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強調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論證靈活。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選修語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選修語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一、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2.了解孟子的仁心與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感受孟子長于雄辯的語言特色和嚴密的邏輯。
二、學法指導
1.通過背誦,積極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
2.師生討論,依次釋義,把握孟子的“四端”說。
3.梳理本文的說理思路,把握孟子的論辯藝術。
三、知識拓展
1.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后人追封為“亞圣”。
孟子的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睹献印肥怯涗浢献友孕械闹?,共7篇,一般認為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屬先秦語錄體散文集。書中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和《富貴不能淫》等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中。
2.背景資料
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zhàn)爭不斷的戰(zhàn)國時期,孟子作為一位非常有抱負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意識到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游說各國諸候。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游列國,游說各國君主,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3.文題解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出自《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體也。
四、整體感知
1.預習檢查
(1)字音識記
孺子(rú)怵惕(chù tì)
(2)通假字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內,同“納”,接納,交納)
若火之始然(然,同“燃”,燃燒)
(3)古今異義
自賊者多(古義:傷害,今義:偷東西的人)
(4)一詞多義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連詞,表示因果關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介詞,用來……的、的憑借)
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詞,此)
斯是陋室(判斷詞,同今義)
不足以事父母(動詞,侍奉)
今日之事何如(名詞,事情)
(5)特殊句式
判斷句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也”表判斷)
倒裝句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介詞結構后置,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孺子之父母內交也”)
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介詞結構后置,正常語序為“非所以于鄉(xiāng)黨朋友要譽也”)
2.圖文導航
3.主旨點睛
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寫起,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導出仁政。文章在強調后天教養(yǎng)的重要性時,也闡釋了“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
4.重點難點
重點:孟子認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但又要求“知皆擴而充之”,兩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因為在孟子看來,即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然而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仍存在私欲膨脹的問題,這會導致善的本性逐漸泯滅,所以必須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導人們自覺地擴大充實自己的“四端”。
難點:本文是如何進行邏輯推理論證的?
本文開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出“不忍人之政”,繼而推導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接下來,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論證,展開了進一步的論述,說明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乃是人的本能。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系。最后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了擴充“四端”的重要性。
五、閱讀指導
1.層次解讀
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導出仁政,強調擴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時,闡釋“不忍人之心”對個人和國家的重要作用。
2.精彩段落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這里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說明了“不忍人之心”包含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個方面。排比的修辭手法的使用,使得說理鋪張有力。
六、相關鏈接
(一)詩詞
孟子沉魄浮魂不可招
王安石
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二)名句
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告子章句下第十五節(jié)》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睹献颖M心章句上第九節(jié)》
無為其所不為,無欲其所不欲。——《孟子盡心章句上第十七節(jié)》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睹献与x婁章句上第二十三節(jié)》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睹献与x婁章句上第四節(jié)》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睹献与墓戮湎碌诙?jié)》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睹献与墓戮渖系谒墓?jié)》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睹献庸珜O丑章句下第十三節(jié)》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睹献颖M心章句下第三節(jié)》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睹献与x婁章句上第十節(jié)》
(三)影視
《孟子的智慧》百家講壇
內容介紹:本期節(jié)目邀請到傅佩榮教授來講述一下孟子的思想,他的思想可以給我們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可以幫助我們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第一集講述孟子這個人,先從孔孟之道講起,從孔子本身的遺憾開始說起,而孟子卻解開了孔子的遺憾。傳世經(jīng)典《論語》中,便可看出這點。百年之后,孔子思想完整化?!睹献印防锿暾乃枷胍殉上到y(tǒng)化,善、惡以及過去與未來都被一一列出。所有的價值觀,都以真誠的力量表達了出來。
(四)文體特色
邏輯嚴密 論證靈活
(1)文章邏輯性強,很有說服力。
本文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出發(fā),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特要掉入井里的反應為依據(jù),論證了“不忍人之心”存在的合理性,并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全篇運用嚴密的邏輯推理,層層推進。
(2)文章善于運用論證手法。
本文雖然篇幅較短,但是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比喻論證和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強調了人性本善及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形象生動,論證靈活。如文章列舉的“孺子將入于井”的例子,以及文中由“猶”“若”引出的比喻論證,成功有力,使整篇文章邏輯嚴謹,一氣呵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文及譯文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八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坝墒怯^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胺灿兴亩擞谖艺?,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仁心。古代圣王有了憐憫體恤別人的仁心,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仁政。用憐憫體恤別人的仁心,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仁政,治理天下就好像把它放在手掌上運轉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仁心,是因為,如果現(xiàn)在有人忽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駭恐懼憐憫的心理。這不是因為想借此去結交那孩子的父母,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更不是因為厭惡會有不仁的壞名聲才這樣的,而是出于自然的?!坝纱丝磥?,沒有惻隱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惡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辭讓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也不能算是人?!皭烹[之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惡之心,是義的發(fā)端;辭讓之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樣善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端,卻自已說不能為善的人,就是殘害自己的本性;說他的君王不能為善的人,便是殘害他的君王?!胺彩钦J識到自己有這四端的人,就懂得全都加以推廣且充實它,就好像火開始燃燒,泉水開始涌流一樣。如果能夠擴充這四端,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擴充它們,就連父母也不能侍奉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知識點
一、實詞
1、詞類活用
足以保四海
2、一詞多義
所以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是
由是觀之
無是非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3、重要實詞釋義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
自賊者也
泉之始達
4、通假字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若火之始然
二、虛詞
斯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以
以不忍人之心
不足以事父母
于
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
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
而
非惡其聲而然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知皆擴而充之矣
之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人之有是四端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其
非惡其聲而然也
猶其有四體也
三、特殊句式
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凡有四端于我者
四、重點句翻譯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憐憫心、同情心。古代先王正因為不忍心傷害別人,才有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政策。憑借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態(tài)去實施不忍心傷害別人的政策,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運轉小物件一樣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是因為:如果有人突然見到一個小孩將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會有驚駭、恐懼的心理。這種心理既不是要用來和孩子的父母結交的,也不是要用來在鄉(xiāng)親朋友之間博取聲譽的,更不是因為厭惡那個孩子的哭聲才這樣的。從這些看來,沒有同情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憎惡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謙虛推讓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沒有辨別是非之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同情惻隱之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憎惡之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虛推讓之心是禮的發(fā)端,辨別是非之心是智的發(fā)端。一個人有這四個發(fā)端,就像人有四肢一樣,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具有這四個發(fā)端卻認為自己做不到仁義之事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實行仁政的,是禍害君王的人。凡是在自己內心具備這四種發(fā)端的人,如果意識到都要把它們發(fā)揚光大,就像火剛剛燃起,(但終將不可撲滅);就像泉剛剛涌出,(但終將匯成江河)。如果真的能將它們發(fā)揚光大,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發(fā)揚光大,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必修五語文《報任安書》教案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選修語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
下一篇:必修五語文《記念劉和珍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