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的中國,面臨著是繼續(xù)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搞“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xù)革命",還是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來這樣一個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大歷史抉擇。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5篇,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20世紀中國人民經歷的又一次歷史性巨變。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轉折點,本課是川教版歷史八年級下第三學習主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一課,在本主題中是學習的重點,同時在知識的關聯(lián)中上承第二學習主題《社會主義道路的初步探索與曲折發(fā)展》,下啟本主題的學習內容:《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內容,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子目關系:《偉大的歷史轉折》共安排了三個子目的學習內容?!叭嗣裨俅芜x擇了鄧小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三個子目間的關系是:“人民再次選擇了鄧小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分別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與組織基礎。也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的介紹。
重點難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的會召開及偉大的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的需要和歷史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三維目標分別是:知識與能力方面,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主要內容,了解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鄧小平的再次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懂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圖片、影像、歌曲等資源的收集、
整理,培養(yǎng)學生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討論、辯論、列表歸納等探究合作形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解問題以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確立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通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了解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在興趣上對歷史與社會普遍感興趣,好奇心強、求知欲望高。在思維方面,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自我探究意識強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記憶方面,對刺激手段多的知識記憶深刻。
三、教法與學法選擇: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歷史新課標中對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追求,歷史教學應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生動性的統(tǒng)一。在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的思想指導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學法”為主,輔與“閱讀法”、“講授法”、“列表法”和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充分利用。學法主要以“探究合作”為主,通過自學辯論、會場模擬等方式,充分調動學
生的主動性。
四、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時政導入法(2分鐘):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唱讀講傳”活動嗎?
生:參加過。
師:會唱紅歌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唱首紅歌,考考大家,好嗎?
生:好!
師:選唱《走進新時代》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歌詞中唱到的“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是誰嗎?是誰“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抉擇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內容——《偉大的歷史轉折》。
設計目的:緊扣時政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間接告訴同學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并懂得從歌曲、圖片等資源中捕捉歷史信息。
新課教學:
(一)閱讀感知——構建網絡(3分鐘)
設計目的: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整體感知本課知識要點。在初步落實本課的知識目標的同時,構建本課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二)圖說歷史——“人民再次選擇了鄧小平”(7分鐘)
用投影儀打出鄧小平的頭像和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鄧小平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復出的?
鄧小平的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三)小試牛刀——“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7分鐘)
形式:辯論賽
正方:“兩個凡是”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反方: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結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收集歷史信息的能力,并將信息用在自己的辯論中,懂得舉證。在明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前提下,懂得這場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就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
(四)情景再現(xiàn)——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分鐘)
形式:模擬會場
設計目的:創(chuàng)設會場情景,將“死”的歷史“活”起來,一是將“十一屆三中全會
的內容”用會議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二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借會后的討論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熱情、主動的情緒。進而達到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的有機統(tǒng)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拓展延伸——列表對比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都是中國共產黨歷的偉大轉折點。(3分鐘)
結束新課:信息反饋——學生談談本課的收獲,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3分鐘)
五、板書設計:采用要點式板書(略)
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2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節(jié)課是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開篇課,本課的內容是“偉大的歷史轉折”,主要圍繞以下幾個問題闡述:“_”結束后,思想理論屆展開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內容及意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對建設現(xiàn)代化國家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上承”_“,下啟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所以具有深刻的轉折性意義,同時這也是整冊教材的一個重點內容。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通過學習去感知教材的重要性。
(二)教學目標:依據課標、教材、教參確定如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的知識有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了解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在全國的展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過程與方法:運用歷史比較的方法,聯(lián)系_的基本史實
和二十多年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深刻的理解這次偉大的歷史轉折。通過閱讀、自學、討論、列表歸納等探究合作形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認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黨的根本思想路線,繼承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不迷信、求真務實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
(三)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偉大意義。
教學難點: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lián)系。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采用出示學習目標、學生自主學習、討論、和老師講解答疑及借助多媒體課件輔助等方法。以探究性學習為主線,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和小組、團隊等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習方法
初二的學生已經能夠形成分組探究、思考討論的良好習慣,能夠自行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但有些學生進入初二,不再像初一時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逐漸把想法內斂起來,不愿在課堂上發(fā)言,教師要
制造一些機會調動這部分學生的思維。本節(jié)課將采用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老師補充、當堂訓練等方法,使課堂生動有趣,學生的求知欲旺盛,知識掌握的牢固。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_”_的圖片,組織學生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_”是怎樣發(fā)動起來的?(毛澤東決定發(fā)動“_”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_”中出現(xiàn)過哪兩個反革命集團?(_反革命集團和_反革命集團)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1971年_反革命集團被粉碎1976年,_反革命集團被粉碎,_結束,然而_歷經十年(1966——1976),積弊嚴重,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混亂都非常嚴重。如何擺脫困境,打開中國的新局面?這是擺在全黨面前的歷史性課題。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課題《偉大的歷史轉折》(板書)。
2、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
(1)理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及歷史意義;
(3)了解民主與法制建設加強的措施及影響。
3、自主學習,查找問題:
請同學們自己閱讀課本P38---P40內容,然后組內討論,查找以下問題的答案:(出示問題,用筆在書中劃下相關內容)
(1)_結束后,“左”的錯誤馬上得到了糾正嗎?當時提出了一個什么方針?之后的思想解放運動是什么?有何作用?
(2)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時間、內容及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3)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共中央平反的冤案是什么?民主和法制是怎么樣加強的?有何影響?
4、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小組討論第一個問題,思考“兩個凡是”方針是否正確?派代表回答,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2)假如你是一名記者,去采訪十一屆三中全的經歷者,讓學生講述會議的概況。(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召開時間,地點,內容,歷史意義)
(3)第三個問題相對簡單,容易理解,學生按照老師在大屏幕上展示知識提綱看書自學補充完成。
5、教師點撥,引導學習
(1)在解決第一個問題時就學生的討論與回答,引導學生明白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展示和播放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圖片和視頻,學生觀看學習后思考:為什么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的偉大轉折?學生討論探究后,最后老師歸納總結。
6、當堂訓練:精選一些填空題和選擇題,這些題是本節(jié)課重難點內容,通過學生課堂訓練使學生應用剛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而達到把重難點鞏固消化的目的。
7、課堂小結:學生談談本課的收獲,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
8、作業(yè)布置:假如你是生活在1978年的一名記者,請你寫一篇關于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新聞報道。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歡迎各位評委,老師給與指
導,謝謝!
附:
板書設計: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1、背景:糾正“_”錯誤“兩個凡是
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人心所向阻擋糾錯解放思想奠定基礎
2、召開的時間、地點
3、會議內容:
4、歷史意義:
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為劉少奇平反
2、法制建設的加強
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3
一、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是20世紀中國人民經歷的又一次歷史性巨變。是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轉折點,上接《_》下啟《改革開放》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子目關系:《偉大的歷史轉折》共安排了三個子目的學習內容。“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民主與法制建設”三個子目間的關系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分別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與組織基礎。也是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的介紹。
重點難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意義是本課的重點,中共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的歷史背景和意義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的需要和歷史新課標的要求,本課的三維目標分別是:知識與能力方面,識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時間、主要內容,了解四項基本原則的內容,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鄧小平的再次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懂得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過程與方法方面,通過對圖片、影像、歌曲等資源的收集、整理,培養(yǎng)學生提煉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討論、
辯論、列表歸納等探究合作形式,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解問題以及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通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培養(yǎng)學生崇尚科學的精神,確立求真、務實、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
二、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通過一年多的歷史學習,已初步了解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在教師的指導下,能運用唯物主義史觀分析歷史事件。在興趣上對歷史與社會普遍感興趣,好奇心強、求知欲望高。在思維方面,逐漸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自我探究意識強烈,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記憶方面,對刺激手段多的知識記憶深刻。
三、教法與學法選擇:
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及歷史新課標中對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追求,歷史教學應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生動性的統(tǒng)一。在轉變學習方式為核心的思想指導下,教法主要采用以“情景教學法”為主,輔與“閱讀法”、“講授法”、“列
表法”和現(xiàn)代教學技術的充分利用。學法主要以“探究合作”為主,通過自學辯論、會場模擬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
四、教學設計:
新課引入——時政導入法(2分鐘):
師:同學們,你們參加過“唱讀講傳”活動嗎?
生:參加過。
師:會唱紅歌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唱首紅歌,考考大家,好嗎?
生:好!
師:選唱《走進新時代》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歌詞中唱到的“繼往開來的領路人”是誰嗎?是誰“帶領我們走進那新時代”?“改革開放”這一偉大抉擇又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學習內容——《偉大的歷史轉折》。
設計目的:緊扣時政設置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間接告訴同學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并懂得從歌曲、圖片等資源中捕捉歷史信息。
新課教學:
(一)閱讀感知——構建網絡(3分鐘)
設計目的:學生自己閱讀教材,整體感知本課知識要點。在初步落實本課的
知識目標的同時,構建本課知識網絡,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
(二)圖說歷史——“人民再次選擇了鄧小平”(7分鐘)
用投影儀打出鄧小平的頭像和相關的閱讀材料,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鄧小平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復出的?
鄧小平的復出對黨和國家產生了哪些深遠影響?
(三)小試牛刀——“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7分鐘)
形式:辯論賽
正方:“兩個凡是”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反方: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結論: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設計目的:通過辯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收集歷史信息的能力,并將信息用在自己的辯論中,懂得舉證。在明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前提下,懂得這場討論打破了“兩個凡是”的精神枷鎖,解放了人民的思想,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就是的思想路線奠定了基礎。
(四)情景再現(xiàn)——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0分鐘)
形式:模擬會場
設計目的:創(chuàng)設會場情景,將“死”的歷史“活”起來,一是將“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用會議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二是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借會后的討論形式加以分析和理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熱情、主動的情緒。進而達到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和情感參與的有機統(tǒng)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五)拓展延伸——列表對比為什么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和遵義會議都是中國共產黨歷的偉大轉折點。(3分鐘)
結束新課:信息反饋——學生談談本課的收獲,教師給予及時的評價。(3分鐘)
五、板書設計:采用要點式板書(略)
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的知識有關于真理標準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了解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在全國的展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形成的能力是:語言表達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的能力,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宏觀的歷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歷史的思維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用“學習與展現(xiàn)歷史、體會與體驗歷史、感悟與反思歷史”的“三段式”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語言敘述或講故事、看視頻材料等形式展現(xiàn)歷史;以角色扮演、新聞報道和新聞述評等形式深入歷史情境中去體驗與體會歷史,加深對歷史的領悟和理解;以對歷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對歷史的認識,增強對現(xiàn)實社會的理性認識。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實事求是我黨糾正錯誤、開拓創(chuàng)新的根本思想路線,也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培養(yǎng)不迷信權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廢言”的理性態(tài)度和健康情感;
從“偉大的歷史轉折”中認識黨的偉大,培養(yǎng)愛黨情懷;通過正確評價毛澤東的是非功過和歷史地位,培養(yǎng)冷靜客觀、一分為二地看到偉大歷史人物的理性心態(tài)。
●教學重點
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及偉大歷史意義。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去理解其決策,從決策中去體會和分析偉大的歷史意義;把內容和意義結合起來,以新聞報道和新聞述評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理解。從歷史的發(fā)展長河中增強對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認識。
●教學難點
難點:關于真理標準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lián)系。
兩個“凡是”和真理的關系,真理和檢驗真理標準的關系,學生不容易理解。教學中,通過剖析兩個“凡是”的錯誤,最后讓學生認識到:真理是多種的,但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唯一的,即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教學方法
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感悟升華。
教學方式:“學習與展現(xiàn)歷史、體會與體驗歷史、感悟與反思歷史”的“三段式”教學模式。
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課前導學
(1)查找“轉折”和“撥亂反正”詞語意思,扎實而準確地掌握知識。
(2)搜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的出臺背景和過程。
(3)準備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辯論。
(4)組成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思想、政治和組織方面的新聞報道和新聞述評小組。
●教學滲透點
(1)真理標準這討論的重要意義在于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2)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戰(zhàn)略決策是黨和共和國歷史的一次偉大轉折。
(3)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黨,敢于認識和改正自己的錯誤,開創(chuàng)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4)偉人在歷史發(fā)展的關鍵時刻所體現(xiàn)出來的領袖品質和風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教學資料
(1)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八年級下冊)。
(2)書籍《中國古代史常識》(中國青年出版社)。
(3)從相關網站下載的與本課相關的音樂、圖片、文字資料。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預期效果
教學引導
展現(xiàn)問題:請用簡練的語言談談你對“轉折”的理解是什么?
大家對轉折的認識基本是正確的,無論在個人經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轉折,今天就讓我們把視角定格在“轉折”上,共同去探究共和國發(fā)展歷史上“偉大的歷史轉折”。
(出示本課標題)
示例:
1.承上啟下
2.與以往相比差異很大
3.前后不同
4.事物在發(fā)展過程中改變原來的方向或形勢等。
展現(xiàn)問題:
從學生的暢所欲言開始,激活與引領思維。
(問題切入巧妙與恰當)
偉大的歷史轉折體現(xiàn)在哪里呢?歷史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轉折,前后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們一起領略其變化。
(1) 語言敘述“__”帶來的危害;
(2) 歌曲贊頌萬象更新。
“____”的十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左”傾錯誤持續(xù)時間最長、危害最嚴重的十年,政治上黨的組織和國家政權遭到極大削弱,大批干部慘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經濟上國民經濟損失近5000億元。教育教學無法正常進行;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巨大破壞;思想上極端個人主義、宗派主義等嚴重泛濫、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遭嚴重毀棄。
播放mtv《春天的故事》
這樣前后巨大的變化為什么會發(fā)生呢?轉折之前是徘徊。
體會轉折:
傾聽與欣賞中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體會轉折
以轉折前后出現(xiàn)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史實增加感性認識。體會轉折的具體內容。
以歌曲渲染轉折后的巨大變化
探索新知
徘徊
粉碎“__”后,人們強烈要求對“____”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糾正“____”的錯誤。然而,當時的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卻堅持“兩個凡是”的方針。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看幻燈片“兩個凡是”),實質上還是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使全國的工作出現(xiàn)了徘徊的局面,這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這實質上是“左”傾錯誤繼續(xù)束縛著人們的思想,如何給予有利的回擊呢,可謂是“絕處逢生”,大家聽這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篇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極強的理論文章,實際上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這篇文章的發(fā)表引發(fā)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這場討論受到華國鋒等的壓制,但由于鄧小平等多數(shù)中央領導人的積極領導和支持,討論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展開。這場討論,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首先在思想上和理論上讓人們“耳目一新”。
(1)講述故事:1978年,有人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提出什么是真理?不是毛澤東的話都是真理,那要靠實踐來檢驗。一切真理來源于實踐。由于觀點尖銳,不敢發(fā)表。但是因為良知和責任,他毅然把文章發(fā)到《光明日報》,編輯一看,非同小可,連夜把文稿送交中宣部部長胡喬木的手中,胡喬木看完后,把桌子一拍,說:“把這個作者叫到北京!我要親自和他談!”當作者來到北京,胡喬木握住他的手,好半天才說了這么一句:“我們這時候太需要這樣一篇文章了!”然后商量組織一個編委會,一字字修改,最后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頭版頭條發(fā)表,題目也改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大討論。從此開始了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
以講故事的形式切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這一內容也非常重要,給學生的印象會更深刻。
大家知道毛澤東是偉大的,他為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毛澤東思想是正確的,它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偉大結晶。但是,毛澤東所做出的決策是否都正確呢?當時的人們是怎樣認識的呢?請同學們看粉碎“__”后的一場大討論。并請大家思考下列問題:
(1) 這場辯論的目的及性質是什么?帶來了什么樣的結果?其歷史意義何在?
(2) 為什么說這場討論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
(3) 鄧小平如何評價這場辯論?
這場討論的目的是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性質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我們來看為什么是思想解放運動,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是如何體現(xiàn)“舉重若輕”的施政風格的。
這場討論實際上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束縛。結果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徹底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
(2)思想辯論課本劇。
(人物:甲方 乙方 旁白 偉人)
甲方1:“兩個凡是”是維護毛主席論斷的權威性,維護毛澤東思想,有什么錯處呢?縱然有錯,也只是說得太絕對了些,過頭了些,有必要從根本上全盤否定么?
乙方1:既然“兩個凡是”打著維護毛澤東思想的旗號,就應該是“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做指導”,這個“完整準確”是指用毛澤東思想的內在精神實質來統(tǒng)攝毛澤東思想的整個理論體系。而不是指毛主席的“每句話都對”,“絕對正確”,更不是說毛主席的每個具體論斷或決策都是絕對不能動。“兩個凡是”恰恰在這一點上背離了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
甲方2:毛澤東思想不是用毛澤東的話組成的嗎?你們所說的毛澤東思想的精神實質是什么呢?
乙方2:毛澤東思想的內在精神實質是實事求是,是用實踐檢驗真理。抓住了“實踐”這個“最高權威”、“唯一標準”,就沒有必要在當時人們的思想理論極其僵化的情況下,去逐一就“__”中毛主席的諸多論斷或決策進行無休止的爭辯,只需要用“實踐”一把尺子來衡量。“兩個凡是”錯誤的要害在于利用人們熱愛領袖的淳樸感情,借毛澤東思想的權威性,來樹立自己(指華國鋒)作為毛主席“忠實可靠”接班人的“合法”地位,搞新的個人崇拜,并借此維持“____”后期的“既定方針”。
甲方3:開玩笑,你們所說的實踐是什么?
乙方3:“實踐”就是經過十年“____”已證明“左”的錯誤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即使毛澤東在特定情況下有關的論斷或決策,只要被證明是錯的,也應該糾正,這才符合“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精神。
旁白:鄧小平在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中起到決定的作用。他明確指出毛澤東思想內在的精神實質。
鄧小平:毛澤東思想的內在精神實質是實事求是,是用實踐檢驗真理,抓住了“實踐”這個“最高權威”、“惟一標準”,就沒有必要在當時人們的思想理論極其僵化的情況下,去就“__”中毛主席的諸多論斷或決策去進行無休止的爭辯,只需被實踐證明是錯的,就應該糾正,這才符合“完整準確的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精神。
看大屏幕:“目前進行的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實際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爭論。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fā),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只有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黨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理論也才能順利發(fā)展。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爭議,的確是個思想路線問題,是個政治問題,是個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的問題?!?/p>
偉大的歷史轉折優(yōu)質課教案5
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課前分組通過訪問長輩們,收集農業(yè)合作化時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 水平;和改革開放以來長輩們對親歷生活轉變的口述資料,整理口述資料,使學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懂得珍惜。設置問題導入新課和本節(jié)課主要內容,引起學生注意,通過講述故事和視頻充實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了解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fā)展需要的基本原則;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時間,內容,意義);培養(yǎng)學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識圖、填圖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現(xiàn)了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通過了解鄧小平的事跡,總結學習他身上的優(yōu)秀的品質;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
經濟特區(qū)和經濟開放區(qū)
教學難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歷史地位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方法
口述史料證明法
學生討論分析方法
教學媒體
幻燈片
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中國的新聞報道使用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們?yōu)槭裁匆獙⑹粚萌腥珪? 稱為偉大的歷史轉折呢?這次會議后,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了哪些巨大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5課內容。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板書)
【講授新課】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板書)
(一)鄧小平(板書)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師提問:這首歌是在歌頌誰呢?歌頌這位偉人的什么功績呢?(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介紹鄧小平“三起三落”的經歷,請學生回答:我們應該怎樣學習鄧小平優(yōu)秀的品質?
(二)十一屆 三中全會的背景(板書)
播放視頻《事實求是》,教師簡略介紹“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背景,出示____所帶來的危害。
領域 危害性
政治 黨的組織和國家政權遭到極大削弱,大批干部慘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
經濟 國民經濟損失近5000億元。
教育 教學無法正常進行。
文化 歷史文化遺產遭到巨大破壞。
思想 極端個人主義、宗派主義等嚴重泛濫、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遭嚴重毀棄。
讓學生形成以下認識:“____”結束后,全國人民要求“____”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要求糾正“____”的錯誤,但當時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二個凡是”的方針的提出引起了全國人民 的不滿,于是在思想理論界展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回答說一說,教師進行補充。
(過渡)十一屆三中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重新確立了正確的馬克思主義路線,平反了一批冤假錯案,全黨和全國人民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道路,這次會 議之后我們的國家發(fā)生來了哪些巨大變化呢?
二、農村的改革之路(板書)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板書)
播放視頻《蘇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導學生閱讀課本102頁小字內容和“小資料”,學生討論回答“說一說”,和以下幾個問題:
1.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歸誰所有,是國家還是農民?
2.農民是否能夠自主決定如何使用土地?
3.農民的積極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組派學生代表講述整理好的口述資料,教師總結建國以來我國農業(yè)的一步步變化,引導學生得出珍 惜現(xiàn)在幸福生活的結論。
(過渡)如果說對內改革是立國之本,那么對外開放就是強國之路,對外開放是時代的潮流,是實現(xiàn)我國國民經濟現(xiàn)代化的必要條件,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外開放 也開始起步了。
三、對外開放(板書)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對外開放的決策后,人們開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創(chuàng)辦經濟特區(qū)為實行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顯示地圖,閱讀 課本內容找 出:
(一)四個經濟特區(qū)1980年(板書)
(二)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板書)
(三)經濟開放區(qū)1985年(板書)
(四)上海浦東新區(qū)1990年(板書)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明確區(qū)分特區(qū),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和經濟開放區(qū)的概念,導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格局: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板書回憶課堂所學內容,學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時間學生做鞏固練習。
【課堂小結】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個光輝的標志,它表明中國從此進入了社會 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新時期。在偉大的中國共產 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蒸蒸日上,日益繁榮昌盛。
板書設計
第15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
(一)鄧小平
(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背景
(三)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
二、農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三、對外開放
(一)四個經濟特區(qū)1980年
(二)沿海開 放城市 1984年
(三)經濟開放區(qū)1985年
(四)上海浦東新區(qū)1990年
文藝復興和新航路教案
下一篇:九年級歷史試卷講評課教案