇著名的政淪文,在革新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中,同樣是很有戰(zhàn)斗意義的。
全文共分五段。
先看第一段:“朋黨”,指同類人因某種目的而在一起。“自古有之”的“之”是代指“朋黨之說”的。“幸”是希望的意思,“惟幸”,說只希望。“其”,代“朋黨”,為第三人稱“他們”。我聽說有關(guān)朋黨的議論,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只是希望國君能辨別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罷了。
第二段:“以同道為朋”,就是因志同道合而結(jié)為朋黨,“以”是因為的意思,“以同利為朋”,就是因利害關(guān)系相同而結(jié)為朋黨。接下去,作者以設(shè)問的方式提出問題:“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這里用“然”字轉(zhuǎn)折,問道:我以為小人沒有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那原因是什么呢?“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边@是說小人所喜好的是祿利,“祿”是俸祿,小人所貪的是財物。“當(dāng)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黨引”是結(jié)為朋黨,互相援引。這句說,當(dāng)他們利害相同時,暫且互相勾結(jié)援引而成朋黨,那是假的?!凹捌湟娎鵂幭?,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及”是到了,“其”代這些小人,“賊害”即傷害。這幾句說,到了他們見到好處而爭先恐后,或者好處已經(jīng)搶光了,交往也少了,則反而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能相保。所以,作者重復(fù)說:“故臣謂小人無朋,偽也”。再說君子,他們的行為完全兩樣:“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薄安蝗弧保床皇沁@樣。“守”,是堅守、遵循的意思?!爸倚拧?,是忠誠、守信,“名節(jié)”是名譽、氣節(jié)。君子所堅守的是道義,所力行的是忠信,所珍惜的是名節(jié)?!耙灾奚恚瑒t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以之”的“以”,是憑借的意思,“之”,代上面所說的“道義”、“忠信”和“名節(jié)”。這幾句說,憑借道義、忠信和名節(jié)來修煉自身,那么君子就有了共同的道德規(guī)范,相助而得益,憑借這些為國效力,那么君子就同心協(xié)力,始終如一。接著,作者用“此君子之朋也”一句,強調(diào)這些作為與小人截然不同。因此,他得出結(jié)論說:“故為人君者,但當(dāng)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薄巴恕笔浅馔耍T黜,“用”是進用。這幾句說:所以做國君的,,只要斥退小人的假朋黨,用君子的真朋黨,那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第三段:作者舉了大量的歷史事實來說明:“共工,驩兜等四人”,都是古史傳說中兇狠邪惡之徒,“君子八元,八愷”之“元”,是指善良的人,“愷”是指忠誠的人。傳說高辛氏有八個有才德的后裔,叫做“八愷”。舜輔佐堯黜退四兇小人的朋黨,而進用元,愷君子之朋黨,因而堯的天下得到大治。
舜之時呢?文章寫道:“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薄凹八醋詾樘熳印保f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夔,稷、契等賢臣一起在朝中做官?!案喾Q美,更相推讓”的“更相”,是相互的意思,“更”,讀第一聲。“稱美”,是稱頌人家的美德二好處,“推讓”是謙虛禮讓。這樣,他們團結(jié)一心,舜對他們都加以任用,天下也獲得大治。
“《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q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惟億萬心”與“惟一心”之“惟”,同于“是”字,“億萬”,極言其多?!渡袝氛f:商紂王有臣民億萬人,是億萬條心,周武王只有臣民三千人,然而是一條心。作者推論,億萬人各不同心,可以說是不結(jié)成朋黨了?!叭患q以亡國”,“以”表示因為,后面省略了“之”字,實際上是“然紂以之亡國”,“之”代億萬人各異心,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民,三千人結(jié)成一個大朋黨,“而周用以興”。這里“用”是因此的意思,“以”表示承接,“用以”就是因此而,這句說,而周朝因此興盛起來。
“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后漢獻帝”是作者的筆誤,應(yīng)作“后漢桓、靈帝時”?!氨M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盡”是全部,“取”,這里抓捕,“囚禁之”的“之”,代“天下名士”。這句說把天下名士全部抓起來并囚禁起來?!澳繛辄h人”的“目”,原是名詞,這里用作動詞,“看”的意思,“目為黨人”就是看作黨人?!凹包S巾賊起”,講等到黃巾起義軍起來的時候,“漢室大亂”,即漢王朝的統(tǒng)治大亂?!昂蠓交谖颍M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方”是才的意思,這幾句說,后漢統(tǒng)治者后來才悔悟過來,對黨人全部加以解脫而釋放了他們,然而已經(jīng)沒有救了。
“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扑焱鲆印!闭f唐朝的晚年,漸漸地又興起了有關(guān)朋黨的議論。“及昭宗時”,“昭宗”乃“昭宣帝”之誤。唐昭宗統(tǒng)治時“盡殺朝之名士”,指篡唐建立梁朝的朱全忠,不肯追隨他的朝官都被誣為黨朋,遭到殺戮?!盎蛲吨S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之”,代上文“朝之名士”,說朱全忠一伙把朝中的名士扔到黃河里去,講:“這般人自稱清流,可扔到黃河的濁流里去。”“清流”,是指品德高潔,當(dāng)時頗有聲望的人,他們被加上朋黨的罪名,遭到屠殺,唐朝也就滅亡了。
第四段:作者帶有總結(jié)性地論述:“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薄胺蚯笆乐鳌钡姆蚴前l(fā)語詞,沒有實義?!澳缂q”的“莫”是代詞,為無指代詞,代人,當(dāng)“沒有人”講,代物,當(dāng)“沒有什么”講。這幾句說,前世君主,能使人人不同心不結(jié)為朋黨,沒有人像商紂王那樣,能禁止善良的人結(jié)成朋黨,沒有人像漢獻帝那樣;能殺戮品行高潔、負有時望者的朋黨,沒有什么時候像那樣。這些國君都把他們的國家搞亂了,滅亡了。
“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士,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這里說,互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生疑心,沒有人像舜的二十二個臣子,舜也不懷疑他們而都加以任用。然而后世的人不責(zé)備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欺蒙,反而稱頌舜為聰明的圣人,是因為他能辨別君子和小人啊。這幾句里,“誚”是責(zé)備的意思,“以能辨”的“以”是因為的意思。“周武之士,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舉”是全,“其”是代詞他,即周武王,這句說他全國所有的三千人臣民,全部結(jié)成一個大朋黨。“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多”是人數(shù)多,“大”是范圍廣,這句說,自古以來,結(jié)成朋黨人數(shù)多而且范圍大沒有哪個朝代家周朝那樣的?!叭恢苡么艘耘d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薄坝么艘耘d”的“用此”,就是因此。“善人雖多而不厭”說好人雖多而不滿足,也就是再多也不嫌多。“厭”是滿足。
文章末尾,作者又強調(diào)了一下:“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薄佰E”是歷史事跡,“鑒”是借鑒。這是說上述的興亡治亂的史跡,做國君的可以借鑒。很明顯地請求宋仁宗納諫,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偽朋,以使國家興盛起來。
文章不諱言朋黨,而是指出朋黨有原則的區(qū)別,“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并引證歷史來說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國,小人之朋有害于國,希望人君進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偽朋。文章避免了消極地替自己作辯解,而從正面指出朋黨的客觀存在,指出借口反對朋黨的人就結(jié)為朋黨,說明朋黨有本質(zhì)的不同。這就爭取了主動,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文章也由此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強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運用,又增加了文章議論的氣勢。
《朋黨論》在歐陽修的議論文中,也是名篇。
本文實踐了歐陽修“事信、意新、理通、語工”的理論主張。通篇對比,很有特色。
選修語文《在酒樓上》教案
上一篇:選修語文《朋黨論》教案
下一篇:選修語文《送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