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篇表現(xiàn)作者理智與感情沖突的作品,通過對詞語句子的解讀分析,挖掘作者的從“喜歡”到“留戀”到“占有”的心理歷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級上冊語文《囚綠記》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上冊語文《囚綠記》教案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詠物抒情的寫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構(gòu)思,體會它結(jié)構(gòu)精巧、變化多姿的特點。
3、了解有關(guān)語句的深刻含義和表現(xiàn)手法,感受本文語言含蓄優(yōu)美的特點。
教學設(shè)想:
1、這是一篇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優(yōu)美。借助于多讀,讓學生讀中求解,讀中悟情,讀中明理,讀中品味。
2、結(jié)合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跡的介紹,深入體會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學過程:
一、 導(dǎo)入新課
1、(教師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學們知道這種盆景植物的名稱嗎?(常春藤)這是老師喜歡的一種植物,老師喜歡它的原因
有兩點,我先說第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顏色——綠色。綠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僅是蕓蕓眾生喜愛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詠之色。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位喜愛綠色的現(xiàn)代散文家陸蠡寫的一篇散文《囚綠記》。
2、指明一學生上黑板寫上課題和作者名字。教師給作者名正音。
3、簡介作者有關(guān)情況。(學生圈劃、朗讀課文后面注釋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二、 釋題:“囚綠”就是把綠色囚禁起來。
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呢?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高聲朗讀、輕聲朗讀、一個人讀,找個伴兒一起讀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讀課文。
教師明確要求:標注段落,圈劃疑難字詞?;蚪Y(jié)合課后注釋,或同學相互討論,合作解決,實在不能解決的,也可當場求助老師。
三、 教師引導(dǎo)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線索。
1、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因為他愛綠)
2、他把綠“囚”牢了嗎?(他后來把綠釋放了)
3、離開了綠,他對綠的感情又是怎樣的呢?(他對綠充滿了思念)
教師歸納板書:戀綠 囚綠 釋綠 思綠
四、 研讀“戀綠”的部分(第1-7小節(jié))。
1、 學生速讀課文。指明學生找出表現(xiàn)作者愛綠感情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師適當引導(dǎo)講解,在學生找出后,或組織學生齊讀,或組織分組讀,在讀中與作品直接對話,感知這篇散文的語言風格。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假設(shè)學生是作者,要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與綠直接“對話”,要求學生以課文第五小節(jié)一段話“綠色是多寶貴的啊……也視同至寶”為例,變換人稱、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發(fā)對綠的喜愛之情。
五、 研讀“囚綠”部分。(第8-11小節(jié))
1、 作者因為愛綠而囚綠,課文那些語句寫出了他綠友的愛之深?指名朗讀文中有關(guān)語句。
2、 教師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學生觀察它的枝條向一個方向伸長即向著陽光方向生長的
外形特點,揭示喜愛它的第二個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問:作者得到“綠”了嗎?找出文中的有關(guān)語句來說明
《囚綠記》知識點及導(dǎo)讀
1. 字詞解釋:
孔隙:窟窿眼;縫。
纖細:非常細。纖,細小。
囚系:關(guān)押,拘禁。系,打結(jié)。
注音:
涸(hé)轍 揠(yà) 苗助長
淅瀝(xī lì)
猗(yī)郁?。好⒌臉幼?。
蕈(xùn)菌:蘑菇。
2. 背景
1940年發(fā)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發(fā)現(xiàn)了一株常春藤,異常驚喜,就將它的柔條牽進屋里。常春藤盡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卻固執(zhí)地向窗外迎著陽光生長。作者去上海前,又將常春藤的柔條移回原來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達了對自由的渴望,風格含蓄委婉。
3. 內(nèi)容疏導(dǎo)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jīng)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tài)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qū)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shè)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擇綠”“近綠”“囚綠”“釋綠”和“懷綠”。
A. 擇綠 (1~4段)
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xiàn)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復(fù)三次提及“綠影”,盡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tài)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B. 戀綠 (5~7段)
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坝^”者行為有:“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氨挥^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坝^者”心態(tài)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托。
C. 囚綠 (8~12段)
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yīng),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皟芍{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zhì)感。第9段寫發(fā)現(xiàn)“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lián)想,從前鄉(xiāng)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zhí)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jié)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tài)。
D. 釋綠 (13段)
“盧溝橋事件發(fā)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guān)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后“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C. 念綠 (14段)
一年后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shè)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fā)現(xiàn)綠枝條抗爭后執(zhí)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4.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
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只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
第二,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運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后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
第三,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yīng)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xiàn)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5. 寫作特色賞析
由于作者與綠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再加上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慮煩惱,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一個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xiàn)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所以抒情上顯得深沉婉轉(zhuǎn),語言上淳樸清麗,成為本文的另一個特色。
《囚綠記》寫于抗戰(zhàn)前期“祖國蒙受極大恥辱的時候”,作者陸蠡當時正在淪為孤島的上海,他懷念一年前在北平時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樹常春藤。作者喜歡綠色,留戀綠色,便將常春藤從窗外牽進房間囚系住它,引為綠友,但它又發(fā)現(xiàn)常春藤有一種決不改變的品性,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的方向,“永遠向著陽光生長”,“永遠不屈服于黑暗”。這就進一步寫出了他對綠色的愛之深和為什么愛。盧溝橋事變發(fā)生后,這就使讀者聯(lián)想到祖國山河的淪落,體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卻固執(zhí)的朝著窗外陽光的常春藤,便是我們堅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著作者對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體會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發(fā)了對破壞和毀滅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憤懣之情。同時,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個正直愛國者的情感和愿望。
簡析本文的行文線索
本文的行文線索是 尋綠——戀綠——囚綠——釋綠——念綠,其中囚綠是重點,也是驚人之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發(fā)現(xiàn)了綠色的特征,從中得到了啟示,甚至悟到了綠色的秉性與自己的心靈的相通之處,從而也使這一短文富有強烈的象征意味。
6. 象征意義
常春藤雖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它是這么的固執(zhí),永遠朝著陽光生長,這說明它永遠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綠,因為作者那時遇到了盧溝橋事變,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質(zhì)聯(lián)想到了中華民族對待外侵略者表現(xiàn)出來的固執(zhí)與不屈服,和面對勝利與光明的向往,與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質(zhì),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義。
作者無法囚綠,恰恰說明了綠的頑強和倔強,表達了中華民族在日寇的鐵蹄下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
【作者介紹】
A. 簡介
陸蠡(1908一1942),不僅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寧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原名陸考原,學名陸圣泉,字圣泉。陸蠡是他的筆名。 天臺平鎮(zhèn)巖頭下村人。資質(zhì)聰穎,童年即通時文,有\(zhòng)'神童\'之稱。 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學附屬高中部,初露文學創(chuàng)作的才華。1924年升入之江大學機械系。1927年,轉(zhuǎn)國立勞動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二年后畢業(yè)。
B.詳細介紹
1931年秋,陸蠡與友人吳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學理化教員,課余從事創(chuàng)作和翻譯。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這時寫的。
1934年,陸蠡到上海南翔立達學園農(nóng)村教育科任數(shù)理教員。 一年后,因吳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辭去教職,改任編輯。1938年,應(yīng)老友朱洗的邀請,到臨海琳山農(nóng)校任教, 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間,經(jīng)常與著名作家巴金、麗尼、許天虹等促膝交談到深夜,使其文學創(chuàng)作邁上了新的臺階。繼處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問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編入《文學叢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綠記》,列為《文學叢刊》第六集。三個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煉、質(zhì)樸,蘊藉而秀美。陸蠡也寫過許多短篇小說,給人的感覺總是\'渴望著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陸蠡是一位堅貞的愛國者。1937年8月,吳朗西、巴金分別去重慶、廣州籌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陸蠡負責。幾年中,在敵機轟炸中出版的書籍竟達數(shù)百種,還有十幾種叢書。期刊《少年讀物》因有抗日內(nèi)容被強令???,他又先后主編了《少年讀物小叢書》和《少年科學》。
1942年4月,陸蠡發(fā)往西南的抗日書籍在金華被扣,日本憲兵隊追蹤到上海,查封了書店,沒收了全部《文學叢刊》。陸蠡不顧胞妹的勸阻,親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關(guān)押。后被解到汪偽政府所 在的南京審訊,敵憲問:\'你贊成南京政府嗎?”陸蠡說,\'不贊成!\' 敵人又問:\'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國?”回答依然是:\'絕不可能!\'7月21日臨刑時,年僅34歲。
陸蠡的散文,在現(xiàn)代散文的百花叢中,有著奪目的光彩和獨特 的風格。近年,全國許多出版社爭著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臺灣 先后出版了《陸蠡集》、《陸蠡傳》;好多本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在論述散 文部分里,都寫到了陸蠡;中國現(xiàn)代散文的各種選集,也都選進了 他的許多作品。
【延伸閱讀】
《囚綠記》 序
我羨慕兩種人。
一種賦有豐盛的想象,充沛的熱情,敏銳的感覺,率真的天性。他們往往是理想者,預(yù)言者,白晝夢者。他們游息于美麗的幻境中,他們生活在理想之國里。他們有無窮盡的明日和春天。他們是幸福的。
另一種具有冷靜的思維,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堅強的意志。他們往往是實行者,工作者,實事求是的人。他們墾辟自己的園地,他們的生活從不離開現(xiàn)實。他們有無止境的樂趣和成就,他們是幸福的。
前者是詩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學家的典型。
前者是感情的師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羨慕這兩種性格。
反觀我自己?
兩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隸。
我沒有達到感情和理智的諧和,卻身受二者的沖突,我沒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著它們的軋轢;我沒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這兩者的軒輊。我如同一個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間,受雙方的擠壓。我歡喜幻想,我愛做夢,而我未失去動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我愛松弛靈魂的約束,讓它遨游空際,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覺觸到地土的堅實。我構(gòu)設(shè)許多崇高的理想,卻不能游說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擬許多美麗的計劃,仍不能勸誘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為難。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靜;我想學習聰明,結(jié)果是弄巧反拙。我棄去我所喜悅的我所寶貴的,而保留住我所應(yīng)當忘去的應(yīng)當屏除的;我有時接受理智的勸告,有時又聽從感情的慫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讓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頭。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啊!我是一個不幸的賣藝者。當命運的意志命我雙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擔子,強我緣走窄小的生命的繩索,我是多么戰(zhàn)兢啊!為了不使自己傾跌,我竭力保持兩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時候便移動腳步,取得一個新立足點,或則是每次移動腳步時,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這時刻變換的將失未失的平衡中,在這矛盾和轇轕中,我聽到我內(nèi)心抱怨的聲音。有時我想把它記錄下來,這心靈起伏的痕跡。我用文字的彩衣給它穿扮起來,猶如人們用美麗的衣服裝扮一個靈魂;而從衣服上面并不能窺見靈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來逃避穿透我的評判者的銳利的眼睛。我永遠是膽小的孩子,說出心事來總有幾分羞怯。
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內(nèi)心的呼聲,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年春季間寫的。在這時期內(nèi)敢于把它編成集子問世,是基于對讀者的寬容的信賴的。
至今還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寫序。寫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寫什么
《囚綠記》教學反思
課堂是教學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陣地,而文本則是最主要的載體。課堂教學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不濃,語文素養(yǎng)低下,尤其是文章閱讀能力不強,這與文本教學的空泛性與無效性有很大關(guān)系其主要的表現(xiàn)是,教學中,我們在很大程度上沒有吸引學生關(guān)注文本、走進文本。我們往往以結(jié)論代替了字斟句酌,以泛泛理解代替了準確研讀。或者在很多時候,我們就根本沒有理解文本。更有甚者,對文本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閱讀,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所謂的“拓展”上。
因此設(shè)計本課時,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對文本的解讀上。教學思路逐層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先由作家的經(jīng)歷入手,可以為解讀文本埋下伏筆。其次是文本內(nèi)容的幾個層次,可以有一個問題統(tǒng)領(lǐng):作者為什么要囚綠?分三個層次。作者喜歡綠是綠自身的原因;和作者的處境有關(guān)系; 還和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關(guān)系。第三是作者為什么要放綠?揭示文章的象征意義和比喻意義。第四是品味文中含義豐富或自己喜歡的句、段。旨在讓學生咬文嚼字,體會語言運用之妙。
從課堂效果來看,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思維活躍。學生對一些語句的理解,超出了我的想象。據(jù)聽課的老師統(tǒng)計,上課發(fā)言的次數(shù)達32次。課下有的學生還說,老師我還想說呢,你都沒有叫我。
這堂課的教學實現(xiàn)了預(yù)設(shè)的教學任務(wù)。我們從反復(fù)誦讀入手, 讀懂了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 感受到作者那黃金般的心。由此可見, 我們要讀懂一篇精美的散文,朗誦是關(guān)鍵。而其中借托物寄意類文章, 應(yīng)從物的特點思考, 展開聯(lián)想, 聯(lián)系相似點, 明確象征意義。
教師自己存在的問題是課堂評價語言簡單,還需要加強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提高業(yè)務(wù)能力.
九年級上冊語文《一雙手》教案
上一篇:九年級上冊語文《囚綠記》教案
下一篇:九年級上冊語文《綠》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