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無欲”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虛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沒有偽詐之心,沒有爭強之志;“實其腹”“強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yǎng),沒有過多的欲求。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選修語文《老子》四章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選修語文《老子》四章教案
【學習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識;
2.[文化傳承與理解] 了解《老子》的相關知識,體會老子的哲學思想。
課前預習:
1.作者簡介:
老子,相傳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字聃,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與莊子并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他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后退隱蒙山著書立說,游歷江南塞北,又西出陜關,不知所終。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2.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當時的環(huán)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zhàn)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作為一個史官,老子從歷史中看出了興亡更替的規(guī)律,昔日的霸主或是眾叛親離或是趨于滅亡。所以他不認為爭強好勝是可以達到長久之道的,他更贊成人們采取一種清靜無為的態(tài)勢。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独献印芬浴暗馈苯忉層钪嫒f物的演變,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觀點,但認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釋為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絕對的本體的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一、導入
以動畫《老子說》導入,體會老子的思想。
二、閱讀
轂(ɡū)( )埏(shān)埴(zhí)( )鑿(záo)( )戶牖(yǒu)( )贅(zhuì)行( )泮(pàn)( )
三、反饋
四、討論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通假字:日余食贅行、其脆易泮、起于累土 古今異義:跨者不行、埏埴以為器、自見者不明、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詞類活用:自是者不彰、其未兆易謀、常于幾成而敗之、是以圣人欲不欲、學不學、慎終如始 特殊句式:賓前: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狀后:為之于未有,治之于莫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用一句話概括每一章的內容。
(“有”之為利,“無”之為用;自矜自伐,道者不處;自知自勝,竭力實行;為與未有,慎終如始)
3.本文在語言表達與道理闡釋方面有哪些鮮明的特點?
(①行文凝練暢達,采用大量排比和對偶,像詩,也像歌謠,語言簡短精練又充滿哲理,是格言。②設喻生動、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淺顯易懂。如,第十一章以“車”“器”“室”設喻,形象闡明了對切事物起決定作用的是“無”的道理;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層之臺”“千里之行”設喻,形象地闡明了任何事情都要從小處積累才能成功的道理。)
五、展示
六、精講
1.翻譯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補全文言知識。
2.其中體現(xiàn)的老子的思想及其當今的價值。
七、檢測
翻譯下列句子
1.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3.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
4.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八、作業(yè)
1.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痹?“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2.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老子第三章》)
(1)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張有什么不同?
孔子主張先讓百姓富裕起來再教育他們,而老子則主張讓百姓無知無欲。
【解析】根據(jù)題干中的“孔子和老子的治民主張”,在選文中找到相關信息,如“富之”“教之”“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等,然后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二者的不同即可。
(2)你贊成誰的主張?請簡述理由。
我贊成孔子的主張??鬃影呀逃龁栴}放在了民生問題之后,突出教化的重要作用是讓百姓各安其分,社會和諧有序。
我贊成老子的主張。“無知無欲”并不是要剝奪人們的生存權利,而是要“虛其心”“弱其志”,就是使百姓沒有偽詐之心,沒有爭強之志;“實其腹”“強其骨”,就是使百姓生活溫飽,身體健壯,可以自保自養(yǎng),沒有過多的欲求。這樣有利于減少社會矛盾,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
《老子》四章同步練習
[基礎運用層]
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B.其未兆易謀
C.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
D.我世世為洴澼
B [A項,“累”同“蔂”,土筐;C項,“龜”,通“皸”,皮膚凍裂;D項,“ ”,同“纊”,絲綿絮。]
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我樹之成而實五石 樹:栽種
B.能不龜手一也 一:一樣
C.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 當:當作
D.埏埴以為器,當其無 埴:黏土
C [C項,當:有、只有。]
3.對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當其無,有器之用 當:連詞,只有
B.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其:代詞,它
C.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 者:助詞,……的(人)
D.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而:連詞,表修飾
D [D項,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卻”。]
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老子特地提醒人們要全面地看待事物,指出事物是由“有”“無”兩者結合而成,從而可以“利”和“用”。
B.《老子》認為,自以為是的人,雖是要彰顯自己,卻往往不能彰顯自己;自我夸耀的人,雖是顯示自己的功勞,卻往往不被認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薄独献印氛J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勝人”比“自勝”更加難得。這是極富人生哲理的判斷。
D.人們做事,常常是在將要成功的時候卻讓它失敗了。假如將要完成的時候像開始的時候一樣謹慎,就不會敗壞事情了?!独献印犯嬲]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
C [C項,應為:“自勝”比“勝人”更加難得。]
5.給下面的文字加上標點。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答案: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6.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其在道也,曰余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 ,則所用之異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等行為)用道的觀點來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體上的肉瘤,就連有的畜生都厭惡這些東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2)了解別人的人聰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戰(zhàn)勝別人的人有勁兒,戰(zhàn)勝自己的人剛強。
(3)這種藥物能夠防止手凍裂是一樣的,有的靠它得到封賞,有的擁有它卻不能免除艱苦的漂洗綿絮的勞動,那么就是使用它的地方有不同啊。
《老子》四章知識點梳理
一、實詞
1、詞類活用
自是者不彰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不貴難得之貨
2、古今異義
跨者不行
3、重要實詞釋義
三十輻共一轂
埏埴以為器
鑿戶牖以為室
企者不立
自伐者無功
自矜者不長
物或惡之
故有道者不處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其未兆易謀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復眾人之所過
4、通假字
自見者不明
余食贅行
其脆易泮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二、虛詞
以
是以圣人無為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于
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常于幾成而敗之
其
其在道也
不失其所者久
之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
復眾人之所過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特殊句式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
見仁見智的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車轂上,正是那個車轂中空的地方,才使車輪有了運轉的功用。揉和泥土把它做成器皿,正是那個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有了盛物的功用。開鑿門窗來作為房屋,正是那個門窗中空的部分,才使房屋有了居住的功用。所以,“有”(車輪、器皿、房屋)給人帶來方便好處,正是那個“無”(中空的地方)發(fā)揮了作用。
踮起腳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久行;越是展現(xiàn)自己的人最終反而越不能顯明;越是認為自己正確的人最終反而越不能突顯;越是夸示自己的人最終可能不會成就什么功業(yè);越是炫耀自己的人最終可能不會得到多少尊重。這些行為從“道”的角度看,就和剩飯、贅瘤一樣,人們常常會厭惡它們,所以有道之士決不會這樣做。
能了解別人的人是聰明的,能了解自己的人才是圣明的。能戰(zhàn)勝別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強大的。懂得滿足的人在精神上是充實的,勤勉奮進的人才是真正有志向的。不喪失立身根本的人能夠長久,死了之后精神不朽的才叫永恒。
局面還穩(wěn)定的時候是容易掌控的,問題還沒顯露的時候是容易解決的;對手還脆弱的時候是容易分化的,禍患還細微的時候是容易消除的。在問題還未發(fā)生的時候就去處置,在動亂還未形成時就去治理。合抱粗的大樹,是從毫毛末端那么小的萌芽長起來的;九層高的臺子,是從一筐土石那么矮的基礎堆起來的;千里遠的路程,是從腳下邁出的那一小步走出來的。如果你非??桃獾厝プ?,結果很可能會失敗;如果你非常執(zhí)著地去追求,結果很可能會失去。因此,圣人不會刻意去做,所以不會失敗;不會執(zhí)著追求,所以不會失去。人們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失敗。像對待開始一樣謹慎地對待結束,就不會失敗。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認為常人難得的財物是珍貴的,學習常人所不學習的,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來輔助萬物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而不敢做出干預的事。
選修語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上一篇:選修語文《老子》四章教案
下一篇:必修五語文《報任安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